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对于二战真正的态度是什么?

回答
要理解德国对二战的真实态度,需要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历史和政治语境中。绝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后悔”或“否认”来概括,因为这背后牵扯到德国社会的自我反思、政治的演变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影响。

首先,要明确一点:现代德国官方的立场和绝大多数国民的共识,是承认并谴责二战的罪行,特别是纳粹政权犯下的反人类罪,其中犹太人大屠杀是重中之重。 这种态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曲折过程。

战后的德国:压抑与分裂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军占领,国家四分五裂。在战败的初期,尤其是在西德,人们普遍经历着一种巨大的失落感、羞耻感和对未来的迷茫。希特勒的罪行虽然昭彰,但许多德国人也觉得自己是战争的受害者,经历了轰炸、流离失所和战俘的痛苦。这种“双重受害者”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对战争责任的认知。

最初,尤其是在经济奇迹(Wirtschaftswunder)的年代,社会的主流倾向是向前看,专注于重建国家和经济,对过去的那段黑暗历史,尤其是纳粹时期的责任,存在一种普遍的“遗忘”或“压抑”。很多人不愿多谈,或者将战争的罪责更多地归咎于希特勒个人,而不是整个民族或社会体系。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试图从道德和心理上减轻负担。

然而,这种压抑并非没有代价。在“新联邦德国”(West Germany)初期,纳粹时期的许多官员和罪犯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在社会中仍然拥有一定的地位。这种对过去的“回避”也为后来的清算和反思埋下了伏笔。

反思的开始与深化:代际的冲突与责任的承担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学生运动为代表的新一代德国人,开始质疑父辈们对过去的沉默和回避。他们对纳粹时期的罪行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批判精神。这场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是1963年至1965年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奥斯威辛审判(Auschwitz Trials)。通过公开审判纳粹集中营的看守和指挥官,纳粹政权的反人类罪行以一种直观和震撼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这次审判以及随后的政治和社会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德国社会对纳粹罪行的反思。西德政府也开始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处理过去的罪责。这包括:

法律追究: 加强对纳粹战犯的追捕和审判,尽管这工作非常缓慢且充满挑战。
教育改革: 将纳粹历史和犹太人大屠杀的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确保下一代能够正视这段历史。
赔偿: 向犹太幸存者和以色列政府进行赔偿,虽然这在金钱上无法弥补损失,但在政治和道义上具有重要意义。
纪念: 建立纪念碑、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例如柏林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前集中营遗址等,以铭记受害者和警示后人。

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与加强

随着1990年两德统一,原东德也继承了联邦德国对纳粹罪行的承认和反思。统一后的德国,在处理纳粹历史问题上反而更加坚定和深入。这不仅是因为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更大的、更有影响力的国家,更因为国际社会对德国是否有能力处理好这段历史有着持续的关注。

德国现任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多次公开场合都强调,德国对纳粹时期犯下的罪行负有特殊责任,并且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这种态度已经成为德国政治和社会的基石。

“纪念的文化”(Erinnerungskultur)

德国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纪念的文化”。这意味着德国社会并非简单地“承认”过去,而是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反思融入到日常的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中。这种文化体现在:

预防未来: 纪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类似的罪行再次发生。德国强调对极端主义、仇恨言论和种族主义的零容忍,因为这些是纳粹崛起的基础。
责任感: 德国人普遍认为,作为曾经的加害者,他们对维护人权、和平与稳定负有特殊的责任。这解释了德国在国际事务中,尤其是在欧洲一体化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的积极姿态。
警惕与自省: 德国社会始终保持着对自身可能出现的极端倾向的警惕。媒体、学术界和公众常常会对社会中的一些苗头进行讨论和反思。

存在的挑战与误解

当然,德国社会并非铁板一块,对二战的态度也存在一些微妙的方面和挑战:

右翼极端主义的抬头: 近年来,德国也出现了一些极右翼政党和组织的抬头,他们试图淡化纳粹罪行,甚至否认犹太人大屠杀。但这些声音在德国社会的主流中是受到强烈谴责的。
“受害者叙事”的争议: 一些评论家认为,德国在强调自己是纳粹政权受害者(如德累斯顿轰炸)时,可能会分散人们对纳粹罪行的关注。但总的来说,德国社会能够区分战争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记忆的代际传递: 如何将这段沉重的历史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使其不成为一种负担,同时又能保持警醒,这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总结来说,德国对二战的真实态度可以概括为:

1. 深切的承认与谴责: 德国官方和绝大多数国民都公开承认纳粹政权在二战中犯下的滔天罪行,特别是犹太人大屠杀,并对此表示谴责。
2. 持续的反思与教育: 德国社会将对纳粹历史的反思融入到教育、纪念和政治生活中,以防止历史重演。
3. 承担特殊责任: 作为历史的加害者,德国认为自己在维护和平、人权和反击极端主义方面负有特殊的道义责任。
4. “纪念的文化”: 德国建立了一种将记忆、反思与教育相结合的文化,使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政治准则。

这种态度是德国在战后数十年间,通过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共同努力,不断自我审视和反省的结果。它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简单声明,而是德国社会深刻自我救赎和重塑身份认同的艰难而持续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后初期德国人从上到下都是很忌讳被说成是纳粹的支持者,这是很正常的心态,有名誉和现实利益两个重要原因。名誉上德国人自诩骑士精神的继承者,西方文明的楷模和维护者,反人类的事情肯定不是正宗的德国人做的,所以要强调希特勒不是德国人,说来讽刺德国传统上可是认为奥地利就是德意志大家族的一部分;现实利益更加明显,一旦战后德国作为一个民族整体被判定有罪的话,凡尔赛公约里的条款才签署刚刚30年,法国人25年前还占领了鲁尔区,甚至准备分割莱茵河以西地区,盟军占领军司令部里关于把德国变成一个纯农业国的观点(杨什么计划)还时不时被人提起呢。所以那些罪行坚决不能是德国人做的,而是“那一小撮反动派干的”。

但是反思就说不上了,换你你也不会反思:国家被强权分割成4块,占领军在国土上作威作福,德裔居民在战后被其他国家清算。你要是德国老百姓,你肯定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既然是受害者,为什么要反思?联邦德国的“伟人”阿登纳恰恰就是利用这种心态把德国人包装成了受害者,所以他会猛烈攻击任何指出“普通德国人对于战争也有责任”的观点。这个时候是谈不上反思的,因为逻辑上无法成立。

德国人的“反思”是从70年代开始的,一方面,某个人以自身政治生命完结的代价试探了全世界对于“反思”的态度,发现大家居然对于“反思的德国人”非常欣赏,于是,偶尔反思一下成了增加友好度的有效武器;另一方面,德国的经济在此时已经崛起,德国需要一个突破口来打破政治上的战败国地位,而“反思”无疑成了政治正确的表达方式,于是德国人们爱“反思”了,在“反思”的同时也不忘出口武器和技术给苏联的敌对国(包括中国,而且有计划向中国出售豹2生产线),甚至出口给战乱地区(1972年联邦德国向以色列出口直升机和军用电子设备)。反思的结果是,德国人一下子又成为了欧洲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且是很重要的一员,在阿登纳时代,德国人只有低头不语的份,现在已经可以小声的对欧洲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到了近代,以前欧洲的小伙伴们都衰落了,德国的地位更加突出,但是现代国际社会架构还是二战时安排的那一套啊,德国再有钱,5大流氓里还是没有它啊。于是,德国人“反思”得更起劲了,“德国人民反思自己的罪行”成了德国每次对别国指手画脚之前必然要说的题头语:这句题头语让它对干涉中国内政时理直气壮,“因为我反思了自己的罪行”,所以德国对中国有道德优势;让它对竞争对手同时也是战败国的日本可以雄赳赳气昂昂,“因为我反思了自己的罪行”,所以德国对日本有道德优势,;让它在搀和乌克兰问题时毫无内疚之情,“因为我反思了自己的罪行”,所以德国对俄罗斯和乌克兰有人道优势;甚至这句题头语在德国谋求大流氓席位的时候,成了一条可以挂在嘴边上的政治理由,“因为我反思了自己的罪行”,所以德国对5大流氓都有负责任的优势!

