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北周宇文邕,北齐高长恭,南陈陈霸先,三人哪个能力最强? 第1页

  

user avatar   li-yang-k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借这个问题聊聊周武帝的军事能力。毕竟知乎上好像没有专门问周武帝军事能力的提问。(文末附地图)

其实周武帝的军事能力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如果你只看他本纪,感觉就是周武帝乾坤独断,然后灭了北齐。而这自然有本纪对周武帝的美化成分。

如果你又看了北齐高纬的哪些破事,就会觉得这哥们是灭齐第一功臣,送助攻给周武帝,所以不免会觉得周武帝是撞大运了。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毕竟周武帝确实是因为遇到高纬方能如此迅速的灭齐啊。

再者看周武帝伐齐,一会马力全开,一会又心有忌惮,难道周武帝有精神分裂症?

故而我在此就谈谈周武帝的军事能力,并分析伐齐时,周武帝为何会如此行动。

首先当时的北齐,虽然昏主在上,政治混乱,不过也由于高纬重用鲜卑勋贵,而杀戮汉族士大夫的关系,所以鲜卑勋贵的军队肯定是依旧支持高纬的,而他们又是北齐的主要军事力量,因此北齐国虽乱,但不弱(特别是北齐晋阳鲜卑军队,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当然,这个问题,我们作为后世之人能看得很清楚,而当时人看得未必清楚,所以那时很多人在得知北齐朝政混乱的事情后,就会认为北齐军队全都很拉胯。不过周武帝却不是其中之一,这不得不说周武帝眼光独到,当然,这个问题在后面会详细说道。

在当时北齐人口,或者说国力上是胜过北周的,所以周武帝一边治国强军,一方面在战略上联合南陈和突厥对北齐形成围攻之势,同时也是为了分散北齐的军事力量。而在外交上对于北齐,则假装示好,不过因为是高纬做主公,所以周武帝假装不假装,影响也不大。

搞定外交,同时在内政上颇有建树后,周武帝开始策划灭齐方略。这时候北周将领韦孝宽呈上平齐三策,原文如下:

【其第一策曰:“臣在边积年,颇见间隙,不因际会,难以成功。是以往岁出军,徒有劳费,功绩不立,由失机会。何者?长淮之南,旧为沃土,陈氏以破亡余烬,犹能一举平之。齐人历年赴救,丧败而反。内离外叛,计尽力穷。传不云乎:‘雠有衅焉,不可失也。’今大军若出轵关,方轨而进,兼与陈氏共为掎角;并令广州义旅出自三古募山鵶;又募山南骁锐,沿河而下,复遣北山稽胡绝其并、晋之路。凡此诸军,仍令各募关、河之外劲勇之士,厚其爵赏,使为前驱。岳动川移,雷骇电激,百道俱进,并趋虏庭。必当望旗奔溃,所向摧殄。一戎大定,实在此机。”

若其第二策曰:“若国家更为后图,未即大举,宜与陈人分其兵势。三鵶以北,万春以南,广事屯田,预为贮积。募其骁悍,立为部伍。彼既东南有敌,戎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埸。彼若兴师赴援,我则坚壁清野,待其去远,还复出师。常以边外之军,引其腹心之众。我无宿舂之费,彼有奔命之劳。一二年中,必自离叛。且齐氏昏暴,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熬然,不胜其弊。以此而观,覆亡可待。然后乘间电扫,事等摧枯。”

第三策曰:“窃以大周土宇,跨据关、河,蓄席卷之威,持建瓴之势。太祖受天明命,与物更新,是以二纪之中,大功克举。南清江、汉,西龛巴、蜀,塞表无虞,河右底定。唯彼赵、魏,独为榛梗者,正以有事三方,未遑东略。遂使漳、滏游魂,更存余晷。昔勾践亡吴,尚期十载;武王取乱,犹烦再举。今若更存遵养,且复相时,臣谓宜还崇邻好,申其盟约,安人和众,通商惠工,蓄锐养威,观衅而动。斯则长策远驭,坐自兼并也。”】


