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金朝是中国的一部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wei-cle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点题外话。

在北宋时期,北宋史学家就三国时期魏蜀吴究竟谁为正统是有争论的,但普遍认为魏——即曹操——才是正统,因为魏国占据中原,而蜀国偏安一隅。

而等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时期,南宋史学家对于三国时期魏蜀吴究竟谁为正统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偏安一隅的蜀国才是正统,因为刘备才是大汉之后。

第二件事,金国完颜家族的祖先函普其实是从高丽过来的,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在完颜氏还是部落的时候,称高丽为父母之邦。等到了女真人入主中原,建立金国,则又称呼高丽为蛮夷之地。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很明白了,真正的统治者都是骑墙派,哪有什么正统不正统,哪有什么法理不法理,怎么解释对我有利,怎么来,他们所要维护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血缘,而是结结实实的阶级地位。而对于古代天下种地的小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皇帝姓什么,皇帝是什么族的,也无所谓,只要能让我吃饱饭,有衣穿,岁末还能包顿饺子,就够了。如果你让我吃不好、穿不好,我就反你,管你是谁。古时候外族入侵,老百姓拿起锄头来反抗,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吗?别多想了,他们想保卫的只是自己的小家,倘若蒙古人、女真人骑着马来到他们村,一不杀人,二不圈地,还帮他们打土豪分田地,你看他们支持谁。什么,剪头发?马上马上~

所以什么剃发易服,很重要嘛?古时候的小老百姓哪有什么发型,不都是散乱着头发。古时候的小老百姓哪有什么“汉服”,不都是粗布麻衣。

而只有那一小部分吃饱了没事干的小知识分子,向上不可能成为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向下又不甘于闷头种地,才急于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以集体取代个体,把集体的辉煌转化成个人的成就,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ye-si-tai-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宇戈氏窝老攻

诸位答主的回答都很精彩

这个问题其实偏向观点而非史料,很快就会变成“征服王朝论”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论”的撕逼现场,鄙人不擅长撕逼打脸,再加上诸位珠玉在前,本来没什么多说的

但是有一位 @徽王汪直 的人提出了尖锐的反对意见,并且把自己放置在捍卫历史真相的道德高地上。

金朝是中国的一部分吗? - 徽王汪直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641

本来我以为态度如此激烈之人,必有高论,

但是看完之后真的是“哔——”,

这写的都是什么“哔——”玩意儿?

当初我不痛不痒地说了一句,就没再管,之后连续三个月都没怎么发言,最近一看,这个答案已经两千赞了,看样子很多人比较赞同,那么我就觉得有必要仔细辨认一下了。


由于只是临时起意,没准备什么资料,所以下文引述的材料都很简陋,但是足以学 @曹变蛟 ,来一个七进七出(著名老梗)


Vol.1 落地族籍高丽国


这位大神首先开炮:

首先,站在女真人的角度。女真人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根据金国遗民编写的《金史》卷一 世纪里明确写着“金之始祖讳函普,初从高丽来”

后面还跟了另外一条:

金宣帝明确表示“(金祖先)止称自高丽而来,未闻出于高辛(黄帝后裔)”。


把脱脱说是金朝遗民(金朝遗民王鹗的那版金史今存目录,根本没有祖宗世纪),把金宣宗写成金宣帝,而且把张行信的话安排到金宣宗身上的问题就不说了,关键在于:这两段话能证明什么?

我很惊讶,我很想请大神论证两个问题:

1.为什么函普是高丽来的就是高丽民族?

2,为什么部族首领是高丽人,整个女真民族就都是高丽人?

如果这两条能成立的话,大清国人人是八旗,哪还来的什么满汉之防?大元国个个巴特尔,谁编的四等人制?

sorry,结合第一条,应该说大清人人通古斯才对。


当然,仅仅在这个维度反驳未免太无力,因为,最重要的是函普虽然从高丽来,但不是高丽人。如果作者想要援引《金史》的话,金史里面还有一句:

“金人本出鞨靺之附于高丽者。”《金史·高丽传》

辽代高丽北界一直有臣服的女真部落,这难道不是学者的常识吗?

换句话说,函普就算来,也是从高丽境内的靺鞨部落来的,和高丽血统基本上八竿子打不着,请问高丽人是如何凭借名义治理权,隔空发功给函普换血的?


今有落地户籍,高丽有落地族籍。信哉!


Vol.2 不换祖宗不中华


大神的另一条黑屁:

在古代中国,炎黄子孙即中国人代称。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注意,我说的是古代,古代!)无不自诩炎黄之后,表示无异于中华,如 匈奴 鲜卑等。然而到金国占据中原半个世纪后,朝臣讨论起此事,金宣帝明确表示“(金祖先)止称自高丽而来,未闻出于高辛(黄帝后裔)”。可见女真人从始至终都认为:他们是来自丽,而不是黄帝的后裔(中国人)

大神这次终于有了一条我能理解的逻辑范式:

大前提:古代中国,炎黄子孙是中国人代称。

小前提:金朝皇帝不认为祖先是炎黄。

结论:金朝人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评价:大前提错,逻辑无效。


我们首先来看“止称自高丽而来,未闻出于高辛”这句话的出处:


时尚书省奏:“辽东宣抚副使完颜海奴言,参议官王浍尝言,本朝绍高辛,黄帝之后也。昔汉祖陶唐,唐祖老子,皆为立庙。我朝迄今百年,不为黄帝立庙,无乃愧于汉、唐乎!”又云:“本朝初兴,旗帜尚赤,其为火德明矣。主德之祀,阙而不讲,亦非礼经重祭祀之意。臣闻于浍者如此,乞朝廷议其事。”诏问有司,行信奏曰:“按《始祖实录》止称自高丽而来,未闻出于高辛。今所据欲立黄帝庙,黄帝高辛之祖,借曰绍之,当为木德,今乃言火德,亦何谓也?况国初太祖有训,因完颜部多尚白,又取金之不变,乃以大金为国号,未尝议及德运。近章宗朝始集百僚议之,而以继亡宋火行之绝,定为土德,以告宗庙而诏天下焉。顾浍所言特狂妄者耳。”上是之。


刨除五行德运这种非常“哔——”的封建迷信,这段文字意思是说,辽东的几个官员认为本朝是黄帝之后,应该为祖宗立庙,就好像汉朝为祖先尧立庙、唐朝为祖先老子立庙一样,结果张行信表示实录里面记载,本朝始祖是高丽来的,没说是高辛的后代啊。皇上表示同意。


桥豆麻袋,不是说古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吗?为什么汉朝祖先是尧,唐朝祖先是老子?

