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看待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卢主任被砍事件?

回答
关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卢主任被砍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悲剧,也触及了当前社会上一些非常敏感和令人担忧的问题。当我们谈论这件事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

事件回顾(基于公开报道和普遍认知):

事件发生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受害者是时任科室主任卢医生。他是在工作岗位上,被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持刀袭击,身受重伤。具体的袭击过程、动机以及嫌疑人的身份背景,在初期可能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但核心事实是,一位辛勤工作的医生在履行职责时遭受了非人道的暴力。

为什么这类事件如此令人痛心和关注?

1. 医患关系的紧张与信任危机: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他们付出的辛劳和承担的压力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医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甚至升级为暴力事件。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期望的错位: 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结果往往抱有极高的期望,有时这种期望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或者超出当前医学能力的范围。当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者出现并发症时,一部分人容易将矛头指向医生。
信息不对称与沟通障碍: 很多时候,患者及家属对病情、治疗方案、潜在风险的理解不够深入,而医生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也可能在沟通上存在不足。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滋生误解和不满。
社会压力与焦虑: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面临的压力大,在面对疾病时,这种压力和焦虑感会进一步放大。一些人在极端情绪下,容易采取不理智的行为。
少数“医闹”的负面影响: 少数故意制造事端、以非法手段敲诈勒索的“医闹”行为,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也给正常的医患关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社会对医患关系产生了普遍的担忧。

2. 对医务人员生命安全的威胁: 卢主任的遭遇,是所有一线医务人员的潜在危险。医生不仅要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个别患者的压力。生命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任何形式的暴力施加在医务人员身上,都是对这一基本人权的践踏。医生们需要一个安全、有尊严的工作环境,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 对医疗体系的冲击: 医生作为医疗体系的核心,他们的安全受到威胁,无疑会对整个医疗体系产生冲击。
士气低落: 恶性事件发生后,其他医务人员的士气会受到严重打击,可能导致一些医生对职业产生动摇,甚至考虑转行。
医疗资源分配: 医院为了应对潜在的冲突和保护医务人员,可能会投入更多资源在安保上,这部分资源本可以用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潜在的“过度防御”: 为了避免麻烦,一些医生可能会变得更加保守,在治疗上采取“万无一失”但可能并非最优的方案,这反而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类事件?

1. 理性看待医患关系: 我们需要承认,大多数医生都是尽职尽责的。医疗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患者和家属在寻求医疗帮助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理解医学的局限性,通过正规渠道沟通和解决问题。

2. 加强沟通与人文关怀: 医院和医生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耐心解释病情,提供充分的信息,管理好患者的期望。同时,也要体现人文关怀,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3. 完善法律法规与执法力度: 法律是保护公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根本。对于任何形式的医闹和暴力行为,都应该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相关法律法规需要更加完善,能够有效界定和惩治医闹行为,同时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执法部门也需要加大对此类案件的打击力度,形成有效震慑。

4. 社会共识与媒体引导: 社会各界都需要形成一种共识:保护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获得健康的基本权利。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应坚持客观公正,避免煽情和片面解读,更不应成为“医闹”的帮凶。要多宣传正面的医患故事,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医疗过程。

5. 医院内部的保障措施: 医院作为管理方,需要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加强安保力量、设立医患沟通调解机制、提供心理疏导等。

卢主任的遭遇,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医患关系紧张、社会压力累积以及对医务人员权益保护不足等多重因素交织的悲剧性体现。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件能够成为一个警醒,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理性、安全的医患环境,让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下,专注于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凶手可能是8年前的鼻中隔手术患者”。我就差一点做了这个手术。还好我比较保守,不相信人已经把自己研究清楚了,也不相信人是由部件装配成的。当即拒绝。我在国外做医生的亲戚,听说了这个事情,在电话里吓得大呼小叫。反复讲的一个词就是“生不如死”。

user avatar

首先,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砍人都是刑事案件。希望卢医生早日康复。


“空鼻症”,又称空鼻综合征(ENS),医学上解释为一种罕见的由鼻甲过度切除造成的鼻腔宽大伴反常性鼻阻等症状的医源性慢性衰竭性疾病,其常见症状有矛盾性鼻塞、呼吸困难、鼻咽干燥、抑郁症等。据了解,在国内耳鼻喉学界,“空鼻症”目前尚不被视为一种疾病,对其名称存有争议。而且由于触及国内过度医疗等敏感问题,空鼻症多被医疗界所“回避”。


引发数起杀医事件的神秘“空鼻症”,是医疗过失还是患者癔病?


