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一直在赔钱,而且还是在各种补贴支持下的赔钱。当然你可以说美国支持力度不够。
乐视是看懂特斯拉的厂商,估值上去,进入资本市场比真造车赚钱。最好按照互联网企业来估值。赔钱不要紧,估值上去就行。到电动车成熟之前,你都可以讲成长性的故事。
汽车做得好的企业,搞电动车难赚钱不说。自家动力上的积累和产业链废掉,这是很痛苦的。
电动车真正有市场的是汽车之下的摩托车之上的低速电动车,这个是真赚钱不用补贴。
专家,厂商,媒体呼吁了好几年,工信部的老爷们才想起来这个东西应该有规范,而这个东西还被上315……
电动车替代燃油车需要解决快速充电的问题,目前的技术还无解,电动车就是小范围替代车,成不了主流。
实际上如果什么补贴都没有,与燃油车同当档次的电动车销量不乐观。
现在政策扶持,产业链起来,成本降低了一些。稍微有点竞争力而已。
电动车真正的市场是燃油车对比不到的低价市场。
单人双人小车,室内跑跑,电费比公交车便宜,维修保养简单便宜,电池价格降低到铅酸的水平,或者直接用铅酸定期回收。
满足小城市内通勤需求。这种车不用补贴都可以卖。现在给补贴厂家就把定价拉上去吃补贴。
插电混合动力会是一个好的过度方案,市内用电环保经济无震动低噪音,长途用油不怕没电不用充电桩,目前的障碍是加插电成本还比较高,未来随着电机电池电控的降价。插电会每个车型都有逐渐成为主流。
这一方面要政策补贴引导,譬如收排放税,插电免税,油价电价差距再大点。插电就会流行起来。
很久没有实名反对排名第一的答案,不能忍拍脑袋的妄下定论的行为
有很多朋友提到,奔驰、宝马、丰田这样的老牌汽车厂商因为有技术储备、有经验、有整套管理方案,所以做出Tesla Model S这样的汽车是分分钟的事。
这个观点很站不住脚,道理很简单,因为汽车厂商和Tesla的思路一直是迥异的。
这里面要强调的是:同样的时间前提下,欧洲老牌汽车厂商生产一辆有Tesla Model S 80% 的外形、性能、操作感的汽车是可以办到的,但如果说Copy个一模一样,甚至超达到超越,就小看特斯拉这家“连续亏损”但有人执念相信的汽车公司了。
Tesla Model S性能和操控的80%的确是可以凭借生产经验、倚靠技术积累解决。拿宝马举例,用一样的电池(都用松下的),采购同样功率的电机(宝马自己就做交流电机),把iDrive车载系统发力做成一个汽车版本的娱乐系统,或者直接就用Tesla的的软件控制系统,凭着这些只要有时间和钱完全可以做一辆像Tesla的车。况且他们已经有试水产品i3了。
试过i3的人都知道,电动版加速性能很不错,内饰造型也很科幻(外型就不评了),但是操作感离Tesla还有不小的距离,这里宝马当然有成本因素考量(i3都卖到50万了,成本不低哦),但按照这种模式就算成本扩大一倍,在80%基础上再提高的门槛依然很高。
因为核心原因是涉及到汽车公司的核心产品理念:硬件为软件服务,还是软件为硬件服务?
具体说,想达到Tesla Model车系的性能和操控度并不是硬件技术决定的,而是电控单元+电机+电池这套系统的融洽和配合度决定。其中,电控单元如何接收和下指令,电池何时释放最大动能,电机如何消化这些动能,这都取决于电控单元与软件如何配合。
Tesla举全公司之力研发了一套倚靠OTA升级的软件系统,同时做了一套为软件而打造的汽车(所以很多科技媒体评论这是一家科技公司),到现在为止,一般每半个月,Tesla的系统就会有新的版本更新。
这个节奏传统汽车厂商们很不喜欢,
1、从惯性来说,汽车厂商按照经验沿袭了百年的都是机械产品至上,软件团队予以配合就OK了的思路。一辆车的设计和版本升级都可以很实际的算出,每个零件多少钱,如果替换一个部件降低总体工业成本——它们的经验都来自于此,也往往受限与此。
2、是目前汽车厂商的大多采用供应商合作的模式,小到一个螺丝,大到一套系统大部分都出自供应商之手。这种模式能够很标准化的管理,长久的合作,但这个模式也有硬币的另一面:供应商反馈速度和迭代能力不及自有团队。
Tesla曾经官方表示:供应链的把控最重要的是话语权,能自己做的一定自己做,需要合作的一定是自己掌握绝对话语权。就是这种激进、霸道的做法让Tesla在软件更新上速度堪比“智能手机”。
什么?汽车的系统还要半个月一更新?还要远程升级自动驾驶功能?还得想办法提高电池的性能?——不管你理不理解,这些疑问就是汽车厂商目前都不好实现的。如果你说让他们转变思路,那么对汽车厂商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头学起的新领域。
举个例子:我们都见过用同样的芯片、处理器、电路板山寨出一个iPhone,但你可见过山寨一个同样与之适配的流畅的iOS系统吗?世界上所有具备多年技术经验的手机厂商都想做这件事,但哪家成功了?客观的说,系统山寨的虽然用力,但身位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啊。
所以,想制造Tesla其实并不是技术的竞赛,而是思路和理念呀。
至于亏损是不是汽车厂商所不能接受的?
我所看到的是通用、宝马、奔驰花重金在投资无人驾驶和电动车,而且大部分是期货。通用Bolt、宝马i3卖一量赚钱?不知道各位有什么好的算法,就目前和汽油车对比,这些欧洲厂商的电动车是利润微薄的,但是它们还是做,而且量产了。
时代变了,汽车厂商也想变,但核心是有没有信心变的破釜沉舟、变的脱胎换骨。
--------------------------------------------------------------
评论里"鄙视链"形成的也是奇怪。还是针对可能是存在争议的问题说一句:
之所以把电动车和无人驾驶并列来提是因为电动汽车本身的构造决定了在实现无人驾驶商用上,成本会更低,电机对数据的反馈也比汽油发动机车更可控。
充电的过程可以是补充能量的过程,也可以是让车"数据在线"的过程。
当然这是基于现在能源形态的一个判断,如果有更适合让车"自己思考"以及"迅速决策"的载体出现,那一定有更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