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的人无法接受科学观念,对健康流言深信不疑?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yi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信这些流言,是因为这些流言更容易使人相信,而一般人又缺少评判工具罢了。

----

前阵子看的一个日剧《花的懒人料理》里有一集[1]是讲减肥的,里面总结了「主妇们青睐的减肥法具有的三大要素」:

第一,闻所未闻的新奇减肥法。
第二,需要一个不熟但是貌似很有名的人成功的案例。
第三,轻松。

虽然这部剧的这段内容是调侃来着,但我第一次看到时候脑袋里就好像被戳到了什么。

而且不久以后,无独有偶,《对「伪心理学」说不》中列了个「识别不道德药品推销员指南[2]

  1. 他或许会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关节炎的“特别的”或“秘密的”处方或设备。
  2. 他会做广告,用的都是“个案史”和“满意患者”的见证。
  3. 他或许会承诺(或者暗示)能够快速或轻松见效。
  4. 他也许会生声称知道关键的成因,并且说能够“清楚”你体内的“毒素”,同时促进你的健康。它或许会说外科手术、X光和医师所开的处方是没有必要的。
  5. 他或许会指责“医学体制”故意阻碍了进步,或者迫害了它……但是他不允许它的方法以已有的或已获得证明的方法来验证。

其中前三点意外的高度重合,后者的后面那几条无非也是将第一条延伸了一下。

为什么要警惕这些?是因为这些特别有「说服力」。反过来也可以证明,符合这些特征的信息更易于传播。


分析这重复的三条,可以发现这三条的可以概括为:驱使人们去做的是引起兴趣(恐吓、观点新奇等等)、树立「权威」(「成功案例」、「专家」或批评主流科学界观点等等低成本可行性方案(省时省力省钱,咳咳,大多数是省时省力。而且这三点还是递进关系。不信你想想最近看到的这类文章是不是这样的:

「不要再吃XXXX了(恐吓),XXX医院老院长20年独家配方(「权威」),轻轻松松抵御癌症(低成本可行方案)」

是吧?

不过相较其他两个因素,其中我觉得相对重要的还是低成本,简单的执行力是这类消息能传播并使人相信的关键因素。

举个例子。

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霍华德·莱文瑟做的恐惧实验。他们在耶鲁大学做了一个实验,对在校大学生发放一份关于破伤风的危害性的宣传手册,并告诉学生学校卫生中心正在免费打与方针。宣传册有两个版本,轻微描述的「低风险组」和配了大量图片和描述的「高风险组」。结果两组去打预防针的比例相同而且仅为3%。后来他们做了个小改变,在手册里附上了去学校卫生中心室的地图。而收到后者的同学,去打预防针的比例相同都提高到了28%。两次实验的最大区别就在与后者提供了解决方案[3]

说到健康流言,关于低成本有两类:有一类是吃些3块钱一斤的东西就能抵御各种人类生存难题的。天天喝萝卜汤能抵御PM2.5,比起带N95口罩,空气净化器[4]那可便宜多了。吃绿豆能抗癌,而不是戒酒,减肥[5]这种麻烦上天的东西。

还有一类是不要去做XXX,不吃XXX(很多时候不吃XXX都是废话,比如蜂蜜不要和大蒜一起吃之类的)。不去做,是执行成本最低的一件事。

这些问题也可以看出「我害怕」的生存策略不是解释流言容易使人相信的单一原因,因为这两种方案解决的是同一个「我害怕」的问题,而问题是缺乏判断能力的人会去选择更简便的方法。

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其实这「三连击」的技巧是相当高超,而且广泛使用的。你们没发觉360也是这么玩的么?

--------------

反过来,他们随便编一个段子,而科学工作者要去证伪它,成本却要高得多,市面上类似《健康流言终结者》这类书我差不多看了个遍,真心感到他们吃力。流言一句话,他们就要写一篇文章,还未必说得清,为了保持科学的公正,还是时不时的肯定这些流言的一部分。

这也就说明了,普通人的接受成本要高很多,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知道什么叫证伪,公共知识,同行检验等等这些科学思维。而且越是科学客观的结论,多用的是「尚不能证明XXX和XXX之间存在关系」这一类措辞,反而让缺乏统计思维的平常人觉得模棱两可,认为其没有否认这些流言在「未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可能性」。很多人看完的反映,恐怕还会问:「那你说了这么多,那到底XXX是不是对的呢?]