第三条策略,没啥好说的,跟庞统的下策一样,属于废话。

第一条策略,就是让周军和其他势力援军,在北线牵制北齐晋阳方向的援军,南线牵制住北齐洛阳方向的援军,然后让一只奇兵出轵关,从中间直插北齐首都邺城。

第二条策略,类似官渡之战前田丰和沮授的策略,就是一边注重屯田,然后用边防军骚扰北齐,如果北齐大举来犯,那么就坚壁清野。这样我们就能用边防军疲惫北齐主力军,过一段时间后,再大举出击。

而比照周武帝日后的军事行动来看,周武帝并没有完全按照韦孝宽的战略来,但也没有完全舍弃。

简而言之,周武帝第一次伐齐,用的是韦孝宽上策的修改版。

先说周武帝第一次伐齐,韦孝宽的上策,是很冒险的策略,不仅要拦阻北齐北线和南线的援军,而且中路军队也必须要速战速决,杀穿北齐,难度很大。

所以周武帝认为,不如让主力进攻洛阳,继而派军队拦阻北齐的河北援军。这样把北齐军队分割成两份,待自己拿下洛阳,打垮北齐南线,再北上。而且这么行军也更稳妥。

从中我们看出韦孝宽和周武帝的想法是不同的:

韦孝宽认为连南陈都能打爆北齐军,拿下淮南。那北齐军肯定很好对付,那么我们就要激进速攻,迅速灭了北齐。万一我们行动迟缓,而坐看南陈、突厥连战连捷,夺取北齐国土和人口,岂不是损失?

周武帝虽然也知道北齐朝政腐败,南陈攻取淮南一事,不过他并没有被这些信息冲昏头脑。毕竟如果真全盘按照韦孝宽的上策行动,万一对方援军突破我军阻拦线或者一时间不能攻克邺城,主力军队被包饺子,直接血崩。因此周武帝作为一国之君,一方面不希望错失良机(万一北齐真的很弱呢?),一方面也要为国家大计考虑,所以选择折中之策。

周武帝打算大举伐齐,而把目标锁定在洛阳,对此周武帝特意召集文武商议军略。

在这次议事会上,大部分人都支持进攻洛阳之策。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

【内史上士宇文弼曰:“齐氏建国,于今累世;虽曰无道,籓镇之任,尚有其人。今之出师,要须择地。河阳冲要,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如臣所见,出于汾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莫过于此。”

民部中大夫天水赵煚曰:“河南、洛阳,四面受敌,纵得之,不可以守。请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可一举而定。”】

宇文弼认为河阳是北齐精兵所聚之地,而赵煚认为洛阳四面受敌,即使得到也守不住,于是他俩建议出兵山西,进攻太原。

不过我要说几句,河阳是北齐精兵所聚之地,难道晋阳就不是北齐精锐所聚之地?而且对于鲜卑勋贵来说,晋阳肯定比洛阳重要。

至于说洛阳四面受敌,守不住更扯淡了。关中是北周的,江汉是北周的,最多是两面受敌。如果周军能顺利攻下洛阳,以及虎牢关,再借助黄河,不知道怎么守不住了。

可能就是我说的这些原因,周武帝并没有听从他俩意见,而是继续去攻洛阳。

不过战争是变化无常的,计划往往也赶不上变化。周军虽然刚刚出兵时势如破竹,但很快就有两个大问题出现了。

其一:虽然攻克不少小城,但中潬城和金墉城都没有打下来。周军连续猛攻了二十多天,依然没有攻克。这使得周军钝兵坚城之下,是不利的态势。

其二:那就是北线周军没有成功拦阻北齐的河北援军。按照北周的军事部署,杨坚、宇文宪、李穆,侯莫陈芮拦住北齐援军。而具体来说,杨坚率领三万水军守的是黄河,而宇文宪率领两万向黎阳进军,目的是拦住邺城方向的援军。而李穆和侯莫陈芮率领五万人防备晋阳方面来的北齐援军。

从兵力部署来看,周武帝是特别关注北齐的晋阳方面军,所以特别部署了五万人拦阻。然而李穆和侯莫陈芮却没有完成任务,虽说史书没写他们战败了,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高阿那肱率领晋阳方面军突破了北周的防线,并在之后来到了河阳。

