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深度学习方向。
带过一些北大和中科院的学生做科研,没有带过清华的。
学生素质确实很高啊,很多方面都比我强啊,但我很开心带他们做科研。在心态上,我不认为我们是上下级关系,我们是平等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关系。相反,如果把学生看成自己的下级,默认自己一定比学生强,那么发现很多时候学生比自己强以后,强压学生也难掩尴尬。
在科研上,通常我的视野远远胜过他们,但他们在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上经常比我快,比我深入。但这正是做科研互补,合作的基础。
特别聪明的学生,或者没有那么聪明的学生,他们在科研之余,我也会关注他们的生活,对事物的看法,我经常是聆听者,听他们介绍他们年轻一代关心的事情,学到很多。但他们有时会在生活上陷入困惑,陷入烦恼,我也会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给予指点,期待帮助他们快速走出负面情绪。
跟不同背景的学生打交道多了,分享点有趣的东西:
本科大神们在教授面前被碾压才是。
大三时的一门课上,班上有几位同学在看GRE单词。
教授看到了,关心地问我那位系里同学公认的智商爆表竞赛保送的神人室友:“要考GRE啦?”
室友不好意思地答:“嗯。”
教授问:“GRE还需要准备吗?”
全班同学惊诧。
教授接着说:“我考GRE那年,出了个满分,你们知道我考了多少分吗?”
全班同学摇头。
教授:“满分。”
认真干货没人看,抖个机灵破万赞......
出于不希望刻苦上进的同学浪时间在低效学习上,工作之余写数学和理综全科的学习讲义。
第1季通俗、透彻、全面地讲解基本概念。
第2季结合基本概念用正统的思路和方法易操作可复制地解决90%的题目。
第3季是简单学科思想和一些经典且常用的思路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目前第1季数理化生的基础概念详细解读已初步更完,详见我的知乎专栏,正在完善修订后在公众号上发布可以直接打印的PDF,同时同步更新第2季用基础概念解90%的题目。公众号叫做“高中学习助手”,是个蓝底白字的logo,也可以从下面的文章链接点进去。
当年我博士毕业准备出国做博后的之前,我的导师跟我说过的一段话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大意就是,你之后要跟的博后导师年纪大了,可能你会看到他在很多地方都不如年轻人灵光,甚至感觉还不如你聪明,就好比你看他端一个杯子都端不稳,而你不但端得稳稳的,甚至还能拿着杯子耍各种杂技。然而你要知道,这个杯子就是他造的,当初要是没有他你现在这些的杂技也耍不出来。所以一定要尊重他,虚心学习,要知道他作为这个领域的权威和先驱必然有其独到的地方,能发现和学习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种提问的思路真是把做题家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啊。。。可谓万般皆下品,唯有排名高
大部分回答也是对应的思维,没答到点子上,有的举例说明教授做题更厉害(一般来说没错),有的试图论证教授虽然年纪大了反应下降不善做题但是知识积累和经验仍然优于学生(这也没错),有的试图劝告学生“再怎么样也要尊重教授”,还有的歪楼到了回忆现实中的学神。
面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任务定位”。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总资源有限,一个学生需要击败足够多的同龄人才能拿到较好的下一阶段学习资源,所以要拼命“碾压”对手。这场竞争持续十几年,成功者被称之为“大神”,OK,make sense,毫无问题。
教授的职务定位是什么?是在一定经费条件约束下,完成国家和机构交付的学术任务,这要求他开动脑筋、建设团队、管理资源、把控方向,最后做出能符合要求的成果(论文或者专利),已经毕业的成年人为什么要为做题博弈规则纠结?
何况,封闭做题评价体系的大神再厉害,也仅仅只是能让同做一张卷子的人手心冒汗而已吧?教授做题做不做得过学生俩说,学生也没法靠一张卷子把教授的职称和论文抢过来啊。。。
所以即使存在能碾压教授的大神,就真的是刚上本科就到了拿诺奖菲尔兹奖的水平,恐怕教授们也不会冒汗,而是愉快地打电话给校长和书记,要求把大神招到自己组里直接做博士生,然后更加愉快地为来年的经费追加打报告。
(十年前中南大学就有这么一位大神,名字忘了,因为解决一个冷门领域难题被特批为研究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