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当下「北上广」作为北京、上海、广州的合称较「京沪穗」更流行? 第1页

  

user avatar   lishu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到一篇专门分析这个问题的文章,以下摘出要点:

1.本地媒体至今仍会采用本地的传统简称。比如,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谈及一个活动在广州举行,一定是 “在穗举行”,而不会用“在广举行”;在《四川日报》上谈及一个活动在成都举行,也使用“在蓉举行”,而不说“在成举行”。
2.1954年以后,中国内地只保留了北京、上海、天津(在1958年到1967年间一度撤销)三个直辖市。1989年以前,这三个城市也是中国生产总值最高的三个城市,因而当时的媒体上常见有“京津沪”之称。1989年,广州超越天津成为中国经济总量第三城,在描述中国最先进发达的城市时,人们改用“京沪穗”一词,“京津沪”一词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3.并不规范的“北上广”这个简称在2004年到2008年很少在媒体上出现,直到2009年,“北上广”一词在媒体上一共出现788次,一举超过了出现516次的“京沪穗”一词。此后“北上广”出现的频次大大提高。到2013年、2014年,出现次数都在4000次以上,是“京沪穗”一词的十几倍。此时“京沪穗”一词实际上已被“北上广”取代。
4.最早一篇使用“北上广”一次的媒体报道,是2004年11月22日的《中国计算机报》,在这一篇报道中,记者使用了“北上广三地共计5个电子市场”的说法。从2004年到2007年,“北上广”一词基本上只有IT类媒体使用,其他行业媒体几乎都不用这个词。也就是说,“北上广”一词是由IT圈发明的。

5.2009年,“北上广”一词的使用频率压倒了“京沪穗”,实际上反映出IT圈这种小圈子话语开始对传统的文人式的媒体话语构成优势。这一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京沪穗”在微博上出现的次数,相对“北上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媒体用“北上广”代替“京沪穗”,表明媒体在互联网崛起的大背景下,主动适应互联网语态的选择。

6.2010年,“逃离北上广”成为年度热词,因此“北上广”一词在这一年出现剧烈井喷。是年7月29日,《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刊出整版文章《谁在“逃离北上广”》表明这一网络热词已完全走入了主流媒体的语境。

全文:

bwchinese.com/article/1



  

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人认为粤语是独立语言,和藏语、维吾尔语一样? 
  在我们的观念里有哪些词看似平常实际包含了对女性的不尊重? 
  为什么有很多人喜欢在中文里面夹杂English? 
  年薪20~50万的北漂生活是怎样的? 
  为什么山西话在北方显得那么另类? 
  汉语里面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外来语?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有熊国”,现代汉语里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其中的“有”是什么意思? 
  东北话有哪些当地的特别词汇? 
  如何看待「无法用家乡话谈恋爱」? 
  如何看待普通话在海外华人中逐渐取代粤语作为主体语地位的现象? 

前一个讨论
civil engineering 为什么翻译为「土木工程」?
下一个讨论
穿越到了中世纪女巫猎杀时代被当成女巫,该如何自救?





© 2025-02-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