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第1页

  

user avatar   ggg-a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直观的做法,就是贴图和数据

先放地图,以下地图分别来自——

知乎用户 @布哈林 的世界历史示意图

国内历史网站全历史的时间地图 时间地图 | 全历史

国外历史网站Geocron的分年历史地图 geacron.com/home-en/

国外网友Ollie Bye绘制的逐年世界地图。

疆域与人口

首先是汉朝建立的那年,公元前202年——

全历史

Geocron

Ollie Bye

公元前202年,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势力也许是孔雀王朝,其他大小相近的有西汉、匈奴、塞琉古帝国。此时的罗马,刚打完扎马之战,赢得第二次布匿战争胜利,初露大国之相。

西汉初期,历经战乱,人口跌入低点,据各家估计,汉初人口大约在1200-1800万之间,此时世界人口约1.7亿,西汉占其中的约10%。孔雀王朝的人口,据《世界人口历史图集》推算,大约3100万,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塞琉古帝国的人口,大约1000万左右,匈奴地广人稀,可以忽略。

此时西汉的统治者,是开国君主刘邦,塞琉古的统治者,是能征善战的安条克三世(有大帝的称号),孔雀王朝的统治者,是昏君舍利输迦,匈奴的统治者,是雄主冒顿单于。按照综合国力计算,最强的应该是西汉和孔雀王朝,按照军事实力,较强的大概是西汉、匈奴、塞琉古、罗马。

建国后,经过文景两帝的修养,汉武帝的扩张,汉朝在宣帝时进入极盛,这一时期的欧亚大陆——

布哈林 布哈林:世界历史示意图——西域、亚美尼亚与凯撒

全历史

Geocron

Ollie Bye

公元前57年,上一张图的强者孔雀王朝和塞琉古帝国已经灭亡。罗马共和国崛起,囊括了地中海沿岸(除了埃及以外)的精华之地,凯撒踌躇满志,征战高卢,汉与罗马两强并立的态势初具雏形。游牧的帕提亚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起一个松散的大国。

西汉有明确的人口统计,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统计人口5919.5万人,算上未统计的流民等,可能约有6300万人。汉宣帝年代略早,人口可能少些,但也应有6000万左右。此时世界人口约1.8亿,西汉占其中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的罗马人口大约在3000-3500万之间(此时凯撒还未征服整个高卢,埃及还没有被罗马吞并),帕提亚约600万,印度的百乘王朝,按半个印度算,大约1500万人。

此时的西汉已经全面普及铁器,发展出了铸铁和脱碳成钢的技术,生产力领先,疆域世界第一,人口世界第一,从各方面来说,都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大国。

这一年,西汉统治者是汉宣帝刘询,罗马正处于凯撒、庞培、克拉苏的前三头统治时期,帕提亚的统治者是米特拉达梯四世,印度百乘王朝的统治者是萨塔卡尼。也许凯撒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统治者,但汉宣帝无疑是其中最能调动全国力量的统治者(那时凯撒还在高卢征战,最后能被人刺死,说明国内的时局很乱)。

说到汉与罗马,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想到欧亚大陆的四大强国,选一个四国都比较强盛的年份——

全历史

Geocron

Geocron

四大强国中汉兴起最早,贵霜最晚,所以其实四国并立的时间并不长。公元8年,东汉正处在汉和帝统治下,班超平定了西域,国势进入极盛。罗马进入五贤帝时代,涅尔瓦被选为皇帝,建立以收养贤人为继承人的制度、贵霜帝国在无名王Vima Takto统治下,国势蒸蒸日上,帕提亚的帕科罗斯二世则建立起稳定的贸易路线,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将势力伸向巴克特里亚和印度等地。

汉和帝永兴元年(105年),东汉统计人口达到5325.6万。相比西汉,东汉豪强势力强大,国家对基层的控制不如西汉,瞒报的人口比例可能要高一些,又有一些未统计的内迁少数民族,算上这些,汉和帝时的人口约有5800万左右。罗马帝国的人口,公元14年时约为4550万,之后应该有所增长,达到5000万以上,和东汉相当、帕提亚的人口,大约在600-800万之间,贵霜帝国刚进入印度,人口在600-1000万之间,此时世界人口约为1.95亿,汉与罗马占其中的超过一半。

这一时期,东汉与罗马的面积,人口均比较接近。罗马据有地中海贸易优势,继承了东地中海的文明遗产,同时拥有伊比利亚、不列颠、诺里库姆、达契亚(部分)等地丰富的矿产,贵金属的产量也许比较高。相对来说,东汉政治能力和组织能力更强,农业发达,冶金技术先进,但矿产的储量和品质不如罗马,两国国力相近,处于第一梯队,和后面的帕提亚、贵霜拉开了代差。

屋大维建立帝国后,经过百年多的发展,罗马在图拉真时期进入极盛,这一时期的欧亚大陆——

全历史

Geocron

Ollie Bye

公元117年,图拉真统治的最后一年,在其任内征服达契亚,饮马波斯湾,罗马的疆域达到最大。此时的东汉正处于汉安帝统治下。西域各国纷纷叛汉起义,河西走廊羌人起义不断,东汉王朝内忧外患。帕提亚被罗马打残,统治者换个不停,贵霜帝国则在阎膏珍的统治下,首次在印度铸造发行金币。

汉安帝延光四年,全国统计人口为4869万,这一时期全国自然灾害频繁,与羌人的战争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口下降。罗马帝国并没有留下全国性的人口普查记录,只有部分地区的零星记录,据估计,公元164年,安东尼瘟疫爆发前夕,罗马人口达到巅峰,约6100万(约15%为奴隶,关于罗马的人口,目前较高的估计为7000万),图拉真时期的人口应该与之相近。贵霜帝国的人口,约在800-1200万之间。此时全世界的人口,约为1.96亿。

汉安帝时期的东汉,综合国力也许略逊于罗马,但相比世界的其他强国,都是遥遥领先的。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持汉帝迁都长安,朝廷大权旁落名存实亡,这一时期的欧亚大陆——

全历史

Geocron

Ollie Bye

公元190年,东汉名义上的统治者是未成年的汉献帝,罗马这边则是有名的暴君康茂德(一般认为是罗马黄金时代的终结者),在其死后,罗马帝国便陷入了持续百余年的内战和混乱之中。帕提亚在沃洛吉斯四世统治之下,离被萨珊王朝取代,只有三十多年时间了。贵霜帝国的统治者是韦苏提婆一世(波调),也是最后一位统治着完整贵霜帝国的君主。印度南方是百乘王朝的最后一位明君Yajna Sri Satakarni,他在统治期间收复了印度西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

这一时期的东汉,并没有留下全国性的人口统计数据,总之,这段时间东汉瘟疫、自然灾害频繁,前几年的黄巾起义,无疑造成了不少人口损失。根据中国人口史的估算,东汉三国时期人口的谷底大概在东汉末年,此时人口约在2200-2400万之间,占世界人口的约八分之一。

汉末三国时期的罗马,先后经历了安东尼瘟疫和西普里安瘟疫,内战频繁,无疑也有较大比例的人口下降。据估计,350年左右,罗马的人口约为3900万,此时罗马经过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的修整,人口应有所恢复,那么三国时期,估计人口规模应该不会比同时期的东汉多。

罗马和汉的经济均以农业为根基。不同的是,罗马有许多规模庞大,由奴隶从事生产的庄园,而汉朝的农业则建立在自耕农劳动的基础之上。直到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之前(此时东汉早已倾覆),罗马都没有建立像汉朝那样组织严密,科层分明的大规模官僚体系。主要依靠围绕在皇帝周边的核心圈子和军团维持统治,各地基层控制较弱,文化多元性较强。

军事实力

除了疆域和人口以外,另一项能够直观反映国力的数据,是军事实力。

在汉朝存在的年代,唯一军事实力接近,编制全面均衡,可以用来比较的参考对象,是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罗马帝国,引用之前的回答。

*.塞琉古也许勉强可以,但它和汉、罗马的巅峰并不重合,而且被罗马灭了。帕提亚、匈奴、鲜卑和贵霜的军队以骑兵为主,偏科比较严重,印度这边记载不多,而且军事方面的成就乏善可陈。

军队规模——

西汉的军队,大体可分成精锐的中央军,分布于各方的地方军以及驻守前线的边防军,以征召兵为主,军权高度集中(尤其是在吴楚七国之乱后),格外注重军队的日常训练。

以下是中国军事史:西汉卷对汉初军制的记载——

到了东汉,中央军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央军的兵源主要来自三辅、六郡的良家子弟以及有功军人后代,职业化色彩较西汉更为浓厚。然而地方军的训练较之西汉有所不如,此外边防军中邢徒成分提升,军人地位有所下降。

