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王敦晚死十年,天下大势会怎么发展? 第1页

  

user avatar   dai-wan-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吧,即便抛弃身体原因,我也不认为王敦能做到晚死十年。


王敦第一次起事,打着反对“刻碎之政”的旗号,实质上是由于元帝不满“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架构,重用刁协、刘隗,疏远王氏,排抑士族所引起的。

王敦第一次举兵能够轻易获胜,除了自身的军事优势之外,政治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侨姓士族由于元帝排挤士族的政策,对王敦的举兵持默许的态度,如后来明帝讨王敦时的核心人物温峤此时仍认为“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

江东士族由于长期被打压,自然是乐于见到侨姓士族和皇权的矛盾,甘卓讨伐王敦走到一半便以“更思后图”为由退回襄阳,元帝心腹戴渊是最初防范王敦的三名镇将之一,刘隗出逃,司马承战死,戴渊却随百官一同去见王敦。吴兴内史孔愉“弃官还京师”,会稽内史熊远“保境安众为务”,周札不战而降等。不仅如此,王敦幕府中南士的比例要高于北人,并且呈现出同宗同府的情况,如寻阳周抚、周馥,吴郡顾众、顾和,阳羡周筵、周赟,南昌熊远、熊缙等。


然而在王敦专权之后,先是诛杀了南北名士之望的周顗和戴渊,并“改易百官及诸州,其余转徙豁免者过百数”,这严重损害了侨姓士族的利益。

王敦又让沈充担任以往只有江东高门才能出任的吴国内史,这表示如顾陆朱张等江东高门在王敦起事后非但没有得到好处,既得利益还受损了。并且王敦先后诛杀戴渊、甘卓、张茂等江东名士,义兴周札更是一族被杀,对南士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再者,由于王敦的叛乱,导致以晋室名义在北方抵抗刘石的流民帅纷纷陷入了不利局面,祖逖“虑有内难,大功不遂”发病而死,在兖州抗击石勒的郗鉴也不得不退守合肥,可以说王敦之乱对抗胡形势的打击是致命的,王敦举兵后切断了东晋与北方抗胡势力的联系,李矩、祖约、郗鉴、刘遐等人在后赵的攻击下纷纷遭到失败,退还南方。这一批人无论是从利益还是情感的角度,都不可能不反对王敦。


可以说在王敦死前,他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所有的政治优势,侨姓士族、江东士族、流民帅全都站在他的对立面,即位的明帝司马绍又是东晋唯一有才干的皇帝,他注意到这个形势,迅速团结了反王敦的各方势力。王导、王舒、温峤、应詹等人先后为明帝谋划讨伐王敦之策,可以看出明帝已经得到了侨姓士族的支持,作为江东士族代表的纪瞻为明帝“卧护六军”,虞潭“遂于本县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义军,众以万数,自假明威将军。乃进赴国难,至上虞。”,孔坦“会王敦反,与右卫将军虞潭俱在会稽起义,而讨沈充。”说明明帝已经得到了江东士族的支持。郗鉴、祖约、刘遐等人也都参与了讨伐王敦的行动,李矩虽然在渡江前身死,但是随他渡江的段秀也与“中军司马曹浑率甲兵讨之”


对于形势,王敦自己不能说没有察觉“我死之后,莫若解众放兵,归身朝廷,保全门户,此计之上也。退还武昌,收兵自守,贡献不废,亦中计也。及吾尚存,悉众而下,万一侥幸,计之下也。”但他作为首恶,如若不死,上计中计恐怕都是用不了的。从军事上来说,王敦的优势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夏曾佑指出:“晋之名将,王敦之外,曰甘卓,曰陶侃,曰周访,敦皆惮之,故终访之世,敦不敢动。及敦作逆,卓已耄荒,敦袭杀之。侃时为交州刺史,远在岭外。故敦一举事,天下无其敌,遂至不可收拾。”甘卓虽然在讨伐王敦一事上摇摆不定昏招迭出以致身死,但是他出兵之时“武昌大惊,传卓军至,人皆奔散。”足以证明夏曾佑所言非虚,而明帝得到了大量长期在北方抗击胡人的优秀将领,又有三吴士族起兵作为后援,即便王敦亲至,也未必能讨好,可以说走到这一步,王敦的败亡已经是注定的了。


