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些看似昏招,实际却十分精妙的国策?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chong-69-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学扩招!

一切尽在不言中


user avatar   ma-joy-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的,我来自农村,回答你,关于知青下乡对中国的帮助远胜于你们的想象,

既然深夜,我就多说一点,虽然我瞧不起知乎知青的整体软弱,腐化苟且的气氛.

我家在青海,当地的村级到县级的领导全是通过知识青年下放产生的.

这一批下方青年组织了农民以背篓,铁锹在当地30多万人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建起了大大小小四个左右的水库,铺筑了到达乡级别的农村土路,平整了附近几乎所有的山头为平地,把荒原开垦平整为耕田,把旱田改造为水田.因为没有调查,我不能提供确切数据,但是可以这么换算,我家原有的耕地叄亩左右全是开垦出来的,家庭五个人,大致来说全县可认为改造出来的耕地18万,粗略在十万亩=6千万平方米左右的数量级.而从祖上传下来的耕地--全部是包在北方典型的大院子内的,不算在耕田中.

此外,知青下乡建立的乡级卫生所是有确切转述人的,现在乡里医院院长就是当年给知青提供住宿的农民后代.由于这一批人存在,当地较快的推行了现代化的初级医疗手段,妇女生产方面的护理,请注意这个事实的重大意义.

因为这一批青年存在,我们这个县---这个接近西藏,很长一段时间是藏族土司或者军阀统治的地区迅速接受了中国的概念,迅速的接受政府组织的生产活动.当地也依靠组织手工业初步的建立了以生产烤箱,菜刀之类产品的手工业.

我能够到北京上学(加分政策已经失效),是因为有80年代政/治原因下放的优秀的语文和数学老师.而普遍来说,当地学生一所乡级中学如果没有这样优秀的教师,能顺利进入大学的可能性是0.01以下.更别提重点大学.

知乎人似乎都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没有风险没有意外,事实上,就跟帝国时代探索战争迷雾地区一样,每一步都是在不完全掌握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必须选取能够确保完成目标,貌似没有风险的措施,结果,在事后诸葛亮看来,当时的谨慎是愚蠢,当时的奉献是欺骗,当时的热情是病态.

挑刺是可以的,但不要幼稚.试着去爱一个事物才能找到它的可爱之处.以我农民的角度来看,农活就在那里,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总得去干.言不及义大致如此.

总结一下就是,大众舆论纷纷批判政治原因,导致近来民众盲目自信了,事实上,政治没有前进,但是民众也并未进步,民众已经落后了.在这个博弈当中,当民众愚昧顽固,那么统治它的力量就会显得专制傲慢,当民众智慧热情,统治者也会接纳改良,

一切可以用经济学或者物理学朴素的真理来解释,人类总是会选择相对更有利的方案.尽管这种方案可能牺牲部分人部分公平.想要公平,自己去拿莫要效仿怨妇抱怨或者熊孩子固执自见等家长来哄.


user avatar   chen-yang-96-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洋政府跟各个列强一起谈判签条约,结果大家互不相让,所以,领土保下来了。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现有人对知青政策放低级嘲讽,我只好替大多数知识青年(主体是回乡知青)说点车轱辘话。免得公开的国民歧视政策流传太广。但既然说了那么久都没用,这次我换个叙述方法:

首先,“上山下乡”这个名字有诱导性,让后人理解为这是一场被主动“发起”的潮流,从而大声咒骂发动者打断了多少人的幸福生活云云。实际上,这场运动应该定性为被动“阻止”拼爹的运动,并没有从城市青年手里拿走已经承诺的东西,只是要求他们和更多的青年一起竞争。这样做的目的是继续推进工业化,继续拼命地普及教育。甚至可以说是让中国变成工业国的唯一选择

往后看,整个80年代中国基建停滞、基础教育后退,用技改来填“官倒”和滥发福利的缺口,全靠上一个时代提供的优质劳动力才能继续前行。如果没有上山下乡提供的优质工业劳动力,80年代后的中国绝无可能保持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势头,这说明知青政策兼顾了公平和效率。作为事后的历史观察者,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没有真正的公平,也不会有长久的效率增长。不信,你看看下面描述的问题,说说怎么改才能在知青不下乡的情况下比历史做的更好?