尧可以追溯到炎黄,老子是楚国人,史书无载和炎黄有什么关系,但 @終陵玉岫 提及李氏源于颛顼,但汉唐并未以其为祖。


其实原因很简单:古人就没有把炎黄视为全体中国人的祖先,炎黄的血脉始祖地位是清朝末年才完全构建完成的,由于当时的中国既需要民族主义自我激励,又需要边疆民族的团结,所以才加快把炎黄看做全体中国人祖先的进程。

可以看看唐宋的会要,炎黄都是作为三皇五帝,列入历代帝王一条,和祖宗七庙是两个祭祀系统,缘何大神竟然告诉我们说古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炎黄备受推崇,在于其人文初祖的地位,我们常说的“正统”就由其缔造,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那些特质的源头。故而历代帝王庙以炎黄伏羲居首。


金代同样祭祀历代帝王


所以,金朝皇帝没有冒认祖宗,和不认为自己是中国没关系,不肯委屈祖宗,对不起大神了。


Vol.3 天下文章一大抄


大神又列出了宋人的看法:

洪皓《松漠纪闻》记载:“女真酋长(指函普)乃新罗人,号完颜氏。完颜,犹汉言王也。女真以其练事,后随以首领让之。兄弟三人,一为熟女真酋长,号万户。其一适他国。完颜年六十余,女真妻之以女,亦六十余,生二子,其长即胡来也。自此传三人,至杨哥太师无子,以其侄阿骨打之弟谥曰文烈者为子。其后杨哥生子闼辣,乃令文烈归宗”。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酋长本新罗人,号完颜氏,完颜犹汉言王。女真以其练事以为首领,完颜之兄弟三人,一为熟女真酋长,号万户,其一适他国。完颜年六十余,女真妻之以女,亦六十余,生二子,其长即胡来也,自此传三人至杨哥太师以至阿骨打”。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完颜之始祖指(疑“指”字为“”字之误)浦者,新罗人,自新罗奔女真,女真诸酋推为首领。七传至而始大,所谓阿骨打也”。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中也说,“即阿固达(阿骨打),其先新罗人也”。
宋人陈均《九朝编年备要》记载:“女真,其初部族本新罗人,号完颜氏。完颜,犹汉言王。女真妻之以女,生二子,其长乌古鼐也。自此传三人,至英格太师以至阿固达(阿骨打)”。
宋人佚名编《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记载:“完颜之始祖浦(函普)者,新罗人,自新罗奔女真,女真诸酋推为首领,七传至而始大,所谓阿骨打也”。


一共列举了六本书,但是:《九朝编年备要》、《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成书极晚,多为承袭前作。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面是这样写的:

旻即阿固达其先新罗人也
金太祖实录云太祖生于戊申七月其先为完颜部人后因以为氏
洪皓松漠记闻云女真君长乃新罗人号完颜氏完颜犹汉言王也
苗耀神麓记云女真始祖堪布出自新罗奔至安春无所归遂依完颜因而氏焉后女真众人结盟推为首领

人家李心传费劲巴拉列出了三种不同的说法,然后才采信了洪皓的,大神怎么只录了这么点啊?由此可见,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录都源于洪皓。

徐梦梓的《三朝北盟会编》是很好用的工具书,但是自序里面说得很明白:

诸家所说及诏、敕、制、语、书、疏、奏议、记传、行实、碑志、文集、杂著,事涉北盟者,悉取铨次。
……
其辞则因元本之旧,其事则集诸家之说,不敢私为去取,不敢妄立褒贬,参考折衷,其实自见

《三朝北盟会编》是对已有史料的转述。

所以,归根结底,所有的记录都源于洪皓。

而洪皓又记载了:

女真即古肃慎国也

请听题:洪皓说女真是古代的肃慎,洪皓又说女真皇帝的七代祖是新罗人,请问,洪皓认为女真人是新罗人吗?


当然,大神总是说“宋朝人……认可金是高丽人的一支”通篇咱们不谈实情,只说认可,但是即便是这样,也只有《九朝编年备要》一书敢说女真人就是新罗人。不得不说大神又拐回了“部族首领如果是高丽人,整个女真民族就都是高丽人”的黑屁逻辑当中。


Vol.4 拉林河畔中原国

大神说了:

有人说《金史》里有14次出现“中国”,并以此为证,认为女真认为自己是“中国”。其实这是很一厢情愿的。《金史》里14次出现“中国”,此处“中国”均是指“中原”或者“中原之国”并非指中国。喜欢求证或者不信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看。

高明的花招,金朝刚好占据中原,所以两者在很多语境里面可以替换,确实很难辨析,但是大家感觉一下通不通顺:

中国心学、西方文教

论河南成为儒学中心,请

再找找中国的同义词近义词看看。

“国家肇造区夏,四征弗庭”

区夏,有中国、中原两个含义,但是完颜宗磐说金朝肇造区夏,也就是说是在“区夏”建立的国家,众多周知,金朝建立于黑龙江,那么不知汪直如何翻译这个区夏?

黑龙江中原论,请。


Vol.5 禁止汉化完颜雍

大神又说了:

很多人一厢情愿的以为女真人入主中原后,积极学习汉文化,热爱汉文化等等。其实打开史书不难发现,女真人所谓的“汉化”只不过是其维护自身统治所采取的权宜之计,或者贵族社会对汉族奢靡社会的追求,而绝不是真心地仰慕中华文化。甚至金国历代皇帝都多次下诏:禁止女真人说汉语,穿汉服,取汉名。

大神要是提及一下蕹发之类的金朝“哔——”政,咱家也许还会心虚些,结果他来了个汉语、汉服、汉名。

说汉语:

宣宗尝责丞相仆散七斤‘近来朝廷纪纲安在’?七斤不能对,退谓郎官曰:‘上问纪纲安在,汝等自来何尝使纪纲见我。’

这是个笑话,宣宗责问仆散端,说朝廷哪还有纪纲(纪律),仆散端误以为宣宗是问一个叫纪纲的人,请问两人如果不是汉语对话,这个误会如何产生?

