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因为你不用嘛。
作为著名的野狐禅,有个歪理我常挂嘴边:
不要把外语学习看成一种脑力活动,把丫当成一种肌肉运动。
学外语的重点不在于你的脑子好不好使,重点在于:有意识地把你的口腔、舌头、喉咙视为一组工具(靠,好涩),要体会如何灵活地运用这套工具组合。
与其搁那啃语法,不如找些大段台词,就这么念。认真感受气息从肺里出来后,是怎样被喉咙“挤压”;唇形变化会怎样影响口腔形状、进而影响共鸣;舌头抵在齿后和抵在上颚的声音区别。
坐在那看剑经你就会使枪棒了?你还不如随手找根棍子挥舞起来。虽然没有招式,但起码和棍子熟悉了。
这其实不完全是个歪理。
我翻过一些论文,自己也有亲身体会:表达与理解是一体两面。
最典型的是: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发出某种声音,你往往也很难分辨这种声音;
同样,如果你很少听过某种声音,你也很难把它发出来。
这个不用参考外语,想想方言,想想福建话和山西话这对南北俩魔鬼:如果你能发出方言里的某个音,那么你在听该方言时,往往能分辨到这个音的存在。
换言之,你能听“清”。
如果你很少发这个音或者从来没发过,那么你在方言里听到这个音时,脑里的感觉就是马赛克,就是一团。
反之亦然。
有个例子我举过好几次了:
我在尼日利亚时遇到过一个小孩(其实这种遇到过很多):十一二岁,能进行六种语言的基础沟通。
尤鲁巴、伊博、豪萨(这三种能互通的比例大概也就60%)、阿拉伯、法、英。
这个年纪又不上学的小屁孩,能有多少词汇量?
就是生活环境逼迫他们不得不使用这些语言。在长期的最基础听说使用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能感知到不同语言直接的区别。
因此他们掌握了大多数外语教学者根本没意识到的、最基础却又最核心的能力:
分辨语言模式的能力。
你说“撒路”,他能意识到你在说法语;你说“撒兰”,他知道你在说阿拉伯语。
接下来他的整个沟通模式,不管多么磕磕绊绊,词汇量多么寒碜,语法多么崩塌,他都会切换到相应的语言模式里。
这不是一种思考,这是一种肌肉上的条件反射。
哑巴英语是批判国内外语教育的老话题了,但不能把问题单纯归结在教学资源上。
印度学生身边能有几个老外?一个两个张嘴就是社交牛逼症,甭管你听不听得懂,哔哩吧啦也能围着你聊半小时;
印度人扔到英美待个半年,说英语就跟机关枪似的,而且老外还居然听得懂。
新加坡的外语教学资源够好了吧?Singlish能听?我只听到一堆“啦”;
我之前共事的一位新加坡大叔,澳洲留学,渣打巴黎瑞银的新加坡分部都混过。他只要用英语一聊工作外的话题,我们就开始头疼。
最大区别,还是在起点:
能不能突破母语范围,不要老是拿母语的发音、母语的口部肌肉模式,去硬套外语?
能不能意识到:当外语切换时,你的生理上的发声系统甚至肢体动作,也要做切换?
如果这个起点没有突破,整个听说系统都会背上沉重的理解表达损耗。有这个损耗在,后面那些“惯用表达句式”和“常用词汇”的学习,都只会事倍功半,徒增沮丧。
肌肉都卡住了,还论什么词汇量和语法。
我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英语卷子上有一道题,大概意思是,猪的宝宝叫 piglet,马的宝宝叫什么?
答案是 foal。
这题让我相当的震惊。foal 是GRE词汇,我当年背的时候,还很容易和 fowl, foul, feud混淆。虽说新加坡的学校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还是很难理解一年级英文为什么要考GRE词汇。
GRE都考,基础更不能丢了,我找了个背单词的软件,来吧,儿子,四六级词汇,每天打卡,给我背!