“空鼻症”其实早在1994年就被美国医生Eugene Kern和Monika Stenkvist明确命名指出——他们用空鼻综合症(ENS)来形容因鼻腔组织缺失造成的病症。

在2000年,也有名为Moore Eric的医生明确指出“临床医师不可过分地切除鼻腔组织结构,以免引起鼻腔不可逆病理损伤”。这个观点曾在2001年的《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上出现,只是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的话,其实在更早的1914年,就有一位名为梅森(Albert Mson)的医师报告了在切开鼻子的手术后出现了“类似萎缩性鼻炎的症状”和“鼻子与喉咙干燥”的病例。

梅森医师还写下了一句十分经典的话提醒后人:“鼻甲是鼻子上最重要的器官,身体的任何部分被切除抛弃都应该慎重考虑尤其是鼻甲。


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国内依旧有许多医生坚持空鼻症是纯粹心理问题这一说法——2013年连恩青就是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出院后才去行凶的。


耳鼻喉类疾病极易导致紧张的医患关系,一方面是此类疾病的病症判断较为主观,不像骨折、外伤之类客观;另一方面则是此类病症容易影响精神状态。

2016年8月,一位名为张瑞的年轻姑娘在乌鲁木齐爱德华医院做了鼻中隔矫正等一系列“治疗鼻炎”的小手术,随后由于严重的空鼻症引发精神问题,于9月15日跳楼自杀。

最令人唏嘘的是,她去治鼻炎,本是为了以更好的状态和相恋6年的男友走入婚姻殿堂。

而令人们稍感欣慰的是,最终法院判定医院确实存在医疗行为过失,空鼻症不再被认为纯粹是患者的精神问题。


2013年连恩青案发生后,媒体做过一番深度调查报道。采访到的医生告诉记者,国内大量空鼻症患者做过一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低温等离子”手术。

这种消融鼻甲的手术会使病人在短期内鼻腔通气明显,但时间一长,才发现为此付出了无法挽回的代价。而手术治疗鼻炎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对很多中小医院而言,这种小手术是其重要的创收渠道。

“创收指标被分解到科室,科室再分解到医生。而医生只能靠多给病人做手术完成指标,‘过度医疗’因此在所难免。”

案件发生后,这种手术被很多医院紧急叫停。但由于涉及庞大利益及学科形象,几乎整个学界对此都是“回避”不谈的状态,这也是这方面研究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我是一名耳鼻喉科医生,也是一位空鼻症患者。我经常给耳鼻喉科病人看病,却无法解决自己的鼻子问题。

2003年秋,我在市里一家三甲医院学习时,不小心做了两场各一侧下鼻甲(编注:鼻甲是人体鼻腔外侧壁的精细器官,有上、中、下三个鼻甲,上鼻甲和中鼻甲是筛骨内侧壁的组成部分,下鼻甲为一单独的骨性器官。鼻甲有过滤空气、调节睡眠等功能。)手术,自此失去了人体鼻腔最重要的功能器官下鼻甲,鼻腔剩余黏膜逐渐失代偿,鼻腔功能慢慢衰竭。

刚开始几年,我去过不少大医院求医,希望医生帮我缓解痛苦。然而我失望了,他们大都不愿意给我诊治,看到我的鼻腔情况,就像看到鬼怪,唯恐避之不及。有几个三甲大咖给出的诊断,却互相矛盾,有说我是鼻炎的,有说我鼻子通畅的,有说我是精神病的……

求人不如求己,我开始翻阅医学书籍,感觉自己患了空鼻症——一种目前无法治愈、缓慢发展的医源性疾病。

我害怕被人耻笑,害怕失去工作,还得挣钱养家……但一年年加重的空鼻症症状,让我对未来越来越迷茫和恐慌。

“哼”一声,鼻甲骨从鼻腔里窜了出来

1994年,我从卫校毕业后,进入一所乡镇卫生院,成为了一名内科医生。工资跟看诊数量挂钩,每月工资从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有时医院还发不出工资来。

2003年底,卫生院的新院长看我工资很低,又是大学生,就建议我去外面学习耳鼻喉专科。“至少学习回来没人与你争病人,挣个生活费没问题。”