穿汉服:

粘罕……至月旦及视事,则幞头、公服、靴、笏,皆如中国之制。

这是宋人范仲熊的记载,大概大神比范仲熊更懂汉服,春梅狐狸可能抗衡?

取汉名:

大概完颜雍、仆散忠义、术虎高琪、完颜素兰这些名字不算汉名吧,你要是说姓的话,宇文虚中、长孙无忌等人要不要先谢个罪先?


至于女真人“绝不是真心地仰慕中华文化”这种不知从哪里得出的黑屁结论,就像是刘备是不是伪君子一样,没有讨论的价值了,毕竟我等不如大神可以透视千年前的内心,蒙古破城时自尽殉国的“师司马而友苏子”的完颜承晖、临死前被刀破嘴,仍大骂不止的“《孝经》、《小学》、《论语》、《春秋左氏传》,略通其义”的完颜彝等人,都是为了享乐才学汉学的。


最后,大神又加了一条黑屁:

当时的历史学家元好问在其《遗山先生文集》中多有记载:“仇拔地之酷,睚眦种人(即女真人),期必杀而后已。若营垒,若散居,若侨寓托宿,群不逞哄起而攻之,寻踪捕杀,不遗馀力,不三二日,屠戮净尽,无复噍类。”

大神再次断章取义了,红袄军以山东为主,元好问记载的也是山东的情况,而且这篇文字本身讲的就是一位脱身的女真人的故事。而且后文立刻提到了:“大帅驸马都尉仆散公统兵而东”

大概大神大嘴一张,完佩、李直夫等人的祖先都没了。


Vol.6 民科乾隆统明清


随后,大神跳过了元朝(毕竟元朝人说“金人本出鞨靺之附于高丽者”太伤大神的感情),直接说明清:


再次,站在明朝 清朝人的角度,他们也完全认同女真人的说法,认为金是高丽的一支。
清人阿桂等人撰修的《满洲源流考》谓“金始祖本从新罗来,号完颜氏,所部称完颜部。新罗王金姓,则金之远派出于新罗。”又说“新罗王,金姓,相传数十世,则金之自新罗来,无疑建国之名亦应取此。

我佬一开始还奇怪明清两朝那么多著述,为何只截取了一本,等我定睛一看顿时由内而外的震惊

新罗王,金姓,相传数十世,则金之自新罗来,无疑建国之名亦应取此。


请问金朝从新罗来为什么就要把国号定位新罗国王的姓氏(照着理论,本朝乃是谭延闿的谭朝?)


然后我定睛一看,原来这本书是著名村炮审美大师、民科带头人乾隆大帝亲自操刀主编,大名鼎鼎的满洲源流考


我来为大家放几个此书的著名黑屁:

若唐时所称鸡林,应即今吉林之讹。

唐朝封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编者一看,鸡林和吉林读音一致啊,那新罗肯定统治了吉林!

还有韩国的祖先三韩:

若夫三韩命名苐列辰韩马韩弁韩,而不详其义意。当时三国必有三汗,各统其一,史家不知汗为君长之称,遂以音同误译。而庸鄙者甚至讹韩为族姓,尤不足当。

这三个部落叫三韩,那就是有三个大汗嘛,于是乎,北魏才出现的“可汗”称号无限期提前……

最神奇的是书里面朝鲜三国的疆域:

自今开原、广宁、锦、义、宁远,南至盖平、复州、宁海,又东
南跨海,极朝鲜之全罗、黄海、忠淸等道者,百济也。

而新罗之境,东南兼有今朝鲜庆尙、江原二道,西北直至今吉林乌拉。又西近开原、
铁岭,出高丽、百济之间,故百济之东北、东南,皆相隣近,高丽介处其中。

我来翻译一下:

蓝的是百济,红的是新罗,绿的是高句丽

所以说韩国电影安市城绝对是假的,因为本书告诉我们说辽宁都是百济的。


这么一本能把雷锋和雷峰塔扯到一起的神书,居然成了大神眼中明清观点的代表,请问乾隆是给了广告费了吗??


顺便一提,明代仅有的金史专著,杨循吉的《金小史》是这么说的

金起自辽之属部,号女真,又曰女直,于夷狄中最微且贱者也。世居东海上,而在高丽之北。


Vol.7 高丽自甘夷狄种

大神在为女真认爹造势许久之后,终于让正主发话了:

《高丽史?睿宗世家二》
睿宗四年(1109年)六月,女真人袅弗、史显等出使高丽,向高丽王上奏说:
“昔我太师盈歌尝言,我祖宗出自大邦,至于子孙,义合归附。今太师乌雅束亦以大邦为父母之国。
在甲申年间,弓汉村人不顺太师指谕者,举兵惩之。国朝以我为犯境,出兵征之,得许修好,故我信之,朝贡不绝。
不谓去年大举而入,杀我耄倪。置九城,使流亡靡所止归,故太师使我来请旧地。若许还九城,使安生业,则我等告天为誓,至于世世子孙恪修世贡,亦不敢以瓦砾投于境上。

等等,这一节不是说高丽人的观点吗,怎么女真人上奏之后就没有了?高丽人怎么说的?

我这几个月就是在做辑采海外汉文中有关金朝的部分,给大家放一段吧:

弗等遂来请还九城地。初朝议以得甁项塞其径,患永绝,及其攻取,则水陆道路无往不通,与前所闻绝异。女真旣失窟穴,誓欲报复,乃引远地群酋连岁来争,诡谋兵械无所不至,以城险固不猝拔。
然当战守我兵丧失者亦多,且拓地大广,九城相去辽远,溪洞荒深,贼屡设伏抄掠往来者。 国家调兵多端,中外骚扰,加以饥馑疾疫,怨咨遂兴,女真亦厌苦。 至是王集群臣议之,竟以九城还女真,输战具资粮于内地,撤其城。

换句话说,这事儿商量的时候,高丽人不觉得自己是父母,觉得对方是狄啊!

还有骂的更狠的:

东女真……累犯边境,今勒留京馆有日,夷狄人面兽心,不可以刑法惩,不可以仁义敎

已知:大神认为高丽人认同女真是高丽人

已知:高丽人认为女真是夷狄

请问高丽人觉得自己是什么?