具体来说,要说城乡差距,咱们得先谈谈发达国家和我们的差距。为什么同样是打工,在欧美拿的钱就比在中国多?为什么这些国家的平民不支持国际劳动力自由流动?

因为这些国家进入工业化进程早,攒下的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即资本的实体表现)多,笼统来说就是人均的钢铁和电子设备比我们多的多。所以人均能使用的机器多,生产率高,这才能给普通人发比较高的工资。平均工资必须低于人均财富生产,这是常识。当然使用机器所需的教育和纪律性也很重要,但毕竟纪律性不能凭空创造超出机器的效率。

中国人均钢铁蓄积量
美国人均钢铁蓄积量估计为11吨,总蓄积量30亿吨以上,中国在2010年总量超过美国,但人均只有美国的37%。

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钢铁蓄积量的推定

这就是在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上,中国和美日之间的人均差距。中国人均钢铁离美国还差好几倍呢,和日本这个工业国的差距尤其大,大炼钢铁必须再坚持几十年不动摇!否则工资将永远比美日要低。(当然不止是钢铁,还有电子设备、精细化工等,但没有钢铁是万万不行的)

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粗糙的模型。所谓发展经济,就是用钢铁制造钢铁,用机器生产机器,再用这些钢铁和机器来装备更多的人参与先进工具的生产,最终把全国人民卷入这个循环,完成全面工业化,开启下一轮的产业升级。刚建国的时候,一年钢产量几万吨,显然没有什么机器来装备大多数人。所以只能少数人用机器,操作来之不易的钢铁。大多数人要么生活在农村,要么作为城市贫民生活在城市,和钢铁装备没啥关系。其实那时中国除了上海沈阳天津等几个点外,大多数城市根本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没有什么工业人口,只是周围乡村的中心集镇而已。

那么谁来操纵这些钢铁,发挥比其他中国人高得多的生产率呢?显然国家希望是最优秀的人。怎么保证是最优秀的人呢?挑选当然是一方面,但作为保障,你必须给工业-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明显高于农业的报酬。这样才能保证优秀的人在工业里留得住,才能让农民子弟放弃从事了几千年的可靠职业,来新兴的工商业谋生。如果拉平工农业报酬水平的话,你凭什么让别人承受新事物的风险来给国家做贡献?

所以说,在中国完成工业化之前,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报酬差距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拉平的,否则国家发展一定会停滞。这就是城乡二元制的必要性,强行拉平的结果就是提早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既然二元制不可避免,那么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挑选工业人口。

40-50年代的时候,挑选问题不难解决。除了专业军人和第一批愿意冒险被招工的农民外,接下来可以凭学历说话。这时候读过小学的人都算知识分子,完整的中学毕业证书比今天的985毕业证还牛,所以有个学历就能招工、升学。

这里搬出上一个回答的老数据:

知青的生活中有什么少为人知或被刻意隐瞒的悲惨经历?-马前卒的回答
1951年到1956年,小学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57年到1968年,初中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71年到1976年,高中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2001年到2008年,大学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2015年,预计将有749万大学毕业生,50万人获得硕士学位,5万人获得博士学位。


近6亿人口的国家,每年小学毕业生比2001年的大学生都少,进城招工提干的标准再清楚不过:

中学生就能当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训练团里短训几个月,就派到全国各地当接管干部。小学毕业生,如果写字漂亮,文章通顺,到县政府谋个职位轻而易举,招工到最先进的国有企业里也是重点培养对象。这个待遇比90年代扩招前的大学生牛的多。

