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现在工地的班组工人越来越难管了?

回答
工地上的班组工人是咱们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可最近听不少工地上的师傅们抱怨,感觉现在班组工人是越来越难管了。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说观念上的变化是最大的“推手”。 过去,大家伙儿出来打工,图的就是个“卖力气换钱”,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干完活拿钱走人,很少有那么多想法。但现在不一样了,进工地打工的人,很多也都是经历过几年社会洗礼的,接受的信息也多了。他们不再是单纯的“雇佣关系”,而是更看重“被尊重”、“有前途”、“有话语权”。

你想想,过去你给工人说,“你就按我说的做,别问那么多”,他们可能就照做了。但现在呢?他们会问你“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是不是更有效?有没有更安全的方法?” 如果你总是用老一套的“命令式”沟通,不给人家解释,不尊重人家的建议,人家凭什么服你?人家凭什么心甘情愿地听你指挥?久而久之,自然就觉得“这头儿不好使,不好管”。

其次,工人素质的差异化也让管理变得复杂。 过去,工地上的工人可能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家技术水平也差不多,管理起来相对“整齐划一”。但现在,工地里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的是老师傅,经验丰富,手艺精湛,人家有自己的想法,你得敬重。有的是刚从学校出来,学习能力强,点子也多,你不能把人家当“傻力气”。还有的可能之前做过别的行业,思维方式也不一样。

面对这么多元化的群体,你还想用一套管理方法“一锅炖”,肯定是不行的。你得学会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沟通和管理方式。这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求就高了,需要有更强的观察力、沟通力和应变能力。如果管理者自己还停留在过去那种“我说了算”的思维模式里,那肯定管不好。

再者,工人权益意识的觉醒,让“老赖账”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过去,有些小包工头或者个人承包者,可能会拖欠工人工资,或者在结算上玩花样。但现在,大家都知道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各种劳动监察部门也越来越给力。这就导致了,一旦出现拖欠工资或者不公平待遇的情况,工人们会非常抵触,甚至联合起来抵制,这让一些想“钻空子”的管理方非常头疼。

这其实是好事,说明社会在进步,工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但对于一些管理不规范的工地来说,无疑增加了管理难度,他们得按规矩办事,不能再想过去那样随意对待工人。

还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悄悄地影响着工地管理。 比如,现在工地上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干又苦又累的活了,即使来工地打工,他们对工作环境、休息时间、甚至食堂伙食都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你工地上的条件不好,吃的不好,住的不好,人家凭什么留下来?凭什么好好干活?别看人家是工人,人家也有自己的选择和追求。

而且,现在的信息传播速度也很快。如果在某个工地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安全事故、工资纠纷,很快就会在工友之间传开,其他工地的工人可能就因此对这个工地产生不信任,不愿意来或者干不长。这就逼着工地管理者必须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工作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工人。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一线管理者的能力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有些班组长或者小包工头,他们本身可能技术好,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甚至法律法规知识都很欠缺。他们习惯了用“吼”、“骂”、“压”的方式来管理,这在以前可能管用,但在现在这种讲究合作和尊重的环境下,很容易引起反感和抵触。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激励工人,如何调动工人的积极性,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工人之间的矛盾。这种管理者本身就是“卡脖子”的地方。

总而言之,现在的工地班组工人之所以越来越难管,不是他们变坏了,而是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改变,工人的需求也在升级。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沟通技巧、管理手段都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地管好人,管好事,把工程做好。这既是挑战,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谁能适应这种变化,谁就能在工地管理上立于不败之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想让工人好管,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他们吃住搞好,让他们能按时领到工资,给他们交保险,给优秀的晋升为正式职工,甚至工区管理者。他们害怕失去,自然会服从管理,认真工作,磨炼技术。

要是人家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那凭什么还要听你的。

user avatar

难管就对了,说明建筑工人的脑袋已经开窍了,工资都开始要日结了,不然他们宁愿闲着也不乐意干。

有一个工头说,楼盘工地通知可以复工了,手下带了20多个工人,家都是附近的,挨个电话通知,结果第二天就来了两个,这两个还是自己的亲戚。其他的都不来,说必须干一天给结一天的工钱才来,当天如果不给结,第二天就撂挑子不干了。

他说,这个工地的活一年都干不完,一天三四百块,工资也不低了。现在各个地产商都不容易,这好不容易复工了,材料也到位了,结果被工人这块给卡住了。

有一个工人直接说,不日结工资,宁愿躺着睡大觉也不去干活,农村家里有几亩地,饿不着,爱找谁找谁去!