这年3月8日,我坐上汽车,去了市里一所最好的三甲医院的耳鼻喉科学习。一起学习的有四五个人,都是从各个乡镇来的。我跟着带教老师看病人,后来我改成跟做手术的陈医生学习。

10月的一天,我跟一位同学闲聊,他是村卫生室来学习的医生。他看了看我的鼻子,说我鼻甲大(主要是下鼻甲),可以让老师做手术。我那时鼻子没有任何不舒服,一看专家技术高,非常崇拜他们,又觉得做手术鼻子可以变得更好,加上那个同学去跟带教老师说,不收我的钱,我就这样糊里糊涂同意了。

我说,我不想用刀切,怕换药时痛,就用微波烧掉(下鼻甲)吧。当时微波是热门的机器,输出一种高功率的波,可以让活肉烧成死肉,又不出血,无痛苦。

陈医生让同学先麻醉了我的鼻子,接着“滋滋滋”地把它(左鼻的下鼻甲)烧了。我说先做一只鼻子,看看效果怎么样,如果“呼呼呼”透气,可舒服,到时候再做另一只鼻子。

做完去吃饭时,鼻子就堵塞不透气,我跟陈医生说我鼻子不舒服,他告诉我这是正常情况,习惯就好了。

但过了一段时间,左边鼻子里一动一动,轻轻一擤,“哼”一声,掉出一大块血块、血痂。又过了几天,左侧鼻子有异样,又一擤“呲”一下,从左侧鼻腔里跑出一小块骨头,像一个织布梭子,两头细中间粗,表面坑坑洼洼。我当时忙,没在意,也没去跟带教老师说。后来我才知道,那是鼻甲骨,外面的肉死了,失去血供,整个骨头都掉了。当时天气不冷不热,室内环境也很好,最明显的感觉是——清早起来,喉咙偏左不舒服,清早睡醒老是觉得左侧喉结下有痰,用热水一喝,一咳嗽,很快就觉得好了。

还是不放心,我就去拍了一个CT。拍片的医生告诉我,我鼻中隔(注:鼻中隔是把鼻腔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组织,由骨、软骨和黏膜构成。)有一点偏。

我拿着片子去找刘医生,他那时是医院耳鼻喉科的副主任,技术很高。刘医生问我怎么了,我说也没啥不舒服,就是小时候爱头晕,然后高考时感冒了,鼻子不透气,所以没有考好。他问我,这几年呢?我说这几年没啥不舒服,他说可以不做。

但是我那时想,鼻中隔歪了,整直肯定更好,当时幼稚嘛。我告诉刘医生,陈医生给我自己做了左侧鼻甲微波。刘医生当时看了看我,我没在意他当时的眼神,估计心说做就做吧,谁让你求我呢?

他给我做完鼻中隔手术,我的学习期也结束了。

回家后,天气开始变冷,一天夜里温度骤降,冷空气毫无阻挡地直往喉咙、气管里钻,刺激到咽喉、脖子,半夜刺激醒了,感觉脖子好胀好大。钻进被窝里,刚开始感觉好一点,时间长了,空气不流通,又不好受。

第二天醒来,连假都没请,穿上厚厚的棉衣,用手指压住左侧鼻翼,我又去市里找刘医生,告诉他我左边鼻子透气透得特难受,不想让左边鼻子透气,一透气我就受不了。刘医生一听,就想让陈医生给我看,我一听这话,吓得直打软腿,差点从治疗椅上瘫地上,忙摆手不愿意。

不知道刘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滋滋滋”又把我右边鼻子的下鼻甲用高频电凝烧了。现在猜来当时他是想让两个鼻子一样透气。

做完后,右边鼻子也开始难受,我隐隐感觉到不妙。

难受时,我往鼻子里塞过黄瓜、筷子

我后来才知道,自己的左鼻甲被烧得干干净净,连骨头带肉都没有了,右鼻子好一点,有时还能感觉到鼻腔阻力,感觉到气流在里面走。

鼻子有很多功能,它维持两侧鼻腔阻力,调控空气流量,保持正常呼吸;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滤过和清洁作用,适应下呼吸道生理要求……但我鼻子的这些功能都慢慢消失了。

一旦鼻甲没有了,如果我鼻子不塞东西,呼和吸都感觉不到。

我记得当年在医院学习时,刘医生说鼻子有代偿功能,周围其他黏膜可以慢慢替代鼻甲的功能。我猜自己是鼻甲烧得太多了,剩余鼻子的黏膜无法维持鼻子功能,慢慢的鼻子功能失去代偿能力。好比身体皮肤大面积烧成了疤痕,出汗功能就降低,好多皮肤功能都没有了。