最后, @首阳大君 提醒我高丽史还有一段记载:

丁丑 遣中書主事曺舜擧,聘于金, 其書有况彼源發乎吾土(注意,是领土,不是民族血脉)之語,金主拒不受

嗯,大神说,女真人都是自居高丽人的,这记载是假的。


Vol.8 @曹变蛟四大天王有五个,七进七出要有八下 西史健将尽无言

题主又把话题转向了欧美学者,这次有些机会,大部分欧美学者对金朝的看法都是征服王朝,尽管《剑桥》里面连完颜永济是完颜璟的哥哥还是叔叔都搞不清,还把开禧北伐的准备提早了一年,但是毕竟是洋大人不是?

但是征服王朝并不代表是外国,即便是魏特夫的铁杆支持者,也普遍认为征服王朝的民族与中国有远胜于其他民族的联系。


傅海波在为《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作序的时候就直言说:

“中国传统的历史学把契丹、女真和蒙古人描述为闯入中国人领土的外人。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简单化认识,应当将其永远根除。”

不知诸位欧美学者有异议否?


Vol.9 我就是要比曹变蛟多一下:朝韩人人皆纳粹

大佬终于来了最大的黑屁:

再次,站在现在朝鲜 韩国人的角度。他们认为金就是他们的历史。论文太多,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
再次,站在现在中国人的角度。官方把金国编入中国。民间尚有争议。

大神太擅长春秋笔法了,将这两者相邻,虽然没有明说,但含义就是韩国人都觉得金太祖是韩国人,民间没有争议。

试问:上文资料已经如此之多,当代岂有这样的历史观?大神所说的这种观点,倒也真有:朴梦植的《梦拜金太祖》

朴梦植作为韩国民族运动的健将,将金太祖附会成韩国人,金太祖征服中原是韩国的光荣,还说金太祖托梦给他,激励韩国人继承金朝事业,发奋图强,西化改革,征服世界。

这么一个小国沙文主义的文章,居然被大神说成是当代史学界的主要观点,莫不是韩国人要跳反?


大神如果说普通人的观点,电视剧《武人时代》就是金朝时期的,看看那里面金朝使臣是怎样的吧


七进七出完毕,还要多说一句:

我今天之所以如此不满,在于大神极为恶劣的态度:

以上是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政权对金国是否是中国的看法,并不代表我本人看法,评论里有说我为韩国洗地的说法也是醉了,史实如此,说真话也成了洗地?


请问:排除了那些更明显、更直接、更主流的观点,专一寻找符合自己理论的句子,然后夸大伪饰,牵引附会,生搬硬扯,张冠李戴,声称这些才是主流观点,还美其名曰“史实如此”,如果这种行为都能叫说真话,这世间还有什么能算假话?


我所列举的反驳,很多都是在你引用的书籍之中的,甚至就在你引用语句的上下几行,你怎么能视而不见?

反之,如果你连这上下两行都注意不到,怎么敢言之凿凿的说什么“史实如此”?


如果你不是故意为之,但也确实没有通读,却又洋洋得意,有底气高谈阔论什么“真相从来都不美丽,但历史就是历史”,那又要让人怎么看待尔辈的史论?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句:鸿茅药酒、滴滴打车、刘强奸、弑母少年必须被惩戒。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照昭和年间的观点,不属于“支那”,属于“中国”。其中差异,自己体会。

所以说呢,别太拿元清非中国这种明治年间的理论当回事。昭和年间解释侵华的理论多了去了,多到中国随便找一个当年的日本理论都能为中国在未来“统一”日本洗地的程度,为什么非拿着元清非中国论当成宝贝?拿着日本当年的理论去日本亲善一下才是中华正统应有的气魄。

再说,在昭和时代别说元清不算支那,其实夏商周汉唐宋明在招核男儿眼中跟支那也没有什么关系。。。。。

元清非中国论到了昭和时代可不是主流,或者说有了新的理论————支那非中国论。。。

昭和时代日本的主流观点是东亚文化中心移动论、结晶论,五族协和论等直接宣称中华继承权的理论。何止元清,整个中国历史在招核男儿眼中跟支那都没什么关系。

日本对中国的观点,大体上是这种情况:中国强一点的时候日本就主张元清非中国,中国弱的时候日本就把自己算成中国。

比如说在明治大正时代主张满蒙非中国论的内藤湖南,到了昭和时代已经以中国自居了:

————日本是东洋文化的中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势力”;日本和中国在政治上成为一体时,文化中心移到日本,“日本人和中国或在政治上和社会上活跃时,中国人一定不会感到不可思议的”。“其现状是日本的经济进出不过是日本国民在中国经济界的运动而已。日本的经济运动,对中国民族之将来的生命的延续,有莫大的效果。要阻止这种运动,中国民族必将衰死。从这种大使命观点来说,日本之对中国的侵略,或日本国主义的议论,就不成为问题了。


user avatar   zhijiang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先来看两首关于“开禧北伐”的词。

趸锋摇,螳臂振,旧盟寒。恃洞庭、彭蠡狂澜。
天兵小试,百蹄一饮楚江干。捷书飞上九重天。春满长安。
舜山川,周礼乐,唐日月,汉衣冠。洗五州、妖气关山。
平全蜀,风行何用一泥丸。有人传喜,日边路、都护先还。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除了“楚”“蜀”“燕”这种有明确地名指向的内容可能会让某些聪明的读者看出端倪之外,两位作者都是以中华正统自居——一个自称继承了尧舜的山川、周朝的礼乐;一个自比正统,将别人称作“来贺”的蛮夷。可能前者的文采比后者还稍强一点,尤其前者过片四句,不禁令人想起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都是令人热血沸腾,誓要还我河......

等下,这俩词都是谁写的?