侯莫陈芮因为没传,估计是被省略了,而李穆这边无论是在北周还是在隋朝,都是地位尊崇,因此有败仗,可能也被回护了。(所以你会看到,明明防线被突破,却在本传里依旧是李穆攻克诸地)

高阿那肱虽非将才,但其麾下鲜卑军队战斗力很强,因此周武帝也颇为忌惮。而且阻拦北齐的援军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再加上周军钝兵城下的不利态势,周武帝于是决定撤军。而对于周军撤退,北齐军也不敢追击。

史书上说是因为周武帝得病了,不过我认为这只是次要原因。实际上是因为周武帝觉得此时此刻和北齐军决战,不够稳妥,毕竟有邙山之败的前车之鉴在,既然如此,不如先行撤军,再做良谋。

从第一次伐齐来说,周武帝以稳妥为指导思想,制定战略时不去犯险,在战略计划失败时(没有迅速攻克洛阳,没有成功拦阻北齐援军),没有贪图小利(周军攻克不少小城,但后来撤退时都抛弃了)而冒险决战,而是选择撤军。

期间也体现了周武帝并没有因为高纬是逗比,就轻视北齐,反而对北齐晋阳方面军特别重视。而这一思想,贯彻周武帝灭齐始终。

那么我们继续说第二次伐齐,也就是灭齐之战。这一战役,时间上虽然只花了四个月,但并不简单,从部署乃至行动,周武帝都花费了不少功夫。

首先介于第一次伐齐的失败,周武帝也开始和谋士商议计策,看看之后该如何行动。

于是【帝尝问宏取齐之策,宏对云:“我强齐弱,势不相侔。齐主昵近小人,政刑日紊,至尊仁惠慈恕,法令严明。事等建瓴,何忧不克。但先皇往日出师洛阳,彼有其备,每不克捷。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以为上策。”帝从之。】

周武帝采纳了鲍宏的计策,把主攻方向定为晋阳。相比于前面那两位,鲍宏的说辞就漂亮多了。前面两位开头的理由都存在问题,自然后边的建议难以让人接受。而鲍宏先批判一下北齐,再赞扬一下周武帝,制造良好的氛围,之后鲍宏说您看先皇(宇文泰)去打洛阳,因为敌人有防备,所以也赢不了。换言之,陛下,您考虑一下您军事水平能赶得上你爹吗?你爹都没做到的事情,您能做到吗?前事不远,后事之师啊。

周武帝也不傻,你这么跟他说,立刻表示同意。继而周武帝召集文武说道:

“朕去岁属有疾疹,遂不得克平逋寇。前入齐境,备见其情,彼之行师,殆同儿戏。况其朝廷昏乱,政由群小;百姓嗷然,朝不谋夕。天与不取,恐贻后悔。前出河外,直为拊背,未扼其喉。晋州本高欢所起之地,镇摄要重,今往攻之,彼必来援;吾严军以待,击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巢穴,混同文轨。”

毕竟刚刚伐齐失败,所以诸将大多不赞同出兵,然而周武帝斩钉截铁地说道:“机不可失。有沮吾军者,当以军法裁之!”

不过虽然周武帝嘴上很强硬,但大家不要以为周武帝就开启猪突猛进模式,就向北齐晋阳冲过去了。实际上周武帝在行动上,依然以稳妥为主。

前面说了,周武帝是很关注北齐晋阳的鲜卑军队的,所以周武帝在军队上部署的非常细致,具体来说的话:

派宇文宪率领两万精骑,夺占雀鼠谷。派宇文纯率领两万步骑,夺占千里径。派宇文盛率步骑一万驻守汾水关支援两军。同时又派达奚震率军一万步骑驻防统军川。

以上四将担负的任务都是在周军进攻平阳时,阻断北齐从晋阳而来的援军。

平阳是晋阳的前哨站,也是重要军事基地,所以周军想要进攻晋阳,必须打下平阳,也因此北齐军也必定会拼全力争夺此地。

对此周武帝非常重视,一共派出去了六万人马。

而对于侧翼,也就是邺城、洛阳方面,周武帝也有防备。周武帝派韩明率领五千步骑把守齐子岭,焉氏公尹升率领五千步骑驻守鼓钟镇。这一万人就是防备邺城、洛阳方向的北齐援军。