user avatar   su-chen-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敦在当时掌控了东晋半壁江山,他晚死十年对东晋政权肯定会有影响,不过相对他两位老前辈曹操、司马懿,显得不太沉得住气,连自己家族的人都不看好他,去向司马绍告密。之前跟周边诸侯甘卓、周访、陶侃、祖逖相处的也不太好,派去监视朝廷的温峤直接叛变了。虽说王敦是因病而死,不过当时支持司马绍的势力已经展开全面反击,王敦在笼络人心方面实还不足,故他续命也不见得一定能成功。

受影响方面就是王敦未死,他的势力不会在短时间内被压制,可能会断断续续维持着政治和军事的拉锯,严重影响东晋政权稳定,河南、南阳、徐州等边境地区缺乏支配力度,极为容易陷入胡人统治当中,陶侃大概也没心思继续经营广州、交州的统治。

江东士族和江北士族主体意志拥护琅邪王系进行统治,就是为了巩固统治力量,这王敦偏要像搅屎棍一样搞内斗,大家都很烦他呀。


user avatar   nryanne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敦按历史轨迹活到324年,然后延命十载,晋朝可能会陷入超过20年的内乱。但内乱平定以后,局势的走向可能不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有太大区别。

首先,无论王敦如何厉害,都不可能躲过败亡的命运。最好不过是一个桓玄,差一点可能就是被勤王军乱刀砍死......这不是个人力量可以改变的状况,是由于荆湘地理因素和人心向背造成的总体劣势。

如图所示:

王敦起兵时,占据了东晋半壁江山(荆湘江三州),看似十分强大。但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王敦独立后,就会与各种敌对势力接壤:四个皇帝(晋,前后赵、成汉),两个政敌(陶侃、郗鉴),还有一家土皇帝(爨氏)。其中任何一方,都有充分理由攻击王敦政权。

王敦的活路,的确只有他自己所说的那一条:

及吾尚存,悉众而下,万一侥幸,计之下也。

放弃对其余势力的防范,以最快速度攻克建康,除掉所有司马家的血胤,成为有一个新的皇帝

但这其实根本实现不了。

如其他答案所述,324年时,吴土著姓和南渡士族都已与王敦离心离德。王导的好学生,晋明帝司马绍,给了所有士族获得稳定权益的希望。王敦已不可能像元帝时,在都下一呼百应,享受全程专人带路开门待遇。相反,他还需要担心己方的士族要员突然倒向朝廷(如温峤),实力大大削弱。

而朝廷方面,王导和郗鉴已经开始联合,以流民帅抑制王敦的计划也已经展开,朝廷有了一支能与王敦周旋的兵力。扬州东土(下图扬州部分)的士族,也从王敦上一次作乱时起兵相应,变成了起兵勤王。明帝就算困守建康,也完全可以等到大军云集,解围破敌的一天。何况此时据守岭外的陶侃,与王敦有生死之仇,必然从交广起兵掏王敦的裆。陶侃本身是浔阳人,以县吏起家,平荆湘军乱出身,在荆州湘州江州是真的一呼百应,他一旦出南岭,王敦的势力可能就要缩到长江以北去了。

实际上,如果在本位面的历史上,王敦没死那么快,我上面描述的事情就真的会发生,下面举几个证据:

(郗)鉴曰:「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且含等号令不一,抄盗相寻,百姓惩往年之暴,皆人自为守。乘逆顺之势,何往不克!且贼无经略远图,惟恃豕突一战,旷日持久,必启义士之心,令谋猷得展。今以此弱力敌彼强寇,决胜负于一朝,定成败于呼吸,虽有申胥之徒,义存投袂,何补于既往哉!」