第一个是金人刘昂的《上平西·泰和南征作》,第二个才是宋人的,刘过的《西江月》。

好了,你说金朝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user avatar   LouisNicho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清非中国已经够神笔了。

您这有过之而无不及。


user avatar   wo-jue-de-shi-w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金人进入中原,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他们并没有将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实际上萌生了多统意识,即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

后来,金章宗虽然想放弃继辽统,但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继辽、继宋以及不论所继等不同意识在金人中仍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之上,修端等人提出了以辽史和金史为《北史》、北宋史为《宋史》、南宋史为《南宋史》的修史方案,正式提出了宋、辽、金均为“正统”的多统思想,为元朝宋、辽、金“各与正统”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辽宋夏金对峙时期,金人一直自称“中国”。在《金史》一书里,“中国”一词共出现14次,除了3次指中原地区以外,其余均指金朝。



金人自称“中国”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中国”一词在历史上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是用来指称中原和中原政权。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地处中原地区的周、卫、齐、鲁、晋、宋、郑等看成中国,而将中原以外的秦、楚、吴、越看成夷狄。到了秦朝占据中原、统一六国以后,秦又成了中国的代表,此后,人们常常“谓中国人为秦人。

两汉据有中原,也是中国。到了三国时期,因为魏国据有中原,魏国也被看成中国;蜀国虽然声称继承汉室,但不被看成中国;吴国更被视为边鄙,比如,孙资就曾说过:

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诸葛亮也曾对孙权说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吴、蜀都承认占据中原的魏国是“中国”,甚至有人视吴、蜀为夷虏。隋唐都占有中原,也被视为中国。

五代十国时期,也是将占据中原的梁、唐、晋、汉、周视为中国,而认为“四夷、十国,皆非中国”;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政权虽为少数民族沙陀人建立的政权,但由于他们占据中原,仍被视为中国,十国虽多为汉人建立的政权,但由于它们不在中原,也不被视为中国。继五代之后而起的北宋,占有中原,也被视为中国。

可见,中国历史上“中国”一词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指中原地区,主要的是一个地域概念,并由此引申为中原地区所建立的政权及其所控制的区域。杜荣坤曾指出,历史上“中国”一词“泛指中原王朝所直接管辖的地区”就是这个意思。



金人进据中原以后,即沿袭汉族儒士这种“中原政权即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占据中原,就是占据“中国”,

《金史.哀宗纪》所说

太祖、太宗威制中国

以及《金史·兵志》所说

及其得志中国之中

的“中国”。就是这个意思。金人张行信所说

魏晋以降,刘、石、燕、秦迭据中国”

以及宋人王明清所说

虏人(指金人)议立张邦昌以主中国

这些都是用中原及中原政权来代表“中国”。金章宗时,金人曾对宋人说

昔江左六朝之时,淮南屡尝属中国矣

也是以淮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曾屡次归属北朝等史实,来表达他们用中原政权来代表“中国”的思想。金朝末年,修端曾说

自建炎之后,中国非宋所有

认为金人占据了“中国”,也是用“中国”一词指称中原。金人以为,他们占据了中原就是占据了“中国”,就应该理所当然地称为“中国”。从现存史料来看,金人自称“中国”,多依据于这一理念。如,海陵王完颜亮意欲伐宋,其嫡母徒单氏表示反对,曾劝谏说

国家世居上京(今黑龙江阿城),既徙中都(今北京),又自中都至汴(今河南开封),今又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

梁琉则劝完颜亮伐宋

议者言珫与宋通谋,劝帝伐宋,征天下兵以疲弊中国

金世宗时,由于北边蒙古兴起,不断南下骚扰,逐渐成为金朝北边威胁,朝廷欲发民穿深堑(修界壕)以御之,李石与丞相纥石烈良弼不同意,

古筑长城备北,徒耗民力,无益于事。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若徒深堑,必当置戍,而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矣。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

后来,依附于宋朝的吐蕃族系人青宜可等

以宋政令不常,有改事中国之意

这些史料中所说的“中国”,显然都是指占据中原地区的金朝。金章宗时期,宋人韩侂胄为了树立盖世功名,积极准备北伐,而金章宗和一些大臣不相信宋人会败盟,完颜匡说

彼(指宋朝)置忠义保捷军,取先世开宝、天禧纪元(指南宋改年号为“开禧”),岂忘中国者哉。

独吉思忠也说

宋虽羁栖江表,未尝一日忘中国,但力不足耳

毫无疑问,这两条史料所使用的“中国”一词,也是指金人所占据的原北宋的中原之地,并引申为整个金朝。后来,韩侂胄发动北伐战争,宋将吴曦叛宋投金,《金史》说吴曦“恃中国为援”,也是指吴曦要以金朝为援,所说“中国”仍指金朝。

金章宗后期,由于金人大量购买宋人茶叶,引起财政紧张,言事者以茶乃宋土草芽,而易中国丝绵锦绢有益之物,不可也”。这里将宋与“中国”对举,“中国”一词也是指金朝。后来,蒙古为了进攻金朝而先攻西夏,西夏遣使向金朝求援,金章宗说

敌人相攻,中国之福,吾何患焉

没有答应西夏的请求。金宣宗贞佑初年,“中国仍岁被兵”,在蒙古进攻下,金宣宗不敢留驻中都(今北京),赵秉文乘时上书言三事

一迁都,二导河,三封建。大约谓中国无古北之险则燕塞,车驾幸山东为便

这几条史料中所使用的“中国”一词,也指金朝。金哀宗时期,面对蒙古的进攻,形势越来越不利,但他们仍然不把宋人放在眼里,哀宗曾说

北兵(指蒙古兵)所以常取全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我实难与之敌,至于宋人,何足道哉。

这里将蒙古、宋人与“中国”对举,“中国”一词无疑指中原地区以及占据中原地区的金朝。后来,金将完颜陈和尚与蒙古战败被俘,不屈而死,一些将士曾说:“中国百数年,唯养得一陈和尚耳!”十分自然地称金朝为“中国”。至于李纯甫著《中庸集解》、《鸣道集解》等书,号“中国心学、西方文教”,以金朝为“中国”,更为大家所熟知。可见,金人进人中原地区以后,即继承汉儒有关“中原即中国”的理念,上至皇帝下至一般民众,都以“中国”自居。从中可以看出,金人对金朝即是“中国”的认识,并非一两个人的认识,而是金朝上下十分普遍的认识。





金人自称“中国”的另一理论依据是“夷狄用‘中国’(中原)之礼则中国之”,“有公天下之心,宜称曰汉”。历史上“中国”一词除了指中原地区以外,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关于历史上“中国”一词的文化意义,学者们多有论述,均认为孔子十分注意以“礼”区分中国和四夷,并认为中国和四夷可以互相转变。韩愈在概括孔子这一思想时说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也就是说,不管你原来属于哪个民族,只要遵循中原之礼就是中国华夏,遵循夷礼就是夷狄。这种用“礼”来区分中国和夷狄以及中国和夷狄可以互相变化的思想,为后来许多思想家所接受。

董仲舒就曾指出

《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

唐朝的皇甫浞也说:

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义也,所以为夷狄者,无礼义也,岂系于地哉。杞用夷礼,杞即夷矣。

北宋李觏也持这一观点:

所谓夷者,岂被发衣皮之谓哉?所谓夏者,岂衣冠裳履之谓哉?以德刑政事为差耳。德勉刑中,政修事举,虽夷曰夏可也,反是,则谓之夏可乎?

