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40岁了,言行举止神态还像个小孩子?

回答
40岁仍然言行举止神态像个孩子,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心理发展、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甚至生理因素。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这些可能性:

一、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与延迟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且复杂的过程,虽然生理上达到成年,但心理上的成熟并非总是同步。有些人可能在某些心理发展阶段遭遇了阻碍,导致其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

情感调节能力不足(Emotional Dysregulation): 这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像孩子一样,他们可能难以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容易因为小事而大发脾气,或者表现出极度的沮丧、焦虑和失落。他们可能缺乏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成熟策略,倾向于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工作上遇到一点不顺心就摔东西、大吼大叫,或者因为别人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就赌气不说话。
冲动控制力差(Impulse Control Deficit): 孩子往往难以延迟满足,喜欢即时获得快感。成年后仍然表现出冲动行为,比如不考虑后果地购物、消费,做出鲁莽的决定,或者难以抵制诱惑。他们可能没有学会评估行为的长远影响,只关注当下的需求和欲望。
责任感缺失与逃避(Lack of Responsibility and Avoidance): 孩子通常不承担太多责任,将事情推给父母或他人。有些成年人也可能表现出这种倾向,不愿意承担家庭、工作或社会责任,倾向于逃避困难和挑战。他们可能依赖他人,希望别人为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视角。有些成年人可能仍然固守这种思维模式,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重要,对他人的需求和观点缺乏同理心和尊重。这会导致他们在社交中表现出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行为,比如经常打断别人说话,只谈论自己的事情。
依赖性强(Strong Dependency): 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和支持。有些成年人可能对他人(伴侣、家人、朋友)表现出过度的依赖,在生活、决策甚至情感上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肯定,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他们可能害怕孤独,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缺乏现实感与幻想世界(Lack of Reality Testing and Fantasy World): 孩子常常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认知不足。有些成年人可能也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现实中的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或者对自己的能力和处境有不准确的评估。

二、成长经历与早期创伤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未能得到充分的爱、安全感和引导,可能会导致心理发展停滞,成年后依然表现出孩童的特征。

童年被过度溺爱或剥夺(Overindulgence or Deprivation in Childhood):
过度溺爱: 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可能没有机会学习独立、承担责任和面对挫折。所有需求都被满足,所有错误都被原谅,这使得他们难以适应需要付出努力和承担后果的成年世界。他们可能期望别人像父母一样无条件地满足自己。
童年被剥夺(Neglect/Abuse): 如果儿童时期经历过情感忽视、虐待或创伤,可能会导致情感发展受损。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可能会将情感退行到更早的阶段,或者发展出一些不成熟的应对机制来适应不安全的环境。这种创伤可能影响他们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亲密关系的能力。
缺乏榜样或不良榜样(Lack of Role Models or Poor Role Models):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成熟、负责任的成年人为榜样,或者父母本身就不成熟、行为怪异,孩子可能难以学习到健康的成年行为模式。
过早承担成人责任(Premature Adult Responsibilities): 另一种极端情况是,有些孩子因为家庭原因过早地承担了成年人的责任(例如照顾年幼的弟妹或生病的家人),这可能让他们在心理上错过了发展某些儿童阶段应有的经历,导致成年后反而渴望某种形式的“童年”。

三、性格特质与偏好

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一些更接近儿童的性格特质,这些特质在某些方面可能被认为是“可爱”或“天真”,但在成年后若过度表现,则可能显得不合时宜。

天真烂漫与纯真(Naivety and Innocence): 一些人天生性格乐观、单纯,对世界充满好奇,缺乏成年人的世故和算计。这种特质如果控制得当,可以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但如果界限模糊,就可能表现为对复杂社会规则的无知和对他人意图的误判。
玩乐心与幽默感(Playfulness and Sense of Humor): 孩子喜欢玩耍和幽默。有些人即使到了成年,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玩乐心和幽默感。这本身是好事,但如果他们的生活和社交完全被游戏、玩笑占据,而忽略了严肃的事务,就会显得不成熟。
好奇心与探索欲(Curiosity and Desire for Exploration):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这种特质在成年后是推动进步的动力,但如果表现为对一切事物浅尝辄止,缺乏深入钻研的精神,或者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而忽略了长期目标,就可能显得不够专注和成熟。

四、社会环境与人际互动的影响

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方式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被过度保护和纵容的社交圈(Overprotected and Indulged Social Circles): 如果一个人的家人、朋友或伴侣习惯于纵容他、替他承担后果,或者总是以“他就是这样”来为他辩解,那么他可能缺乏改变的动力和外部反馈来促使他成长。
缺乏挑战和竞争的职业或生活环境(Lack of Challenges or Competition in Work/Life):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没有挑战、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的环境中,也可能导致其心理发展减缓,缺乏应对复杂情况的经验。
社会文化因素(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在一些文化中,可能对某些“童心未泯”的行为有更高的包容度,或者对成年人的角色期待没有那么严格。

