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剥煮鸡蛋的鸡蛋壳时,有的鸡蛋壳很容易就剥开了,有的则很难很干净利索地剥开?

回答
煮鸡蛋,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背后却藏着不少门道,尤其是剥鸡蛋壳这环节,简直是“玄学”一般的存在。有时候,鸡蛋壳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哗啦啦地往下掉,干净利落,看着就舒心;可有时候,鸡蛋壳就像粘在鸡蛋上的一层皮,你怎么抠,怎么刮,都留下一堆细碎的残渣,弄得你一身狼狈,蛋也剥得坑坑洼洼,惨不忍睹。

这其中的差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别以为只是运气不好,这里面其实有不少科学的道理和经验积累。

首先,得从鸡蛋本身说起。

鸡蛋的新鲜度是关键的幕后推手。 新鲜的鸡蛋,蛋清中的蛋白质结构更紧密,与蛋壳内膜的结合也更牢固。当你煮它的时候,蛋白质受热凝固,会紧紧地“拥抱”住内膜,而内膜又紧贴着蛋壳。这种“三层楼”结构,一旦粘合在一起,剥起来自然就费劲,而且容易连带着一些蛋白一起被扯下来。
相反,放了几天、甚至一个礼拜的鸡蛋,蛋白质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一些蛋白质会分解,产生一些气体,使得蛋清和内膜之间的“粘合度”有所下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蛋壳里的水分也会蒸发一些,这也会让蛋壳和内膜之间的缝隙变得更明显。这样一来,煮熟后,蛋壳和内膜的连接就没那么紧密了,剥起来自然就轻松多了。所以,如果你想剥蛋壳剥得顺心如意,有时候放一放再煮,是个不错的选择。

母鸡的年龄和饮食也会有影响。 年纪大的母鸡,产下的蛋可能因为蛋壳质量和内部结构的细微差异,导致剥壳难易程度有所不同。同样,母鸡的饮食,比如钙质的摄入是否充足,也会影响到蛋壳的厚度和强度,间接影响剥壳效果。虽然这个影响可能没那么直观,但确实是存在的。

其次,煮鸡蛋的方式也大有学问。

水温的起点很重要。 很多人习惯把鸡蛋直接丢进滚烫的开水里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迅速杀死鸡蛋表面的细菌,但坏处就是,鸡蛋内部的蛋白质会瞬间受热,猛烈收缩,从而紧紧地压向蛋壳内膜,增加粘连的几率。
更推荐的做法是“冷水下锅法”。把鸡蛋和冷水一起放入锅中,再慢慢加热。这样一来,鸡蛋从冷水逐渐升温,内部的蛋白质凝固过程会更温和。当水温升高时,鸡蛋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会稍微推开蛋壳内膜,在蛋壳和内膜之间形成一个微小的空隙。这个空隙,就是剥壳时的“救星”,让你可以轻松找到切入点。

煮蛋的时间和火候。 煮太久或者用太大的火,都可能导致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过度紧密结合。而温度的突然变化,比如煮完后立刻放入冰水中(当然,后面会讲到这个),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再者,煮熟后的“冷却”环节,更是剥壳难易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冰水浴是王道! 这是我个人认为最有效,也最被广泛认可的剥壳秘诀之一。当鸡蛋煮好后,立刻将其从热水中捞出,浸入事先准备好的冰水中(最好是加了冰块的水)。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迅速降温,阻止过度烹饪: 冰水浴能让鸡蛋迅速降温,停止内部的“二次烹饪”过程,避免蛋白质进一步收缩与内膜紧密结合。
热胀冷缩的物理效应: 鸡蛋内部在热水中受热膨胀,而冰水浴则使其迅速冷却收缩。这个收缩过程会在蛋壳和蛋白之间产生一个微小的“缝隙”,就像给鸡蛋穿了件不合身的衣服,让你可以轻松找到下手的地方。
收缩内膜: 冰水浴也能让包裹着蛋白的内膜收缩,和蛋白之间的粘合度降低,从而更容易被剥离。