程颢和程颐也说过,中国

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

赋予“中国”以文明之意,文化的意义大于种族意义。


辽人即接受了这种懂礼即为中国的观点,为学者们所熟知的《松漠纪闻》曾记载

“大辽道宗朝,有汉人讲《论语》”,“至‘夷狄之有君,,疾读不敢讲”,道宗曰“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渭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中国),何嫌之有!

即将“礼法”、“文物”亦即文明视为区分“中国”和“四夷”的标志,认为契丹文明已同“中国”无异,也属于“中国”。

金人继承了这种按文明区分“中国”与“夷狄”的思想,进人中原以后,受汉儒思想影响,有时不将夷狄看成一种民族,而认为夷狄是汉人所说的野蛮落后的代名词,不愿意称自己为夷。据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记载,宣和七年(1125),许亢宗等出使金朝祝贺金太宗即位,行至咸州(今辽宁开原),“及赐宴毕,例有表谢”,许亢宗遂按照惯例,拟就一表,其中有“只造邻邦”一语,金使援引《论语》有关“蛮貊之邦”的记载,认为宋使有“轻我大金国”之意,要求许亢宗改掉“邦”字,重新撰写谢表奉上。后来,许亢宗虽然没有重新撰写谢表,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金人已经了解汉儒有关“中国尊贵,夷狄卑贱”的思想,耻言自己为夷狄蛮貊,开始有了不承认自己落后,认为自己也是“中国”的思想意识。到了金熙宗即位前后,随着女真汉化的深入,特别是受汉族儒士的影响,金人更是将中国和夷狄看成尊贵和卑贱的代名词。

如,《金虏节要》一书曾记载,金熙宗完颜直“自童稚时,金人已寇中原,得燕人韩防及中国(引者:此为宋人的中国观,指汉人及中原王朝)儒士教之。其宜之学也,虽不能明经博古,而稍解赋诗翰,雅歌儒服,烹茶焚香,奕(弈)棋战象,徒失女真之本态耳。由是则与旧大功臣,君臣之道殊不相合,渠视旧大功臣则曰:‘无知夷狄也。’旧大功臣视渠则曰:‘宛然一汉家少年子。”’作为女真贵族的完颜亶,因为自己学习了汉文化,即自视为尊贵的汉人,视那些没有学习汉文化的女真人为“无知夷狄”,而那些没有学好汉文化的女真贵族也视完颜直为“汉家少年子”,即认为完颜卖变成了汉人。显然,金熙宗和女真旧贵族在这里所使用的“汉”和“夷狄”的概念并非民族概念,而是先进与落后的文化概念,“汉”即是“中国”的代名词;也是汉族文明的代名词;夷狄蛮貊则成了野蛮落后的代名词,成了女真由夷变汉以后女真称那些相对落后之人的代名词,有时也成了金人攻击和谩骂南宋等国的代名词。


完颜亮更是反对以民族为标准来区分尊贵和卑贱,认为应该以文化和事功为标准来区分尊贵和卑贱。他对汉儒中流行的“华夏尊贵,夷狄卑贱”的传统思想十分反感,一天,他对翰林承旨完颜宗秀、参知政事蔡松年说

朕每读《鲁论》,至于‘夷狄虽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朕窃恶之,岂非渠以南北之区分、同类之比周而贵彼贱我也。

对汉儒视“夷狄”为卑贱的民族大为不满,他认为中原儒士或按照南北地区、或按照民族来区分贵贱尊卑是不对的,主张按文化区分贵贱尊卑,认为被中原汉人视为卑贱的女真人特别是他这个女真皇帝也是尊贵之人,并不比中原汉人差。又载,一天,完颜亮“读《晋书》至《苻坚传》,废卷失声而叹

雄伟如此,秉史笔者不以正统帝纪归之,而以列传第之,悲夫。

对史家所修《晋书》没有把苻坚放到记载皇帝之事的《本纪》中去写,而是放到与将相大臣同等地位的《载记》中去写,大为不满。在完颜亮看来,苻坚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并取得了“雄伟”的事功,也应该是中国正统。显然,在完颜亮那里,区分中国和夷狄的标准也不是民族,而是文化和事功。

金人虽然一再自称为中国正统,但仍不被金朝以外的受“华夷之辨”思想影响很深的一些汉族人士所承认,于是,完颜亮又援引《春秋公羊传》“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的“大一统”观念,试图统一全国,让金朝以外的各族人心服口服地承认他是中国的正统皇帝。因此,他曾多次谈到“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等思想观念和主张,并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发动了灭亡南宋的战争。

完颜亮攻宋失败以后,金人自称“中国”的思想意识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烈了。到了金朝末年,经赵秉文等人进一步论述,这一意识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了。

赵秉文在《蜀汉正名论》一文中,援引韩愈的话说

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认为中国采用夷狄之礼就是夷狄,夷狄采用中国之礼就是中国。在此基础之上,赵秉文又进一步提出了

有公天下之心,宜称曰汉。汉者,公天下之言也

作为区别中国正统和非正统的理论。赵秉文在这里所说的“汉”,就是“中国”。他认为,是否应该称曰“汉”以及是否应该称为中国正统,标准在于是否“有公天下之心”,不管你族属如何,只要“有公天下之心”即是“汉”,认为应该以“道德”作为区分中国正统和非正统的标准。可见,赵秉文进一步发挥了用文化来区别中国正统和非正统的理论,亦即发挥了用文化区别中国和夷狄的思想。金末元初的杨奂,也大体上提出了与赵秉文相同的理论,他认为王道之所在,正统之所在,即认为,只要行“王道”即可以称中国正统,反对“以世系土地为之重”,即反对用种族世系和占有地域的情况作为区别中国正统和非正统的标准。所论“王道”,强调得“天下臣民之心”,“敦道义之本”,显然与赵秉文所论“有公天下之心”即为中国正统的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意。