五、心理疾病或神经发育障碍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像孩子”的行为可能与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或神经发育障碍有关。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ADHD的成年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组织和规划等类似儿童的表现,这些症状可能持续到成年。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某些BPD的特征,如情绪不稳定、冲动行为、人际关系不稳定等,有时也可能被解读为“孩子气”。
情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某些表现: 经历过严重创伤的人,在某些触发因素下,可能会出现退行性行为,表现出不符合其年龄的反应。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部分ASD患者在社交互动、沟通理解和行为刻板性方面可能存在与常人不同的表现,这些有时也可能被外界误解为“孩子气”。

如何区分是“童心未泯”还是“心理不成熟”?

区分“童心未泯”的积极特质和“心理不成熟”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

责任感: 一个成熟的人会承担责任,而孩子气的行为往往伴随着逃避责任。
同理心: 成熟的人能理解和体谅他人,而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则是不成熟的表现。
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成年人应能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孩子气的行为往往表现为情绪化或逃避。
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尽管保持童真,成熟的人也不会因此侵犯他人的权益或违反社会规范。

总而言之,40岁依然像个孩子,其背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叠加效应,涉及到个体心理发展的轨迹、过往的经历、性格倾向以及所处的环境。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更全面地看待这种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没长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福气,而且是大福气,上天眷顾的宠儿。

当然,这里说的像小孩子,肯定不是无理取闹那种熊孩子,而是天真烂漫、赤子之心那种纯粹的性格。

他们可能是先天家境优渥(不同于后天白手起家),命中注定一辈子不为衣食烦恼。这也未必多有钱,但钱的数量绝对可以满足他的欲望,简而言之,知足常乐。

他们也可能是先天身体健康,不会对空气质量、花粉浓度、水源干净程度等等问题过敏,生活中细微的变化根本影响不到他,什么水土不服压根没经历过,吃嘛嘛香,睡啥啥好!这不是福气是啥?

他们或许还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别人经历过的痛苦,到他身上不过是清风拂山岗,哭过骂过,一抹脸还能笑出声,自顾自去吃饭睡觉,该怎么过怎么过,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如果说,人世是一场历劫,他们如同拥有一层坚固的盔甲,能够保护他们平安顺遂,快乐百年。

真正的羡煞旁人。

user avatar

装的,下一秒立马西太后

user avatar

这是一篇做梦时候写的东西,不是太现实,大家不要看了。

这种人在某些发达国家挺多的,很多四五十岁儿孙满堂的人,还喜欢看动漫,喜欢各种野外运动,喜欢探求新事物。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优越,福利和待遇也比较好,普通老百姓相对来说,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

早九晚五不加班,但拿到的钱足够生活,六七年的工资就能支撑一套一两百平方带花园和车库的独立屋,每年能够撑得起全家出去旅游。

由于医疗教育养老方面负担不重,有国家福利兜底,不用太存钱。

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 当然不是说没有勾心斗角,但是内卷程度不高,有野心的人肯定照样内卷,但大多数没有野心的人,不会受到莫名的欺压和陷害。

在这种环境下,人更容易保持一种质朴之心,没心眼,与人为善。

如果心性像个孩子,还在某方面有些天赋,那么就更容易成为人才,用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环境更容易有更多的创造发明,高科技产品。

不然,一个人再聪明,再有天赋,如果一天到晚都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领导养蛊挑动下属内斗,面对同事靠欺上瞒下打小报告往上爬,哪怕你再清高不合群,整个心态都毒化了,所以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全部被糟蹋殆尽。

user avatar

我的研究生导师。我入学报道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导师本人(女),一见面就跳着扑了过来(真的是跳着扑了过来),抱着我的一只胳膊说::“你就是XXX啊”,非常欢乐地说了一大堆。还说我跟她儿子长得很像(后来我也见了导师的儿子,比我大两岁,身形确实有几分相似),还要认我当干儿子。当时是第一次见到导师本人,我还是有几分拘谨的,觉得但是有点过分热情。在后来的里面的接触中才发现,这就是老师的本性,永远是这么热情欢快,积极温情。在学院每次的评教活动中,老师一直都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本科学生们给老师的评价也大多是“像少女一样可爱”。今年是离开学校离开周老师的第一年,希望周老师健健康康永远保持年轻,永远像少女一般轻松愉快。(有机会一定要回去看望她)

user avatar

我没到40,今年35了,确实很多人说我不成熟,像个小孩。

我女儿也快4岁了,感觉她似乎一直认为我跟她是一辈的,她妈妈高一辈,管着我们。

2013年回国工作,2015年辞职,本来跟领导关系不大好,后来领导调走了,跟上面的领导关系还是不好,于是就走了。

此后到现在7年换了10家公司吧。有人说棱角会被社会磨平,但怎么说呢,刚回国的时候没啥钱可能还有所收敛,这几年肯定比2013有钱,其实只会更放肆。

特别是这两年做数字货币了,那是最赚钱的行业,风吹猪会飞的,那就更不把什么领导放在眼里了。

其实很多人越活越“成熟”,其实本质上是认命了。小孩子肯定是放肆的,有爸妈照顾着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其实小孩子压根也没啥欲望和诉求