不过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周武帝知道北齐主要军事力量就是晋阳鲜卑军队,所以派六万人去拦阻,而其他地方的北齐军,威胁不大,一万人也就够了。

之后周武帝还派宇文招率领一万步骑,进攻北齐的汾州,主要任务是击败晋州以西的零星敌人。

另外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周武帝稳到连自己的后路都不忘记。他还派辛韶率领五千步骑守卫蒲津关,保护大军后方安全。

与此同时,在韦孝宽表示希望自己也参战时,周武帝一开始不同意,觉得韦孝宽+玉璧这个组合,很稳啊。不过后来还是同意了韦孝宽的请求,让他和宇文招一同出击。

【帝东伐,过幸玉壁。观御敌之所,深叹美之,移时乃去。孝宽自以习练齐人虚实,请为先驱。帝以玉壁要冲,非孝宽无以镇之,乃不许。及赵王招率兵出稽胡,与大军掎角,乃敕孝宽为行军总管,围守华谷以应接之。孝宽克其四城。】

准备妥当后,周武帝于十月四日率领主力也向平阳杀来,周武帝亲自督战攻城,继而于十月二十七日攻克平阳。

在这段时间,高纬身在山西祁连池打猎,因此便有了“还请君王猎一围”的典故。

不过大多人只看到高纬昏庸,冯小怜劝更猎一围,却没注意北齐的整顿兵马的时间。我给大家罗列一下:

十月十一日,高纬接到战报,然后史书说冯小怜还请猎一围云云。然后高纬十月十八日回到晋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问题,再继续看。

十月十九日出兵!十月二十五日,高纬本人也出发了。而北齐出动了多少军队呢?十余万大军!

也就是高纬仅仅花了一天,就让先头部队出发了,而出动十余万大军,仅仅花了六天时间!

就算晋阳是北齐军事重镇,已经驻守了不少军队,但仅仅六天就能出动十余万大军,这个速度依然太惊人了!

所以我认为,要么是高纬其实早就下达了集结军队的命令,毕竟就算高纬再猎一围,那十二日也能下达命令吧?要么是高纬继续玩他的,但晋阳的鲜卑勋贵自发组织起军队,只等高纬回来一声令下。

总之北齐晋阳方面军,能七天出兵(从十二日开始算),十二天便能让十余万大军出动完毕,足以说明北齐晋阳方面军组织能力很强。而很快他们也展示出强大的战斗力。

上面说了,周武帝派了六万军马阻拦北齐晋阳方面军,其中宇文宪率领的更是精锐部队,然而在北齐的攻势下,周军依旧处于劣势,后来在周武帝的指示下,宇文宪等军也纷纷撤退。

对于这次战斗,周书宇文宪传和隋书杨素传都有记载,内容如下:

宇文宪传:【齐主闻晋州见围,乃将兵十万,自来援之。时柱国、陈王纯顿军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椿屯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守汾水关,并受宪节度。宪密谓椿曰:“兵者诡道,去留不定,见机而作,不得遵常。汝今为营,不须张幕,可伐柏为庵,示有形势。令兵去之后,贼犹致疑也。”时齐主分军万人向千里径,又令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齐人望谷中尘起,相率遽退。盛与柱国侯莫陈芮涉汾逐之,多有斩获。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齐人果谓柏庵为帐幕也,不疑军退,翌日始悟。】

杨素传:【明年,复从宪拔晋州。宪屯兵鸡栖原,齐主以大军至,宪惧而宵遁,为齐兵所蹑,众多败散。素与骁将十馀人尽力苦战,宪仅而获免。】

宇文宪传没提杨素断后一事,杨素传也没提宇文宪计策一事,这是纪传体的常态———老子是传主,聚光灯打过来。

不过我们结合的看,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宇文宪为了支援宇文盛,先是嘱咐宇文椿计策,然后自己率领千余骑兵出发。之后宇文宪和宇文盛配合击败了进攻宇文盛的北齐军,接着宇文椿又派人来求援,于是宇文宪赶紧率军回去。与此同时宇文椿按照宇文宪的计策,顺利撤退,北齐军发动进攻时,发现宇文椿已经跑了,然而这时候宇文宪又赶到了,结果寡不敌众,周军大败,杨素率十几骑拼死断后,才让宇文宪仅以身免。