(陶)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太兴初......王敦举兵反,诏侃以本官领江州刺史,寻转都督、湘州刺史。敦得志,上侃复本职,加散骑常侍。时交州刺史王谅为贼梁硕所陷,侃遣将高宝进击平之。以侃领交州刺史。录前后功,封次子夏为都亭侯,进号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及王敦平,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余如故。楚郢士女莫不相庆。


王大将军(敦)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约)尚未镇寿春,瞑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王敦),何敢不逊!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

更大的变数,其实是晋明帝司马绍。这位皇帝做太子的时候,就想亲征王敦:

(322年)王敦举兵内向,六军败绩,太子将自出战

登基后更是自己跑去视察王敦的营寨

(324年)六月,敦将举兵内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阴察敦营垒而出。有军士疑帝非常人。又敦正书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于是使五骑物色追帝。帝亦驰去,马有遗粪,辄以水灌之。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巳远矣。”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又见马粪冷,以为信远而止不追。帝仅而获免。

王敦第二次造反,其部下钱凤围建康城的时候也不是没想着出去和对方打一场,不过被制止了

时议者以王含、钱凤众力百倍,苑城小而不固,宜及军势未成,大驾自出距战。

如果王敦能亲自围城,打到有破城的趋势,晋明帝未必不会要求众臣与他出城,直接投奔勤王军。在这种情况下,明帝被击杀则晋统遂绝;明帝成功跑掉,则王敦必然会大踏步退回荆州。除此之外,王敦基本不可能消灭司马家的全部血胤,必然只有退回荆州,固守江陵一条路可以走。

至于为什么是江陵不是芜湖或者湓口之类的地方,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芜湖根本就是在南京城下。进取南京时停驻于此,可以方便进兵;但被打跑的时候还呆在这里,南京方面可以便利地征收军需、补充兵员,而你只能被打死。湓口在一般情况下,是扬州和荆州的绝对中点,双方在此地可以达到力量投射均衡。但当你是被人打跑的时候,特别是对方有号召力不弱的江州刺史人选(应詹、温峤)时,不是心腹之地的江州很有可能选择投向扬州势力,你会面临和停驻芜湖一样的窘境。更何况如我所言,陶侃这个江州人本就有打爆荆湘的计划。等你被打跑的消息传来,长江以南的湘州怕是思考都不会思考,直接就当陶侃的带路党了。

实际情况下,陶侃甚至会扑向武昌、浔阳想做瓮捉鳖。待在湓口,那就是想下长江当鳖,王敦不会这么傻。

只有江陵。王敦经营多年,周围还有点势力的江陵,才能让被从都下打跑的王敦栖身。后世的桓玄在篡位失败后,同样是这么一下子跑回江陵,多撑了一年。以王大将军之英明神武,我觉得应该可以在江陵周围和晋军拖满十年,自然病死(笑)。

然而,其实是后赵,也只有后赵能让王敦在江陵苟十年

我不是说王敦会投降石勒。王大将军风流人物,从来不在意姓石的人。不管是有钱的石崇,还是臭奴隶(王敦视角)石勒,他理都不会理。况且王敦这一摊人,和石勒国仇家恨深着呢,投成汉都不会投石勒。

但当晋军围攻江陵时,石勒必然会出手。本来在正常的历史上,石勒就趁着王敦作乱吃了晋朝的淮北(我第一张图便是如此画的晋朝边界)。王敦要是退回江陵打持久战,石勒放着关中不要也会想办法南下江汉,说不定还会组织人去偷袭围困江陵的晋军,这是他本就有的志向:

(石)勒逆击,灭之,复屯江西,盖欲有雄据江汉之志也。

这样的情况下,残疾的晋军(没有荆州兵)等于是要一边防御石勒,一边攻击王敦。说真的,这么恶劣的条件,晋军就算出几次安史之乱里九节度围相州那种大败都情有可原。

后世的桓玄在退回江陵后,在刘裕的黄金组合下,还撑了快一年。桓玄死后,桓谦还能在江陵的野地里打六年游击。以王大将军神功圣武,趁着晋军被石勒打爆,说不定还能做出后梁那种趁乱拿下武陵岳阳的壮举。

当然啦,王敦就算又打到武昌,那都是回光返照,并不能改变什么。在王敦这个超级敌人面前,苏峻祖约陶侃郗鉴都会紧密团结在一起(不团结,王敦赢了,他们四个都得死)。晋朝建康政府直辖可操控的力量,比起王敦作乱前,说不定还会有些增长。而对王敦的讨伐,和防御石勒的压力,不出意料地会逼迫晋朝加速完成兵制改革。实质上的北府兵提前上线,说不定还会用雍秦流民在武昌也组一支,搞得历史上在后期代替荆州兵和扬州对抗的雍州兵也成了朝廷属军......

情况好的话,334年王敦死掉,晋军拿回江陵,然后提前十年进行构筑襄阳防线的计划。由于本来要再等十年才有足够战力的北府兵、雍州兵都已锻炼好,说不定大晋就给石虎(按史书,石勒333年去世)送一个即位大礼包,请石虎签一个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条约,拿回河南。

情况不好,那就是石虎干掉了晋朝围困江陵的军队,攻克江陵,大晋提前面临苻坚南下那样的危局。不过反正晋朝的兵已经练过,知道套路,且青徐兖还有大把流民。等到桓温大司马这一辈人登场,该收复的河南还是会拿到手里。

不过王敦可以靠后赵,大晋说不定也会得个盟友——比如成汉

和王敦得石勒的情况差不多,晋朝可能也会被动收获一个盟友成汉。之所以是被动收获,是因为晋朝没多少概率与成汉建立外交关系,但是有成汉可能会出三峡偷袭王敦。

成汉这个国家,立国的整体目标,可能是钟会的一句话:

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而成汉和刘备——汉昭烈帝及其政权的联系,可能不止是同样仅以益州立国。

桓温大司马灭成汉(347年)后,曾获得了一位经历过诸葛武侯治世的老人家:

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此时距离汉末帝刘禅降魏,已有84年。桓温能遇到这种老人家,说明了两件事:一,成汉控制的益州有很多昭烈遗民,不然就算殷芸(此事记录者)想造假也无从造起;二,这些昭烈遗民在成汉完全没有隐藏自己曾入仕汉朝的事实,不然以桓温在益州的短暂停留(不足一年),不可能有时间翻出这么一个老人。

再看成汉的政府构成,基本上就是氐族与益州土豪共治。且在成汉立国的过程中,真正威胁到成汉的,都是荆州兵,益州本土势力在李氏壮大后便不见反抗。则可以推断,成汉这个政府里,在AD324年,应该颇有一些类似李密的汉朝“亡国之余”。他们由于政治诉求,选择了帮助李氏氐族政权抗拒晋朝。而且他们应该真的和晋朝有仇,不然不会在后来桓玄闹事的时候,也选出个谯纵割据益州;而等到晋朝亡了以后,却谁当皇帝听谁的话。

有这么一批经历过诸葛武侯时代的官僚,成汉的统治集团怕是很熟《出师表》、《隆中对》,对昭烈帝政权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才会在立国用帝号后,对晋室振奋表示欣慰:

巴郡尝告急,云有东军。(李)雄曰:「吾尝虑石勒跋扈,侵逼琅邪(晋朝建康政府),以为耿耿。不图乃能举兵,使人欣然。」

和晋朝的外臣(凉州张氏)交往时,强调与晋和谐:

