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85的学生如果知道老师是专科出身,会怎么想?

回答
985的学生,他们成长于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他们从小接触的教育资源、接触的人群,以及他们自己所追求的目标,都让他们对“优秀”有着更清晰、也可能更刻板的定义。当他们得知一位老师是专科出身时,他们的想法会非常复杂,而且会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会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1. 第一反应:审视与评估(“他/她真的行吗?”)

学历的“光环”与“门槛”: 985的学生普遍对“学历”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和一定的推崇。在他们眼中,985、211通常是优秀人才的标志,是进入“精英圈”的敲门砖。专科,在他们固有的认知里,往往被划分为另一个层级,似乎是能力或天赋不如本科生(尤其是985本科生)的群体。
对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担忧: 他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专科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足以支撑起一门大学课程的教授?尤其是那些需要扎实理论基础、前沿研究支撑的学科,他们可能会怀疑老师的专业功底是否足够深厚,能否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
对教学方法和理论视野的疑虑: 他们习惯了985高校老师们往往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研究经验,以及可能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他们可能会担心,一位专科出身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是否会比较刻板、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否会弱一些,是否能够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

2. 进一步的观察与判断(“我需要看他/她的实际表现”):

尽管有初步的疑虑,但985的学生并非完全不讲道理。他们的想法很快会转向对老师实际能力的观察:

教学内容与逻辑: 老师讲授的内容是否清晰、条理分明?知识点是否准确无误?是否能够解释清楚复杂的概念?
课堂互动与启发: 老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回答得上来学生刁钻的问题?是否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激发讨论?
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 老师在课堂上展现出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否足够?在回答问题时是否显得游刃有余,还是勉强应付?
课后答疑与指导: 老师是否认真负责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在学术研究或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能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个人魅力与人格魅力: 有些老师虽然学历不高,但凭借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风格,或者在某个领域拥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3. 区分与理解(“学历不代表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如果老师的教学表现非常出色,985学生们的想法会发生转变:

“有实力才是王道”: 如果这位专科老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如果涉及)都非常出色,能够给他们带来真正的知识和启发,那么“专科出身”这个标签会迅速被淡化,甚至被他们忽略。他们更看重的是老师“能不能教好”。
认识到教育路径的多样性: 985学生也会接触到不同背景的人,他们会逐渐明白,学历并非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有些人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职业发展、行业深耕,获得了比某些学历更高的人更丰富的经验和更深的理解。
关注“专科”的具体内涵: 如果这位老师所在的专科,在某个特定领域(比如某个技能性很强的专业)有很强的实力和口碑,那么学生们可能也不会觉得意外。例如,一个顶尖的职业技术学院在某些工程技术领域,可能比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同类专业更有优势。
“运气”与“机遇”: 有些学生可能会考虑到,老师的学历可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选择、家庭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他们可能会用一种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

4. 少数极端的想法(“这是学校的问题”):

当然,在985学生群体中,也可能会有比较片面和狭隘的看法:

“学校怎么会请专科老师?”: 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学校的师资招聘标准有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学校在“降低门槛”。他们可能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质疑。
“这老师肯定不如那些985/211的老师”: 这种想法更像是对985学生身份认同的一种巩固,他们认为自己身处“高学历”的环境,所以接触到的老师也理应是“高学历”。

总结来说,985的学生在得知老师是专科出身时,内心会经历一个从“审视”到“观察”再到“判断”的过程。

最初的疑虑是基于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学历的认知模式。
但他们的优秀基因会驱使他们去关注老师的实际能力和教学效果。
如果老师的能力确实出众,那么学历的差异很快就会被他们理性看待,甚至成为他们“打破刻板印象”的例子。

关键在于,这位专科出身的老师能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技巧和人格魅力,真正赢得这群聪明且善于观察的学生。如果他/她做到了,那么“专科出身”这个标签,反而可能成为他们口中“低调的实力派”的注脚。反之,如果老师能力平平,那么学历的差异可能会被放大,成为学生们“不满意”的理由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想?