关于罗马的军制,不明就里的文章很可能会混淆马略改革前后的罗马军队,事实上从共和国到帝国,乃至帝国的前后期,罗马的军制也有过多次变迁。

帝国时期的罗马军队,最著名的单位是军团。军团主干是5000名罗马公民组成的军团步兵(Legions),他们是职业军人,服役周期长达25年。此外还配有500人左右的辅助部队(Auxilia),辅助部队成员来自各行省居民,构成了军团的骑兵、轻步兵、弓箭兵和特殊部队,以及数目不固定的由同盟国和蛮族军队组成的同盟军(Numeri)。

奥古斯都统治后期的罗马帝国,拥有25个军团,以及250个大队(Cohort)的辅助部队,兵员总额约为25万,其中一半是长期服役的职业军人,兵员总数较共和国后期大为减少(公元前31年,罗马拥有60个军团,条顿堡之战前军团总数下降为28个,条顿堡之战报销了3个军团,再未重建)。

此后随着国防压力的增加,公元211年塞维鲁统治时,罗马军队规模增至约45万人,33个军团,400个辅助大队,这可能是戴克里先之前罗马军队数量的峰值。(后期罗马帝国军队的资料相对混乱,峰值总额估计值从50-100万之间均有,但大体来说,量大于前期帝国,质低于前期帝国)

对前期帝国军队数量的估算,从前之后分别为提比略、哈德良、塞维鲁、三世纪危机和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可以看到,随着军队数额的增加,辅助兵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对罗马帝国军费的估计,从上到下分别为屋大维、奥勒留和卡拉卡拉统治时期。可以看到,随着帝国内忧外患的增加,军费占帝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显著提升,这些军费大概要占帝国财政收入的75%。(话说卡拉卡拉时军费占国家经济的比重和今天的美国差不多,为了支付军团开销,他降低了货币的含银量,同时广泛授予公民权,建立了宏伟的卡拉卡拉浴场,这一时期的罗马,多少会令人联想起今天的美国)

奥勒留统治前期的罗马军队驻防概况。不同于两汉强中央、弱地方的军队结构。由于罗马帝国的边境线较长,且缺乏自然地利,因此帝国前期采取分兵驻守的方式来守卫长长的边境线。同时在边境线上修筑了大量长城和营垒工事,以加强防御。早期罗马帝国的军事实力较为分散。按地区计算,叙利亚(犹太、阿拉伯)和不列颠地区驻守了最多的军队。而按照战区计算,多瑙河前线则云集了最为庞大的驻军,这些驻军主要是为了防范日耳曼人。(一般认为,多瑙河与日耳曼前线的军团战斗力最强,东方军团战力较弱)

帝国后期,为了加强统治,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等君主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引入“东方化”官僚体制的同时,建立了军权更为集中,层次更分明的军队架构。同时将分兵驻守+营垒工事的防御策略,调整为中央军+机动部队的弹性防御体制,加强了对帝国核心地带的保护,这一时期汉朝已经灭亡,不再详述。

简单地说,汉与罗马皆拥有体系完备的军队,步兵、骑兵、船队、攻城器具齐全,能够适应不同作战环境。罗马军队管理层级比较扁平化,军权和驻军分布都较为分散,与之相比,汉军的层级比较分明,中央军实力较强。两国兵力规模大体相当,不过在汉朝存在的时间段,汉的军队规模一般更大一些,汉的骑兵规模较大,远程兵器比例较高,罗马军团自带工程兵属性,海军实力较强,个中差别,更多可能是出于对环境的适应。

动员能力——

共和国末期,公元前42年的腓力比之战,屋大维和马克安东尼对阵共和派的布鲁图和卡西乌,战斗发生在希腊,双方分别动用19和17个军团,以及数目不详的辅助部队,合计兵力在20-40万之间,这可能是罗马共和国和前期帝国时期发生过的最大规模的战斗。

图拉真时期,公元101-106年间的两次达契亚战争,罗马第1次调动了约15万军队,第2次调动了约20万军队,达契亚方军力约25万人,达契亚王国最终被征服;

图拉真时期,公元115-117年间的帕提亚战争,罗马在东部部署了10个军团,人数可能在10万左右。在战争中,罗马攻占了帕提亚都城泰西封,一度占有大半个两河流域,但最终因无法维持统治而退出;

哈德良时期,公元132-136年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罗马调动了伊比利亚、日耳曼等地的6-7个军团,30-50个辅助大队,约12万人,犹太起义军最终被镇压,约58万犹太人被杀;

尤利安时期,公元363年的罗马-波斯战争,罗马调动了约12万人和1000艘船,其中罗马9.5万人,亚美尼亚盟军2.5万人(作战部队可能小于此数)。罗马军队一度推进至泰西封附近,但未能成功占领两河流域,尤利安在撤退途中去世;

瓦伦提尼安三世时期,公元451年的沙隆之战,西罗马方面包括西哥特、撒克逊、勃艮第人等联军,总数3-8万之间(号称50万),阿提拉匈人方面包括匈人本部、法兰克、格皮德、赫卢利人等,总数与西罗马相当(号称70万),匈人最终撤退(双方都拥有众多“蛮族”同盟军,匈人的“游牧”大军也需要依赖日耳曼各族群的辅助);

汉高祖时期,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汉军32万被匈奴30余万骑(或40万)包围,不过这个数字看着明显有些偏高。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汉军调集骑兵10万,马14万匹,步兵数十万(运输辎重为主),一路攻打至杭爱山和狼居胥山一带,歼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匈奴骑兵损失8-9万余,汉军损失马十余万匹;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9-108年的征卫满朝鲜之战,楼船将军杨仆率军5万从山东出发,渡海攻打朝鲜西海岸,左将军荀彘率人数不详的军队经辽东入朝鲜。由于配合不利,汉军初战失利,但最终还是攻占了朝鲜都城王险城,并于其地置汉四郡(列这段主要是为了说明,汉也是有水师的,虽然实力不详,但在征朝鲜和南越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2-101年的李广利第二次征大宛之战,李广利主力6万人,牛10万头,马3万匹,杂畜万余,酒泉、张掖后援18万,最终攻陷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首都贵山城,并获取善马数十匹,中马3000匹,两次大宛之战,汉朝“损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致使“天下骚动”;

王莽时期,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绿林军1.7万,新朝廷军43万(但43万是动员的总兵力,在昆阳作战的兵力估计仅约3万左右),绿林军胜;

汉光武帝时期,公元33年,大司马吴汉率军5万,北击匈奴和卢芳,汉军“经岁无功”;

汉明帝时期,公元73年,东汉发动延边郡国兵,联合南匈奴、卢水胡、乌桓、鲜卑骑兵共4.4万,汉军兵峰直抵天山,斩杀数千级,虏获牛马十余万头,并恢复了西域都护府;

汉灵帝时期,公元177年的夏育北征,东汉调集3万兵力,分3路出征鲜卑,行进2000余里,三路汉军最终全线溃败,阵亡者十之七八;

汉灵帝时期,公元184年的宛城之战(不是三国那一次),朝廷调集1.8万军队,耗时近1年,最终击败了宛城一带的十余万黄巾军;

汉-羌战争的过程比较琐碎,很难分别列出,不过这一系列战争对东汉的损耗相当大,据中国军事史.东汉卷记载:

关于汉朝的动员能力,另一项有力证据是尹湾汉墓出土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永始四年大约是公元前13年,据其记载,单东海郡的武库,就有“弩机537707件,车用弩11181件,普通弩526526件;未装弩机的弩臂263798;有弓77521件,弓弦3987件;盾9991件,皮甲142322具,铠甲63324具,甲札587299具;战马首铠97584具,骑兵装甲具5000余套;车用铍1421件,铍449801件,矛50178件,有方(戟)78392件;刀156135件,剑99901件;鞍鞯2080具,和上马鞒825具。”大约可装备20万人的军队,且其中大部分都备有甲胄。

罗马这边,暂时没找到《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那样详细的军备统计资料。不过根据前面的军费统计表,军队无疑是罗马开支最大的部门。和平年代,罗马军团承担着大量基础建设任务,据统计,罗马人建造了超过40万千米的道路,其中约8.05万千米为铺石道路,据Colin O'Connor的统计,罗马人建造了330座石桥,34座木桥,54条高架水渠,多少能体现罗马的动员能力。

综上,汉与罗马鼎盛期都能动员10万人级别的军队在境外作战。罗马有地中海的海运优势,产粮区分散,境外作战后勤压力相对较小,而汉朝的征战,很多都发生在远离帝国核心,土地贫瘠的蒙古和中亚,后勤压力更大。尽管如此,汉朝仍旧能动员规模庞大的部队,可见后勤和组织能力之强。按照时代比较,后期罗马帝国虽然兵员总数提升,但大战役动员规模不如前期帝国,类似的,东汉时期大战役的用兵规模和骑兵数量较西汉也有所下降。总体来说,汉朝的动员能力可能更胜一筹。

