问题

人社部表示将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拟采取「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并逐步调整缴费上限,将会带来哪些变化?

回答
人社部要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并且打算推行“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同时还要一步步提高缴费上限。这几个关键点放在一起,预示着咱们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要迎来一轮深刻的变革。这可不是小事,对咱们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影响会非常大。

咱们先来掰扯掰扯“个人账户制”这事儿。

一、 啥叫“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它和现在有啥不一样?

现在咱们国家主要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简单说,你每个月交的养老保险费,一部分进了“大锅饭”(社会统筹基金),用来支付现在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另一部分进了你自己的“小金库”(个人账户),这部分是你退休后领养老金的重要来源。

但问题在于,过去很多年,特别是早期,由于人口结构、平均寿命等原因,个人账户里的钱很多是“空转”,就是说实际划入的钱不够支撑现在退休人员的支出,很多地方不得不拿当期在职人员缴费来填补,也就是“现收现付”的成分比较重。这就导致了很多人的个人账户里的钱,看起来不少,但真要按里面的钱去算,可能并不够自己一个人养老。

而“个人账户制”如果彻底推行,特别是强调“独立管理、独立核算”,那就意味着你交的每一笔钱,都实打实地存进你自己的账户里,并且这个账户的收益也是你自己的。

这会带来哪些变化?

责任和收益更清晰: 你自己账户里的钱,就是你自己的。你多交,账户里钱就多;你交得早,复利效应就越明显。未来你领的养老金,直接挂钩的就是你个人账户里的本金和收益。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个人账户空转”的问题,让你的付出和回报更直接、更透明。
激励多缴多得: 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多交点,跟少交点,到头来领的也差不太多。但个人账户制下,多交意味着你的账户余额更高,未来的养老金自然就更多。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大家主动多缴费的积极性。
账户保值增值是关键: 既然是个人账户,那里面的钱怎么花?怎么让它生钱?这就非常考验管理能力了。人社部会怎么管理?是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是允许个人选择投资品种?这些细节决定了你账户里的钱能不能跑赢通胀,甚至能有多少增值。如果管理得好,你的养老金会越来越厚实;反之,可能就跟银行存款差不多。
对年轻人是好事,对早期参保的人可能感觉不同: 对于现在还在职的年轻人来说,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个扎实的个人养老金积累,越早开始,复利效应越明显,受益也越大。但对于一些早期参保、可能个人账户记账金额不高的朋友,短期内可能觉得“吃亏”了,因为他们的缴费确实是支援了当期的退休金支付。

二、 逐步调整缴费上限,这又意味着什么?

提高缴费上限,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调整,而是关系到整个养老金制度的“量级”和“内涵”。

它会带来哪些变化?

扩大缴费群体和提高缴费意愿: 现在的缴费上限,对于一些收入较高的人群来说,可能已经达到了,他们也就没法再多缴了。提高上限,意味着这部分高收入人群有了更多的空间来为自己的养老“储备弹药”。这也能让更多人认识到,国家正在鼓励大家通过个人储蓄来补充养老。
增加养老金的总池子: 缴费上限提高了,理论上来说,进入整个养老金体系的资金总量就会增加。这对于确保未来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是非常关键的。
拉大养老金差距,更加体现“多劳多得”: 缴费上限的提高,自然会拉开缴费水平的差距。那些愿意并且有能力多缴费的人,最终领到的养老金也会更高。这强化了“多劳多得”、“多缴多得”的原则,也更符合市场经济的逻辑。
可能催生新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 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建立和缴费上限的提高,大量的资金会涌入。这无疑会刺激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针对个人养老金的投资产品,比如养老基金、养老理财产品等等。这些产品的设计,很可能会参考国际成熟经验,比如美国的401K计划。
对个人财务规划提出更高要求: 缴费上限提高,给了大家更大的自主性,但也意味着个人需要更精打细算地规划自己的财务。什么时候开始缴?每个月/每年缴多少?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方式?这些都需要个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如果决策失误,可能影响最终的养老收益。
政府可能提供税收优惠作为激励: 国际经验表明,为了鼓励大家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政府通常会提供税收优惠,比如允许个人养老金的缴费在税前扣除,或者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在领取时免税。这项制度如果能够落地,将大大提升个人参与的吸引力。

三、 综合来看,这些变化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更深远的影响?

