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日本音译就是搞笑的,中国音译就是可以被接受的?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来说,汉字有表音和表意两种功能,因此“信达雅”也就成了中国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这里所谓的“雅”,不仅是要文意雅,用词也要尽量贴近语境。

比如说,比如说你要把Pepsi Cola翻译成“百事可乐”,那自然是一团喜庆,但你要是翻译为同音异调的“白事可乐”,估计这品牌也就别想着在中国卖货了。

与此同时,由于汉语有“语音”这个神奇的东西存在,因此可以通过排列组合来给一个词以更丰富(这里说的是丰富而非准确)的翻译。而日语就是单辅音+单元音的符合,缺乏鼻音等音,所以发音起来真的就会很奇怪。比如interesting这个单词,用中文音译好歹还能翻译成相近的“因吹斯听”,你用日语发音来发一个试试?

另外,汉语进行一些翻译,也可以通过表意来赋予这个词直观的指示。比如,lucy这个名字如果翻译为“路西”是可以的,但这就是纯音译,而如果翻译为“露茜”这就能让人知道这是个女性的常用名。(不过,也有翻译者认为这种翻译有问题,因为lucy这种名字虽然大多数都算是女性在用,但的确也有男性叫lucy,不应给翻译的名字家性别暗示。这个是学术争论,我不做评论)

所以在这个方面上讲,也并不是所有的汉语音译都能让人接受。比如当年可口可乐被翻译为“蝌蚪啃蜡”,你就很难说这是一个好翻译。而在中国的翻译中,粤语地区的很多外来词就是纯音译,当地人听着或许还行,但在普通话里倒很难让人接受。

举几个例子,Jaugar这个汽车品牌在香港被叫做“积架”,这就是纯音译,除了能表音之外毫无意义。而普通话里则将其翻译为“捷豹”,这既对应了车标,也展现出了这个车跑得快的特点。类似的,台湾管Benz叫“宾士”,而普通话里翻译为奔驰。显然,对车标的翻译,大陆地区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汉语的翻译也是分好坏的,并不是只要翻译为汉语就不奇怪。只是经过多年的规范用词,我们能接触到的翻译词大多数质量都比较高,而看到大多数语言又是纯音译,并且发音也很奇怪,自然就会觉得难以接受了。


user avatar   lksuuhdv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人对音译其实是比较谨慎的,能意译的基本都意译;剩下的实在难以意译,或者意译之后会产生歧义的才会去音译。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没必要的音译词还在被逐渐淘汰,比如特律风(电话)、梵婀玲(小提琴)、康密尼(共产主义)、水门汀(水泥)等等。

但是日语里的音译则已经到了泛滥成灾,严重影响正常阅读的地步。

比如dragon这个词,明明有对应的汉字“龍”、“竜”,偏偏翻译成ドラゴン(多拉贡);《龙珠》一部纯粹的日本原创动漫,日文原文居然叫ドラゴンボール(dragon ball,多拉贡·伯鲁)。你能想象中国的《三国》动画,起个名字叫《德瑞·金登》吗?

有个在日本的加拿大人落语(日本单口相声)演员桂三輝还讲过一个事儿:他刚去日本的时候,为了买香皂,专门学了“石鹸(せっけん)”这个汉字词,结果到了便利店里,店员都不知道“石鹸”是什么。于是他只好自己去找,找到后把香皂拿到店员面前,店员恍然大悟:这不是ソープ(soap)吗!

这就是崇洋媚外,不加分辨直接全盘西化的结果,中国千万要警惕。

我们要做的是,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走出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西方同化。


user avatar   vincent-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举的这几个例子都可以自己归纳了。中国的音译多数是牌子以及新兴事物,只需要知道发音就可以了,多数音译都不是一类词,基本都是二类词。

快餐类---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沙县小吃

身体乳类---凡士林、大宝、丝塔芙、适乐肤

床垫类---席梦思、喜临门、富安娜

中国不会把“快餐”读成---法斯特福德。但日本人会。

看日本的音译

“牛奶”---miluku。

“家庭”---familei。

“餐巾纸”---tishupeipe

“牛肉”---bifu

“苹果”--aipoluo

这非常奇怪,因为你作为一个人类,一个民族,必然是先喝过牛奶,吃过牛肉,有过家人,再见过洋人,再学会的英语。但日本将一些非常基础的初级词汇,也就是早200年就必然存在的东西,读成英语发音。