张骏遣使遗雄书,劝去尊号,称籓于晋。(李)雄复书曰:「吾过为士大夫所推,然本无心于帝王也,进思为晋室元功之臣,退思共为守籓之将,扫除氛埃,以康帝宇。而晋室陵迟,德声不振,引领东望,有年月矣。会获来贶,情在暗室,有何已已。知欲远遵楚、汉,尊崇义帝,《春秋》之义,于斯莫大。」

正值盛期也要拒绝石虎夹攻晋朝的邀约:

先是,季龙(石虎)遗寿书,欲连横入寇,约分天下......其群臣咸曰:「我国小众寡,吴、会险远,图之未易。」解思明又切谏恳至,寿于是命群臣陈其利害......群臣以壮之言为然,叩头泣谏,寿乃止,士众咸称万岁。

成汉统治阶级这样做,原因很明显是吸取了昭烈帝东征失利,便宜北方曹魏的经验:

龚壮谏曰:「陛下与胡通,孰如与晋通?胡,豺狼国也。晋既灭,不得不北面事之。若与之争天下,则强弱势异。此虞、虢之成范,已然之明戒,愿陛下熟虑之。」

而成汉立国之主李雄,则更是明显地遵循诸葛武侯和昭烈帝的政策思路,整个统治生涯主要是在处理北面事务,对晋朝则进行一定拉拢。昭烈帝政权有和吴国中分天下的约定,李雄也想和晋朝中分天下:

雄以中原丧乱,乃频遣使朝贡,与晋穆帝分天下。

昭烈帝政权拿下汉中立刻迁民入蜀,李雄拿下汉中也迁民入蜀:

遣李国、李云等率众二万寇汉中,梁州刺史张殷奔于长安。国等陷南郑,尽徙汉中人于蜀。

昭烈帝政权攻略南中,李雄也攻略南中:

宁州刺史尹奉降,遂有南中之地。

确确实实在“不失作刘备”。难怪石勒干脆把成汉称为“蜀汉”。

在这种情况下,如我前述,由于石勒、晋军、王敦三方在江汉平原的混战,对于李雄这个“作刘备”的人来说,可能会让他有机会实行《隆中对》所述: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前面我提到,王敦退守江陵时,石勒可能会狂飙过来偷袭围城晋军,造成类似九节度围安阳那样的溃败,使王敦回光返照,有机会打到武昌去。这就是成汉的机会。

对于成汉——干脆点说就是李雄这个人——来说,晋有民心,赵有强军,这两个他都打不过。但王敦作为晋室叛臣,最多只有半个荆州的兵力,又弱又没有民心,成汉未必不能打爆他。当王敦回光返照,打到武昌时,王敦不管是继续胜利,攻向建康;还是现场班师,退回江陵,都能提供一个时间窗口,让成汉将王敦绝对无法战胜的军力开出硖口。

到时候在江汉平原上,石勒不得人心无法持久;晋军方才惨败力不从心;王敦弱小不足为虑,成汉打出“荆人治荆”、“我作刘备”的牌子,说不定还真能取代晋军围困江陵。情况好的话,成汉破王敦,建立起江陵要塞,和昭烈帝援护关羽一样使荆、益联结,《隆中对》可期。最差那也就是兵败猇亭,仍然

不失作刘备也。

稳赚不亏,说不定李雄真能做出来。

另外退保关中的前赵刘曜,也可以趁这个机会出武关弄一弄南阳、襄阳,同样有可能破王敦拿江陵。后来西魏就这样做过嘛。


这时候回到回到我的第一张地图,它其实是一张以晋朝为中心描绘的势力图:其中红色的为晋军,字下有横线的为晋方势力,黑色则为晋朝之敌:

好了,接下来我们可以说说王敦苟十年的影响啦

短期内对天下大势的影响(BC333-336),就是可能出现一场特别让人无语凝噎的四皇会战......