在苏联的支援下,我们为了尽快搭一个现代国家的架子,很多时候是国家招聘人数比识字的人多,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人数比下一级学校的毕业生多。经常要动员已经工作的干部和士兵去读大学,保证有足够的学生。这个时候,知识分子和学生的压力很小,都习惯于读书就有好前途。

但这个决策不用费脑子的好时光很快结束了。因为前面的数据同时证明,新中国在拼命搞扩招,目的是尽早结束少数人受教育的过渡阶段。到了1971年,初中教育开始普及,每年高中生都有100万了,教育不再是稀缺品。但……钢铁依然相对稀缺,中国还在努力落实1957年的“十五年超过英国”的计划。(钢产量超过英国是1973年,比计划晚了一年)。

既然钢铁还不够,好的工作就不够,自然不可能每个初中生都升学、分配工业化职位,去拿相对较高的报酬。这个时候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哪些读过中学的人得到好工作?”以及向剩下的人解释“为什么是他们去操纵来之不易的钢铁?,为什么不是你们”。对读过书的人解释,可比过去做文盲的工作麻烦多了……

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一轮大扩招造成了严重的学历贬值,对我们父辈的冲击,比大学扩招对我们的冲击要厉害十倍。从那时起,读书在中国再也不是值得炫耀的奢侈品了,而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基本待遇。对于原来垄断知识的少数人,少数家庭来说,那20年是非常难过的20年。

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让上山下乡成为必要的政策——第一代工业人口的孩子长大了!

过去的工人结婚早,生孩子早。许多人是结婚才进城当工人,当干部的。1949年建国,1953年全面进入工业化,到了60年代中期,他们的子女已经是十几岁到二十岁,必须决定他们的工作了。是不是他们天然地就有权留在城里,优先被分配工作,去操作钢铁设备,获取高工资呢?

如果他们是中国仅有的受教育青年,那自然应当如此。毕竟机器不能让文盲来操作,即便不公平,也只能这样了。但问题在于,此时农村也普及了教育,也有大量的中学生。虽然人均受教育水平比城市还是低,但人口基数大。几百万乡村教师筚路蓝缕十几年,把农村的中学生发展到了城市的三倍,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如果这时候你说,工作天然就该优先给城里人,剩下的再到农村去挑选。你觉得结果会怎样?

结果必然是80年代初流行的读书无用论提前出现。七八亿农村人口彻底放弃让子女升学——升学也不能得到好工作,还是回家种地,为啥要上学?学校不收钱,还耽误孩子在家干活呢。于是1980年代到来的时候,中国农村将依然是文盲的世界,壮年劳动力既不识字也没受过集体活动的训练,根本没能力去打工。中国就算和西方进行了缓和,也不可能引进外资开设新工厂。不信你看非洲,许多国家就算不打仗,难道就有人去积极投资、去利用廉价劳动力吗?显然不是。只有受过教育,在集体活动中受过现代社会训练的人才算劳动力,才对工业化社会有意义。所以说,绝不能把新增的工作机会都留在城市,那是让整个国家作死。


请注意上面的数据,稍微按一下计算器就知道,70年代中国每年修1230公里铁路,80年代每年修450公里铁路,90年代每年修1090公里铁路。基础设施增速绝对值下降,如果没有优质劳动力打工来弥补,不可能保持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所以,在钢铁(机器)产量有限的前提下,唯一合理的方案是果断阻止1700万城市知青获得“超国民待遇”,不许他们因为父母被选拔来搞工业,就靠血统获得好工作。必须让他们和三倍的农村知识青年一样,获得国民待遇,即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的权利(下乡知青分配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视为土改待遇),然后再从中选拔优秀者进城工作、升学。