所以其中的最大坑货其实是宇文椿。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北齐军势的强盛,在周武帝还没给宇文宪下撤退命令前,宇文宪就跟宇文椿说“兵去之后”的事情了。说明宇文宪心里对于阻击任务都是没底的,甚至做好了撤退准备。

而对于周武帝来说,虽然顺利攻克平阳,但是北齐军迅速集结,以及军势强盛,打败宇文宪,这都是出乎意料的事情。

正如之前所说,周武帝一直忌惮北齐这只鲜卑劲旅,现在的事态发展更是印证了自己的忧虑。

但因为周武帝之前说过“今往攻之,彼必来援;吾严军以待,击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巢穴,混同文轨。”

对此不少臣子也记在心里,所以如此情况下依旧劝说道:

【开府仪同大将军宇文忻谏:曰“比陛下之圣武,乘敌人之荒纵,何患不克;若使齐得令主,君臣协力,虽汤、武之势,未易平也。今主暗臣愚,士无斗志,虽有百万之众,实为陛下奉耳。”

军正京兆王纮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周室,一战而扼其喉。取乱侮亡,正在今日。释之而去,臣所未谕。”】

宇文忻和王纮都主张和北齐军决战。前者认为如果高纬死了,北齐得遇明主,那我们北周就没机会灭掉北齐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王纮的说辞,基本可以算是废话,应当就是为了迎合周武帝而已。

那么周武帝怎么办呢?诚然,北周顺利攻克平阳,但宇文宪战败,足以可见北齐军有很强的战斗力,再加上北周军连续拼死攻城二十多天,士兵也有些疲惫了。要是依旧按照原定计划行动(也就是在这里和北齐援军展开决战),风险依旧很大。

那么是为了脸面,坚持原计划呢?还是做出其他选择呢?

最后周武帝口头表彰了宇文忻和王纮,然后表示…………脸什么的,我完全可以不要!

周武帝马上根据局势变化改变了策略,做出如下部署:

让宇文宪率军断后,后来果然北齐派军追击,但被宇文宪击败。

让梁士彦率军一万驻守平阳,抵挡北齐大军。

让韦孝宽返回玉璧,继续韦孝宽+玉璧组合。

安置妥当后,让宇文宪率领六万军队驻守在涑川,关注平阳战局。

自己返回长安一趟,下发诏书,安稳后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武帝的计划是这样的,让梁士彦据守平阳消磨北齐军的精力,而让宇文宪率军一方面是为平阳作为声援,一方面也是为了休整兵马。

如果北齐军打下了平阳,那么宇文宪迅速撤退,北周军只是损失一万人。如果北齐没有打下平阳,钝兵于坚城下,那北周就以逸待劳,这样有利态势就在北周了。

为了以防万一,周武帝不仅自己撤军时,安排了断后精骑,还在以后让韦孝宽回到玉璧,确保一旦前线有失,北齐也无法突破这道铜墙铁壁。最后在意识到决战将近时,周武帝回到长安安抚人心,防止像当年河桥之战后,内部有变的情况再次发生。

【武帝平晋州,复令孝宽还旧镇。及帝凯旋,复幸玉壁。】

可以说周武帝的几手操作,确保了北周处于万全之地,即使梁士彦失败,还有宇文宪,如果宇文宪也战败,还有韦孝宽。

不过周武帝在战略上十分稳重,但并非说周武帝是怕死的人。

周武帝在看到梁士彦成功消耗了北齐军,于是率领八万大军来和北齐军决战。在两军对垒时,周武帝稳妥起见,还派宇文宪去巡视一下敌军营垒,宇文宪告诉他,敌军不足为惧,周武帝感到很高兴。

继而有侍从建议周武帝换快马,周武帝却拒绝了,因为周武帝也知道此战不能败,如果战败,骑什么马都没用。

【齐主大出兵,陈于堑北,周主命齐王宪驰往观之。宪复命曰:“易与耳,请破之而后食。”周主悦,曰:“如汝言,吾无忧矣!”周主乘常御马,从数人巡陈,所至辄呼主帅姓名慰勉之。将士喜于见知,咸思自奋。将战,有司请换马。周主曰:“朕独乘良马,欲何之!”】