因为问题只给王敦延命,我假定其他人都按历史实际死亡时间和上台时间运行。那么一些重大人物的死期如下:

王敦:334年4月11日~18日之间的某一天【据《晋书·明帝纪》及《二十史朔闰表》推测】
陶侃:334年7月30日
石勒:333年8月17日
李雄:334年7月某天,总归在陶侃前面【据《晋书·成帝纪》】

王敦死了,江陵一定会破,就是不知道会破在谁手里;陶侃死了,等于说晋朝内部的军政平衡一定会被打破,苏峻、祖约两人可能马上会作乱,且由于十年西征,他们二人的军力可以说必然比本位面要强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晋朝会面临20年内乱——十年王敦,十年苏峻、祖约;石勒死了是石虎,石虎嘛,热爱打仗,不怎么治国,本位面在硬是打下了晋朝南徐州州治邾城,江汉这么混乱,他百分百会来插一jio;李雄死掉换上李期、李寿,都不是热爱和平的人,有机会也会出来插江汉一jio

那么我如果综合前面分析的一堆假设,就有可能搞出如下情况:

刘曜我们让他苟在襄阳;

李雄以汉王出镇江陵(历史上他就是镇守在成汉北边第一线,明显是成汉的把门人);

石虎南下攻江汉;

晋军在长江东南岸努力往西北打;

从旁观者的角度描述,那就是:

一个姓刘的皇帝(刘曜)、一个汉国的皇帝(李寿)、一个理论上的正统但是祖宗得国不正的皇帝(司马衍)还有一个奴隶皇帝(石虎),四个皇帝及他们的臣子,在江汉平原打作一团。

我看了觉得无语凝噎。

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讲,对于以上四皇里的三个(刘曜、李寿、石虎)及其所控制的地区来说,王敦闹上十年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后来闹得欢的鲜卑慕容家、氐族苻家、羌族姚家,在324-334年之间本来就没有发迹,各自都还是大晋或石赵的,听调不听宣的臣子。江汉的乱局,如上所述,基本不会影响石赵的国运。于是打石赵的慕容家不能突然崛起,也不会因此衰落;石赵的臣子苻家、姚家,缩得好好的同样不会崛起或衰落。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三家的运行轨迹,很有可能落回本位面的历史轨迹。于是整个秦岭淮河以北,本位面该咋样还是咋样。

李寿方面,他总归还是要回去篡位的,成汉也终归会衰落。北边以后会出现苻姚相争,到最后还是很可能由晋朝出面攻灭成汉,落入类似本位面的结局。

不过晋朝方面可能会有所改变

改变的来由,一方面是更为强大持久的苏峻之乱;另一方面,则是荆州陶氏军阀的崛起。

苏峻、祖约作为坚定的讨王势力,晋廷在十年西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让苏、祖凭借流民扩张军力。在本位面里,苏峻、祖约皆是横死。我无法确切推断他们能不能活到334年之后。但从大的方向上,和脑补不嫌事大的立场上,我认为他们可以活到334年以后。这种情况下,他们二人绝对的“功高不赏”,晋朝不可能不把他们逼反,他们也不可能不造反。这样子强大的苏峻之乱,说不定真的会变成十年讨王2.0版,让晋朝继续损伤元气。

而陶侃就好办很多,毕竟334年7月30日就会带着讨王成功的伟绩死掉,不存在功高不赏,威胁不到晋朝。陶侃不但不会是晋朝的麻烦,反而可能因为十年讨王,让他有机会给自己的十七个儿子安排功劳,建立以陶氏为领导的荆州兵、雍州兵集团,使得晋朝能像本位面一样,凭借陶氏平定苏峻、祖约。

如果晋朝真的是以陶氏平乱,则在上游荆州,继王敦之后兴起的掌权士族,可能就会是陶氏而非庾氏。这会使本来能凭借舅甥关系控制荆州的桓温(桓大司马大夫人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是庾太后女,庾亮外甥),可能会转而以驸马身份去掌握本来应为北府兵的青徐兖流民军,或者变成晋朝安插在陶氏中的楔子等等。桓氏的未来,晋朝的国运,很自然会变得神鬼莫测。甚至桓大司马可能弄出点兵,按本位面历史灭了成汉,结果落地生根当益州刺史并以益州兵北上关中,与王猛谈笑风生,搞出桓氏、陶氏、朝廷,三家分流的奇幻景观亦未可知。