以上可以看出,金人反对以民族区分中国和夷狄,主张按文化区分中国与夷狄,认为夷狄只要懂礼,由后进变为先进,就可以称为“中国”;反之,“中国”也就变成了夷狄。金人认为他们懂礼,就应该称“中国”,这就是金人自称“中国”的另一种理论依据。

金朝初年,在他们对华夏正统思想没有深刻认识的情况下,附会华夏正统思想,以继承辽朝正统自居,但同时又不否认宋朝为中国正统,就是一种多统意识。金人灭亡北宋以后,仍以继承辽朝正统自居,虽然有入主张改以继承北宋为正统,但似乎没有占据主流,社会上仍然无法否定南宋的正统地位,也是一种多统意识。后来,随着金人对正统思想理解的深入,出现了章宗试图变多统为一统的“德运”大讨论,并下诏以继承宋统自居,但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又有了宣宗时期的“德运”问题的再次大讨论,也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金朝灭亡的那一年,修端提出以辽史和金史为《北史》、北宋史为《宋史》、南宋史为《南宋史》的修史方塞,正式提出辽、宋、金均为“正统”的多统思想。这种思想对元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朝几经争论之后,终于由脱脱拍板确立了辽、宋、金“三国务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脱脱等人所确立的辽、宋、金均为正统的多统思想,是对金人多统意识的继承和发展,实质是对辽、宋、金都是中国的一种承认。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金人虽然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他们并没有将辽、宋排除到“中国”之外。作为分立对峙政权,他们承认辽、宋、金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自己的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辽、宋、金都是“中国”。这就是中国古代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多元一体”意识,或称“中华多元一体”意识。金人的这种认识,无疑具有讲步意义。


节选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user avatar   huang-hong-47-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先看看下面这些东西,再说金朝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布萨——来源于金代女真“仆散”,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林

乌凌阿——来源于金代女真“乌林答”,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蔡

乌库里——来源于金代女真“乌古论”,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商,乌,刘,李

珠嘉,兆斋——来源于金代女真“术甲”,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赵

珠鲁——来源于金代女真“术虎”,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董,术

尼玛哈——来源于金代女真“尼厖古”,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鱼

完颜——来源于金代女真“完颜”,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王,颜,陈

珠尔根——来源于金代女真“阿勒根”,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何

阿克占——来源于金代女真“阿典”,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雷

瓜尔佳——来源于金代女真“夹古”,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仝,佟,童,王

瓜尔佳——来源于金代女真“古里甲”,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吴

钮祜禄——来源于金代女真“女奚烈”,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郎

乌苏,乌素——来源于金代女真“乌苏”,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吴,朱

实嘉——来源于金代女真“赤盏”,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石

赫舍里——来源于金代女真“纥石烈”,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高,卢

富珠哩,博都里——来源于金代女真“孛术鲁”,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鲁,范,花

纳喇,纳兰——来源于金代女真“纳兰”,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康,高

图克坦——来源于金代女真“徒单”,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单,杜

鄂屯——来源于金代女真“奥屯”,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曹

温都,温屯——来源于金代女真“温敦”,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空

温特赫——来源于金代女真“温迪罕”,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温,张

富察——来源于金代女真“蒲察”,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李

乌坤——来源于金代女真“斡准”,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赵

费摩——来源于金代女真“裴满”,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麻

延扎——来源于金代女真“颜盏”,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张

乌苏古——来源于金代女真“潘术古”,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吴


user avatar   mo-wu-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健史问题,非常好。然而没什么意义,盖因中国这个概念过于宽泛,我举个例子,中华民国是中国的一部分吗?是;伪满洲国是中国的一部分吗?是,然而前者指的是中国公认的中央政府历史的一部分,后者指的是中国国土上曾出现的政权(不管性质如何)历史的一部分。

因此“金朝是否是中国的一部分”,取决于你以怎样的标准去认定中国这个概念。

回到问题本身,我先不谈个人意见,看看宋以后的元明时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金在中国历史中该怎么定位这个问题其实是宋元之际引发诸多学术争议的经典问题,蒙元在脱脱主持下编纂宋、辽、金史,使得这个问题更加尖锐和表面化。主要以两种意见为主:

一派以谢端为首,认为宋在南渡后就已经失去正统,金据有三分之二个中原百余年,在定位上至少应该与宋并列,实际操作上将宋列为南朝,金列为北朝,且更偏向金朝。

主要理由一是认为完颜家族并非辽金臣子,不能将其视作刘渊、石勒之类的叛逆。

“夫刘渊、石勒皆晋之臣,庶叛乱国家,以臣伐君,纵能盗据一隅,僭至姚泓,终为晋将刘裕所虏,斩建康市,兹作《载记》,理当然也。完颜氏世为君长,保其肃慎。至太祖时,南北为敌国,素非群臣。今以刘石等比之,愚故不可不辩也。”

二是认为你大送自靖康以后就是个弟弟,称臣纳贡,为苟和杀主战大臣,君主无道昏庸,现在论正统的时候居然要称尊大,哪来的脸?

“金太祖破辽克宋,帝有中原百余年,当为《北史》。自建炎之后,中国非宋所有,宜为《南宋史》。宋自靖康已来,称臣侄,走玉帛,嵗时朝贡,几于百年。岂期今日私论遽称尊大,复如是乎?金泰和间,南宋寒盟,起无名之师,侵渔、唐、邓、宿、泗。章宗分遣应兵,其淮、汉、川、蜀之间,大为所破。宋遣臣方信儒等卑辞告和,请叔为伯,进増嵗币、献臣韩侂胄之首至于阙下。是时,中原连年蝗旱,五谷不登,山东尤甚。”


但反对派的声音更大,而且同样不无道理,这一派以陶宗仪、杨维桢为首,主要意见一是,金之前是辽臣,起兵就是篡位。

“再考金之有国,始于完颜氏。实又臣属于契丹者也。至阿骨打苟逃性命于道宗之世,遂敢萌人臣之将而篡有其国僭称国号于宋重和之元,相传九主,凡历一百一十有七年。而议者又以金之平辽克宋,帝有中原,而谓接辽宋之统, 而议者又以金之平辽克宋,帝有中原,而谓接辽宋之统,吾又不知其何统也。”

二是将金与匈奴,突厥对比,直接怒怼谢端的“南北敌国”说法,如果谢端的观点正确,怎么不让匈奴、突厥进正统,人家立国不比汉唐还早?