事实证明,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四六级词汇是很难的。protest只能记住是反对,记不住抗议。因为他根本不懂什么是抗议,这个词汇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而马驹,对我是个难词,因为各种考试中出现的少,对他却是个简单词,马宝宝是很好理解的概念,四个字母,很简单。
小孩子学语言,其词汇量,表达能力和认知范围是同时增加的。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所有的事物,均可表达出来。这是很厉害的能力,不可小觑。
而大人学语言时,认知范围已经很宽广,语言能力却非常窄,表达能力匹配不上认知范围,就很束缚,怎么学都是原地踏步。
不要低估一个native speaker的词汇量,不论是小孩还是黑人,其词汇量都可以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轻信有2000词汇就可以流畅交流的传说,不是这样的,这类说法只是想贬低国内英文教育,暗示有捷径可走罢了。
实际上,外国的小孩照样要背单词,就像中国的孩子也要学汉字一样。根据Test your vocab - How many words do you know?上的统计,六岁的native speaker的词汇量,中位数已达7k。考虑到样本偏差,主动测试的孩子往往是词汇量比较高,实际情况词汇可能低点,但也不是只有2000而已。
词汇量乃语言能力的根本,没有捷径的。
因为大学生需要使用很多小孩根本连理解都理解不了的句子啊。
小孩根本对于很多概念没有理解,很多复杂概念,既然他根本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他就根本不会去说这个句子。
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很大一部分障碍就是第一语言造成的,你已经知道了一件事物用第一语言表达的方式,这个时候你不知道第二语言怎么表达,你才发现自己“不会说”
小孩:我本来就不会说
不知道哪个文盲最初散步的国外小孩只有2000词汇的2x言论。还什么在北京不够,在美国够,这算无根据的调侃。事实是人家小学一年级词汇就妥妥过万了。他们要是真只有2000词,你信不信说话的时候会憋出翔?
因为人家的2000词汇量,是包含了每个词所对应的应用场景的,而中国大学生的4000词汇量仅仅限于“看到这个词明白啥意思”而已。更有甚者,有些人看到单词只会硬套“译文”,却不明白“释义”。
不要觉得掌握了一堆花里胡哨的“高级词汇”就说明英语水平高了,实际上,用基础词汇表达复杂的含义才是最难的。用中英文分别打个比方:
因此,别看很多人所谓的“词汇量高”,(当然4000词汇量真的一点儿都不高……)实际上他们只是知道这些词单独拿出来用中文怎么翻译,这与“理解”单词的含义,尚有很大的距离。
无法理解单词的含义,自然也就无法自如地应用这些单词,于是,这些单词就变成了死的词汇量、无效的积累。光有看似在增长的词汇量数字,实际上根本用不到交流之中去。
把机械积累而来的词汇量,转化为能够自然使用的“有效词汇量”,这其中转化率的关键在于两条:
一、学会如何“解释”单词:
以前文的ostentatious为例,中国的词汇书大概会教你:这个词的意思是“装腔作势的;显摆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实际上没有“学会”这个单词,而仅仅是将“英文”与“译文”进行了“配对”。如果你真的学会了这个词,你应该可以说出类似如下的解释:
If someone is ostentatious, he will often show off his character or try to make up a personal image by using overly luxurious things or behaviours on purpose, in order to impress others or make others admire him.
二、学会同义替换
使用任何语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想不出来咋表达”的情况,比如词穷了或涉及到了一个你不懂的概念。具体到“2000词汇量的英语国家儿童”这个群体上,他们可能不认识“champion”这词儿,但他们会说“winner、number one、the first、the best”——你也许突然发现了“冠军”竟然有这么多种说法,但实际上在中文里,“冠军”不也是“赢家”和“第一名”的意思吗?
还有很多其它的例子。比如,小孩儿肯定不认识“equestrian”,但他们看到一个人在骑马会说他是一个“horse rider”;可能不懂啥是“empathise”,但他们会说“I feel what you feel”;可能不懂啥是“compassionate”,但他们知道这叫“you have a kind heart”……
因此,实际上交流能力和词汇量关系并不大,就像一个6岁小孩肯定不如一个大学生认字多,但这丝毫不会妨碍他俩聊天。交流能力的体现,并非“认识高级的词汇”,而是“我不用高级的词汇也能把事情讲明白”。
别说4000了,就算你在国内背到了6000甚至8000词汇量,看看你能不能认出这些词:
tilapia, perch, mackerel, herring, pollock
如果不能,那恭喜,你不用买鱼了。
再看看这几个:
round, plate, chop, flank, chuck
如果你翻了半天字典把这些翻译成了“圆形”,“盘子”,“切”,“侧面”,“扔出”
那恭喜,肉你也不用买了。
更不用说有些词的含义在不同的地方根本不一样。比如pop在加拿大指汽水,但在美国很多地方是指冰棍(popsicle)。
就问这些东西哪门英语课会教?