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支柱”将更加稳固: 咱们国家现在的养老保障体系,一个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一个是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二支柱),现在要大力发展的就是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这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标志着咱们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三支柱”要开始挑起大梁了。
个人养老责任的强化: 过去,很多人对养老的期待可能更多地放在政府和单位身上。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行,明确了个人在养老规划中的主体责任。你自己的养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现在的选择和投入。
投资理财意识的提升: 个人账户制下,投资增值是核心。这会迫使更多人走出“储蓄”的舒适区,开始学习理财,了解不同的投资工具,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这无疑会提升整个社会的投资理财素养。
可能带来新的社会分层: 缴费上限的提高和个人账户的独立运作,可能会让原本就经济基础较好的人,通过更充裕的个人养老金储备,在退休后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而收入不高、储蓄能力有限的人,可能依然面临较大的养老压力。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兼顾公平,是个挑战。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量长期资金的积累,特别是如果能够有效投资于实体经济,将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本支持。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个人养老金的增长,也会对相关产业产生带动效应。

总的来说,人社部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行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并逐步调整缴费上限,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仅是数字的调整,更是养老理念、责任分担和金融市场规则的重塑。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意味着要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并且更有策略地为未来做准备了。这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机会,一个让咱们能够更主动、更充分地保障自己晚年生活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中国版的401K

账户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理财~~

美国都失败的玩意儿,在各方面缺失的中国必然100%失败

金融就是合法的诈骗。

金融就是给你很多选项,看似你可以自由选择,其实无论选哪个选项最终都是你吃亏。

金融的目标就是利用规则,让你吃亏,但最后你只能怪自己。

如果今后养老账户可以自己理财了,按照中国人的尿性,加之癌股暴涨暴跌的投机属性(缺乏退市机制,垃圾股遍地,财务造假,指数十年不涨),最后一定是追涨杀跌,频繁操作,把钱理光。

你看着吧,很多人肯定养不了老了(这在美国已有实证)。

但可以养活银行、保险、理财子公司、基金公司~~

对了,还有各种骗人的理财课程、财商教育、理财收费群、理财自媒体~~都会受益~~



补充

user avatar

那么,说了20年的做实个人账户,是不是就直接赖掉了?

作为第四次破产后再重建的1993年版的养老金系统,名义上是 统筹+个人积累 两部分共同组成的。但实际上因为统筹发钱太多,没钱还要年年涨,结果就是穿底并挪用了个人账户资金。而设想的做实个人账户,把挪用的个人账户资金填回来,始终未能实现。

这次不会悄咪咪的就把以前挪用的个人账户资金直接勾销掉了了吧。这可是6万亿的巨款。


说起来,我们的破产速度也是全世界绝无仅有了。第一次社保系统52年开始建立,仅用了8年就破产了。第二次社保系统62年开始建立,仅用了6年就破产了。第三次社保系统69年开始建立,仅用了7年就破产了。第四次社保系统78年开始建立,仅用了15年就破产了。第五层社保系统93年开始建立,用了27年进入实际上的技术性破产阶段,虽然已经超过了之前,但远远低于人类生命周期的匹配预期。

西欧社民的社保系统,大致上普遍每一版能维持60年左右,目前在第二版刚破产完进入第三版建设阶段。

泥盆只有一版,从战后建立起,到现在维持了74年,虽然债台高筑接近技术性破产,但还在维持。

米国就靠美元霸权,社保系统从1935年由罗斯福创立,到1960年代肯尼迪-约翰逊做了版本更新续命,1980年代里根又做了版本更新续命,2008年差一点破产,但靠美元霸权放水收割续命,现在续回来了还在维持。