对小朋友来说,无非就是雪糕、棒棒糖这类诉求,满足了就高兴了,也比较容易满足。但成年人的诉求更多一些,比如要买房,还房贷,就不敢得罪领导,怕失业断供,只能夹着尾巴做人。等到50多岁,可能还完房贷了,也有积蓄了,又可以牛逼了。

但另外一种情况,如果本身就没有太多诉求或欲望呢?比如现在的躺平一族,也会被批判幼稚、像个孩子、不成熟、没有责任感等等,因为人家无欲则刚啊,别人就奈何不了他们。领导说“一下班就走是不是不想干了?”如果要还房贷,那只能说“领导,我下次不敢了”,领导就会说“孺子可教,识时务者为俊杰“,但如果是躺平一族,“老子我早就不想干了”,那领导有啥办法呢?

当然,也跟社会整体环境有关。人均GDP现在1.2万美元,说时候,如果躺平能有个2、3万的兜底福利,那么估计很多人都躺平了,像日本那样,如果太闲了就去超市、士多、餐馆打个零工,跟顾客吵架了立马甩手不干了。但国内没有这样的兜底福利,哪怕失业保险,也要求户口、被动辞退、积极找工作等几个苛刻的条件。

如果一个社会闲杂人很多,不干活都有饭吃,那么可供剥削的人就很少,上层只能发展高科技,不依赖人力,这样反而能促进科技发展。相反,如果大家不干活就没饭吃,那么可供剥削的人很多,解决不了的事情依靠堆积人力就可以解决,那么自然就没有发展高科技的动力了。

因此,如果越来越多40岁的人还像小孩子那样的话,反而说明社会高度发达;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少年老成,饱经风霜,那社会基本没希望了。

user avatar

我老公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我们一起去吃饭,在门外等位置的时候,我女儿(2岁)拿着一本书,让爸爸说给她听,我老公就直接在等位区的地上带我女儿趴着,两人在那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我老公从来不懂得在乎别人的眼光,随自己心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又想起来一件事,他有时候工作累了,喜欢去其他办公室串门,有一次,某个同事给了他一块小零食,他从来没见过,尝了一下觉得挺特别的,他跟人家来了一句:你再给我一块,我带回去给我媳妇也尝尝。

然后他是一个超级傻白甜,至真至善之人,不入世俗,情商低(无贬义,我认为没什么不好的),人生40年没离开过校园这个象牙塔,虽然高校也有很多复杂的人,但这里相对来说也是最适合他的地方,经常他跟陌生人聊天聊一会,别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你真简单。

他很喜欢和小朋友玩,然后经常一帮小孩跟在他后面一起玩。

其实从小到大他吃过很多苦,家境贫寒,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但是他精神上很快乐,小时候玩的开始没人管,只要活着就行,上学时学习依旧没人管,成为家族第一个大学生,大学的时候是他最穷的时候,学费贷款,生活费全部自己赚,同时干四份兼职,用他的话说太充实了,学的自己最喜欢的专业,考研考上他这个专业全国最好的院校,毕业后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热爱科研,不为项目不为论文,只是单纯的探索求知(这话他自己说的)

工作上也并非一帆风顺,硕士选的方向是他以为最想探索的,实际上那三年过的非常痛苦,加上读硕士期间导师英年早逝,草草毕业,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走这条路,博士换了方向,开始找到了科研的感觉,但他作为导师关门弟子,导师早已不指导学生,自己一点点摸索,再后来进入工作单位,因为是交叉学科很多时候不被学院领导认可,再后来连发几篇学校没人发过的顶刊,才稍微好转一些。

40岁的他是小区遛娃红人,他不定时遛娃,导致小区很多人对他产生好奇,问他不用上班吗?他答:我们单位上班比较自由!继续发问:什么单位这么好?他答:XXX大学!有时候遇见了解高校的继续问:高校现在不是科研压力很大,评职称很难吗?他答:我现在是教授了,职称压力没那么大了,但是也很忙,只是时间自由,想休息的时候我就带孩子玩。别人一听:你这么年轻(他看上去像30)就是教授啦?他答:我已经40了。他头发茂密,白发较少(经常叫我给他拔),皮肤白,关键整个人非常有活力,乐观积极,然后一点都不操心,除了科研,一般事情都不往心里去,一点都不计较的一个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