反过来讲,如果有外国人想来中国生活,应该学什么?他们可能在课上学过魑魅魍魉怎么念,但这除了有助于装逼,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
相比之下,如果你知道贻贝,淡菜,海虹都是指mussel,那你去海鲜市场就混得开了。
问题是又有几个中文老师会教这些呢?
茶壶里面煮饺子, 倒不出来。
有个很常见的原因。
大家记常见词汇的时候没有认真地挖掘它的各种涵义以及理解相关的语境。总想去背一些有贵气高大上有)x(格的生僻词。
俺就举一个例子。
称赞自己的好朋友有胆量,可以用十分简单的语言。
You got balls!
俺敢说,
100% 的知友认识这 3 个单词。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可以说得这么简洁。
当然,
很多人会用但是 They got no balls to say it.
称赞自己的好朋友有胆量,
很多人想到的是冠冕堂皇的 courage, valor 以及 GRE 词表里面的 audacity ,
他们忘记了 balls (睾丸, testicle or testis ),才是勇气的根源。
备注:
睾酮是主要由睾丸生成的激素,女性体内通常也存在睾酮。它对于性能和生殖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还会影响肌肉质量和毛发生长等;也有一些同样重要的功能比如维持骨密度、红细胞水平和幸福感。
同样, 对自己的好朋友恨铁不成钢,嫌弃对方没胆量时,
也可以用十分简单的语言(激将法)。
“Grow a pair (of balls) !”
经常简化为:
“Grow a pair!”
话说回来,这种表达方式是教科书上不推荐的。
它是劳动阶层的语言,比较粗俗。
如果您刚好是贵族出身或者刚好是淑女, 千万别这样和生人说话, 会人设崩塌。
俺小学的孩子只有区区 1000~2000 的单词量就足够他们和同学、老师日常交流了。
LONGMAN 当代英语辞典总共也只用 2000 个单词来解释所有的词义。
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DOCE)
http://www.longmandictionariesusa.com/res/shared/vocab_definitions.pdf
用好这基本的 2000 词,不用给自己或者别人制造焦虑。
俺家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 到维多利亚的 Butchart Gardens 游玩。
一路上她用不到 1000 个单词和不同年龄*族各色人等交流,
完全没有障碍。
在离开 Butchart Gardens 回酒店的巴士上, 她又交了一个旧金山来的朋友。
一路上谈笑风生,一个小时的车程,她们就没停过。
//////////////////////////////////////////////////////////////////////////////////////////////////////
顺便说一下,
俺的词汇量只有5000~6000, 但是扇X网总说俺是英语系毕业的。
而鬼佬的网站就更离谱了, 竟然说俺有 19000 的单词量。
真是玩笑开大了。
现在网上有很多词汇量估计的工具可以用, 比如扇X网的词汇量测试。
虽然不准确但是七八成的准确率还是有的,
测一测也可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比如四级全对该网站给出来的是 7000 , 按照保守的估计就是七七四十九, 二一添作五就算自己有个 5000 单词量。
比如六级全对该网站给出来的是 9000 , 按照保守的估计就是七九六十三, 二一添作五就算自己有个 6000 单词量。
当然, 随意乱点也有可能出来一个让自己很爽的结果, 一般来讲自己对自己还是有点 * 数的。 看到这种结果, 还是保守点打个对折就算了。
高估用户的单词量不是扇贝网的专利。
其他的网站也有类似的毛病。
*** 这个有零有整的, 令人啼笑皆非
///////////////////////////////////////////////////////////////////////////////////////////////////////
英文的字母表只有 26 个字母。
最基本的词汇只有不到 1000 个。
或者这个
这里有个十分简单的训练:
俺可以在 20 秒之内念完字母表。
念的方式是 A for Alpha, B for Bravo, C for Charlie... 依此类推。 俺估计您也可以试试。对于准备考TOEFL的同学,俺可以拍胸口保证,只要您比俺念的快,过TOEFL如囊中探物、唾手可得。
麦文学的字母表录音:
https://wenxue.ca/wp-content/uploads/2019/08/LMNATO2.mp3