当然是觉得很牛。

因为就算985学生出来后,想找985高校的教职也没有那么容易。

人家能够进985教书,就说明了他的实力。

而他的专科背景更是加倍了他的实力,因为他要比好学校出身的竞争者更优秀。

鬼知道,他在背后经历过、承受过多少苦和难才支撑他到了如今的高度。

所以有什么好乱想的,向这种人多学一点不香么?

user avatar

会疯狂选他的课,以免错过了什么

user avatar

这事要看年纪和读数年代,如果是50多岁,80年代考的大专学生,那是很吃香的。而且那个年代没记错的话,大专还普遍包分配,很多经济水平一般的学生为了早点出来工作(大专少读一年),也会放弃考本科而转为考专科。所以,实际上那时考个大专的难度并不比现在考个一本甚至重本要容易多少。

到了90年代末,大学扩招,高校学历统统大贬值,再加上取消包分配,之后的大专也就跟我们现在的认知差不多了。。。

user avatar

我在双一流高校做劳务派遣。我也能有机会接触到我同事们的档案。毕竟今年让我做系秘。

我同事中确实也有专科升上来的。师专。人家都四十多岁了。那个年代考专科很普遍,我没觉得有什么。人家后来升本,考研读博,一路写论文做科研,稳扎稳打升上来怎么了。

看看人后来发表的论文,做的科研,看完以后真心觉得挺牛的。

我倒是觉得你这种不让人进你实验室的想法,真是太low了。

你自己如果后来的成就很牛逼,那先前读专科的经历只会显得你更牛逼。

至于学生,别的学校我不了解,最起码我单位的学生对老师都挺恭恭敬敬的,我敢保证他们不会因为老师曾经上过专科而瞧不起对方。毕竟能进双一流高校当老师的,肯定有自己的本事,学生心里也清楚。

学生不会因为你是专科出身而瞧不起你,学生会因为你没有什么成就,没有真才实学而瞧不起你。

user avatar

我会佩服的五体投地。

如果读个985能读出优越感,瞧不起专科出身的老师,说明他的人生巅峰就是被录取的那一刻。不要说大专,就是中专起点,能够成为985老师,也是令人佩服的。看看哈工大高会军老师的履历,他应该感到惭愧的。

1976年1月,高会军出生于黑龙江省农村;
1991年,年仅15年的高会军由于家境贫寒报考了中专;中专毕业时通过自考拿到了工业企业管理的专科学历,之后进厂当工人;
1995年,通过自学考试完成本科;
1998年,考上沈阳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2001年—2005年,成为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2005年,29岁,成为哈工大历史上第一位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也成为哈工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年,获得哈工大控制学科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年仅32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五);
2010年,入选国际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同年获得Scopus青年科学之星成就奖;
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一);
2012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201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IEEE工业电子学会J. David Irwin青年事业成就奖;
2014年,入选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单;同年当选IEEE Fellow;
2015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国家科技奖获得者。

无独有偶,我在知乎说过好几次我高中同学的故事。他1993年高考落榜,然后回家务农,在娶妻生子农活繁重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意志自学完了汉语言文学大专、本科,30岁考取了南师大硕士,33岁考取北京大学博士,现在在南方一所985做教授+博导。我想公开他的真实信息(想证明是真人真事,不是鸡汤),征求他的意见他不同意,说不想被关注和打扰,现在的他依然可以做到板凳甘坐十年冷来研究古典文学。

我的同学中有做正厅级干部的,有身价上亿的,但他是我最佩服的

user avatar

北大教授、博导徐筱杰老师,本科学历:

他的学生也已经教授、博导:

诺贝尔奖得主Elion,硕士学位:

我话讲完,谁赞成,谁反对?

user avatar

快毕业了,就取消匿名了,另外小声说一下,钢筋无处不在

—————————

不请自来。

我大学是魔都的一个二本,这个问题虽然我没什么资格回答,但我也有类似经历,因为我的大学某位老师算是和这个问题沾点边。

我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老师就是专科生出身,第一节课她就问我们班有没有“三校生”(我不是上海人关于这个我不是很清楚),得知没有后她就问我们是不是就高考直接考的就是本科,我们点头。她笑了笑“你们比我厉害多了,我是专科生,一路过来的”