军事技术与训练——

汉朝的周边除了匈奴以外,并没有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强国。相较邻国,汉朝有着无可争议的技术优势,这也是陈汤所言“一汉当五胡”的底气所在。(“胡人兵刃朴钝,弓弩不利,前者五人方当汉兵一人。今闻颇得汉之工巧,然犹三而当一“。)

汉朝冶金技术发展迅速,能够大规模的铸造生铁,制造钢制兵器,这点可以从汉朝大规模普及的铁制农具和《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中得到证明。这点 @李梦阳 的答案中已有介绍。

与汉朝相比,罗马的冶金技术并不占优,甚至相较周边的蛮族而言,罗马单件兵器的质量也不占优。罗马的技术优势在于,他们可以采纳境内和周边所有文明的军事技术,并根据自己的编制、战法进行调整,大量生产适合的武器。比如伊比利亚人的短剑,高卢人的锁子甲,希腊人的弩炮,帕提亚人的复合弓,甚至远方的大象和骆驼,獭全都要。

罗马的铁器都是块炼铁,他们认为最好的钢铁来自“赛里斯”(有时被认为是中国)和帕提亚。现在一般认为这些钢铁可能是来自印度的坩埚钢。相较于汉朝,罗马的优势可能在于采矿方面。罗马帝国境内分布着大量高品质的金属矿,且很多都是易于开采的表层矿,另一方面,罗马的采矿工程技术也非常发达,水力采矿被广泛应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甚至可能超过了欧洲中世纪末期的水平。(不过在帝国中期之后,罗马的采矿规模明显下降,侧面反映了帝国的衰弱)

*.汉武帝之后,汉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严格管控铁器的对外出口,所以罗马应该也进口不到中国的钢铁,不过大致可以认为,汉朝的钢铁比罗马的要好。

说到军事家和兵书,中国人往往会举出孙子兵法、吴起、韩信等人的例子,不过地中海世界也并不是全无兵家。比如韦格蒂乌斯(Publius Flavius Vegetius Renatus)就著有De re militari(通常被翻译为《兵法简述》),此书对中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军事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兵法简述内容通俗且注重实际操作,抽象性和哲学性较之孙子兵法则有所不如。

《兵法简述》是西方现存的第一本步兵操典。有了如此详尽的练兵指南,帝国就能训练出大批符合要求,服从命令的职业士兵。这些尽忠职守的士兵,也是帝国的力量所在。而在西罗马灭亡之后,罗马时代的步兵操典逐渐被遗忘。中世纪的欧洲,骑士们更注重武勇和个人英雄主义,辅之以数量较多,战斗力较差的征召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雇佣兵的兴起,西方才再一次开始重视起专业军队。16世纪后期,随着火器的大规模使用,欧洲重新出现了罗马式的步兵训练,此后,欧洲列强逐渐在军队的质量上,拉开了和其他国家的差距。

*.在《兵法简述》之前,古希腊和希腊化国家应该也有类似的兵法著作,比如色诺芬的《论骑兵指挥官》。韦格蒂乌斯的《兵法简述》就有不少整理自加图、塞尔苏斯等前人的内容。罗马和希腊化世界纪律严明的步兵,也是其相对中东文明古国(比如罗马全战的东方伯伯)的优势所在。

欧洲之外,中国可能是古代世界唯二的另一个有步兵操典的文明。据《周礼》记载,周人分四季以田猎训练战阵,当时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的军事训练,不过这一时期的操练,可能主要还是限于贵族和城里的国人之中。西周晚期,已经出现了系统化总结军事理论和实操的《军志》和《军政》,虽然这两本书已经散佚,但从后人的引用中,便可窥见一斑。

西汉立国之初,张良、韩信广泛搜集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包括兵书在内的著作不断进入皇家。西汉末年,在汉成帝的组织下,学者刘向也大力清理校勘图书,写成类别分明的图书目录《七略》,其中之一,就是兵书略,可见军事著作在其中的重要性,这对汉朝军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汉军演练的兵法战阵,主要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吴起兵法。为了保证军事训练水平,汉军常常会举行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以及校阅、考核。中央军和地方军,基本上每年秋季都要举行一次校阅,中央设有负责军事训练的都试郎等官员。地方则设有驾车、骑马、射箭等测试,并设有一定标准,优者受赏,或升官,不合格则受罚。同时由皇帝亲自制定军法,设立军功赐爵制度作为绩效考核。严明的军法,繁多的兵书,制度化的操练,和先进的武器一起,铸就了汉军的强大。

汉与罗马都有实用的兵书和训练方式,多样化的兵种和严密的军队组织、指挥体系。和上一世代的希腊化大方阵、春秋贵族兵相比,两者的军队组织都足够灵活,总体上不存在代差。汉军规模更大,但没有比罗马多出很多,罗马军团服役时期较长,但东汉也有大量长期服役的募兵,总体来说,双方的军事实力大致在同一水平。差距可能主要还是看指挥官和统治者。


综上,在西汉和东汉存在的时间段里,汉朝在大部分时间段,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除了西汉刚建立和东汉行将灭亡的近百年,世界上唯一综合国力和汉朝相近的国家,是罗马帝国。由于汉与罗马的巅峰并不重合,因此在汉朝存在的数百年里,大部分时间段,汉朝都是更强大的那个国家。

汉朝的强盛期保持地相当长,西汉从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公元前202-公元前48),东汉从汉光武帝刘秀到汉和帝刘肇(公元25-公元106),基本都处于上升态势。对应的,罗马的强盛期大约是从屋大维到奥勒留(公元前30-公元180),当中还发生过两次犹太起义,暴君尼禄,四帝内战,安东尼瘟疫等极大削弱国力的事件。相较周边各个政权,汉朝有非常明显的技术优势,而在汉朝之后,随着技术的扩散,这种相对周边的技术优势,其实是逐渐下降的(直到清代被反超)。

参考资料

Colin McEvedy,Atlas of World Population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

罗琨,张永山,《中国军事通史》第五、第六卷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以冶金学来说,汉代在中国冶金史上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没有之一。

无论是炒钢,还是灌钢。高炉,坩埚,鼓风,热处理,泥范铸造,铁范铸造,失腊法等等。刀剑所用的包钢,夹钢,局部淬火,烧刃等等,以上举例有些虽然是继承先秦,但无疑也在汉代得到了很大发展。你能想到的古代冶金技术,大多都能在汉代找到源头。大部分中国古代冶金的技术到了汉代已经开发完了,或者已经解锁了技能,后面的朝代大多数只不过是在汉朝的基础上做升级和改良罢了,后朝原创的冶金技术总体来看挺少的。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从开始有铁器到完成了铁器的普及,普及铁器的朝代就是汉代。大量从事生产的工具都用上了铁器,确立了后世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一成就怎么称赞都不为过。

…PS,不严谨的话略做修改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朝沿袭秦制,挟华夏春秋战国数百年杀伐之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封建制古典军国主义国家,其可以发动以世纪为周期的全面战争,不仅灭绝了横扫欧亚大陆的匈奴,就算是当时的罗马、帕提亚(安息)、贵霜(大月氏)等国家,面对汉朝这样的战争机器,都会遭遇综合国力的碾压。

公元1世纪左右,世界存在着古典时期四大农耕帝国,他们彼此接壤横贯整个欧亚大陆,从东往西,分别为汉朝帝国、贵霜帝国(大月氏)、安息帝国(帕提亚)、罗马帝国。

其中,汉朝版图约为609万平方公里,史书明确记载的人口达6300-6500万人之间。

贵霜帝国(即大月氏)版图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人口推测为500万人。

安息帝国(帕提亚帝国)版图约为229万平方公里,人口推测为830-840万之间。

罗马帝国版图约为500万平方公里,人口推测为4600万至6000万之间(亦有西方学者推测罗马人口超过1亿人)。

四大帝国中,只有汉朝的人口有明确史籍记载,其它均为推测。也就是说,四大帝国中,汉朝版图最大,人口最多(当然,要是按照部分西方学者所说,罗马有一亿人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的国家。

汉书上说,安息为大国,然兵弱,重中国财物;而贵霜(大月氏)兵强。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前汉书.张骞列传》

事实上,历史上安息帝国由于主要的对手是罗马,所以在与贵霜的交战中确实没能体现出自己综合实力更强的水平,被汉朝认为兵弱,也情有可原。后来汉朝使者出使安息的时候,安息王为了展现国力,特意派遣了2万精锐骑兵迎接。但是中国史书上对此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就轻飘飘的写了句“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