这样事实就很清楚了。国家没有从下乡知青手中拿走任何东西,因为国家本来就没承诺过所有城里人都可以按照血统分配工作,凭什么要默认他们留在城里?凭什么要默认农村人要留在农村?国家只是没有给他们优先挑选工作的特权而已。全国的受教育青年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工作,接受国家选拔,这难道有错误吗?不要以为这个世界天生就要为一部分人服务,更不要以为自己总会是这受照顾的“一部分”。

客观地说,当时的政策不是完美无瑕,你完全可以质疑当时的选拔标准是否合理,讨论政策是不是改进的更好。但如果质疑知青下乡的合理性,等于直接否决了中国的未来,同时对绝大多数知识青年构成了赤裸裸的歧视——必须记住下乡知青只是知青的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三的知识青年本来就在农村。“知青下乡”这个说法天然地否定了农村读书人也算知识青年,也很有错误的诱导性。

至于其他的问题和结果,在前一个回答里说的很清楚:

知青的生活中有什么少为人知或被刻意隐瞒的悲惨经历?- 马前卒

总之,知青下乡政策是看起来合理,做起来也有实效的政策,既符合公平,又促进效率。任何对它泼脏水的人都应该想想自己的批评出发点。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反对中国的进步,反对中国的平等,反对中国最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80年代初一刀切让知青回城,结果是中学入学率的下降,乃至80年代末的经济大波动、90年代的国企冗员,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最后补充一下,有人质疑当年制定这项政策的时候是否有这么前瞻性的考虑,那我只好转一下当年的文件: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却公然大唱反调,极力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宣扬资产阶级利己主义。

1967年7月9日,《人民日报》社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

这里三个目标说的很清楚:建设需要、缩小城乡差别、造就合格的接班人。社会的确需要吸收一部分青年进入工业,充当中坚力量,而农村青年既然读了书,和城市青年学历一样,就该平等竞争。为了激励优秀的人流入工业,工农差别必须有,不能消灭,但也必须缩小到不能世袭的地步。要斗争小集团利益,坚决贯彻平等政策。当年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凭什么要坚持给城市户口的年轻人以优先权呢?

如何看待「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相关新闻? - 马前卒的回答

有一个睿智且有长远眼光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体验? - 马前卒的回答

看《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这些书,对生活有什么帮助? - 马前卒的回答

机器人群体能够干人类 98% 的非机械性工作的时代,社会会怎么样? - 马前卒的回答

军事与民生在1960-1970年代的中国哪一个需求更迫切?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yan-jun-q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是单纯的迷茫,倒是不错的,只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让我想到。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说古代有个人叫叶公,他到处跟大家说他特别喜欢龙,满屋子的龙的周边,还拉着附近的人去他家里看。

结果有一天真的龙飞来了,别人还在好奇,看看真的龙长啥样,他叶公跑的最快,躲到桌子底下,根本双手抱头,害怕得根本不敢睁开眼。

题主对文学的热爱应该如何体现呢?真的热爱是不用人说的,无法阻拦的,你自己就会有不断地看,甚至写的冲动,进而就去做了,也就是说热爱文学你就多看,通俗的,纯文学的,看的进去就多看,如果想写就试着写,不想写就继续看,就这么简单。

怎么热爱还需要别人教的吗?是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热爱?

比如说我热爱音乐,我听到好的音乐我会感动,我会努力学唱歌,为了表达音乐,虽然还唱的不够好,但是我会学习怎么样才是唱的好。


user avatar   hypnov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是单纯的迷茫,倒是不错的,只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让我想到。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说古代有个人叫叶公,他到处跟大家说他特别喜欢龙,满屋子的龙的周边,还拉着附近的人去他家里看。

结果有一天真的龙飞来了,别人还在好奇,看看真的龙长啥样,他叶公跑的最快,躲到桌子底下,根本双手抱头,害怕得根本不敢睁开眼。

题主对文学的热爱应该如何体现呢?真的热爱是不用人说的,无法阻拦的,你自己就会有不断地看,甚至写的冲动,进而就去做了,也就是说热爱文学你就多看,通俗的,纯文学的,看的进去就多看,如果想写就试着写,不想写就继续看,就这么简单。

怎么热爱还需要别人教的吗?是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热爱?

