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大众 CEO 警告员工「不赶上特斯拉就会丢饭碗」,此言论释放了哪些信息? 第1页

  

user avatar   enzojz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本科电气工程,07年在读大三的时候就认为电动车必然取代汽车。当时的理由是,内燃机的转矩特性天然不适合牵引,所以需要变速箱去适配,而电动机没有这个问题,可以直接作为牵引动力,能源利用率更高,同时性能更强大。且电动机比内燃机要环保很多。



当时很愚蠢,因为这个理由没去学车,因为当时我觉得电动车必然操作方式和汽车不一样,我不想考两次驾照。

大概是2014年的巴黎车展,这些欧洲的厂商有大规模展出电动车的,当时仔细观察那些车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些所谓的电动车,不管是奔驰还是宝马,都只是把内燃机换成了电动机,却还装着变速箱?当时特斯拉也参展了,我特别注意到特斯拉没有变速箱。而这个差别就体现出那些传统车企,要转型电动车,有多大的阻力要克服,当初这些传统车企,或许是因为内部利益牵扯的问题,或许是历史惯性的问题,展现出对于电动车的理解甚至不如一个学电的大学生。

当时这一见闻导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些传统车企做出来的电动车持非常怀疑的态度。

最后当初倔强的我还是考了手动挡的驾照,因为结婚对象大学毕业就有驾照了,不会开车在家里没地位。



前几个月法拉利任命了一位来自意法半导体的局外人做CEO

连护城河很深很宽的法拉利都知道要做电动车了,再不做,再不赶快变,而且是革命性改变,法拉利就是新时代的马车

何况大众这种面向大众市场的品牌呢


user avatar   li-yun-94-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天我们公司OTD项目组安排了一次与Gartner欧洲咨询师交流,其中我们问到欧洲车企怎么看待特斯拉。Gartner咨询师答复说,特斯拉目前的产销模式只是直销,并不是OTD。

欧洲的汽车文化与中国这边不同,欧洲消费者买车的客户旅程大致如下:

1,买车前在各车企官网配置器上定制自己的车型配置。——在家有网络的条件下即可完成

2,带着自己的配置清单与4S店沟通,增减后确认配置、确认价格。

3,销售顾问/客户自己在线下单。

在这个过程中店里较少推荐库存车给客户,客户也极少考虑买库存车,除非库存车有非常大的优惠折扣,双方围绕车辆配置和价格探讨。

特斯拉的优势在差异化的电动车型产品。

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结合OTA使客户在售后与厂家保持持久的粘性。而在售前的产销过程,被极大弱化,所以特斯拉说自己不搞营销,不搞4S店。

我们一直在思考OTD能否成为传统车企的优势,传统车企要将产销模式塑造成竞争壁垒,至少要分三步走:

  1. 培养消费者和经销商习惯,塑造OTD文化氛围。强化消费者购车渠道首选厂家OTD渠道,经销商低库存运营。
  2. 打造并持续优化在线配置器。在线服务除了定制配置、承诺交期、产销全过程透明外,还要结合VR看车试驾、人工智能讲车等技术,给予客户更多、更佳体验。
  3. 代理或者直销。经销商赚取销售佣金,减轻资金周转压力。厂家建立部分自营店,统一定价。

以上三步说来就像把大象装冰箱一样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每一步都步履维艰。

特斯拉确实给传统车企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也是转型契机,我相信《中国合伙人》里黄晓明说的那句话:掉进水里不会淹死,待在水里才会淹死。

游泳圈被特斯拉扎破了,我们要学会自己游泳,动起来,就不会死。


user avatar   chen-ming-ji-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看我就再聊聊吧。

其实当时我就在狼堡做ID3的项目,个人其实挺喜欢这个车,小巧精致,操控还不错,转向半径也小。

但是当时车机的Bug之多我都惊呆了。

也有几个朋友在市场部门工作,BOM成本之高让ID3定价极为艰难。

之后因为疫情和个人原因我就辞职回国了。

现在国内ID3终于要上市了,不得已定的17万的价格(欧洲3万欧)基本上可以说是卖一辆亏一辆。至于OTA,目前来看只能升级娱乐系统。

但是如果有朋友不在乎娱乐系统和各种炫酷(鸡肋)的辅助驾驶系统,我其实会推荐ID系列。

交出电动车的定价权之后,大众已经输了一大局。



还在狼堡大众华人群里潜伏的我,员工会一结束就看到了他们的讨论。

迪斯很擅长安抚裁员恐慌下的员工们。

下一辆高尔夫不会来自特斯拉。

下一辆高尔夫不会来自中国。

下一个标杆车型一定还会来自于狼堡。Trinity(大众的2026计划,智能化电动化)。

我还记得id3也说是下一个高尔夫,这是自己提前承认失败了?