这也正常,毕竟两万骑兵,在动辄出动十万骑兵远征匈奴的汉朝面前,确实没啥拿得出手的。

不过汉朝没把安息帝国的军事力量放在眼里,同样也不太把贵霜帝国放在眼里。

当年班超在西域时,调集西域诸国兵力2.5万人,平定莎车国叛乱,当时贵霜帝国也曾出兵协助。莎车国叛乱被平定后,贵霜王以此为功劳,向汉朝献上诸多贡品,希望能够迎娶汉朝公主。结果这事都没到中央,就在西域被班超拒绝了。随后贵霜王怨恨,遣其副王领兵7万,要把班超灭了。

其实当时班超手上就没几个兵,所以下属多认为这一战打不赢。但最后班超以逸待劳,硬是用几百人打埋伏,一战震慑贵霜,吓得贵霜军投了降。

谢遂前攻超,不下,又抄掠无所得。超度其粮将尽,必从龟兹求救,乃遣兵数百于东界要之。谢果遣骑赍金银珠玉以赂龟兹。超伏兵庶击,尽杀之,持其使首以示谢。谢大惊,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纵遣之。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后汉书.班梁列传》

四大帝国中,汉朝也就对罗马的印象好一点,毕竟两国没有直接交流过,彼此都充满了遐想。

刚刚大家也都看到了,贵霜帝国出兵7万,班超手上竟然拿不出足够多的士兵。与常人的理解不同的是,其实汉朝整个西域都护府都没几个兵。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一直是以少量汉兵去统辖当地属国军队,实际上汉朝在西域诸国中,一个国家的驻军可能就几百人甚至几十人。

如当年汉朝第一任西域都护府大都护郑吉在征服车师后,留在车师的驻军才20个人,外加一个军官,满打满算才21人。

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吉、憙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憙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归渠犁。——《前汉书.西域传下》

还是这个车师国,东汉时期班勇上任西域长史时,带了500人,又把这个国家干翻了一次。

帝纳之,乃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驰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车师。——《后汉书.西域传》

再以耿恭为例。他在西域被任命为校尉,屯守在金蒲城,手上的驻军才几百人。

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

后来匈奴北单于带两万人去争夺车师国,汉朝派过去的援军才300人。

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

汉朝在西域驻军那么少,主要原因是西域地远,汉军大规模驻守的成本太高。后世唐朝,在安西都护府的驻军同样不多,差不多只有2.4万人左右。

可是西域都护府治下最多时,统治着50个属国,其中不乏有数万常备军的大国,加之匈奴等大国时常与汉朝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兵少的汉朝又是凭借什么对他们进行统治的呢?

无他,汉朝综合国力牛逼啊。

所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可不是一句口号,两汉期间不把这句话当一回事的西域诸国,基本上国王的脑袋都被挂到了墙上。

你看汉朝使者跑到西域去,动不动就来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要么就干掉了匈奴使团,要么就干掉了别人的王室,而西域诸国只能接受现实,屁都不敢放,为什么?就是怕搞毛了汉朝,惹得人家又搞个几万,十几万的大军不远万里来灭国了。

汉朝通过几场大规模的报复性战争,让西域诸国畏惧汉朝权威之后,又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搞善政。

当时的西域,看上去富有,很多还是亚历山大东征后遗留的希腊化国家。比如大宛就是一个希腊化的奴隶制国家,人口30万,胜兵6万,城池70余座,而且大宛的城市大多数是拥有内外城结构的古希腊堡垒型城市。但是,汉朝史籍记载,像大宛这样的国家,还不懂冶铁,有的还不懂得挖井。

于是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统治西域诸国后,大规模推广汉朝的先进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

比如现代中亚地区的坎儿井就是汉朝传过去的井渠技术(亦有学者认为该技术源自于古波斯)。

汉朝统治西域后,大规模修筑水利设施,通过在高山取水、地下管道运水、大坝蓄水池储水的方式修筑井渠,极大的改善了西域诸国的用水条件。

不仅如此,汉朝又在西域设立铁官,让西域的农业生产进入了铁农具时代。又向西域推广“代田法”、牛耕等汉朝先进种植技术。

同时,汉朝还在西域依照汉朝的标准,建设标准化的道路网络和烽燧体系。

这就是恩威并施,胡萝卜加大棒,西域诸国也由此越来越信服和依赖中国。

恩威并施之后,就是广泛册封西域诸国首领。当时西域五十个国家的首领均被汉朝授予官职,由西域都护府统领,被绶官的西域诸国首领达376人。

值得一提的是,西域都护有权直接任命诸国王室。

明年,复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谐超,超因发疏勒、于窴兵击莎车。莎车阴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忠遂反从之,西保乌即城。超乃更立其府丞成大为疏勒王,悉发其不反者以攻忠。——《后汉书.班超列传》

朝廷来了800人协助班超,班超便征调疏勒等国军队平定莎车叛乱。疏勒收受了莎车国的贿赂,反叛,班超免去了其王位,并任命其府丞为疏勒王,命令疏勒国没有参与造反的军队攻击被废黜的原疏勒王。

最后,汉朝又在各国派驻驻军,在重点地区屯田驻守大军。一般来说,一些小国可能就几十个驻军,重要城市可能会有几百个驻军。这些驻军人数虽少,但震慑力非常强。原因很简单,汉朝使者都还不是军队呢,经常就几十个人提着剑在各国杀进杀出的。几十个汉朝正规军,那都能直接杀到王宫里把国王的头挂出来了。

而且,有意思的是,汉朝派往西域的军队,一般都还不是正规军,而是刑徒军,恶少军。说白了,就是一些监狱里放出来赎罪的和街上的不良少年。可就算是这样的兵员素质,照样几百人就可以在西域横扫灭国。可见汉朝尚武之风是何等的蓬勃,汉人之勇武,又与后世重文轻武的某些朝代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比。

当然,打仗的时候,几十个、几百个人再厉害,也砍不动几万大军。所以一到战时,西域都护就会以西域都护府的名义,征调各国军队组成大军。这时候,汉朝的士兵就会作为骨干,指挥各国军队——注意,这个流程并不需要上报中央,直接由西域都护府就可以决定。

比如班超曾多次征调诸国军队进行作战。

明年,超发于窴诸国兵二万五千人,复击莎车。
六年秋,超遂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人,及吏士贾客千四百人讨焉耆。

基本上,汉朝征调诸国军队,自己出兵往往千余人,多也不过数千,万人,而各国则需出兵数万人。至于军费,则当然是诸国出了,且诸国不仅仅要负责自己的出兵费用,还得优先保障汉朝军队的军费。

指挥权归我,你们当炮灰,军费你们出。你们谁当王,我说了算,不服的,明天就把你们的头挂到墙上去。

这种操作,大家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啊?

同时,汉朝的武备还非常强大。

1962年,国家考古队挖掘了西安的汉朝长安武库。该武库是汉朝的中央武库,面积达22.87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武库。当年巫蛊之乱,太子刘据调兵不动,便打开武库,召集长安刑徒和市场的商贾游民,一夜之间便武装起数万人,与汉朝正规军血战五日,方才落败。

而汉朝在各郡国皆设有武库,其中东海武库遗址中发现的《兵车器集簿》可以一窥汉朝的武库装备规模。

此集簿记载,仅东海武库便有铠甲合计约21万套,头盔9.8万顶,马甲5330套。盾牌10万张,长矛等各类长兵器合计61.5万支,剑10万把,刀15.6万把。弩54万张,弩矢1146万支,弓7.8万张,弓矢120万支。此外还有连弩车、战车在内的各类军用车辆合计7174辆。

这是什么概念呢?罗马大约30个军团,常备军人数在25-35万人之间。而汉朝仅仅是东海武库所储备的兵力就可以武装出50万大军,且披甲率超过40%。

1965年在陕西咸阳杨家湾挖掘出的西汉初年周勃的墓葬,曾挖掘出2500个兵马俑,其中约40%为着铁甲的甲士俑。
考古发现的居延汉简显示,至汉武帝时期当地汉代边防军的铁铠甲数量已经是皮甲数量的4倍有余。

当然,汉朝武库藏兵丰富,并不是因为汉朝要用东海武库真的去装备50万大军,而是因为汉朝与其它国家的作战方式不同所带来的的需要。

以罗马为对比,罗马作战方式相对单一,兵种配置和装备配置相对较为固定。但汉朝的兵器管理制度非常先进,除了边防部队日常配属常规兵器以外,在具体作战时,军队才会根据作战需要,配发专门的兵器。因此,汉朝武库所储备的兵器种类非常丰富,数量也会远大于军队人数。为了实现兵器的科学管理,汉朝不仅从兵器的生产上推行溯源管理,生产、监察、储存、运输分离。在军队管理上,也建立了完善的台账制度,兵器的配发、回收、销毁、损耗,均需建立台账,不仅兵器的每一个流通环节都需要建立专门的集簿进行存档,而且还要定期进行核账、监察、保养。