总而言之,20多开始工作交钱,60多退休,80多寿终正寝,正好60年。所以一个养老金系统至少得坚持60年才行。社保系统要让人愿意给养老金积累交钱,首先至少得交钱的人将来真能拿得到钱,死之前拿到的钱不能比交的少太多。

我们这样频繁破产的历史记录,实在是让人不想交社保。

user avatar

个人养老金账户一般2类,代表就是新加坡的公积金CPF和美国的401k,刚好我都有。

大家先要理解一个前提,这个世界上一个脑子正常的人,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是不会去充值个人养老账户的。因为自己给自己强迫储蓄不需要放在一个限制很多的账户里,所以必须有外力。

新加坡的公积金是强制性的,这个其实和中国目前已有公积金有相通性,事实上CPF就是中国公积金的蓝本。

美国的401k则是以所得税杠杠作为外力,但是问题就在于中国的直接税非常低,那么这个杠杠从哪来呢?

所以这个账户如果是自愿缴费的话,我估计缴费的人很少,除了那些高账面工资阶级也就是码工用来避税,而且前提必须是投资渠道足够多元化。

要想让这个账户真的有人充值,除非大幅提高目前的所得税率和征税人群范围(下调起征点),那……

当然,有可能直接用房地产税做杠杠,虽然在世界上没有先例,但是可以特色。

user avatar

鄙人才疏学浅,没太看明白。那我也来翻译翻译,看看里面有没有惊喜。

第一段,以后养老金收取额度会涨

第二段,光靠养老金养老是不行滴,打工人还要买点金融产品。

user avatar

别的不想说。也不想了解,只想知道为什么爷爷奶奶交了这么多年农业税,粮食。一个月就五十块钱。

反正我自己不会交了。不如投长线基金

user avatar

80后延迟到65退休已经板上钉钉了

所以得有份工作能让你干到65

然后扣掉各种花销能有余钱可以投到养老账户

最后还得有一个好身体去花钱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对于平凡的打工人

是拼命干到65,中年养儿,晚年养孙,最后变盒

还是不婚不育,及时行乐,上了年纪浪不动爱咋滴咋滴

低质量长寿 跟 高质量短命 对个体而言哪个更好

user avatar

连国家都没法保障的养老金交给金融公司来解决,唯一的好处就是钱不够的时候不能怪国家。

user avatar

字面上理解个人帐户改革,就是进一步把养老金两个账户的使用权所有权分拆清楚,把个人帐户使用权逐步下放到个人手里,类似于美国401k,然后让个人凭个人本事赚往后的养老钱。

过激点理解就是打工的工薪阶层未来就不要指望单位缴纳给统筹帐户那部分了,除非收入和社会阶层都不行。

直白点就是打工的工薪阶层除了自己得靠自己养老外还需要在养老上帮扶其他人。

可能会有疑问,统筹帐户也是打工人打工单位才会缴纳的,为何工薪阶层却会享受不了呢?

目前发展就是这么个情况:个人账户的钱还是属于个人,但大头的统筹帐户会慢慢转移支付给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最低的那一档人群,除非是他们其中一员。

为什么呢?

因为在没有其他资金拨入的情况下统筹帐户资金缺口压力越来越大,统筹帐户也就只能先保障最底层的人群。

比如最开始是为了保障70%的人群,统筹帐户资金压力变大,就会倾向于保障60%的人群,50%、40%、以此类推。

所以打工收入越高,对统筹账户就越不能有所指望,它更像一种税;反过来也成立,打工收入越低,它的价值越明显。


以下为建议修改内容,就当顺便了解一下两件大事:

1:双轨制

例如某某地某某人退休金比几个人的工资加起来还要高。

1997年政府把养老金分成二个等级,企业退休人员领的是“基本养老金”,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领的是“养老金”,还很高。

例如:1990年企业和机关职工年人均离退休费分别为1664元、2006元,差距并不大;2004年分别为8081元、16532元,前者仅是后者的48.8%,差距越来越大。

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前是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的,2015年才发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才有将近4000万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

另外:在企业,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的工资计发。

2:国企下岗潮

国企下岗潮在当时涉及了30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保障及500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这些都是社保体系的大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