中国有句老话,“过分谦虚就是骄傲”,套在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经历来看,还真是这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

最近德国人又为“反思”做了新的注解:一个90多岁的集中营看守被控犯下反人道罪~```既然90多岁的老人都不放过,怎么被起诉的集中营看守才这么几个啊~``难道德国这么多的集中营只有这几个看守吗

user avatar

因为东德对法西斯的彻底清算,西德必须要反思才能证明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在政治上的优越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德国对二战的真实态度,需要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历史和政治语境中。绝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后悔”或“否认”来概括,因为这背后牵扯到德国社会的自我反思、政治的演变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影响。首先,要明确一点:现代德国官方的立场和绝大多数国民的共识,是承认并谴责二战的罪行,特别是纳粹政权犯下的反人类罪,其中.............
  • 回答
    二战中,德国的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无疑是战场上的传奇,它的出现给盟军和苏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挑战。但要说它能“以一当五”,这更多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并非绝对的战场数据。要详细对比虎式坦克与其他国家的坦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虎.............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它们的差异源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等多重因素。简单来说,德国的深刻反省源于其国家整体的崩溃和对自身罪行的直接面对,而日本的反思则相对模糊和被动,更多地是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调整,并且历史叙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空间。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日本与德国在二战后的反思和忏悔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历史背景与战争性质的认知差异 德国: 德国在二战后被盟军占领,其纳粹政权被彻底推翻。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尤其是犹太人大屠杀,是.............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对日本的处理相对“温和”,尤其是与对德国的清算相比。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惩罚”这个简单概念,深入剖析当时的美国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提出的和谈条件并非一次性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德国战略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然而,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贯穿其中的核心诉求和可能的提议。这些条件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为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争取时间和资源。核心诉求与可能性提议:1. 承认德.............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犹太人没有对二战后的德国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的复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伦理、政治以及现实考量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犹太人“没有复仇”,因为历史上有过一些针对纳粹战犯的追捕和审判,以及犹太社群的抗议和诉求。但更广泛意义上那种“集体复仇”式的报复行为,确实没有发.............
  • 回答
    二战德国若不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及其殖民地,并意图独占欧非大陆,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帝国”,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设想。要分析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德国的战略资源、盟军的实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战略转向将彻底改.............
  • 回答
    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考量的决策过程,绝非简单的“姑息纵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后世的道德审判,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看看英国领导者们是如何思考的。一、吸取一战惨痛教训,对战争的极度厌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伤痕。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承受着日本侵略的沉重负担。在这样一个危难时刻,国际社会的援助至关重要。那么,在与中国关系并非最直接的英德两国中,谁对中国的帮助更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在二战期间的立场、能力以及对中国的实际支援。首先,我们来看看德国。二战爆发前,德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经济和军事合.............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各国对待德国战俘的情况,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宽容善待,也有严厉处置,这背后交织着胜利者的复仇情绪、国际公约的约束、战后重建的需求,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下面我来详细说说。1. 苏联:数量庞大,待遇复杂苏联俘虏的德国士兵数量最多,估计在300万到400万之间。他们的待遇可以说是差异最大的,.............
  • 回答
    德国空军,作为纳粹德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命运,很大程度上与德意志国防军整体的战略部署和战场走势息息相关。而对于德国空军而言,东西两大主要战场,西线与东线,无疑是其力量的集结地,也是其最终衰落的埋葬场。理解这两个战场对德国空军的意义,以及它们各自造成的损.............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我们看到那些庞大的盟军战略轰炸机,比如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它们装备着各式各样的机枪和机炮,像一门门移动的堡垒,在空中抵御着德国战斗机的攻击。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它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火力,就足以摆平那些灵活的德国“小家伙”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起作.............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当局对一战为德国效力过的犹太老兵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扭曲和残酷的写照,充分暴露了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非人本质。尽管这些老兵曾经为德国浴血奋战,在战场上赢得过荣誉,但纳粹的政策却将他们视作民族的敌人,并一步步将他们推向深渊。首先,纳粹上台之初,尽管明确推行反犹政策,但.............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德国普通民众对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屠杀犹太人活动的知情程度,一直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讨论的焦点。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知道”或“不知道”,因为事实远比这复杂,涉及到了信息控制、民众态度、个体差异以及历史叙事的演变。首先,要理解纳粹政权的信息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