不过因为周齐两军之间,有一个北齐军用来防御用的壕沟。对此周武帝率领的军队来到壕沟前面就不继续进军了,双方就相持了起来。

周武帝为什么这么做?当然是希望诱导北齐军先攻,这样周军不仅能以逸待劳,还能以守待攻,从而占据战场的主动。

结果高纬等不下去,下令让北齐军填壕沟,周武帝见状大喜。因为填壕沟也是要消耗体力的啊,这样北齐军就更疲惫了。

双方交战,与身临战阵的周武帝相比,身居深宫的高纬见不得如此大场面,居然弃军逃跑,于是齐军大败。

不过这一战可能是因为高纬率先逃跑,导致北齐军马上溃退的关系,以至于北周军才诛杀北齐军一万多人。

而逃离战场的北齐军为数不少,因此周武帝一方面让宇文宪带兵追击,一方面开始考虑下一步行动。

周武帝可能是因为经常与士兵相处在一起,所以他是很注重军队状态的人。比如第一次伐齐时,因为钝兵坚城下,就选择撤军。而第二次伐齐时,也注重以逸待劳。

因此在平阳之役后,许多将领都劝周武帝撤军休整。周武帝一方面考虑到诸将的意愿,一方面考虑到士卒疲惫,也打算撤军休整。

但唯独【(梁)士彦叩马谏曰:“今齐师遁散,众心皆动。因其惧而攻之,其势必举。”】

周武帝听闻此言,拉着梁士彦说道“余得晋州,为平齐之基,若不固守,则大事不成。朕无前忧,唯虑后变,汝善为我守之!”

那么为何周武帝听了梁士彦的建议,就改主意了呢?因为梁士彦身份非常特殊,他肩负守卫平阳的任务。如同他也和诸将一样没有战意,那么一旦周军进攻受挫,那么平阳很可能也丢失。这样不仅军队受到折损,而且平阳也丢了,那么这次伐齐到底为了什么?

而得到梁士彦的支持后,周武帝知道后变无虑,于是【诸将固请西还,周主曰:“纵敌患生。卿等若疑,朕将独往。”诸将乃不敢言。】

可以看出周武帝即使得到了平阳大胜,却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是还在考虑后路。当然这个后路,不是北周存危,而是如何保住伐齐成果问题。

在确定继续进攻的战略方针后,周武帝为了从内部瓦解北齐,便发布诏书劝说北齐臣子早日弃暗投明。并且对于归降的北齐将领多有赏赐,以此来进一步削弱北齐的力量。

自是齐之将帅,降者相继。封其特进、开府贺拔伏恩为郜国公。其余,官爵各有差。

之后周武帝率军追击,在晋阳和高延宗交战取胜后,便率少数军队冲入城中,但高延宗奋起反击,在巷战中周军战败,周武帝几乎被杀,不过好在亲随和北齐降将皮子信的掩护,方才脱险。

这件事,一般被人拿来作为周武帝的黑点。不过我却不这么认为。

首先一开始高延宗还是率领四万军队(平阳之战时北齐的主要残存部队)和周武帝野战的,然而周武帝野战战胜了高延宗,迫使高延宗退守晋阳。同时北齐军阿于子、段畅以千骑投降周武帝,然后周武帝想要一鼓作气攻破晋阳,于是便有了上面所说的事情的。

【庚申,延宗拥兵四万出城抗拒,帝率诸军合战,齐人退。帝乘胜逐北,率千余骑入东门,诏诸军绕城置阵。至夜,延宗率其众排阵而前,城中军却,人相蹂践,大为延宗所败,死伤略尽。齐人欲闭门,以阍下积尸,扉不得阖。帝从数骑崎岖危险,仅得出门。】