同时汉朝军工产业领先世界。

汉军可以“一汉敌五胡”,并不是古时候汉人的吹嘘,而是真的。

首先汉朝的披甲率高,且铁甲质量高。

凭什么这么说呢?就凭汉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炼铁、炼钢工业。

中国进入铁器时代不算早,但技术发展得很快。到了汉朝,中国金属冶炼技术更是蓬勃发展,各项划时代的技术突破层出不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冶铸技术的国家,这项发明要比欧洲早1900年。中国又是最早创造生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国家,这一创造要比欧洲早2300年。——《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

当罗马还在用块炼铁和渗碳法炼钢的时候,汉朝就已经采用生铁冶铸,利用水力鼓风机和高炉炼钢了,炒钢、坩埚炼钢法等各类新型炼钢法也不断被发明出来。根据现代挖掘出的汉代铁兵器文物,西汉虽仍旧有极少数块炼铁、块炼铁渗碳钢制成的兵器(原始炼铁、炼钢法,罗马就处于这个阶段阶段),生铁、铸铁脱碳钢也有部分出土,但绝大部分都是炒钢制品了。且完全普及了锻打成型工艺,较多进行了淬火热处理。

在中国古代兵器制作中,我们的先民还率先发明了局部淬火、表面渗碳、贴钢、百炼钢等工艺。

在盔甲制作上,中国更是出土了铸铁脱碳钢冷锻而成的汉代铁甲。

这样的技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罗马、匈奴、贵霜、安息的军事装备与汉朝有代差——罗马块炼铁短剑跟汉朝百炼钢刀对砍一下?罗马块炼铁长矛捅一下汉朝冷锻甲?

如果汉朝还只是冶铁技术先进就算了,关键是汉朝的冶铁规模还很庞大。

河南南阳市西汉冶铁遗址和河北青河镇西汉冶铁遗址分别发现了汉朝坩埚炼铁炉的遗址。其中南阳市西汉古宛城冶铁遗址更是一次性挖掘出坩埚炼铁炉17座。

汉朝的高炉炼钢的普及程度,先进程度,更是令人咋舌。

河南郑州市古荥镇西汉冶铁遗址曾挖掘出两座巨型高炉。这些高炉为椭圆形结构,而西方出现类似结构的高炉为1850年的英国和美国。

这两座高炉中的1号高炉,内部容积达50m³,在其旁发现了重达二十多吨的铁块。推测该高炉可日产铁1吨,日耗铁矿石2吨,木炭7吨,高炉总重达200吨,高度可达2-3层楼高。

而古荥镇冶铁遗址仅仅只是西汉冶铁作坊中的一个,面积仅12万㎡,在古中国动辄几十万㎡的冶铁遗址中,还不算大的。

自汉武帝起,汉朝在全国设立了46个铁官,每个铁官又下辖数个冶铁厂,大的冶铁厂面积动辄数十万㎡,用工数以千计,光是操作鼓风机的人都可近千,其规模放在今天也像个样子了。在一些不产铁的地方,又设立了小铁官,用以回收旧铁器,重铸新铁器。

铁官的设置,使汉代的冶铁行业高度产业化,采矿、冶铁、炼钢、农具制作、兵器制作,体系健全。冶铁行业的产业化,大大降低了汉朝铁的价格,1斤铁竟然便宜到8文钱。

汉朝铁,技术先进、产量高、价格便宜所带来的军事潜力,让汉朝能够真正做到甲坚兵利,所以说一汉敌五胡还是客气的了。

说完了刀剑,再说弩。

汉朝的弩,普及程度非常高,比如东海武库所备的弩竟然有54万张,基本可以做到士兵人手一张弩了。

汉代弩,不仅有精妙的扳机结构,还有带抛物线刻度的望山作为瞄准器——望山是人类目前有考古实物的,最早的射击标尺。

关于汉代弩的先进程度,无需赘言了。关键是汉代弩的威力到底如何?射程真的像后世一些网络民科所说的,弩的射程只能有50米吗?

幸而我们有足够的考古遗址和文物发现可以一窥当时弩的威力、射程。

在西北地区,作为汉代的边塞,曾挖掘出很多汉简。汉代的军事装备管理水平高,且严谨,武器装备需要被登记在“兵器簿”(作战武器的账簿),“守御器簿”(防守武器的账簿),“兵完折伤簿”(兵器定期检查的账簿)。在这些账簿中,涉及到弩的,需要对其威力进行登记,有时候还会登记其射程。同时,在汉长安城遗址和各地的武库中会经常挖掘出刻字的骨签,这些骨签是汉朝各地工官(兵工厂)向朝廷上缴弩时所附带的产品标牌,上面的标牌标明了弩的强度和射程。

这两项考古发现互相印证,我们就能得出汉朝弩真实的威力和射程了。

其中,汉弩的拉力被分为18个级别,从1石到40石不等,合30千克到1200千克。

其中1-2石弩为臂张弩(拉力为30-60千克),3-6石弩为蹶张弩(拉力为90-180千克),射程在120步至200步之间,合166米至276米——玩过弓的应该都知道,这样的射程与拉力的关系大体合理。

根据未央宫所挖掘出的骨签,大多数的弩射程在300-400步,最大的射程达420步,达到了400-600米的水平。只是由于骨签散乱,大多数骨签对不上具体弩的型号。但根据居延汉简的数据,汉朝在西北边疆地区所用的单兵弩,多为6石弩,射程在两百步左右,近300米,射程与威力已经非常可观。之所以会出现中央武库的弩与边疆弩威力差别较大的原因是为了防止技术外流,比如汉武帝曾设“马弩关”,禁止10石以上的弩出关,所以其实西域面对的汉军,其所用的装备还是猴版的。可见汉朝面对周边国家的科技和装备优势是多么巨大。

关于汉弩,史书记载的较大射程有828米,甚至有超过1400米的记载,由于这些数字没有出现在考古发现中,即便是真的,应当也是特种弩炮才能做到的,在这里暂不采纳这些数据。不过根据未央宫骨签所记载的20石,30石甚至40石弩,均是弩炮范畴了。这些弩炮需要用绞车拉动,由于威力大,不仅被用于狙杀敌军将领,攻城守城,有时候还会被用来封锁江河航道。

因为需要用这些重型弩炮随军作战,这些弩炮还被装载在车辆上,机动作战。当时不仅有绞车连弩车、还有强弩车、以及装载了装甲的武刚车,这些车载弩炮随军作战,堪称移动炮塔。

在汉代史书中,弩作为高性能的远程武器,能够让汉军面对数倍敌军而岿然不动,且在遭遇同样大规模装备了远程武器的步兵、骑兵时,轻易便能反制敌人的远程部队。如李陵5千步兵遭遇匈奴单于的3万骑兵,六倍兵力差距下,李陵还反杀了匈奴数千人。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汉书.李广苏建传》

当时汉军步兵以巨盾长戟结阵掩护弩兵,出阵挑战匈奴。匈奴看见汉军人少,集结优势兵力就平A过来。谁知道连汉军的边都没摸着就崩了,反倒还被汉军反杀。

李陵这样的情况,半个世纪后的罗马也遇见过。公元前53年的卡莱战役,罗马的4万步兵就被安息的2万骑兵围歼过。虽然罗马战败于卡莱战役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我想,罗马如果能够像汉军一样,大规模装备先进的,可靠性强的,真正靠谱的单兵远程武器,就算不能反制安息帝国的骑射部队,最少也不至于被压制得那么被动。

除了用来反制敌军的远程部队以外,汉军还喜欢把重型弩当狙击枪用,在战场上抓着敌军重要目标进行精确狙杀。

比如公元前121年,李陵的爷爷李广也曾率4千步兵被匈奴4万骑兵包围。当汉军伤亡过半,箭矢即将耗尽时,汉军便以重弩,重点对匈奴的指挥官们进行狙击,在连续射杀数名匈奴裨将后,匈奴便扛不住了。

再比如,匈奴单于3万骑兵不能攻克李陵5千步兵,大为光火,调集匈奴主力对李陵进行围歼。有一次匈奴单于比较嚣张,站在一个显眼的地方,李陵直接调来连弩砲,对单于进行狙杀。

只可惜,李广、李陵这一家子人,运气都不怎么好,这次李陵没能射中单于。但没射中单于,也让单于吓了一跳,此后非常注意站位的问题,不敢再冒头了。

汉朝使用重弩进行狙杀的战术,非常普遍。根据汉代的画像砖的显示,汉朝骑兵也常使用弩,且使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使用臂张弩,威力小,为骑兵辅助作战用。一种是使用射程大,威力大的重弩,利用骑兵的机动性,骑士们手持重弩,在战场上择机进行狙杀。

汉朝还有一种广泛使用的战车,这种战车非常轻便,车速很快,车上载重型弩炮,常用来反制敌人的骑兵,并利用机动优势对敌人进行精确狙杀。

可见汉代先进的弩给汉朝带来了丰富的战术选择。

关于李陵的故事,我觉得很悲壮,有兴趣的可以浏览我的另一篇回答。

评论区有网友要求我出具汉朝动辄出动10万骑兵的证据,并说我胡扯。

应其要求,我将汉朝对匈奴方面出动骑兵达10万的史料贴出来。

公元前166年,孝文帝调动骑兵10万,应对匈奴寇边。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遣卫青率十余万骑自定襄出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10万骑兵,且自带马匹参军出征的志愿兵又有14万(是否以骑兵形式参军,不详)。

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巡视边疆,勒兵18万骑。

元平元年,发五路骑兵,合计十余万骑兵,又诏西域诸国,出兵五万骑,合计二十余万骑出征匈奴。

以上史料均出自于《汉书.匈奴列传.上》,仅仅是史料中的一小部分,也还只是西汉时期对匈奴出动的骑兵规模,还未算东汉,亦未算对其它国家的征讨。

可见,评论区某网友说汉朝无法动辄出动10万骑兵的说法,是对史料的不了解,是低估了汉朝的实力。

当然,肯定会有一些网友提出,汉朝史料记载的骑兵规模这么大,汉朝能否有这么大规模的马匹供应呢?