人类是先发明的眼镜,再给眼镜蛇命名的。是先见过猫,才发现那个鹰很像,才叫猫头鹰。但日本完全是反的,先学会的英语,才喝过牛奶。

就像中国人把“汉服”读成-拆腻子可娄精。

把“牛肉”读---必福

把“手臂”读--阿姆

把“水”读--瓦特

如果你把中文里的音译都拿走,不会影响日常交流。但你把日本人的音译拿走,那就不能玩电脑,不能吃牛肉,不能喝牛奶,不能回家找家人。

中国把威士忌作为音译。它的逻辑是,你必然是第一次喝了威士忌,然后问这个酒叫什么?英国人说这叫威士忌,你问为啥叫威士忌,英国人说他们也是音译的,whiskey是苏格兰语。

而我们熟知的很多日本音译,比如“香皂”在传统日语读--sekken(石鹸)。但日本人非要用外来词读---憨得臊噗(HandSoap)。难道美国人去日本之前,日本人没有香皂?

一门语言的基础词汇,不选用早早就基于词意构建好的语言逻辑系统,却为了图方便和省事把词语替换为外来音译词,这是民族构建中非常糟糕的标志。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音译,对应的是我们用汉语拼音标注英文词。

如果日本使用汉字和汉字的音读,来给外来语音译,那自然就没区别。

可惜现在能认全汉字的日本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成天横文字的八嘎们却越来越多。

没文化就是没文化,殖民入脑就是殖民入脑,确实没什么可洗的。

更具体的例子可参见此答文。


user avatar   chong-he-jun-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汉字本身是有意义的,可以用它来寄托一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假名这东西呢,纯表音。比如:

a. 美利坚

b. 亚米利加

c. 呵咪唎咖

d. 屙霾痢苛

e. アメリカ


2. 汉语的普遍倾向是音译改意译,能让人更容易看明白就会让人更容易看明白。这一点中国也存在的洋泾浜现象一样让人讨厌:

f. 黄油奶油霜

g. 白脱奶油

h. バタークリーム


3. 旧有词用新音译替代,这种事情让人无法理解。就算是要装洋逼,也不用全民一起装吧:

i. 方便面

j. 即席麺

k. カップ麺

l. インスタントラーメン

m. カップラーメン


4. 外来借词意义变化,语言演变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多少是有点别扭,会英语的能看懂,但也看不懂:

n. bike

o. 自行车

p. バイク

鉴于很多朋友没看明白……

日语的baiku指的是摩托车,自行车还是自転車,所以我说,会英语的觉得自己能看懂,但实际上没看懂。bike在英语语境内,几乎还是默认为自行车的。


以上这些现象,搞笑不好说,反正我觉得作为一个曾经的东亚经济文化强国,如今这副殖民地模样挺悲哀的。


user avatar   miao-jiao-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举的这几个例子根本不搞笑,搞笑的要看这位大哥:

Charles Leroux(夏尔·勒卢),1851-1926,作曲家、法国陆军大尉,为明治时代的日本写了多首军歌,对日本近代音乐发展有重要贡献。他写的《拔刀队》、《扶桑歌》至今还是日本陆上自卫队和日本警察的标准进行曲。

日语里他的名字叫:瞎撸撸·撸撸(シャルルルル-)。


user avatar   alext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说的这几个例子不叫音译,叫转写,这玩意儿鸡毛技术含量都没有。

貯古齢糖,这是日语的音译词,坦白说这个也算不上多高明,但表明了糖果的含义,起码比巧克力、朱古力和チョコレート好懂。

用片假名转写西文太偷懒了,而且:


日语里其实有非常好音译词,比如club->俱乐部,concrete->混凝土(砼字非常好,但混凝土更具创造性),可以说是音意兼备的上佳翻译,对整个汉字文化圈都有贡献,而现在一律片假名转写,相比之下,太拉了。


突然想到的,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就是说(这些废话看的我都想打自己)。。

中国人数千年来深受「书同文」的秦朝政策影响,因此对待文字的态度更认真严谨,而日本人就没这种mindset,所以在假名的使用上更加随心所欲呢?

如果有一天,中国出台新的政策,允许中文出版物使用拉丁字母作为secondary script,也就是说可以不受限制的使用英文等原文词汇,中文会变成什么样?


user avatar   mi-ha-yi-er-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片假名转写的外来词,实际上既不是日语,也不是外语,而是用日语注音符号转写的外语词谐音。

这个东西日本人和外国人都看不懂,日本人在第一次见到这类词时,也无法根据常识和上下文猜到新词的意思。

而当一个句子中,片假转写的外来词达到一定数量以后,甚至会影响句子的阅读。

类比到中文,举个例子:

