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问题,本民科抛砖引玉吧。
汉语中关于死的说法极多,参考此文
《古代“死”的别名》补遗.,两位作者总结出汉语中表达“死”的意思的说法有186种之多,如此纷繁的表达在汉语中也称得上是绝无仅有了。那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发明这么多说法呢?
我个人觉得是这是一种委婉语(Euphemism)现象,该词的英文源于希腊语,大致的定义是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的双方能够采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从而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窘迫。
就好比我们说上厕所这事,文雅点叫去洗手间,粗俗点叫去蹲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委婉语。对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在高档餐厅拉住服务员“请问哪里可以拉*”,显然我们立即可以臆测这位搞不好是个暴发户,有钱没文化,虽然这件事我们都要做,但我们可以用委婉的说法使大家不那么尴尬。比如费玉污,他要是不说“嘿嘿嘿”,直接说“**”,那就太暴力太黄了。再比如,你说我胖了,我很尴尬,尽管这是个事实,但你说我“发福”了,这份尴尬就减弱了很多。所以不要直接说某人是个胖子,这样很不礼貌,要说别人“富态”“圆润”。
同样,出于类似的目的,古人发明了一大堆“死”的说法,但就是要避开赤裸裸的“死”。比如,“丧父”为“失怙”,“丧母”为“失恃”,父母双亡为“弃养”,这样的说法要比直接说别人爹妈死了要文雅的多,也流露出了自己的同情,相比之下“你妈炸/飞了”这种表达一听就知道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在试图激怒别人。我一般更喜欢“令堂白日飞升”这种表达,乍一听就好像祝福,但你要问我“飞升”是谁,我真不知道_(:з」∠)_。
除去委婉语的原因,还有几个原因大大丰富了汉语中死的说法。
一是等级尊卑制度带来的避讳,比如《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有些回答说的很好了,不再赘述。
二是宗教的影响,比如道教的“飞升”“羽化”“飞升”“登仙”“成仙”“升遐”“仙逝”“仙去”“仙游”“上仙”“驾鹤归西”“忽返道山”“驾返瑶池”“瑶池添座”“蓬岛归真”,佛教的“圆寂”“入寂”“归寂”“灭度”“灭安”“入灭”。其中有些已经脱离了原本的宗教色彩,或者是被进一步引申和通俗化,比如“上西天”“归西”“归天”“见佛祖”
三是丧葬习俗,汉族崇尚入土为安,所以有“入地”“入土”“归丘”“身归泉世”“命归泉路”,古代棺材多是木质,所以有“就木”“入木”的说法,坟头因为比较像馒头,所以也有“土馒头”的说法。
第四点就有点复杂了,时代背景也丰富了死的说法,比如“翘辫子”,源自满族男子的发型;现代文化中对死同样是尽可能委婉表达的,比如“见马克思”,这在《鬼吹灯》里面频频出现,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比如“上八宝山”,这一听就知道是诸侯(大雾)死了;比如火葬推行之后出现的“上火葬场”,普通人就这待遇了;游戏里面“躺了”“跪了”“被轮了”“被艹了”也是对死的另一种表达;还有些人希望用发帖的方式把自己的时间捐出来,结果被删帖,这种帖子死了的情况俗称“被续了”。
至于为什么对动物直接用死,我个人觉得是因为绝大部分动物某种意义上都是臣服于人类的,人类可以决定它们的生死,类比上面提到的尊卑制度,我们所处等级高于动物,没有必要为动物专门发明一套委婉语,比如说“我家的猫驾崩了”,这一听就知道这位在家里属于奴隶阶级。至于比人类更尊贵的动物死了,我认为更好的表达则是“被封印了”,缺点是这并不是真正的死亡;或者援引古人的说法,将此近妖之物的死称为“骑鹤扬州”“扬州骑鹤”“扬州跨鹤”。
谢谢评论区的补充,其他答主已经提到,我就不在本答案里做添加了。
纠正一下lovny的回答:
大夫死,叫卒。
士死,叫不禄。
草民死,叫死。
有德行而未出仕者,年高自然死亡同大夫,叫卒;短命早死同士,叫不禄。
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
——《礼记·曲礼》
因此并非只有动物死亡用死,庶人死亡也用死,今天用故只是婉词。
另外古代动物死亡也是有说法的:
飞鸟死,叫降。
兽类死,叫渍。
羽鸟曰降,四足曰渍。
——《礼记·曲礼》
说到婉词就再补充几个,古人真是很讲究:
未成年而死,也叫殇(殇折、殇夭、早殇)。
长辈去世,叫见背。
狱中受刑/饥寒/生病而死,叫瘐毙。
问候亲友家中死去亲人,说仙逝。
饿死,叫殍。
死在他乡异国,叫客死。
自然老死,叫善终。
非正常死亡,叫横死。
自杀,叫自裁、自刎、寻短见。
等等。
谁告诉你人死了用故的?
如果是未成年就死了,叫夭
如果是突然就死了,叫殁
如果是皇帝死了,叫崩
如果是皇族死了,叫薨
坏人死了,叫毙
高僧死了,叫圆寂。
草民死了,叫卒。
为国家民族死了,叫牺牲。
一般书面语说死了,叫逝世。
口语上说死了,叫走了,去了。
网上说死了,叫挂了。
广东人说死了,叫卖咸鸭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