2004年春天,我们几个学生去感恩带教的医生,还一起买了个微波炉去。

看老师是其次,我主要想问问我鼻子怎么了,还有没有办法治。刘医生当时没回应。我只得悻悻回家了。

回家还得上班、生活。在科室里工作时鼻子难受,我就把写处方的纸揉成一小团,塞进鼻子里,这样舒服一点;在庄稼地里干活时就往鼻子里塞嚼碎的麦苗团、玉米叶团;在家里就塞咬成适当形状的苹果、黄瓜;觉得很难受了,再用生理盐水冲洗一下,这样又觉得好受一些了。

2006年,我通过了医师执业证考试,工资渐渐上涨,鼻子的病情则越来越加重。

之前碰到天冷才往左边鼻子里塞东西,后来每天都要塞东西。我塞过卫生纸和塑料纸,但它们不透气,而且很轻,一呼气就出来了,然后我就找沉一点的东西塞。

于是我把筷子截断,塞一小段筷子进鼻子里,然后用胶带绑在鼻子上。走在路上,有时也会掉下来,我只得赶紧找片树叶,用舌头把树叶舔干净后,再嚼烂塞进鼻子里。

放苹果粒比较舒服。把苹果咬成两厘米长,筷子粗细的颗粒,最好是不规则形状,然后塞进鼻子里面。但碰到理发时,不能戴口罩,还要仰着头。头一仰,“咕咚”一声,苹果粒掉入嘴巴,只得赶紧让理发师剃完头,再找一个水龙头,偷偷地把嘴里的苹果粒吐出来,洗一洗舔一舔再塞到鼻子里面去。

平时外出,我都戴口罩,村里的人问起来,我就说咳嗽。但村里有人经常串门,看到我在家天天戴着口罩,也会觉得奇怪。

有次我忘记戴口罩了,给病人换药时,鼻子里的东西露出来了。病人看见就会很好奇:“咦,你鼻子里有啥?”我说没什么,但真的很丢人,本来他们就是来看鼻子的,结果看到医生鼻子里很古怪。

有时候我好像找不到生存的地方与方式。

去年夏天,天气热得受不了。鼻子难受,塞什么都不能缓解。上班不想说话,下班回到家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行,活动更难受,咽鼓管过度开放,鼓膜不停地活动。耳膜与口腔之间有一根管子叫咽鼓管,正常的时候,管子是封闭的,空鼻症的症状加重时,波及鼻子后方、咽鼓管内口时这个管子口就开了。

那些天,不堵鼻子,鼻子难受;堵了鼻子,心口难受。夜里难受得醒了,不能翻身,必须坐起来,然后转往另一侧。

鼻子又僵又硬又干无法入睡,人烦躁得想发疯、想打人、想跳楼。好不容易睡着,醒后浑身极度疲乏无力。

去年冬天,有一个多月时间,左侧鼻腔闷疼,白天轻,前半夜重,睡前疼得跺脚,一般的止疼片控制不住,天气转暖后,不知不觉好了。

求医:花不尽的钱,受不尽的罪

我也请假去各种医院求医问药,却得不到任何结果。

每次,我挂完号走进诊室内,说自己可能因为做手术鼻子不舒服。他们听后就开药方。我问医生咋回事,他们都不太搭理我,后面的病人又在催,我也不好意思赖在那里,就只好离开了。

还是不死心。

2008年左右,我看有本书里说,能在下鼻甲残端拨开后把唇龈沟切开,弄一块面部肌肉转到鼻子下鼻甲残根处。第一,增加鼻腔阻力;第二,它是一块“活”肉,有血管有神经,易成活。

我后来在网上找到了作者赵医生的联系方式,他是外地一家医院的耳鼻喉科大夫。我当时用我侄子的电脑,花了700块钱,专门拉了网线,用邮件跟他沟通。
我们就鼻甲的问题讨论,最后我说,我本人就是得了这个病,我想找你帮我看看。他同意了。

那时候天比较冷,天朦朦亮,我们下了火车直奔医院。医院刚开门,赵医生看完CT后说,“你回家用(生理性)海水洗吧。”