另外,特别到健康,科学的方法大多需要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或改变已有长期不良的习惯。由于成本高,即便是知道其对的人,很多因此而在反方向给自己找理由来说明「我知道XXX不对,但你看XXX也有好处不是么?凡事不要太极端嘛」,这也造成了流言滋生的土壤。

最糟糕的是,这会久而久之形成一些恶性循环,让公众产生对科学的误解或不好的刻板印象。科学工作者想要纠正这才是最难的了。

到国内的话,又有很多特殊的情况,暂时就这里打住吧。

这里一句两句的也只能提个大概。建议读一下《科学离我们有多远?》[6]这本书。从教育、政治、媒体、宗教、流行文化和科普工作者本身缺陷很多角度讨论了「为什么科普是很难的。」虽然不少问题是美国本土特色,但国内也有对应的难点,挺有启发的。

--------------

延伸上一点,至于评判工具的缺失,教育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不知道国外现在情况怎么样(从我读的一些书来看可能情况也不好),国内的基本教育中虽然加入了自然科学的科目,却从来没有教育科学思维和统计学的内容,一旦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的不是相关专业,那基本就丧失了对此类问题的判断能力,从而一再相信那些更容易相信的东西。这甚至跟文理分科没有关系,题主所说「做实验,搞研究」也可能是关于技术和工程方面的。

--------------

最后贴一段科学松鼠会云无心的话[7]:

不是说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的实验证明才可靠,而是说作出一个结论需不需要或者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没有科学支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而是我们不知道它存不存在。

就像我山上拔一把草,告诉你吃了可以百病不生,你可没有证据说我说得不对。现代科学的思维是:如果我们没有检测过,就说“没有检测过,不知道是否存在”;如果检测过了没发现,就说“做了什么什么检测,没发现”。这两种情况从逻辑上来说都不能否认那些传说的存在。而很多传统的东西,是把这种“没有否定存在的可能”当成“存在”来看待。如果消费者明白这个东西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愿意为那种“没准存在”的“功能”买单,当然也我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些人利用大家的这种心理,鼓吹那些东西“确有神效”,就应该反对了。

========================

注释:

[1]《花的懒人料理》(花のズボラ飯)。第三话。

[2]《对「伪心理学」说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第八版中文版。P.79 第四章.见证和个案研究数据。这一章也讲了为什么心理学中个案研究而得出的理论的参考价值很低。

[3]出自《引爆点》(Tipping Point)中信出版社。P.84 附着力法则。所能查到的信息中对实验参与的人数都没明确指出,大多指引用了结论,加之实验的时间比较早,不知道有没有被其他研究证伪,如有错误烦请专业人士告之。相关研究为:Effects of fear and specificity of recommendation up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相关论文下载(需付费):

psycnet.apa.org/journal

[4]关于空气净化器的原理和N95口罩的问题可以参考:

guokr.com/article/43674

[5]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专家组发布的《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防治》(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中,明确指出有充分致癌证据的膳食因素分别是肥胖、酗酒、黄曲霉素和中式咸鱼。相关报告(需fq):

WHO |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6]《科学离我们有多远?》(Unscientific America)看看原书名字很有意思吧……最有意思的还是这本书还赞扬了我国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而主导更重视科学。

[7]《吃的真相2》P.4 前言。




  

相关话题

  有哪些只在初中阶段适用的物理知识? 
  3 月 18 日吉林新增 2 例死亡病例,直接原因均非新冠,如何从医学角度进行解读? 
  上海出现首例确诊英国变种新冠,对防疫会带来哪些影响?可能需要采取哪些应对办法? 
  中文生物学期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我被放在 1,000℃ 的热室里仅仅 0.1s,会发生什么? 
  我希望中国举办一个更有分量的奥数天才赛,出一些很难的题目和各种猜想,可以花一年解题,吃住在考场可以吗?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肉鸡长得快是因为饲料里加了激素? 
  久坐办公室如何保护身体健康? 
  现代中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主播墨茶 Official 因病去世,他生前的生活境遇如何?如果及时治疗能否得到救治? 

前一个讨论
确定正弦函数图象需要几个点?
下一个讨论
在软硬件无故障情况下,CPU 计算会不会出现错误?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