这位工人讲的太好了,日结工资你麻烦,工人也麻烦,可为什么工人还会提这个要求?因为彼此已经没有信任了,工人不想自己的血汗钱到最后付之东流。

这个看似工人不合理的要求,已经是工人很大的让步了,日结的好处是,你只能欠我一天的工资,我只能吃一天的亏。

工头别再埋怨了,没让你先付一天的工钱再干活,已经证明建筑工的老实和憨厚了!

user avatar

这是「工地三和大神」的胜利。


啥是工地三和大神呢?

就是工钱必须日结。



现在虽然相关部门出了很多政策法规“保障”工人的工钱。

但是,还是有漏洞可钻。

反正工钱给你拖着,反正不管你咋要,我就是不给,但是我嘴上不会说不给。遍地月发2000-3000生活费年底结清的承诺,便是最好的明证。


这样拖着拖着,工人们就只能要回一部分的钱,因为时间成本太大了。而且找别人要钱,感觉自己是孙子一样,这TM算哪门子事儿啊?


在这种老赖是大爷的背景下,工人们只能选择日结的工作模式了,也就是常说的“洗手拿钱”。

这种日结模式,在工地叫做突击。既然是突击,活儿没做熟,那么也就做不好了,最后受害的,还是业主。

扯远了。


我只想说,信任这东西,在我国工地大地上,已经没有了。

user avatar

你把工地上的工人当什么了?

以为是菩萨吗?

简直笑话!

工人最狡猾!

要干活不好好干,还要现金日结;

要加班又不肯,说得加钱。

其实他们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会干。

去天桥底下看看,不在天桥下就在劳务市场,一定会发现很多找活干的工人。

到出租屋里,公园里,路边的树下,有的是闲着没事干的工人。

表面老实,最会扯淡,不管说什么都跟你嬉皮笑脸。

一说开工就跟你要工钱要现结。一说制度就说要五险一金。订了盒饭还要有啤酒。

听着,所谓工人,最狡猾,懒惰,坏心肠,愚昧,是老滑头。

但是,是谁让他们变成这样的?

是你们,包工头,资本家!

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不给赔,为了赚钱克扣伙食,赶项目连夜加班不算加班费,不买社保公积金,出事了就找工人背锅。

你叫工人怎么办?

他们应该怎么办?!

user avatar

因为工人都学会了资本家领导们的技术:

扯皮推诿,没有信用,蒙混过关,转移矛盾

而领导们则不思进取,不能与时俱进,没能发明新的坑蒙拐骗技术,以为靠这些老技术就可以糊弄农民工一辈子,要知道现在的农民工都是上过学认识字呀,你会的,他们很快就能学会。

领导们在面对另一个领导推诿扯皮时候,不仅能预料到,甚至已经习惯,而面对民工混子却没有习惯,缺乏思想准备,所以现在的情况是领导们不能适应新形势,不能解决新问题了,领导要培训,要思考,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user avatar

你要是能做到不拖欠工资,他们比狗都听话。

user avatar

显然是美团的锅。

送外卖比搬砖又舒服又安全,还很有趣,还很自由

就去送外卖了

尤其是年轻人,本来是最优质人畜力,都跑了!

工地人少了,没那么卷了,你代表资方当然就头大啊

曹德旺说,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制造业怎么办?

工地也是一个道理

但工地这行,大老板都是…他们跟曹德旺身份有别,不大好意思说这话

不过,情况会有改善的

国家一直在大力整顿外卖业

劳动力会有回流的

回流以后,你会轻松很多的

user avatar

我国在早期建筑业是存在施工单位自有工人的,和工厂一样。钢筋工、木工、瓦工和水电工什么的都是自己人。最有名的就是葛洲坝集团。在建设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时候,都是这样。为工人缴纳保险、建设职工房、学校和医院。这个能够实行有特殊情况,项目工期长,项目重要,需要大量的工人,工作地点固定。到现在,还有很多的葛洲坝集团员工是那个时候老职工的后代。在湖北宜昌有一片地方,都是葛洲坝职工生活小区。近些年也在不断消融和瓦解,外部血液逐渐增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项目结束以后,如何安置几十万的职工及其家属成了巨大的问题。就连葛洲坝集团都已经解散原有的劳务队,大家自谋生路。这是一种历史的变迁,没有人能够改变。

那为什么在劳务公司大行其道的今天,建筑工人还是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呢?