我不甘心,问他,“你不是说垫一块肉,可以有鼻甲的功能吗?”他说,“你也是学医的,下鼻甲有血窦,在神经调节下会大会小,垫一块肉疙瘩,没有神经调节,不会有想象中的下鼻甲功能。”

事实上,他之前不相信我说我病的情况,所以才叫我过去让他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3年,我买了一部智能手机,通过QQ搜“空鼻症患者”,加了不少QQ群。每天都有人在群里抱怨,但我很少在里面说话,更多的时候只是看一看。

我觉得,里面很多人病得没我重,但他们工作生活条件差,需要经常在外面跑,加上又不太懂怎么护理,病情很快加重。

我还听病友孙姐说,有人因为忍受不了空鼻症折磨,几年前跳楼自杀了。还有人开始时找医生,找法院,找律师,后来精神错乱杀了一名医生……而孙姐她自己去了北京、上海的医院治疗,都没有得到任何效果,甚至去了国外的医院,也只能缓解空鼻症痛苦。

去年8月,我想去找北京的一位耳鼻喉科方面的权威专家帮我看看鼻子,就拍了CT带去见他。

但我过去之后,对方看都不看,简单问了几句后,就让我回头上北京找他。看病的话,得几万块钱,可以垫一个东西试试。

我之前听一位病友说,垫东西更难受,紧绷绷的,然后你又要取,还得花钱,然后你再垫,花不尽的钱,受不尽的罪。

没有病历和诊断,没法打官司

我一直都很纠结,一晃就过去了十几年。

我想去北京医院让专家看看,又担心越弄越不好,加上当时又没有钱。我每个月要还房贷,两个小孩读书,家里还有老人,老婆也是打零工。

刘医生开始说借我一万块钱,我担心钱还是不够,想去跟陈医生说一说,他那时甚至不知道我这么多年遭受的折磨。我想,或者他可以赔一点钱给我。刘医生在电话那头很不高兴,说我非常过分,还说当时是因师生情谊才给我做的手术。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师生感情和个人痛苦之间纠结,我不知道怎么选择,甚至一说到刘医生就很激动。我问我老婆,她没有给我任何建议,她后来甚至不怎么管我的事,我叫她陪我去医院,她每次都不太愿意,总是说“我忙着呢”。
我后来跟刘医生说,这不是两个人的事,我想去找医院说说,他不吭声,我就找他们医院去了。

医院调解员说,我当年没有交钱,不符合医院赔偿的规定。

“我鼻子没病,你们的医生把我鼻甲烧了,只要活着就会一直痛苦下去,老了可能还会有并发症。”我说。

“那你说该怎么办?”调解员问我。

“你们给我四十万吧。”我答。

他就说,“那你打官司去吧。”