答案是肯定的。

汉朝的马匹来源有官方养马、民间养马、马市交易、战争掠夺、外国进贡等多种。

其中官方养马分为中央养马、皇室养马、郡国养马、地方养马等多种(此处为通俗表示,未用历史术语)。

汉景帝时期,光是西北边郡设置的牧苑便养马超过30万匹。各地郡国、郡县亦有专门的养马机构,所养马数量无法计数。

汉武帝时期,光是中央厩马便有40万匹,苑马和地方养马还未计算在内。

由于官方鼓励民间养马,以至于民间牛马成群,街巷田地间马匹成群,一些农夫干脆都拿着马匹去耕田,出行骑马成了常态。使得汉朝在军事行动中,也经常征调、采购民间马匹。

而与外国的马市交易,规模也很庞大,比如与匈奴的马市,竟然能到每次交易“牛马万匹”的规模。

同时,战争掠夺,也是汉朝补充马匹的重要手段。以匈奴为例,汉朝以战养战,每次缴获牲畜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匹/头。

正是因为这些措施,使得汉朝骑兵规模空前庞大,仅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便累计出动骑兵超过120万匹次。而且由于马匹数量充足,使得汉朝骑兵有条件一人配两马。

以上可知,汉朝史书上所记载的骑兵规模,真实性有足够的保障。

  1. 《前汉书》
  2. 《后汉书》
  3. 《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
  4.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
  5. 《古罗马与中国汉代武器构造设计比较分析》
  6. 《汉代戍边军队武器装备考述》
  7. 《从敦煌汉简看汉朝戍卒的武器装备》
  8. 《从汉简看汉代西北边塞戍卒兵器装备及管理》
  9.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
  10. 《两汉骑兵问题研究》
  11. 《汉西域都护府的由来——兼谈郑吉的历史功绩》
  12. 《轮西域都护府》
  13. 《从考古资料看汉唐两代对古代新疆的管辖经营》
  14. 《汉代的马政与养马高峰》
  15. 《浅论汉初马政》
  16. 《汉代河西养马业研究》


user avatar   fu-li-de-li-xi-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匈奴击败了月氏人,月氏西迁击败了塞种人,而塞种人西迁覆灭了曾经的“千城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还砍了帕提亚的王。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朝最强大的地方不只在于疆土领域,更在于民智开化方面。汉朝群众的文化程度之高可能出乎你的想象。

一、汉朝群众识字情况

以前我发过一个三国群众记录曹操家族暴政的帖子。评论区有几位朋友对汉代工人的识字情况产生了疑问:




其实汉代识字率较其他王朝更高是学术界普遍共识。从一些史料细节中可见一斑。

《汉书》: “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考古证据也很多。除了亳州曹家墓以外,还有内蒙古的“居延汉简”。其中有大量戍边军士写就的家书,很多军士出身并不高。

比如这个因为没有保暖衣物希望回家的小兵。

还有这个因为父母生病要求退役的小兵(有点暗啊)。


还有军士随性作诗,抒发胸怀(这位应该是个将军,但文武双全的将领自古也很少见)。

而最关键的证据是下面的《论语》和《孝经》,甚至还有零碎的《仓颉篇》。这种基础性的书籍对于高级军官来说基本毫无意义,它们是供士兵们扫盲用的。



因为这些在边关抵抗外族入侵的辛苦军士会在军闲时读书习字,甚至学习经典,所以才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写信求假作诗。哪怕身上的衣服尚不足以御寒。

二、汉代高识字率的原因: 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

汉代平民识字率如此之高,究其根源,便是儒家的“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孔子虽然是“有教无类”的思想的提出者,但他的大道未能被当时列国所采用。后来的王朝虽然也采用儒家思想,却根据自己需要对做了许多魔改。而汉代作为首倡儒家信仰的大一统朝代,不仅以儒家为正统,对儒家思想的调整也远远小于后世的魔改,其精华部分能得到比较完整的贯彻实施。

简而言之,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底是什么意思,汉朝政府才是最好的阐述者。

汉朝政府除了在全国开设“书馆”、“学馆”、“书舍”等蒙学机构,帮助群众快速入门外,各地还有专门供人晋级求知的“经馆”。在“经馆”和政府部门附近,汉朝政府为了彰显教化,还将儒家经典刻于石碑之上,供来往的群众免费瞻仰观看。汉代既是一个尚武的时代,也是一个尚文的时代。

另外根据南朝沈约的说法,汉代退休官员会主动担负起家乡教书育人的重担。他们不排斥那些“小人”(底层百姓),公平地给所有群众扫盲讲学。

《通典》: 顷自汉代,本无士庶之别,自非仕宦,不至京师。罢公卿牧守,并还乡里,小人瞻仰,以成风俗。且黉校棋布,传经授业,学优而仕,始自乡邑,本於小吏幹佐,方至文学功曹,积以岁月,乃得察举。人才秀异,始为公府所辟,迁为牧守,入作台司。汉之得人,於斯为盛。

这种离官转向教育事业的做事风格,完全就是孔子的翻版。在他们的帮助下,汉人的民智得到极大的开化。

三、恩及今人,伟大的文化创造

由于百姓快速学习文化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以往贵族专用的复杂文字不再适合社会使用。于是“简体字”应运而生,这就是汉隶。

汉隶中大部分文字,甚至比现在的繁体字还要简单很。我们当今的简体字参考过它。

而平民习字又意味着全社会对文化知识的巨大需求,人们急切需要便宜轻柔的文字载体。于是纸张出现了。

史书记载,纸张是由东汉大太监蔡伦发明的。

《后汉书蔡伦传》: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蔡伦只是纸张的改进者而已,纸张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下图在我国敦煌一带出土的西汉宣帝时期的原始纸张,至今字迹清晰可辨。

由此可见,“有教无类”的思想不仅成为了我们汉人的信仰,更让全世界人受惠。这才是真正的微言大义。


四、高识字率的利弊: 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科举制度的微光

汉代儒家教育最后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发展到可以产生学生运动的程度。桓帝时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了太学生们的支持和响应,引发极大的社会影响。这和北大学生为蔡元培请愿之事几乎如出一辙。

《后汉书·皇甫规传》: “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资治通鉴》: “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

《后汉书·陈蕃传》:“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

(额,好像最后这次学生运动有点生猛...)

这种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在之后的封建王朝几乎再没出现过。

学生党人也就罢了,更糟糕的是,汉代的农民军也开始以学来的文化知识为思想武器对抗统治者的压迫。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黄巾起义,其首领张角以《太平经》为要领,组织失土游民展开游行。其队伍之严整统一,在之前的农民起义中闻所未闻。

《续汉志》: 黄巾被服纯黄,不将尺兵,肩长衣,翔行舒步,所至郡县无不从,是日天大黄。

除此以外,张角还派遣弟子进入京城联合十常侍。这种见识也非一般农民军所有。

《资治通鉴》: 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扬数万人,期会发于鄴。元义数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后续封建统治者之所以会倾向于进行愚民统治,很有可能参考了汉朝的教训。

不过除了暴乱的问题以外,全民学习也让汉末时出现了新制的希望。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刘协一度流落京外,缺少官员扶持。为了组建属于自己的政治班底,献帝选择抛去门阀之见,直接对平民进行“科举”。

《后汉书献帝纪》: 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这些参加考试的儒生里,有些人哪怕年过六十也依旧“长委农野”。可见他们的身份非常低,就是些有文化的老百姓,最多不过下等寒门。而献帝的选才标准是“依科”,用广义的“科举”指代毫无问题。

除了科举制的萌芽,献帝还进一步复兴了汉代太学,要知道这会他还在李傕郭汜的夹缝中勉强求生啊。

冬十月,太学行礼,车驾幸永福城门,临观其仪,赐博士以下各有差。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超越时代的制度苗头和这批难得的寒士官员,为什么在史料中不见经传呢?