第一

1.现在有一个固有词:【苹果】

2.但是我们不喜欢这个词

3.于是我们去找了一个外来词:【Apple】

4.然后我们根据外来词造了一个新词【艾破】

5.现在我们用汉语拼音转写【艾破】

6.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汉语词,叫做【aipo】

7.现在汉语里的【↓】就是【aipo】了

第二:

1.现在有了一个新技术

2.但是我们不想参照原有的词给他取名

3.于是我们根据外来词【Light Railway】

4.造了一个新词【莱特落位】

5.现在我们用汉语拼音转写【莱特落位】

6.得到【laiteluowei】

7.但是由于【laiteluowei】音节太多,我们进行了一定省略,得到一个新的汉语词【laiduo】

7.现在汉语里的【↓】就是【laiduo】了

第三:

1.现在有了一个新食品

2.由于我们是从葡萄牙引进的

3.于是我们根据葡萄牙语的【pão】

4.造了一个新词【抱】

5.现在我们用汉语拼音转写【抱】

6.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汉语词,叫做【bao】

7.现在汉语里的【↓】就是【bao】了

根据这个造词法,我们得到了很多新词,于是在生活中,你就会遇到大量这样的句子:

星期天,我坐laiduo去看baiduoming比赛。在天王洲ailan站下车的時候,顺路买了一些aipo和bao。

即,

星期天,我坐轻轨去看羽毛球比赛。在天王洲岛站下车的时候,顺路买了一些苹果和面包。

你见到上面那个句子时的感受,就是日本人在见到下面这个句子时的真实感受:

日曜日にライトレールに乗ってバトミントンの試合を見に行きました。天王洲アイル駅でライトレールを降りました。アップルやパンも買いました。






除此之外,这种【通过注音符号(片假)转写外来词生造新词】的音译方式更大的问题是:

它不仅会割裂【新词和固有词】之间的纵向联系,也会割裂【两个新词】之间的横向联系。

造成使用效率大幅降低。

还是举个例子:

1.日语中将【电话会议】翻作【テレコン】

2.这个词实际上是英文【Teleconference】的片假名转写

3.而【conference】本身的片假转写是【カンファレンス】,和这个【テレコン】完全没有联系;

4.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

即使一个日本人同时会日语和英语,既知道英语的【teleconference】、【conference】,

也知道日语词【会議】、【かいぎ】,

甚至他连用片假名转写的conference【カンファレンス】都知道,

……………

但是他在第一次见到【テレコン】的时候也猜不到…这个词表示的是电话会议。

如果类比到中文,

这大概就相当于把【teleconference】翻成【泰利康-tailikang】

但是【conference】的翻译却是【孔佛兰-kongfolan】

最后,

即使你知道【电话】是电话,【会议】是会议,

你甚至连知道【teleconference】这个英文词和【孔佛兰kongfolan】这个转写词都知道,

你也绝对猜不到【泰利康tailikang】指的是电话会议


user avatar   liu-an-ge-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日语中的音译实在太多了,已经到了超过所需程度的、堪称泛滥的地步。

你是一个中国人,你走进电影院会看到《007:无暇赴死》;而如果你是一个日本人,你只会看到《007:ノー・タイム・トゥ・ダイ》。

想象一下,当有一天你走进电影院,看到的是《007:耨・他一母・吐・呆》,你会不会觉得这个音译好潮好棒棒?你不会,我也不会,但日本人会。

也难怪之前有垂垂老矣的昭和男儿起诉NHK,理由是他交了钱看电视,结果铺天盖地的音译外来语导致他根本看不懂。

我只想请问一句,在他们那儿,翻译成《007:死ぬ暇なし》,判几年?


user avatar   wshhhh-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我不需要一些人在comment section中和我科普language中的naming是arbitary的。我知道这是language的主要characteristics之一。

我就是解释一下一些中国人为什么觉得日语外来语搞笑。这些中国人应该是不希望看到上面这些英语单词变成音译词进入到汉语里的。况且日语有一些场合音译词用得感觉也不经济啊。


原答案:

从中国人说汉语的角度来看,那当然是如此的。主要是日语音译的出镜率在汉语使用者看来是几乎失控了。

我们以星际争霸2的维基百科为例,看一下日语词条的第一句[1]

スタークラフト2(スタークラフトツー、英語:StarCraft II)(SC2)はブリザード・エンターテイメント(以下・ブリザード)が開発したスタークラフトの後続作品であるリアルタイムストラテジー・コンピュータゲーム。

汉语翻译过来大概是这样的:

星际争霸2是一款由暴雪娱乐开发的即时战略电脑游戏,是星际争霸的续作。

如果汉语也以日语这般的音译,那么可能就是这样的:

斯达尔库拉福特2是一款由布里扎德•艾恩特太蒙特开发的里尔太姆斯特拉琪类康普优特盖母,是斯达尔库拉福特的续作。

从汉语使用者的角度来说,这几乎就是在用日语语法说英语,能不觉得搞笑吗…


一更……

以上是从中国人看日语外来语出现频率的角度开个玩笑……这么多人看那我再开个更大的玩笑……反正都是维基百科复制过来的【。

打开日语词条“日琉語族”,读一下第一段[2]

前面都是“自以为是的”中国人认为日语应该有的样子:

日琉語族 (にちりゅうごぞく、英語: Japanese-Ryukyuan languages) または日本語族(にほんごぞく)とは、日本列島で話され、日本語とその同系の諸言語からなる語族である。

最后来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中国人看来日语中“违背祖宗的”外来语:

ジャポニック語族(英語: Japonic languages)とも呼ばれる。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相当于这样的:

  • 欧美人:“日琉语族,也叫日本语族。”
  • 日本人:“日琉语族,也叫脚盆尼克语族。(划掉)”

作为中国人类比以下,相当于:

  • 英语:“普通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
  • 汉语:“普通话以北京满德瑞为基础。”

总之,对于我这个中国人来说,日语很多外来语始终有一种“日语里真的翻译不出来吗???”的感觉……


稍微说点正经的东西

日语现在虽然音译多,但人家自有自己拓展和偷懒的方式。比如,computer作为外来语进入日语变成コンピュータ后,失去了原词中动词compute和名词后缀-er的意义,原本的派生词computer反而变成了一个独立个体 コンピュータ。但这不代表日语就只会死板地无脑コンピュータ。比如人家就拿开头两个假名コン作为computer的代表,拼出自己的合成词パソコン(personal computer的缩写)。类似的还有便利店コンビニ(convenient store)。

实际上,日语本来元音就少,鼻音之外辅音也不喜欢辅音结尾,造成他们音译写出来经常一串片假名似乎好长好离谱,可如果真让他们意译一下,说出来未必短…比如和“经济”对应的日语(用这个词来对应economy好像还是日本先这么用的),日语汉字是两个字,但全写假名是けいざい;要借英语economy的话是エコノミー,说起来长度差不多的。

上面玩笑里的Blizzard实际上更为典型:汉语直译就是“暴雪”,两个字两个音节。日语就不一样了:你让日语直译是“吹雪(ふぶき)”,或者再“大一点”,“猛吹雪(もうふぶき)”。我们和音译ブリザード比较一下:

  1. 日语直译1:ふぶき(三音节,三拍)
  2. 日语直译2:もうふぶき(四音节,五拍)
  3. 日语音译1:ブリザード(四音节,五拍)

看,实际上真的说出来的话差不多长。这个我认为也是现在日语中音译可以渗透起来很容易的条件之一。

当然真·比较·离谱的也是有的,比如上面的strategy。尤其是从音节的角度来看,音译说起来嘴巴也太忙碌了一些……

  1. 日语直译:せんりゃく(“戦略”,三音节,四拍)
  2. 日语音译:ストラテジー(五音节,六拍)

总之,所有语言自有自己拓展和偷懒的方式,我们这些外语者不需要为人家瞎操心。我们专心玩梗就可以了。

但凡日语敢把“玻璃渣”直译成“猛吹雪”,中国人玩起梗来绝逼比现在ブリザード更猛233333

参考

  1. ^スタークラフト2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2%B9%E3%82%BF%E3%83%BC%E3%82%AF%E3%83%A9%E3%83%95%E3%83%882
  2. ^日琉語族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97%A5%E7%90%89%E8%AA%9E%E6%97%8F



              

相关话题

  二战结束之前的日本首相有多大实权? 
  有哪些中文诗词歌戏,即使全部逐字翻译到欧洲语言,其本身意境和原有情感也不会丧失扭曲太多? 
  日本的加班文化是否真的像传言中一样凶猛? 
  中国人在日本是用中文本名吗?如果是,日本人会如何称呼? 
  既然日本牛肉刚刚解禁,那么之前日料店里标榜的日本和牛是什么? 
  苏联为什么没能扶持一个日本政权? 
  方言以后会走向灭绝吗?本地的方言会在有生之年走向灭绝吗? 
  如何评价伪满时期的建国大学? 
  sandwich 为什么音译成「三明治」? 
  “姓关名羽字云长”的“字”怎样翻译成英语?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国人总是怀疑本国科技人员,真的是科研能力这么差吗?
下一个讨论
青年教师是否要慎重入职三四流高校?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