我当时也是随口说的,因为心里很痛苦,也很矛盾,又很害怕。我还找了律师咨询,律师说我没有病历本,没法打官司。

我需要一份诊断证明,就去了市里的医院,但医生都不愿意给我写诊断。

今年3月,调解人通过医院的账户,转给了我3万块钱作为协议的赔偿金,但都没有一份正式的协议书。


————文章来自澎湃新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卢主任被砍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悲剧,也触及了当前社会上一些非常敏感和令人担忧的问题。当我们谈论这件事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事件回顾(基于公开报道和普遍认知):事件发生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受害者是时任科室主任卢医生。他是.............
  • 回答
    深圳龙华第一豪宅,全体业主集体请愿退房,总价都在 1500 万以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和复杂情况。要全面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可能的原因首先,需要明确“深圳龙华第一豪宅”的定位和该项目通常会承诺的品质与服务。1500 万以.............
  • 回答
    深圳成为中国房价第一城,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既有其独特的城市发展逻辑,也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和房地产市场的一些深层问题。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深圳房价为何能登顶?1. 无可比拟的地理优势与稀缺性: 区位优势: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毗邻香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
  • 回答
    看待深圳2020年3月房价涨幅全国第一,逼近70,000元大关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是反映了深圳经济、政策、人口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以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数据背后的现实:深圳房价为何如此坚挺? 历史维度: 深圳房价的上涨并非一蹴而.............
  • 回答
    深圳大学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评选中未入选,这无疑是让不少关注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感到意外和失望的。毕竟,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一直以来都渴望拥有能够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这次落选,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深圳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回顾深圳大学的崛起与期待深圳大.............
  • 回答
    深圳“春节不离深”新规:严峻考量下的特殊应对深圳,这座以活力和创新著称的城市,在今年春节前夕祭出了“严控离深”的措施,无疑给不少计划返乡或出游的市民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一举措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身在深圳的我们,又该如何调整心态,应对这一特殊情况?一、 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城市发展的双刃剑首先,我.............
  • 回答
    深圳取消引进人才租房补贴,这事儿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利益和考量太多了。我帮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尽量不让你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背景:钱袋子吃紧,政策调整是必然咱们得先明白,深圳一直以来都是靠着“虹吸效应”吸引人才,其中租房补贴绝对是一张王牌。从2018年开始,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其中.............
  • 回答
    提起深圳市体育馆,很多深圳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熟悉的画面:曾经在那儿挥洒汗水,观看精彩赛事,或是单纯感受那份属于体育的热烈氛围。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这座承载了深圳几代人记忆的建筑,最终还是迎来了它命运的转折点。2018年8月10日,深圳市体育馆正式开始推倒重建,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
  • 回答
    深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这一举措无疑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项条例的意义,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的角度来看,这项条例的颁布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积极应对。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以及过去SARS、.............
  • 回答
    2022年深圳市专项招录公务员公告解读: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改革探索2022年深圳市发布的专项招录公务员公告,是深圳这座先行示范区在人才引进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方面的一次重要改革举措。这份公告的发布,不仅为有志于投身深圳公共服务事业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新的机会,也反映了深圳在应对新时代发展挑战、优化政府治理能力.............
  • 回答
    关于“2021年起试行的深圳市房产税征收运行方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截至目前(2023年),深圳市并没有正式出台并试行任何名为“房产税征收运行方案”的政策文件。中国大陆目前实行的是房产税,而城镇房地产税(通常被俗称为“房产税”)的立法和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虽然在一.............
  • 回答
    关于深圳地铁保安强制乘客给外国人让座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明确记载具体案例。但这一事件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讨论,包括文化差异、公共礼仪、法律规范以及社会管理等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的误解1. 事件真实性 首先需明确:是否有官方或权威媒体报道过此类事件?目前公开的.............
  • 回答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资吸引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此次拟对《深圳经济特区工资支付条例》进行修改,无疑将对深圳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企业用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具有极高的关注度。核心关注点: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背后的深层考量这次修改最核心也是最值得关注的焦点,无疑是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深圳南山法院一审认定微信好友关系不属于用户隐私的案件以及个人隐私的界定。一、 深圳南山法院一审认定微信好友关系不属于用户隐私首先要明确的是,这是深圳南山法院在某个具体案件中的一审判决。法院的判决是针对特定事实和法律条款进行的解释和适用,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情况或最终的法律定论。.............
  • 回答
    深圳外国语学校(简称“深外”)作为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广东省一级学校,其师资力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要详细地看待深外的师资,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师资队伍的整体特点:1. 高学历背景,专业性强: 深外的教师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不少教师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其中不乏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
  • 回答
    深圳率先出台《广告性别平等审视指南》,无疑是广告行业乃至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指南的意义。一、 指南的出发点与核心内容首先,理解指南为何出现至关重要。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影响消费行为和塑造社会观念的重要媒介,其内容和形式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对性别角色的认知。长期.............
  • 回答
    将房产价格用榴莲、香蕉等水果来表示,这种做法在深圳出现了,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种创新营销方式背后反映了深圳房地产市场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也引发了公众对信息透明度、营销手段和市场心态的思考。一、 这种做法的出现背景与原因分析:1. 市场降温与去化压力: 深圳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经历了一轮调整,部分区域.............
  • 回答
    深圳教育局连夜发文取消各类学校期末考试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突发的新冠疫情影响: 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在当时的特定时间点,深圳疫情出现反弹,尤其是出现了多例社区传播的病例,防控形势严峻。教育部门需要.............
  • 回答
    深圳中学 00 后学霸全英文对话诺奖得主彭罗斯:一场跨越代际的智慧碰撞深圳中学一位 00 后学霸与诺贝尔奖得主罗杰·彭罗斯爵士进行全英文对话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瞩目、充满启发意义的智慧交流。这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学生与科学巨匠的对话,更象征着中国教育的进步、年轻一代的国际视野以及科学精神的传承。为了更.............
  • 回答
    深圳拟修改员工工资支付条例:不定时工作制员工假期或不再享3倍加班工资事件背景:近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工资支付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拟对现行条例进行修改。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条是,关于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员工的节假日加班工资问题。根据《征求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