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汉语有没有时的范畴? 第1页

  

user avatar   hei-zhi-sheng-l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至少普通话里没有“时”的概念,只有“体”的概念。

说在前面,英语语法中传统上称呼的“时态”这个名称是有点问题的,其实是“时”+“体”两个范畴;而“态”其实指的是主动态、被动态之类的「语态」。所谓“现在完成时”之类的,其实是由“现在时”+“完成体”两部分组成的,而普通话中只有“体”,没有“时”。

“时”可以理解为是一件事情出现在时间轴上哪个位置,相对好理解一些;而“体”则是指一件事情在时间轴如何展开的,可以强调事件的起始点并忽略中间环节,也可以反之强调中间环节(这就是最常见的perfective和imperfective的分类)。

1.汉语中其实有两种“了”,一个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一般称为“了1”,表示“完整体”(perfective aspect),和英语中所说的“完成体(时)”(perfect aspect)准确而言不是一回事,但因为术语比较混乱,所以很容易混淆,具体可见下图的说明。[1]为了避免术语名称在“时”和“体”上分不清,所以一般把「体」范畴下的称为“完体”。

比如“我跑了步”,是把“跑步”这件事当已经实现的整体事件来看待的,而不是说具体地从甲地到乙地的过程如何如何,也没有暗含“跑步之后会造成什么结果”。而作为「现在完成时」的I have run,则包含了“跑步之后的影响”。

另外还有个“了2”,用在句尾,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开端体”(incepetive aspect),表示状态发生了变化,某件事情开始了,比如“他当兵了”;另外一个则是“完成体”,强调的正是和时间先后相关的「结果」,比如“我没钱了”,隐含了“可能现在要饿肚子了”这种结果。

这两个“了”是会混淆,尤其是在“了1”出现在句尾时,就可能被理解为是“了2”。如“他来了”,可能是“他来”这件事情已经发生过了;也可能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他刚刚出现;又有可能暗含“他来”这件事会导致某种结果,比如“他会帮助解决某件事情”。

2.“过”表经验体(experiential),字面意思,某人或某物对于某事有某种经验。如“他看过这场电影”,既然有了这次经验,那么当语义重点放在“他看过”上时,此人或许接下来就会进一步了解电影的相关事情;而当语义重点放在“这场电影”上时,那么或许别人谈论其它电影时他就不清楚了——总之都说不准。所以不建议看作是“过去时”,因为对将来会有某种潜在的影响;也不建议看作“完体”,因为未必对后续事件一定会产生某种影响。因此,理解为“经验”最恰当。

3.“着”表未完体(不完全等同于进行体,指的是一件事情没有做完,而未必就“正在做这件事”),而且是状态的持续。如果是动作的持续,则要用“在”(如果一定要强调进行体,即“事情正在发生”,最好用“正在”)。比较一下“墙上挂着一幅画”,和“我在挂一幅画”,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

4.还有一种限定体(delimitative),出现诸如在“走一走”、“走走看”、“讨论讨论”等结构中,单音节动词用前两种形式,双音节的用第三种形式,表示一种「尝试性」的行为,仅做一点点试试看。

参考

  1. ^ 《现代语言学词典》P261-262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有相当一些人不相信语言学界对古汉语的构拟? 
  现在的议论文是否大部分都犯了诉诸权威的错误呢? 
  比起日语,中文的表达是否太过直白? 
  我想问个关于语言学的问题,普通话究竟是不是满化汉语? 
  现代汉语造词能力是否在下降? 
  全方面综合来看,汉语是否为最优秀的语言? 
  中国自行规范汉语的语言文字而无视其他国家(如新加坡)的汉语使用情况是否合理?为什么? 
  德语ge-前缀和古汉语既是否同源? 
  字母词「VS」出现在中文里,该如何读? 
  你认为最恶心的词句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历史上洛林和阿尔萨斯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法国有强烈的归属感的?
下一个讨论
中国未来会不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