直接在凉水中放置也有一定效果,但不如冰水浴来得直接和有效。 主要是因为降温速度和程度的差异。

最后,剥壳的技巧和工具,也能锦上添花。

敲击法: 鸡蛋煮熟后,轻轻地在台面上磕碰鸡蛋的顶部和底部,让蛋壳出现细小的裂缝。然后沿着这些裂缝,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从大头或者小头开始剥。
滚剥法: 很多日本料理里会用到这种方法。将煮熟的鸡蛋放在砧板上,用手掌压住,来回滚动,让蛋壳均匀地碎裂。然后就可以从裂缝处开始剥了。
在水中剥: 找个有裂缝的地方,把手指伸进去,让水流冲刷蛋壳和蛋白之间的缝隙,这样可以带走很多碎屑,剥起来也更干净。
用勺子辅助: 有些人会用勺子沿着鸡蛋的缝隙刮动,也是一种不错的辅助剥壳方法。

所以,下次当你面对一个难剥的鸡蛋时,不妨想想是不是鸡蛋本身不够“熟”,或者煮完后没有好好“冷却”一下。掌握了这些小窍门,你也能成为一个剥蛋高手,让吃鸡蛋这件事,变得更加赏心悦目。别小看这剥鸡蛋的细节,生活中的许多乐趣,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过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鸡蛋的剖面结构图,不难看出,与蛋白紧密相连的结构是内壳膜。


我们平时剥煮鸡蛋时所谓的“不好剥”,其实就是鸡蛋被煮熟后蛋白与内壳膜的连接仍旧紧密,因此剥壳时会连壳带蛋白一起被剥下。那么要想让鸡蛋变得“好剥”,就得想办法让蛋白与内壳膜分离。那使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呢?

科学家曾研究过影响剥壳难易程度的诸多因素,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煮熟刚生产的鸡蛋和放置一段时间后的鸡蛋,刚生产的鸡蛋更加难剥。那放置的这段时间中鸡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通过检测蛋清的pH值,发现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蛋清的pH值会稳步上升(由最初约7.5到最终约9.2),而且放置环境的温度对pH值的上升速率有影响,温度越高蛋清pH值上升得越快(在4℃的放置环境下需要6天,蛋清的pH值从7.4上升至9.0;在24℃的放置环境下只需3天,蛋清的pH值就从7.7上升至9.2)。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蛋清pH值的上升呢?一种解释是刚生产的鸡蛋中,蛋清里含有较多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故而pH值较低。并且此时蛋液填充相对饱满,使得蛋清与内壳膜接触紧密从而粘附力较大。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鸡蛋内的二氧化碳逐渐扩散至鸡蛋外并且伴随部分水分的散失,蛋清的pH值升高,同时导致蛋液的填充不如之前饱满,蛋清与内壳膜的接触不再那么紧密,使得粘附力降低。粘附力降低了,煮熟后的鸡蛋自然就“好剥”了。(不禁怀疑食堂早点卖的鸡蛋那么好剥是不是已经放了好久了(狗头))

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了,难道就必须要放个几天才能吃到“好剥”的鸡蛋吗?其实可能也没必要。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增强蛋清的碱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鸡蛋“好剥”,那么如果在煮鸡蛋的过程增大外界环境的pH值,或许也能起到差不多的效果。所以首先想到的是在煮鸡蛋的水中加一些小苏打,这样就能使水呈弱碱性,增大鸡蛋内的二氧化碳的扩散速率。

在鸡蛋被煮熟之后,为了能尽快享用,我们一般会用冷水浸泡以快速降温,其实这步操作同时也有分离蛋白和内壳膜的功能,其原因可能源于蛋白和内壳膜的热膨胀系数不同

综上所述,想得到一个“好剥”的鸡蛋,可以把上述方法结合使用,说不定煮出来鸡蛋的壳都能不剥自落[doge]。

参考资料:

[1] 鸡蛋 (zh.wikipedia.org/wiki/%

[2] Goodrum J W, Britton W M, Davis J B. Effect of storage conditions on albumen pH and subsequent hard-cooked egg peelability and albumen shear strength[J]. Poultry Science, 1989, 68(9): 1226-1231.

