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这个 App 有市场,除非其他的即时通讯类应用都死绝了,但实际上不可能==
其实,与其纠结能不能用产品功能避免下班后的消息打扰,不如往另外一个方向想象,怎样避免工作场景中对即时通讯工具的依赖。
我特别敬仰的一位行业前辈,在企业微信上的签名是「紧急的事情打电话,重要的事情发邮件」,我对此非常赞同。
真要遇到马上需要处理的事情,电话可以确保对方得到提醒,同时能够更加高效地交换信息和意见;遇到跨团队的、对业务有重要影响的事情,通过邮件可以方便日后查询、方便附上背景信息和相关资料确保认知对齐。
相比之下,即时通讯工具有种半半调调的感觉,你要说它可以应对紧急状况吧,也没有回复时间的限制,消息一多,高优先级的和低优先级的混在一起,更加不知道应该先处理哪一个;你要说他可以留下文字存证吧,拉个工作群,里面应当做出行动的和仅仅是需要知情的人混杂在一起,而且可能变得越来越大,讨论越来越发散,最后都不知道那句话是关键的了。
而且,即时通讯软件有一个很大的坑:对发送者很友好,对接受者非常不友好。试想一下,如果你要打一个电话、跑到别人工位说个事,或者发一封邮件,肯定需要整理一下思路,准备好了相关资料,对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会思考一下,而且自己也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相比之下,通过微信发起一次对话,可能就是漫不经心有了一个念头,甚至自己都没想好沟通的目的,就轻率地把对方拉到了讨论的环境。
我自己的习惯是,企业微信基本只用于讨论不太紧急也不太重要的事情,或者针对重要的事情和别人约会议时间,跑过去之前打声招呼或者发送一个需要协作的文档(共同协作文档在我看来也是一种邮件的变体);最近正在养成习惯,每天固定时间清理还没有回应的信息,让更多人意识到一点:我当然可以被打扰、当然乐意为了紧急的事情即时作出反馈,但如果你给我发微信,我就默认这事不紧急也不重要。
只有这样的观念普及了,才能解决下班时间连环消息催命的问题,靠产品功能是没用的。
1、对劳动者而言,有「市场」,是口碑层面的市场;
2、对企业而言,没市场,就是字面意义的没市场。
1、劳动者角度:
深受加班文化「毒害」的职场人,尤其是基层员工,没有人会不想下班时间安安静静不被领导骚扰的,当然会对发消息付费这样的功能拍手叫好。
实话说,我也希望我离开公司的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但有的行业能做到,有的行业天性就不可能做到。
比如:
所以对劳动者(我很不愿意用打工人这个词)而言,这种「市场」也就是嘴炮图个一时开心,没有真正实现的可能。
2、企业角度:
企业雇佣员工,本质是希望员工给企业创造价值,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尽管我们极力倡导平等的职场环境,但在这个关系里,是天然不对等的关系。正所谓,缺啥喊啥
不对等在于,关系里的制度无法双向选择(除非离职),那么就意味着员工一方会被迫接受一些制度,比如在IM 里用「已读未回」这样的功能。
单说题目里提到的「付费阅读」,在企业侧不可能被接受,原因是,对企业来说,上传下达的传递沟通信息是必然,如果仅仅是在下班时间发了个通知,员工阅读需要企业付费/发消息方付费的话……没有这样「实诚」的企业或者老板的。
「已读未回」的消息功能确实非常缺德,大家不爽的点在于让人觉得被侵犯、被监视,读了消息没回复等于告诉领导我不想理你。
背后的本质是,用产品挑起了上下级之间的不信任。
不管是「已读未回」还是「付费阅读」,背后本质的问题都是职场里的沟通问题。
「付费阅读」被提出的前情,是有「已读未回」这样的功能,那么重点来说说「已读未回」。
同样场景是下班时间,同样是找人,不管是哪个功能的使用,我们都可以预设一个前提是,需要在非工作时段找到人并且需要对方做出回应,所以才发了这样的消息。
@Sean Ye 在使用阿里钉钉的职场人,都有些怎样的体验? 里说过,类似的功能
不是企业沟通的刚需。
不能在火烧眉毛时,解决我们的问题。
最主要的价值,是在事后追究责任时,可以有据可查
真正要紧的事,火烧眉毛到需要立刻现在马上完全无法延迟满足的事,一个正常的职场人,都会打电话找人。
而那些需要在下班时间「已读未回」的事情都是火烧眉毛的么?不一定,仅仅是为了这个功能,为了所谓的「管理」,这个功能的发明之初,就扩大了上下级、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矛盾。它实际上起到的作用,不是传递工作消息本身,而是给管理者提供了监督的手段。
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卓别林这部经典电影啊~~
而员工真的需要这样的「监督」么?
当然是不需要的,人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和亲密关系很像,底层靠的是信任和相互欣赏,有了这样的前提才可能「长期共存、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但并不需要「互相监督」。
尽管我在 如何理解百度公开的「可预测员工工作状态」专利?实际应用场景是什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里提到「工具中立」、「技术向善」,但「已读未回」这个功能本身,完全无法做到这两点,这个产品的初心是为了「管理」,却是扩大各种矛盾的导火索。也难怪大家都会对使用某些 IM 产品的公司避而远之,不无道理。
多说一句,辩论里提到的这句话,和普世意义上理解的概念有区别:
你要想看消息,你就得先付钱,这叫知识付费。
这里混淆了「知识付费」的概念。通常意义上的知识付费,字面意思,是对「知识」的付费;而在辩题里这个语境下的「付费」,是对「信息」的付费。
区分工作和生活是好事,但真实的职场做不到严格区分,这样的凛冬,希望每一个裹挟其中的职场人,都能找到自我平衡的方式。
说到这里,滚去加班了……
这里有我更多关于「职场」的回答>>>
关于「职业化」:
3、同事拥有哪些特质会让你觉得和他相处愉快并愿意一直和他共事?
关于「求职」:
7、有哪些青睐心理学背景的行业领域或岗位,它们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期待是怎样的?
关于「职场沟通」
1、在职场中「发微信」和「打电话」究竟哪种形式更不礼貌?关注这类「职场经」对新人来说有多大价值?
一些「热点」
如何看待拼多多离职员工吐槽「HR 克扣离职证明,需陪同入职下家」这一操作?
多益网络再发声明称,员工自降月薪 10% 实际人均提高年薪 10 万,如何看待这一波操作?
《奇葩说 第六季》第五期辩题「感兴趣的工作总是 996 ,我该不该 886 (说再见)」,你怎么选?
《令人心动的 offer》里有哪些值得职场新人学习的职场经验?
还有其他:
深夜水一个
你们怎么知道路标不是在拱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