值得注意的是,周武帝并非贸然突进城中,而是在留下了部队在城门外布置军阵后,才突入城中。

也就是说周武帝实际上已经留了后手,想到了要保障自己的后路,不可谓不谨慎。

然而高延宗却趁着夜色强行突破了北周军阵,继而和城内北齐军前后夹击周武帝。这明显是高延宗打得好。

而在危难之刻,周武帝的亲随,乃至北齐降将都没有背叛周武帝,这也可说明周武帝的人格魅力之高。

在从晋阳脱身后,又饿又累的周武帝便打算撤军,对此诸将也大都表示赞同。然而宇文忻坚决反对,并说要“丈夫当死中求生,败中取胜!”与此同时宇文宪和王谊也支持继续作战。于是周武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继而于明日趁着齐军懈怠,一举击败高延宗。

其实这也并非寻常人能做到,毕竟周武帝刚刚差点被杀死,一般将帅往往不会再敢出战了,比如南梁将领柳仲礼。然而周武帝有勇气,并且冷静地采纳正确的意见,这正是他过人之处。

【及帝攻陷并州,先胜后败,帝为贼所窘,左右皆歼,帝挺身而遁,诸将多劝帝还。忻勃然而进曰:“自陛下克晋州,破高纬,乘胜逐北,以至于此。致令伪主奔波,关东响振,自古行兵用师,未有若斯之盛也。昨日破城,将士轻敌,微有不利,何足为怀。丈夫当死中求生,败中取胜。今者破竹,其势已成,奈何弃之而去?”帝纳其言。明日复战,遂拔晋阳。】

之后的一系列战斗,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了。


那么我们要怎么评价周武帝的军事能力呢?

首先周武帝身先士卒,亲临战阵,“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虽然这给周武帝带来如晋阳之败的危险。但同时也大大激励了周军的士气。并且在平时周武帝非常注重军队建设,改革府兵制,并亲自训练战阵之法。另外周武帝还很注重军纪,伐齐之时,北周军秋毫无犯。

并且周武帝在平阳大战前‘’从数人巡阵处分,所至辄呼主帅姓名以慰勉之。将士感见知之恩,各思自厉‘’

在攻克晋阳后,还“出齐宫中珍宝服玩及宫女二千人,班赐将士,加立功者官爵各有差。”

甚至在伐齐时,周武帝发现一名士兵打赤脚,于是便把自己的靴子脱下来让他穿上。且在宴会上,周武帝经常亲自举杯敬各位将士,同时赏赐财物,于是周武帝能得士卒死力。

【平齐之役,见军士有跣行者,帝亲脱靴以赐之。每宴会将士,必自执杯劝酒,或手付赐物。至于征伐之处,躬在行阵。性又果决,能断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以弱制强。】

而在决策上,周武帝无论上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喜欢别人进谏。而周武帝有时一开始的判断也会是错误的,但却能从诸多建言中,改变自身的观点,从而选择正确的建议。

最后战略上,虽然在战场上不怕死,但在战略上周武帝堪称稳建,若为国家大计,面子可以不要。按照周武帝的战略打法,就算灭不了北齐(比如说北齐君主不是高纬),也能保证北周不会倾危。

思来想去,虽说周武帝不算卓越的军事家,但这句话应当非常适合周武帝: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应要求附上地图。不过有些险要,谭其骧先生的地图集也没标注。(统军川,好像就没标注)






  

相关话题

  隋朝灭陈是否是中华文化的一次大灾难? 
  为什么在南北朝,篡位和改朝换代那么容易?尤其是萧道成和杨坚? 
  南北朝隋唐时期为什么人名里面多一些固定的字,如僧、客等? 
  魏晋时期的坞堡和西欧中世纪的城堡有何异同? 
  为什么萧衍作为萧齐宗室,篡权之后,要以“梁”代“齐”? 
  钟会的父亲钟繇比钟会大74岁,这是真的吗?古代人这么大岁数还能生孩子? 
  为什么东晋时琅琊王氏不篡位自立? 
  北齐一亡,北周也跟着亡了,北周灭亡与平灭北齐是否有大的联系? 
  你们知道「武悼天王 冉闵」吗? 
  南北朝时汉人大族对出仕鲜卑北魏已经习以为常,为何他们不像范文程那样被今人呼为汉奸? 

前一个讨论
朱元璋在经济学方面的造诣真的那么高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北周武帝宇文邕?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