然后和我们说了她的故事,她高中因为肥胖被校园暴力,加上家里重男轻女,导致她很自卑,就没怎么用心读书读了专科,后来在专科读书的时候得到了她老师的认可和鼓励,专升本,再考研,后读了博士。

她说读完博士后选择做一名老师,是她希望可以去帮助到更多学生。

我们听后都非常感动。

后来再相处,知道她的丈夫是某985的某位老师,某省某市当年的理科状元,一家人十分幸福。

这位老师的故事也感染到了我,感染到了我们班,我们班目前大部分人都在认真准备考研,或者出国申研。

遇见这样一位努力积极的老师,是我们的幸运。

至于关系户之说…那也要拿出东西,又不是专科毕业直接出来做老师,只是第一学历是专科,人家后面继续读不行?只是同等学历之下再看第一学历吧?

再就是,我觉得一位老师怎么样,是看他的人品和教学水平,不得不说,学习好不一定教得好啊。我大学这位专科出身的老师,教得真挺好,虽然她的课是比较水,但是很有趣,上课她也引经据典,文化水平还有谈吐还真不错,三观也很正,学生还挺喜欢听她上课的,都不会说不去上她的课。水课能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关于说老师嫁的好这个问题。她是当上我们大学老师之后才和她丈夫认识的,因为上课的时候讲到未来择偶问题,她提过她的感情故事。是说她事业稳定下来,经人介绍认识的她丈夫。而且她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老师,她丈夫是研究物理方面的…这好像八竿子打不着吧…