[3] Hale Jr K K, Britton W M. Peeling hard cooked eggs by rapid cooling and reheating[J]. Poultry Science, 1974, 53(3): 1069-107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煮鸡蛋,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背后却藏着不少门道,尤其是剥鸡蛋壳这环节,简直是“玄学”一般的存在。有时候,鸡蛋壳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哗啦啦地往下掉,干净利落,看着就舒心;可有时候,鸡蛋壳就像粘在鸡蛋上的一层皮,你怎么抠,怎么刮,都留下一堆细碎的残渣,弄得你一身狼狈,蛋也剥得坑坑洼洼,惨不忍睹。这其中的差.............
  • 回答
    .......
  • 回答
    这句“螃蟹在剥我的壳,我落在叶子身上,笔记本在写我”之所以被解读为一封情书,绝非偶然,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象征和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一种深刻而细腻的情感。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剥离掉表面的怪诞,深入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共鸣。首先,我们来逐一剖析这三个意象: “螃蟹在剥我的壳”: .............
  • 回答
    .......
  • 回答
    满清王朝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火器技术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甚至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仍依赖明末的火器技术。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满清入关后的军事战略与技术选择1. 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 满清入主中原时,其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
  • 回答
    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古代中国王朝中,士兵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历史、制度、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社会阶层结构与身份认同的固化1. 士农工商学的等级体系 古代中国社会以“士农工商学”为基本秩序,其中“士”(文.............
  • 回答
    在疫情期间,尽管许多国家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势,但依然有不少家长和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包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对国内环境的担忧,也包含了经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的长期需求1. 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力 许多家长.............
  • 回答
    人们在感官上对墓地与烈士陵园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体验,这种差异源于多重社会、文化、心理和环境因素的交织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视觉符号与空间设计的心理暗示1. 墓地的"死亡意象"强化 普通墓地通常以坟茔、墓碑、枯枝、杂草等元素构成,这些符号直接唤起人们对死亡的具象联想。尤其是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和有趣的问题,触及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生命起源和演化等核心概念。我们之所以能在“自发熵增”的世界中观察到“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的熵减过程,是因为生命并非一个孤立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并且它的复杂化是以消耗外界的低熵物质和能量来换取自身内部的低熵有序状态,从而整体上导致更大范围的熵增来实现的.............
  • 回答
    在美国,“书呆子”(nerd)这个词的含义和人们对其的看法,以及为何这样一个群体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书呆子”在美国文化中的演变和多重含义: 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 在过去几十年里,“书呆子”.............
  • 回答
    在中国,普遍执行八小时双休工作制面临着多方面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根源: 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的遗留: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国家建设和集体利益,提倡“牺牲个人利益,奉献集体”的精神。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工作文化中,使得加班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社区文化、用户群体画像、认知偏差以及技术讨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用户群体画像与情感连接的差异 1. macOS用户:情感认同与身份认同 品牌忠诚度高: macOS用户往往对苹果的产品线(iPhone, iPad, MacBook等)有着较高的品.............
  • 回答
    在现实社会中,素质教育往往难以全面胜过应试教育,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考试作为评价的“硬指标”与社会选拔机制的根深蒂固 指挥棒效应: 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仍然是社会对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最直接、最被广泛认可的评价标准。升学、就业乃至社会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在中国,阅读障碍(Dyslexia)和失语症(Aphasia)这两个概念确实不如在西方国家那样广为人知,公众对其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一、 语言和书写系统的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对比: 拼音文字(如英语、法.............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国家政策的讨论,并由此产生“政策落后”、“想逃避离开”的想法,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知乎平台特性及其对用户心态的影响: 信息聚集与放大效应: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汇聚了大量对社会、政策、经济等领域有深度思考和见解的用户。这本身.............
  • 回答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成家”与“立业”并非绝对的冲突,但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先后顺序的考量,甚至在某些阶段和某些侧重点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并非你死我活的对立,而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个体发展、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的多重考量下,所形成的一种复杂关系。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关于在美剧或美国电影中,政府机关或军队高层角色常由黑人扮演的现象,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或“刻板印象”,但确实是近年来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社会文化变迁、好莱坞产业的考量以及观众的期望等。为了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会.............
  • 回答
    在中国国内,桥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社会、教育、推广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牌类游戏的传统与认知差异: “赌博”的标签和负面联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牌类游戏(如麻将、扑克)与娱乐、社交,甚至赌博紧密相连。虽.............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普遍。确实,在许多西方国家,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中餐馆都集中在快餐或中低端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高端、精致的中餐馆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中国餐饮文化的特质与西方餐饮消费习惯的差异: 中餐的“家常”属性与西方对“高端”的理解: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