“议者又谓完颜氏世为君长,保其肃慎,至太祖时,南北为敌国,素非群臣。此又其说之曲而陋也,汉之匈奴,唐之突厥,不皆兴于汉唐之前乎?汉之匈奴,唐之突厥,不皆兴於汉唐之前乎?而汉唐又与之通和矣。吴魏之於蜀也,亦一时角立而不相统摄者也,而秉史笔者必以匈奴、突厥为纪传,而以汉唐为正统,必以吴魏为分系,而以蜀汉为正统,何也?天理人心之公,阅万世而不可泯者也。”

三是认为南宋虽然是弟弟,但宋史南渡未灭,继续享国百五十年,就证明天命人心尚在大宋。

“有待于宋,则直以宋接唐统之正矣,而又何计其受周禅与否乎?中遭阳九之厄,而天犹不泯其社稷,瓜瓞之系,在江之南,子孙享国又凡百五十有五年。金泰和之议,以靖康为游魂余魄比之昭烈在蜀则,泰和之议固知宋有遗统在江之左矣。而金欲承其絶为得统,可乎?”

最后,就是站在元到底承谁的天命,这个政治正确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蒙元再怎么样也入主华夏百年了,文法系统终归慢慢再往传统中原王朝那一套演进,从现实统治的角度,承认宋为正统在合法性阐述上无疑有利地多。让元承认金为正统,是打算坐实自己是蛮夷相袭吗?

“然则论我元之大一统者,当在平宋,而不在平辽与金之日。不以天数之正,华统之大,属之我元,承乎有宋,如宋之承唐,唐之承隋承晋承汉,而妄分闰代之承,欲以荒夷非统之统属之我元


这帮人还没争出个所以然来,大明都建国了。新时期,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明人对宋的历史地位有争议,但绝大部分不承认宋金并列。

王炜《正统论》的观点是两个都不是啥好货,一个得国不正(金),一个不能混一天下(宋)

“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金虽据有中原,不可谓居天下之正。宋既南渡,不可谓合天下于一

方孝孺本人的才具另说,但他的《后正统论》基本奠定了明代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主流看法,首先他认为光是混一天下不能称为正统,必须既有道德功业又混一天下,而篡臣、女主、夷狄这三类,哪怕全有天下都不能称为正统,具体到宋金上,他是完全倾向于南宋的。

以其建道德之中,立仁义之极,操政教之原,有以过乎天下也,有以过乎天下,斯可以为正统。有天下而不可比于正统者三:篡臣也,贼后也,夷狄也。夷狄恶其乱华,篡臣贼后,恶其乱伦。宋自高宗泊迁江表,甚者或屈而臣之,其微甚矣,然君臣之等,华夷之分不可废,宋必至于祥兴二年而后天命绝。

之后他本人虽然因为靖难被处死,但这一思路总体而言被明代学界继承:

“华夏纯全之世,汉唐是也。华夷分裂之世,南北朝及宋南渡是也。若夫胡元入主中国,则又为夷狄全纯之世。辽金僭号,而宋系不断——丘浚 《世史正纲序 》

“论宋元正统 虽则胡虏暂有百年之运,而中国自是万古之尊,中国不可假借胡元一日而居,胡元不可窃吾中国一日而处。元可以为正统,则犬戎可以逼幽王,五胡可以乱华也。——章潢 《论宋元正统 》

可见,明人是将金朝视为夷狄看待,也不难理解,一个岳飞相关的各类话本小说大行其道的朝代会如何看待金朝智者自知。

最后,满清入住中原后,一来天命正统论本身就被遗民学术界批判得非常厉害,二来这是个很容易引雷的深水区话题,因此大家都自觉闭嘴了,清代正统研究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学术界重新大规模讨论蜀汉及魏晋,但对宋以后情况多保持沉默。


笔者写了这么多元明时期的例子,并非表示自己就全盘认同古人的观点,而是想说明这个问题是随着中国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倘若你去问一个明人这个问题,他很可能就认为金是不通教化的蛮夷而非中国

至于现在怎么看,既然目前没有政治实体认为自己延续自金朝,并且金的统治时间和地点大多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重合,那么认为金是传统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割据政权是没问题的,认为金在传统政治体制之外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也是没问题的。

至于我本人,金的签军、括地以及靖康时的种种确实很难让我认同。但另一方面,谢端的话也并没有说错“宋自靖康已来,称臣侄,走玉帛,嵗时朝贡,几于百年。岂期今日私论遽称尊大,复如是乎?”

即使情感倾向强烈如我,对此也无言以对。辱宋?不,宋乃自辱耳。


user avatar   chihaya-kisaragi-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意见,金朝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阶段。只有统治者和主体民族均为汉族(或汉族前身)的政权才能算中国的一部分。金朝统治者是女真族(满族前身),所以不算。

这里说的中国,指的是中华文明,不是我要民族主义,只是文明和民族是分不开的,中华文明挂钩的是汉族,当然要以汉族为核心判定。

历史书上把金元清算作中国,是为了造领土宣称,为了统合汉族以外的其它民族,但不代表它说的绝对正确。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 如果是70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那么金朝亡于70年前,所以不属于中国。

"中国" 如果是指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华夏族,那么金朝有不同于汉语的女真语作为官方语言,所以不属于中国。

综上所述,金朝横竖(无论空间、时间)上,都不算中国。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古代的“杀奸无罪”? 
  元朝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有不同于宋明两朝的地方吗?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为什么不被称为X奸? 
  为什么有些朝代的皇帝名号是“XX帝”(如汉朝),有些朝代的皇帝名号是“XX宗”(如唐朝)? 
  北宋为何直到灭亡都没有翦除西夏? 
  历朝历代灭亡后宗室下场最惨的是哪个? 
  如何看待宋吹? 
  金国和蒙古的野狐岭之战中,金军失败原因是什么? 
  是否今天任意一个小学生穿越到古代都可直接成为旷世大儒? 
  如果穿越到汉武帝时期你想做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连上 13 小时班请假遭拒后,员工破坏 360 万元机器给自己「放假」这一事件?
下一个讨论
蜀汉当时如果不全力进攻关中,慢慢经营南中的话,会那么快覆灭吗?蜀汉有能力像后世明清那样控制云南吗?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