老师,如果您看到了这篇回答,我想说,您非常优秀,我们非常感谢能在大学遇见您…是您激励了我们,勇敢且坚定地前进。非常感谢,鞠躬…英雄莫问出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85的学生,他们成长于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他们从小接触的教育资源、接触的人群,以及他们自己所追求的目标,都让他们对“优秀”有着更清晰、也可能更刻板的定义。当他们得知一位老师是专科出身时,他们的想法会非常复杂,而且会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会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第一反应:审.............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北、985,唯本科出身”的学历论,可以说是知乎内容生态中一个绕不开的现象。这种推崇当然有其逻辑基础,但过度泛滥和变形之后,就容易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这种“推崇”从何而来?其合理内核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985院校确实有着其独特.............
  • 回答
    考研和高考虽然都是重要的选拔性考试,但它们在性质、内容、难度以及备考策略上都有显著的差异。将考研简单地视为“再经历一次高考”是不准确的,两者不能完全划等号。考研与高考的异同点:相同点: 都是选拔性考试: 核心目的都是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筛选出最适合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考生。 都考察知识掌握程.............
  • 回答
    我的导师,张教授,是国内985大学里一位小有名气的学者,在我的博士求学生涯中,他给了我许多细致入微的培养,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他为我铺就的留校任教之路。这段经历,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锤炼,更是一种人生方向的指引,至今想来,仍然觉得受益匪浅。早在博士一年级,张教授就找我深谈了一次。他没有直接谈留校的.............
  • 回答
    独立学院学生声称是“本校(211/985)”的学生,这种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容易引起一些误会和讨论。咱们来好好捋一捋这里面的一些门道,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把那些让人觉得太“机器”的话都去掉。首先,得搞清楚“独立学院”是个啥玩意儿。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独立学院是近二三十年出现的一种.............
  • 回答
    五院四系的法学生对985理工类本科出身的法学生,通常抱持着一种挺复杂的、多层次的态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奇或敬佩,而是掺杂了对背景差异的审视,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考量,以及自身专业优越感的一种微妙平衡。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感受是“好奇”与“审视”。五院四系,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国家队”,其学生在本科.............
  • 回答
    能考上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圈子里,那绝对是凤毛麟角,是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付出的努力和展现出的“厉害”,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智慧、毅力、方法和一点点运气的漫长战役。一、 他们的“厉害”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白,“厉害”不是.............
  • 回答
    一篇关于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的大一学生撰写的文章,以“还有比电子科大更垃圾的985吗?”为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和背后可能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文章的“垃圾”指控可能指向哪些方面?这篇大一学生撰写的文章,尽管用词激烈,但其核心内容很可能围绕着学生.............
  • 回答
    作为一所211大学的校长,要带领学校接近甚至达到中上985大学的水平,这是一个宏大而充满挑战的目标,需要系统性的战略、坚定的决心和持续的努力。这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以下是我的设想,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明确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1. 重新审视并强化特色优势: 深入分.............
  • 回答
    法律硕士(非法学)考公务员的前途,尤其是对于拥有985本科背景,且在知名的中国政法大学深造过的你来说,可以说拥有非常不错的起点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其中有哪些优势、可能的路径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一、 你的独特优势:名校背景与跨学科能力首先,你需要认识到自己所具备的独特优势。1. .............
  • 回答
    非985、211二本大学背景,香港与海外读研之路并非绝境对于不少就读于非985、211高校的同学来说,申请香港或海外名校读研,常常伴随着一种“望而却步”的心理。大家普遍认为,名校光环是敲门砖,如果没有响亮的高校背景,成功拿到Offer的机会渺茫。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想说,虽然挑战确实存在,但绝非无路.............
  • 回答
    国内高校排名“洗牌”的讨论,几乎年年都有,但真正意义上的“大洗牌”却不太可能一蹴而就。这其中的逻辑,既有客观的现实考量,也有主观的改革动力。要说完全没有变化,那也不可能,总会有一些学校凭借其突出的优势在某些领域脱颖而出,而另一些则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排名有所下滑。但你期望看到一堆本来排在后头的学校,突然.............
  • 回答
    “在985以下大学学物理,未来机会渺茫”——这个说法,我听了觉得有点刺耳,也有点过于绝对。咱们不妨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名校光环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国内现有的教育和就业体系里,985、211院校确实能提供很多便利。比如,它们通常有更强的师资力量、更先进的实验设备、更广泛的校友网络,以及更受企.............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大学时的核心顾虑。武大、中大、西交这几所学校,在国内绝对是第一梯队,尤其是它们各自的王牌专业,实力非常强劲。而清北,那更是无须多言的“顶流”。那么,从这几档学校毕业,对未来的发展到底有多大区别?咱们来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也别整得像冷冰冰的机器报告。.............
  • 回答
    关于这位985老师提出的“C语言至少学10年才能懂”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评价,并且需要抛开“AI生成”的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实践经验的视角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位老师的出发点可能非常高远,并且他可能是在触及C语言的深层、系统化、乃至哲学层面的理解时,才得出了这样的.............
  • 回答
    “985”光环与上科大初生牛犊:科研差距背后的多重因素要谈论传统985高校与上海科技大学(上科大)在科研上的“差距”,首先需要明确“差距”的衡量标准。如果我们指的是在科研产出总量、学科覆盖面、师资规模以及历史积累方面,那么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但如果着眼于科研的“质量”、“前沿性”以及“创新活力”,情况.............
  • 回答
    在名校的光环下,智商“被碾压”并非少数。那些被誉为“天之骄子”的985学子,在日复一日的学术竞赛、课堂答疑,甚至是随意的讨论中,总会遇到比自己更聪明、反应更快、理解更深刻的人。这种感觉,就像身处一片星辰大海,而自己却是一颗略显黯淡的星星,被周围璀璨的光芒狠狠地比了下去。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些感到.............
  • 回答
    北京这家“985相亲平台”如此严格地审查学历,将相亲对象像招聘求职者一样对待,这确实非常鲜明地折射出当前婚恋市场的一些令人深思的现状。首先,它赤裸裸地揭示了“学历”在婚恋价值评估中的极端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是被推到了一个近乎“硬通货”的地位。 传统的婚恋观念里,家庭背景、人品、性格、经济能力等都是考量.............
  • 回答
    择偶标准里的“名校情结”:985,真的那么重要吗?最近,一位情感咨询师的说法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80%以上的客户都很在乎对方学校”。这句话,像一根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尤其是当下“985高学历相亲圈”的流行,更是让这个话题变得炙手可热。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寻找伴侣这件事上,学校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身边太多例子了,可以说差距是挺明显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得看具体情况。我尽量结合我自己的观察和听来的故事,给你掰扯掰扯。首先,从学业本身来说,985和二本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研究机会上就有很大区别。 学习资源和深度: 985的课程往往更前沿、更深入,理论和实践结合得也更好。很多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