五、被断绝汉朝文统: 从曹操喝尿开始

《后汉书伏后纪》: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呀!原来是伟大的魏武帝把献帝的“新科子弟”杀绝了啊!

而曹操拿出的那泡“唯才是举”,有没有明确的科考体制呢?

很遗憾,不仅没有,曹操还把汉代本身的考试制度都给废了。

《三国志华歆传》: 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这是曹丕上任时,华歆王朗钟繇三个人就要不要恢复孝廉的考试一事召开的会议记载。这场讨论就是在默认曹操时代没有考试的前提下进行的。王朗钟繇这两个混子还很不赞成恢复考试。

《典略》:锺繇、王朗等虽名为魏卿相,至於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

我对华老狗力排众议恢复考试的态度比较欣赏,但他把“六经堕废”推到“丧乱”的头上也是扯淡——妈的我汉皇在李傕郭汜的手上还还能组织考试草创临时学校,曹阉统一北方那么久会没有能力建设出基本的学术体系?唬人不打草稿?

曹操废掉了真正的人才考核体制,只是在要求推举人把推举标准往“才”的方向偏,但什么是“才”,有多少“才”,完全取决于推举人本身。就像欧阳修的《朋党论》,他把官员分成君子小人,建议君王亲君子远小人,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居然是靠他的个人意见判断。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荒唐的事。奶茶妹妹凭健美操上清华,也是百分百的唯才是举。可见问题不出在唯才还是唯德上,而出在“是举”上。

没有考试的曹操是用什么方法给士子们按“才”分类的呢?答案是九品制。

《三国志鲁肃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宋书》: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但国家还是需要有信仰的。为了能替代儒家的思想空缺,曹操从四方网罗了大量奇人。这些人有的会治病,有的会跳大神,比空洞的政治口号更受百姓爱戴。抛弃道德信仰的曹操掌控了他们,就能从另一个层面去掌控百姓们的心。

《博物志》: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总十六人,魏文帝、东阿王、仲长统所说,皆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左慈能变形,幻人视听,厌刻鬼魅,皆此类也。《周礼》所谓怪民,《王制》称挟左道者也....

魏时方士,甘陵甘始,卢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善辟谷不食,悉号二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

这些奇人里牛鬼蛇神一大堆,华佗大概是其中唯一一个正常人。他和这些乌七八糟的玩意实在谈不来,便想着请假跑路。结果被曹操拷打至死。

217年,曹操在邺城设立学宫。他的学宫不仅没有教授儒学的记录,反倒让道士们对群众灌输房中术。群众反响热烈,竞相报名学习,连太监也不例外。

《三国志 武帝纪》: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五月,作泮宫。

《典论》:颍川部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初,俭之至,市伏苓价暴数倍。……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

原本应该讲儒家正法的学宫,曹操却用它传播宗教邪说。其授课内容都是“喝尿壮阳”之类的奇谈怪论。

《后汉书方术列传》: 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有没有觉得微信群里的谣言变得智慧起来了?另外这里我们要划一下重点: 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对此我想说,虽然我很讨厌曹操,但给他老人家提供一点壮阳药材还是义不容辞的。

在曹操建立学宫之前,虽然也有统治者痴迷道术,但从未有人带领道士们集中办学并面向社会教授异术。魏晋玄学的妖风之所以能大起于世,其实都是曹操喝尿喝出来的。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试图拨乱反正,重归儒家,勉强盖了间百人小太学,但也只是流于形式,聊胜于无。曹叡虽然一度扩大学校规模,试图扭转主流文化的颓势,最后却沦落为权贵子弟的游乐场。到曹芳时代,魏国更是启用王朗的经论为主流学说,让他的门生故吏主持教育事业——还记得这哥们生前曾建议废除考试吗。

“魏晋风骨”,粉墨登场。

《三国志·高堂隆传》: 数年,隆等皆卒,学者遂废。

《三国志引魏略》:“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冬去春来,岁岁如是。百人同试,度者未十。是以志学之士,遂复陵迟,而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正始中,有诏议圈丘,普延学士。是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余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饱食而退。

随着曹魏的玄学信仰全面取代汉朝的儒家统治,一个全民文化的时代自此走到了尽头。接下走上历史舞台的是愚昧黑暗的门阀政治——以百姓的血泪为阶梯。

六、最后的汉朝

在天下崩析,学术颓丧的时代,西蜀的刘备不仅扛起汉室大旗,也把儒家的风范继承了起来。

刘备早年师从卢植郑玄等人——虽然是个学渣——他对学术问题非常上心。在刘备入蜀前,由于刘璋行政能力太差的关系,益州豪强纵横,官学荒废。待汉中之战一结束,刘备立刻组织出讲经博士队伍,在221年光速建立太学,及时补足教育缺口。

《三国志许慈传》: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

这所学校口碑极好,甚至有人以孔门相比。

《晋书文立传》:文立,字广休,巴郡临江人也。蜀时游太学,专《毛诗》、《三礼》,师事谯周。门人以立为颜回,陈寿、李虔为游夏,罗宪为子贡。

如果孤立的看待刘备设太学一事,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就像前文所说,北方曹操只会喝尿,直至曹丕死前两年才出现一座虚有其表的太学; 而东吴直至国灭都没有兴办学校的记录。换言之,蜀汉实际上是三国中唯一拥有正常功能太学的国家,是汉朝真正的继承者。

除了这座建设在四川的太学以外,关羽在荆州也非常重视教育问题。

《关羽——从人到神》: 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曾颁行《劝农崇学》章程,包括《劝农规条》二十六条、《崇学条规》三十一条。关羽此举,为的是让荆州民众“或为农为士,庶几善用其心力,俾斯土有唐虞之风,三代之治”



日本《三国志》多次表现关羽爱教孩童读书。


在学说方面,蜀汉太学不仅融合了荆益两州的观点,还掺杂了其他地区的思想(毕竟刘备拐了半个中国的人物...),思想碰撞非常激烈。加上文人相轻的关系,出现过不少矛盾。甚至一度被搬上戏台。

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急,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攇。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

许慈是湖北人,胡潜是河南人。两个人因为太学设立的相关问题,在四川吵的不可开交,给沉浸在丧弟之痛中的皇上增加了不少快乐。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

这场争斗应该起源于学术问题。由于刘备帐下五湖四海的士人众多,每个地区的学派都有不同见解,塞在一个学校自然矛盾多多。但这样思想的碰撞反而更有利于学术交流,颇有西南联大的意思。

...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你们汉朝人能不能不要一生气就舞刀弄棍的)

太学在蜀汉非常受重视,周群谯周等名臣都在太学担任要职。刘备去世后,在诸葛亮蒋琬等人的打理下,蜀汉太学一直正常发挥功能。规范化的太学也挤掉了私学的空间,帮助蜀汉形成实事求是的阳刚之风。

晋朝统一后,三国很多旧人都试图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这段传奇的历史。然而魏国文人一看到陈寿的《三国志》,立刻自叹不如,焚稿而去。

《晋书》: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

二十四史中,以前四史为佳。《三国志》作为前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承载着汉朝最后的辉煌。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独山县西汉就有了,当时即牂牁郡毋敛县地。

虽然该地实际有人聚居应该是在夜郎国时期就有,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的方国,不过这么偏远的地方,能在2000年前就设置了一整套县政府机构,也算是惊人的控制力了。

此外三国蜀汉的牂牁郡也有这个县。

西汉武帝“平南夷为牂柯郡”,在西南夷实行郡国并治制度,牂柯郡设17县,毋敛县为其中之一,东汉、三国时蜀国依西汉旧制。毋敛县故城在今贵州独山县北。其中尹珍是东汉牂牁郡毋敛人,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数千年来一直受人敬仰。其事迹在《华阳国志》、《后汉书》、《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等权威性史书及辞典对其均有介绍。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从统计角度分析的回答还比较少哎。正好七月份公布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最新排名(500强 - 财富中文网 - FORTUNEChina.com),可以拿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结论:

1.中国国企规模很大。

2.国企大部分都是挣钱的。

3.国企能挣到钱的原因很复杂。

4.国企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5.国企还需要继续改革。

还有兴趣往下看的读者请打开wifi,多图杀猫

----------我是多图的分割线,非wifi读者请尽快撤离--------

1.中国的企业有多大?

世界500强里有115家是中国企业(含港澳台),仅次于美国的132家。其它国家和中美两国不在一个数量级。通过和世界各国企业比较,能更好的判断国企巨头的规模。


而且这500家中有96.6%集中在以上16个国家,基本上构成了G20的主要成员国。

2. 中国的500强都在哪?

前面讲到115家中国企业是包含大陆和港澳台的,那么这些企业都位于什么地方嘞?