https://wenxue.ca/wp-content/uploads/2019/08/LMNATO2.mp3
题主可能对国外小孩的词汇量有错误认识。
一般母语者在四周岁时基本完成母语习得,这个时候小孩已经内化了母语的语法知识,所讲的语言和成人拥有相同的句子结构,小孩在后续学习中基本就是不断增加词汇量,扩大语料库。所以小孩在四岁左右已经可以和大人有效沟通,可以被算作是正常交流。
正常情况下,四岁小孩的词汇量是超过了2000的,平均是3000左右,2000词汇量是大概三岁半小孩的词汇量。
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每过一年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三岁半的儿童一般也已经基本习得母语语法,但表现还是和完全习得有一些差别。他们偶尔会有一些语法错误,有时候遇到新事物会自造生词,时不时也会咿咿呀呀干着急无法表达。总体来说,这个时候的儿童虽然基本听说无忧,但是也只能进行一些基础的交流,稍微偏书面和学术一点东西,只能针对儿童自己熟悉的领域。如果突然将话题引入儿童陌生的领域,儿童就完全无法表达,可能就是不理不睬走开了。所以,2000词汇量的母语儿童离正常交流还有那么一点距离。
当然,厉害的语言专家也可以用这种只有2000词汇量的极简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甚至书面表达,比如VOA Special。但是这种语言多少是一种经过改造的“非自然语言”,这种“非自然语言”的使用者为了避免使用复杂单词,需要在大脑中准备海量的表达语料库,随时随地进行同义替换。所以用有限语言材料完成全方面的高效交流,反而是对语言能力的极高要求。
除此之外,外语学习者和母语小孩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是不同的。小孩是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掌握母语,外语学习者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多半过了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学东西,水平是天差地别。我们可以想象成学习就是把一个程序装进大脑里,而储存程序的本质是大脑的生理上的变化。关键期就是在正确的时间让大脑发生正确的改变,就像身体发育一样,过了那个时间,大脑就再也无法做出相应改变了,只能是用其他方式进行代偿。非关键期学外语,语言在大脑中的储存位置和母语者都不太一样,所以从生理上讲,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存在先天性的劣势。
此外,语言学习就是一个语料加工并内化的过程。只有大量输入语料,才能保证学习者的大脑吸取足够的语言营养,并将其提炼成自己的语言。如果输入不够是学不好外语的。母语者在出生后到三岁这段时间,即是语言学习最最关键时期,每天都听了至少10个小时英语。普通的学习者在中学时候,一个星期能学10个小时都不错了,所以婴幼儿每天接触的母语相当于外语学习者一个星期的量。这样算下来,外语学习者接触一年英语相当于母语者接触一个半月,学到大学的时候,接触外语的时间还不如人家一年。输入严重不达标,自然没有什么输出。
综上,其实题主所提出的疑惑,其实是大多数外语学习者面临的问题。题主应该调整心态,力争外语水平能够满足需要,比如能阅读文献,能够进行基本沟通等等。
因为你不会用啊!
国内大学生的4000单词是在阅读英语文献的时候,认识4000词。是阅读词汇量。听广播的时候,听不出来。说话的时候,不会用。
外国小孩的2000词是听说词汇量。能听出来,能说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能过六级和专八,但是过不了雅思托福。
让你说“原来如此”和“你是笨蛋”的外语怎么念。
然后你第一反应是 哪路或多 和 昂达巴卡。
甚至第二时间都反应不过来的满地都是,这种靠每个单词抄写五十遍达成的“4000英语词汇量”在沟通效率上不如1000个有什么奇怪的嘛。
印度佬很多都是口音哈人,可是人一句话可以突突突突说出来不带打磕巴的;咱们这边很多学生的确发音标准,比美国人都标准,然后一句话三个emm nage……
至少我当时考托福的时候,考试标准里明确说了,“流畅”比“发音”要重要的。
雅思我也考过,考试标准忘了,我当时跟考官说我是造ICBM的,就是那个飞起来打人的missle然后考官觉得我是背稿子的傻逼,然后这丫的给了我一个贼低的分数,妈的……
说的太少导致张不开嘴,张不开嘴导致说不出话。你有什么办法?
不怕丢人,大声说咯。你发音再丢人,你磕巴再丢人,能有旁边的哑巴东亚卷王丢人?他被你卖了都放不出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