不过因为北边的情况基本不变——石赵覆灭的大乱也好,燕秦之间的乱仗也罢,基本都会发生。就算晋朝乱到344年,等到347-370年这段窗口期,朝廷、陶氏、桓温大司马都不会放过机会,三方都会想尽办法派兵趁乱掠地,积累功勋,而后图大业。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文有说:

等到桓温大司马这一辈人登场,该收复的河南还是会拿到手里。

对于后世之人,比如说我脑补的这个位面里,将会提问“如果王敦早死十年,天下大势会怎么发展?”的人来说,最大的影响恐怕是下述内容:

由于陶侃有时间、有机会给自己的十七个儿子安排功劳,以历史上的情况来推断:

及王敦举兵反,诏侃以本官领江州刺史,寻转都督、湘州刺史。敦得志,上侃复本职,加散骑常侍。时交州刺史王谅为贼梁硕所陷,侃遣将高宝进击平之。以侃领交州刺史。录前后功,封次子夏(第三子)为都亭侯
瞻(真·次子,长子因为死的早,《晋书》就没按真排序来说),字道真,少有才器,历广陵相,庐江、建昌二郡太守,迁散骑常侍、都亭侯

这帮儿子们肯定个顶个的爵禄优厚,甚至可能完成家族的玄学化,跻身真正的“东晋门阀”。

那么很可能陶氏会形成以嫡长陶夏为核心,《晋书·陶侃传》见载九子中的七人为骨干,余下诸子为羽翼的,类似本位面庾亮、桓温家族的执权家族。则余下诸子,在历史中为郡太守者,可能就会够上州刺史、将军都督的线。成为刺史都督以后,经由此人之子如谢安般隐世不出,那么此人之孙——也就是陶侃的某一位曾孙,就可以起家省台郎官,满足自己的自尊心而不至于挂冠逃去。作为一位胸中有丘壑,文名、贤声传于天下的贵胄子弟。他完全可能在壮年(35-50岁),凭借参与陶氏防御苻坚的战斗,跻身州刺史一级。待到其60岁时,恐已是晋室元老,说不定还会如本位面的桓冲一样,成为陶氏的家主。这样一个人,对于晋朝皇帝、桓氏家主,以及北府兵里某位叫刘裕的人来说,都会是无法忽视的力量。

按照本位面历史,这位陶氏子可以活到七十六岁。彼时已为公元427年矣。

想想看就感觉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未知,真是太吸引人了。

当然,由于此人没像本位面一样,人生曲折又不被案牍劳形,在这个脑补位面里,就不会有《陶渊明集》啦。什么《归去来兮辞》、《饮酒》、《归园田居》都没有啦!都不用全文背诵啦!

这恐怕就是王敦晚死十年,造成的最大影响。

【奉狗影响】




  

相关话题

  怎么评价谭其骧在1981年5月下旬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 
  郭艾伦实名谴责某大学教授,表示「你不配做中国人」,究竟是发生什么事? 
  为何大英帝国能痛击世界第一的无敌舰队,大明却连蛮夷之地的未开化女真人都无法解决?大英比大明强在哪里? 
  中国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什么朝廷不组织官军到领国抢粮来缓解国内的粮荒? 
  各位历史大牛,如果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会是怎么样的场面? 
  你心目中的十大中国文豪? 
  如何评价文天祥的军事能力? 
  历史上有没有拥有类似霸王色霸气的人? 
  甲骨文发现百年仍有大半未破译,单字破译奖 10 万,破译难点在哪? 
  历史是大众还是英雄创造的? 

前一个讨论
魏晋南北朝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巴基斯坦枭龙3型(jf-17 block 3)隐身战机设想?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