比如说我热爱音乐,我听到好的音乐我会感动,我会努力学唱歌,为了表达音乐,虽然还唱的不够好,但是我会学习怎么样才是唱的好。


user avatar   ma-yu-7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是单纯的迷茫,倒是不错的,只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让我想到。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说古代有个人叫叶公,他到处跟大家说他特别喜欢龙,满屋子的龙的周边,还拉着附近的人去他家里看。

结果有一天真的龙飞来了,别人还在好奇,看看真的龙长啥样,他叶公跑的最快,躲到桌子底下,根本双手抱头,害怕得根本不敢睁开眼。

题主对文学的热爱应该如何体现呢?真的热爱是不用人说的,无法阻拦的,你自己就会有不断地看,甚至写的冲动,进而就去做了,也就是说热爱文学你就多看,通俗的,纯文学的,看的进去就多看,如果想写就试着写,不想写就继续看,就这么简单。

怎么热爱还需要别人教的吗?是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热爱?

比如说我热爱音乐,我听到好的音乐我会感动,我会努力学唱歌,为了表达音乐,虽然还唱的不够好,但是我会学习怎么样才是唱的好。


user avatar   sora-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中华民国空军军史馆记载,在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年),国军空军出动66,259架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击毙共军2,282,578人,并曾多次空袭中共领导人驻扎的延安根据地。

图片见下,来自网络。



这份珍贵的文字介绍,完美诠释了中华民国空军的精确打击力度和作战能力,不仅给解放军造成重大杀伤,而且能够做到在歼敌人数上世界首创性的精确到了个人。



国军空军还整理出来了历次战役的战果,虽然有点模糊,但依然可以识别。例如在徐蚌会战中,仅仅国军空军出动3828架次,击毙匪军272850人,击毁车辆2266辆,重挫匪军。各项战果依然可以精确到个位数。历次战果累计歼敌2282578人(228万多人)。




上图讲述了国军空军一起空战的战损比例:1:31!
就是说,在八二三炮战(金门炮战)期间,国军仅仅损失1架战机,就可击落共军米格战机31架,可见全歼共军空军并非难事,不过吹灰之力。
但国军不仅仅是威武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在给共军造成巨大杀伤,并创造了1比31的压倒性优势,打的共军空军溃不成军之后,国军的飞行员内心大彻大悟、立地成佛,不忍心给敌军造成巨大杀伤,不忍心生灵涂炭,所以功成身退,退出大陆东南沿海空域,主动退守到海峡中间线以东。






对此,有人赞曰:

援美十年捍卫民主,

歼兔一亿虎据台湾!


user avatar   wo-shi-shan-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及印占藏南、印占克什米尔的人类发展指数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加里宁格勒没改名?难道加里宁这个人人品好的原因? 
  如何看待江苏徐州一场相亲大会,男士百人,对面女士 5 人? 
  除了年轻人以外,还有其他人在用QQ吗? 
  中东格局中,是什么让以色列会这么肆无忌惮的一再挑衅其他国家,甚至不惜发动局部战争? 
  你对什么东西已经麻了? 
  西安地铁三号线事件会对西安带来多大影响,或者没有影响,比如旅游业、文明评价等? 
  男子以五千元将患有智力障碍的妻弟媳妇卖工友,被告人现已被刑事拘留,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评价台湾历史老师吕捷? 
  4 月 4 日,在你的生活中,你最想对谁说声「谢谢」? 
  如果墨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影响中国那么多年, 中国是不是早就发达得更快了?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论越南政府宣布更改户籍登记形态?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2011 年《非你莫属》节目中的下岗工人提到涉及引力波的物理理论却遭到嘉宾嘲讽?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