毫无疑问北京一个城市就有56家世界500强。之后的上海、深圳、台湾和香港构成了第二梯队。其它城市为第三梯队。其它新二线城市如成都重庆等表现并不亮眼。

3. 500强里国企有多少?

所有115家500强中,大陆的国有企业占到了73%,而且普遍规模非常大。

排名前十中共有三个中国企业,分别是排名2、3、4位的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中国排名最靠前的民营企业是台湾的鸿海集团第27名,是富士康的母公司。大陆排名最靠前的民营公司是华为集团,排名83。

4. 国有企业到底挣不挣钱??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算了所有500强的平均利润,美国132家,中国115家,日本51家和台湾香港企业的平均利润。结论很有意思:

在世界500强里面,中国国企的利润是略高于平均水平的。台湾香港和日本的企业都略低于平均。美国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平均的1.6倍。大陆民营企业的利润只有平均的60%。

当然这跟企业的规模绝对是有关系的。更好衡量标准应该是资产回报率,但是挨个找各个企业的总资产实在太累了。。。。。

但无论如何,中国的大型国企确实是盈利的,而且挣的钱不少。

6.国企为什么能挣到钱?

你一定猜不到世界500强中最赚钱第5家公司里,有4家都是中国的,而且是同一个行业。

2017世界500强利润排行榜

是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构成四大行,年利润仅次于苹果公司。其中工商银行的利润(41884)是华为集团(5579)的7.5倍。而其中利润最低的中国银行24773,也比500强里中国6家汽车制造商第利润总和还要多一倍!(上汽4818,一汽2411,吉利1266,北汽1260,东风1415,广汽552)。怪不得各路工科生都想转金融对吧。

更夸张的是,这四大行的利润率都非常高!!分别是28.36%,25.79%,23.61%和21.79%。也就是说这些银行每卖100块的服务,利润至少有20块。呆会和汽车行业比较一下,我的眼泪要掉下来了。

这种畸高的利润和利润率显然是由国家政策导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存款利率不市场化,导致存款利率过低,别说挣利息了,连通货膨胀都跑不过。然后贷款利率又是半市场化的。所以银行可以超低利息拿进来,高利息贷出去,再加上杠杆,钱太好挣了。这基本可以认定是全国人民在补贴银行了。

其它非金融国有企业集中在能源,电力,通信,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些行业大部分是自然垄断的行业,因为规模效应比较明显。即使这些行业由民营资本控制,也会产生垄断,并且使用成本更高,比如墨西哥电信集团。

7. 国企的国际竞争力如何?

之前讲了,大型金融国企基本是吃制度红利,只要利率管制存在,就能躺着挣钱,应该国际竞争力比较有限。

非金融国企,如能源,信息,交通和基础设施不好比较,因为首先这些行业天然垄断。其次国企担负着社会职责,直接比利润率不公平。

我觉得500强里唯一能用市场机制比较的行业就是汽车制造业了。我们可以通过净利润率比较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因为技术好管理好的企业,显然利润率会高一些。

世界500强中一共有22家汽车制造企业,其中两家还从事其它重工业所以不加入统计,我计算了剩下20家的净利润率:


先吐槽一下工商银行的利润率几乎是宝马的4倍,4倍啊亲!!!!其次我们看到中国一共有6家企业上榜,除吉利汽车以外都是国有企业。感觉整体分成了两个梯队,上汽和一汽利润率和民营的吉利差不多,都在10位左右。而北汽,东风和广汽三个国企基本上利润率很低,还不如印度塔塔。考虑到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和较强的产业保护政策,我感觉这样的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吧。

整体上感觉,至少在汽车行业,中国的国有企业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比较远,但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好的话,是可以和民营企业竞争的。

8. 国有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肯定是有问题的,运转效率不高大家都感觉的到。但是有的新自由主义的学者说要全盘私有化,就显但很奇怪了。好比你跟医生说自己头疼,他却跟你讲,你把头砍下来就不疼了。

我感觉大型国有企业主要有这些问题吧:

1.预算软约束。就是知道自己是国资背景,企业倒了政府也要救,那我干嘛好好经营?于是索性就不好好经营了。

2. 代理人问题。国企的经理人不会想着让企业多盈利,他想的是自己能升官。或者反正不是我的公司,不如中饱私囊,很难监管。

3. 国企本身职能有冲突。既要保证民生,又要挣钱。像中储粮这种企业,玉米价格高的时候他有储备,但是为了稳定市场,又只能亏本往低了卖。往西藏修铁路修4G基站根本不挣钱,但还是要修,政府命令的。

4. 负债率基本都偏高。因为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比较容易,而股权融资又比较有争议,所以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运行风险。

为了解决国企中存在的问题,感觉政府也一直在推各种政策,我没有仔细了解,但感觉主要有这么几点吧:

1.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市

国企上市或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一般可以改善企业但治理结构,因为信息会更加透明,而且也有了可以和同行业其它企业比较了。同时通过股权融资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快扩张,投入更多资金到技术研发。

2. 国有企业分类

比如分成国防安全类的北方兵器,成飞沈飞,民生保障类的中储粮,市场竞争类的格力电器等等。不同类别采取不同但运营和监管方式。

3. 国有企业合并

国资委之前管理近200家央企,做到面面俱到实在太难,如果将类似但企业合并,就能减少管理成本并增加企业竞争力。比如南车北车合并,宝钢武钢合并。

4. 行政管理转变为股权控制

政府不在直接干预竞争型企业的运营,而是通过资本回报率来衡量企业运行的好不好。不好的话就通过董事会更换经理人。这实际上就是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


感觉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暂时还在酝酿阶段,多给一些时间的话,应该能看到更多有活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


user avatar   29-41-73-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肝气郁结了五年,胆汁淤积了,又郁结了五年,胆囊结石,终于可以手术摘除了


中医认为五脏有五脏的功能视为阳,

五脏有五脏的实体是为阴

阴阳互根,

科学研究实体,肝上不长癌,肾上不结石,指标不异常不好做研究,

但是很多病只是功能稍微异常引起的不适,还没有反应到实体和指标上,只能是病的不够科学


user avatar   huo-ke-xin-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如果是建筑行业,就光白酒而言大家肯定是觉得茅台拿的出手,五粮液也很好,

这两年喝习酒的也多了,当然本地喝红米酒的,喝九江双蒸的也是不少。

不过以我这么多年的参宴经验来说,还有有其他的酒也可以推荐一下。

当年在贵州那边有一款酒叫珍酒,个人感觉也不错。

起因是人家送了我们家一箱,因为去那边办事情,一箱茅台,一箱珍酒。

这个酒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可以介绍一下,这个酒叫珍酒。

贵州珍酒公司前身是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创建于1975年,

经过十年试验,1985年专家组鉴定试验成功。

从1975年到1985年,经历了10年的时间,白酒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当时市场上汾酒是老大,但是得益于人工窖泥技术的发展浓香型白酒发展势头非常猛,

品牌又多,贵州省委坐不住了,打算向四川的六朵金花学习,打造贵州省第三白酒品牌,毕竟多撒种子、多开花、才能多结果。 因此,1986年,“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改名为“贵州珍酒厂”独立运营,“珍酒”之名正式诞生。还获得了 不少奖项,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了,如果你说商务请客,也要分一下,毕竟有高档商务请客,还有中档的商务请客。

高档的可以用这一款,

这个是送礼佳选,价格也合适,也不会好像茅台那么张扬。

如果是中档的商务请客,那就可以用这款,

希望可以帮到提问者选到合适的白酒。


user avatar   wu-bi-cheng-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如果是建筑行业,就光白酒而言大家肯定是觉得茅台拿的出手,五粮液也很好,

这两年喝习酒的也多了,当然本地喝红米酒的,喝九江双蒸的也是不少。

不过以我这么多年的参宴经验来说,还有有其他的酒也可以推荐一下。

当年在贵州那边有一款酒叫珍酒,个人感觉也不错。

起因是人家送了我们家一箱,因为去那边办事情,一箱茅台,一箱珍酒。

这个酒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可以介绍一下,这个酒叫珍酒。

贵州珍酒公司前身是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创建于1975年,

经过十年试验,1985年专家组鉴定试验成功。

从1975年到1985年,经历了10年的时间,白酒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当时市场上汾酒是老大,但是得益于人工窖泥技术的发展浓香型白酒发展势头非常猛,

品牌又多,贵州省委坐不住了,打算向四川的六朵金花学习,打造贵州省第三白酒品牌,毕竟多撒种子、多开花、才能多结果。 因此,1986年,“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改名为“贵州珍酒厂”独立运营,“珍酒”之名正式诞生。还获得了 不少奖项,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了,如果你说商务请客,也要分一下,毕竟有高档商务请客,还有中档的商务请客。

高档的可以用这一款,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