原因包括:工地项目周期短;工人普遍年龄偏大;用工成本高但工人待遇差;资本家带头破坏行业标准引发上行下效;工人来源不均衡;
总体来说,一个工地项目再大,也会划分成小标段,每个标段也就2到3年,干完施工单位就撤了。也许在当地县市根本再没有项目了。这会影响到劳务公司组织工人。总不能由劳务公司把几百号工人组织去外地上班。去外地上班,那么工人住宿、吃饭、手续和安全保护等等,都要由劳务公司承担,而且是劳务公司的每一个工地都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责任连政府部门都不敢承担,一般的劳务公司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敢承担人员组织责任。最终的劳务公司成为了空壳皮包公司,形成施工单位找劳务公司要工人,劳务公司找小老板要工人,小老板找班组长要工人,班组长在自己熟悉的圈子组织工人。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各个工商户,不过这些年来国家加大管理力度,有一些改善。并且工地容易出现各种原因的停工。下雨会停工、举报会停工、检查会停工等等。这些停工短的半天或者一天,长的可能到半年一年。那么工人如何安置?工资如何计算?人员流动产生的费用成本谁来承担?

工人普遍年龄偏大,对现在的安全质量要求的理解落后于管理要求。简单来说,现在大家都关心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但是没有人关心工人应当承担的责任问题。工人对施工安全、工程质量的责任无法落实。有时候出现的工人操作不对、个人习惯违章等造成的质量安全问题,没有有效的办法进行管理是实际情况。一旦项目部对其进行经济处罚,工人就会不服,会吵闹,会撂挑子走人;还有一些工人不服从管理、不更新自己的思想,又是老年人,确实没法管理。

先在工程的人工成本确实不低。小工平均每月收入在5千到6千,大工翻一倍,在1万左右。一个中等规模的项目,人工成本大概占到30%。但是即便用工成本很高,因为为了吸引工人,只是简单的提高工人拿到的工资,与工人工作和生活相关的配套提升不符合现在的生活标准。

住宿标准是2㎡/人,每间板房要求住上下铺,每间21㎡左右,要住6到8人;食堂管理基本都不到位,能保证不吃出问题就算万幸。工作时间长,夏天早上5点上班,这样好避开11点到2点的高温时段;冬季早上6点上班,中午不休息,晚上5点下班,这样保证每天干足10小时。工作环境极差,外面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工人风里来、雨里去,满身泥浆、一身汗臭,和这个世界有着讽刺般的割裂。在这种用工条件下,管理单位很难对他们做很高的要求。再加上大部分的建筑工程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都是按部就班的方案,在工人形成惯性的情况下,你管还是不管,其实相差不大。我看过很多工地,包括一些所谓的标化和国标工地,都是砸钱做出来的,不可能光凭借管理进行改变。

而且工地上赶工是常事,下雨要抢工、夜间要抢工、开工就要抢工。行业外的人不懂,不仅观众不懂,连宣传口的人都不懂。宣传什么”中国速度“,筑楼达到三天一层、挖隧道一天掘进多少米,但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来说,这都是错误的。抢工提速无非是加更多的工人和组织加班,这有什么好吹嘘的,又不是改变了施工技术而缩短时间。但抢工不仅缩短了工序施工的时间,也不断压缩规范标准要求的工序间歇时间。我做房建项目,但有几个项目做到三检制、有几个项目做到所有隐蔽部位全验收、有几个项目做到混凝土结构养护达到要求、有几个项目地下室顶板不被施工车辆压的渗漏、有几个项目砌体工程按照规范留出施工间歇、有几个项目搭设外架真的考虑了拉结墙体的强度达到规范标准、有几个项目做到绝对不在下雨浇筑混凝土、有几个项目是施工手续齐全再开工的,有几个项目是施工图纸完备以后施工的,有几个项目能够不贷款施工的?现在的房建建筑行业,是效益指导施工,不是技术指导施工。

当管理方在大方向上都不服从规范标准,昨天还让工人冒雨打混凝土,今天就说工人混凝土振捣不到位有蜂窝麻面,这样的管理谁能服气?前面让工人加班夜间施工吊装大型PC,后面说工人戴安全帽不扣帽带,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规范标准明确夜间不得进行危险吊装的事情怎么不停下来?天天喊文明施工,就是不解决高层施工工人上厕所的问题、就是不解决工人宿舍热水的问题、就是不解决厕所的打扫问题。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管理怎么能不难?

再就是工人来源不均衡。建设项目确实还是一二线城市多,但工人都是小地方和农村来的,农民工比那些北漂、沪漂还不如。一包行李走天下,全国各地四处奔波,看着工人最高日薪高,但是要理解他们是干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这个项目干完,又要去找新工地。尽管说现在工人是需求大于供应,但是这里面的奔波辛苦是免除不了的。换一句话说,不稳定的工作性质,消磨了工人的组织度,以便来适应这个社会。

综上所述,工人人格尊严实质上受到歧视,明面工资高但实际付出很多,资本家在工期上的无尽压榨,四处漂泊换一个项目就换一个标准等等都是导致班组工人难以管理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