大众MEB平台在国内的销量不及预期,面对国内极其激烈的竞争,大众的中庸之道已经不管用了。

特斯拉柏林工厂上量之后,大众的id系列还能保住销量冠军吗? 这点我是存疑的。

还有中国厂商出海的进攻,这都让大众如坐针毡。

迪斯还提到,以后如果人们想买一辆电动汽车,它应该来自勃兰登堡(特斯拉工厂),或者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

这是他的自信。


不过看群里的中国员工,他们倒是对此不太乐观。

德企的开发效率,不是一个CEO可以决定的。


我是厘米,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zhuge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众不愧是外资ICE集团最敏锐的,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1. 发展方向的主导权:大众部分高层已经很清楚在中美主流市场往电动化(隐含智能化)加速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大众,乃至德国/欧洲同行们已经失去之前几十年ICE汽车发展方向主导权并损失了之前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优势。
  2. 行业背后的国家战略:中国不甘心跟随德国48V汽油/柴油-PHEV-氢能的技术路线,美国也不愿意走日本混合动力-氢能的技术ll路线,并都不愿意走对方拒绝的技术路线。为什么?国家战略里的能源战略和国家竞争战略意味着从地缘政治从未来国际洲际竞争要判断“行”这个大行业的核心要素发展走向。前者不能持续靠引入欧洲内燃机技术,持续吃变速箱精密加工的亏,再走依赖原油进口的柴油路线。后者不愿在日企已经布满专利技术上不断的提交类似当年VHS/CD/DVD时代的专利技术费用,更要把大国天赋异禀的要素优势发挥出来,三电/数字码农这样的核心中美优势。
  3. 传统企业的内部矛盾:由于欧洲大多数汽车企业有深厚的国家/地方政府/家族主导,而最缺乏的是管理者控股的结构(某种意义上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均为上一世代创业企业。而新管理层往往以没有绝对控股权,与董事会/监事会/工会/地方政府/国家政府甚至外资控股方有大量的决策博弈。这方面大大耗损了企业真实竞争战略研判和执行。
  4. 潜在的行业风险影响:一旦在最近5-10年,大众/德国/欧洲/传统汽车强国在这一代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失败,以为着一个在财富500强常年占据数十个位置的行业产生巨变。意味着目前汽车产业链利益分配模式改变,会深刻影响到某些依赖汽车行业的城市/区域/国家的发展。以目前看来德国/日本汽车行业均有双位数GDP/就业/出口的占比。如果规模/利润发生负向变化,长期以来出口/国外合资获取的高额利润将会降低,对相关国家行业技术发展会进一步打击。

以上,普通雇员,部分中阶管理层和绝大多数行业参与者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影响你未来的发展。而部分清醒的管理层已经知道在悬崖边缘,进一步是海水,退一步是火焰


user avatar   hui-du-12-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笑的是德国人至少会警告自己。日本的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等等。只会站在那里破口大骂电动车,却不知道最终科技革命也会革到自己头上来。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很多人不喜欢特斯拉,但是特斯拉的确猛。在销量上还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新能源车目前就是中美两家在大战,日本还在做PPT,德国虽然出了大众ID系列,但还是略显单调了。中国和美国这两家,在汽车行业并不算业内顶流,福特,凯迪拉克,通用在市场上整体品牌力没有德系日系强,即使是高档车的林肯,也还是感觉缺了点意思,有点钱的人买保时捷,奔驰,甚至买雷克萨斯,而林肯则没几个见到的。


中国就更不用说了,起步晚,而且国家一开始就没有想着把人力财力投入乘用车,要做的事情太多,优先搞国防科技了,乘用车这种改善民生的,就往后拖。直到21世纪初,国产乘用车都处于一个默默无闻的状态。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窘迫的困境,在汽车转型时,美国的特斯拉赶上了风口,再加上马斯克自身的大IP在,以一种全新的营销姿态出现,成了新能源车大咖。一个新领域,先入场的容易吃到肉果然不是瞎说的。而中国因为技术问题,没法在变速箱和发动机上跟国外拼,在新能源车上,就容易多了。中美这两家在新能源车领域上,没有什么偶像包袱。


但是日本德国就不一样了,德国在燃油车上已经占领市场很多年了,高端车中档车低端车都有,日本则是拼性价比拼出了极致,这两家在新能源车出现前,生意做的好好的,不会有什么动力去改变。大众意识到问题了,但是能否赶上这一波?德系车本身有品牌力在,产品只要做好就没问题。而现实又未必这么简单。因为实际推行中,会遇到阻力。原有的管理体系,工艺流程成为了框架,有了参照物在,稳抓稳打没问题,但是灵活性就不知道了。日本有个很糟糕的情况:官僚主义。


日本的企业大多数都有官僚主义,而且极其保守,掌握权利的都是老人,体制上就是只要不出错,按时退休就行。雷克萨斯卖得好好的,干嘛要推行新能源车?日系车企推新能源车即使有心,但绝对会无力。因为日企的规章制度过于繁琐,限制了自己的脚步。如果说新能源车在能源方面解决问题了,干死丰田的不会是中国也不会是美国,而是雷克萨斯。自身的优势,有时候就会变成劣势。德国现在追赶也许还来得及,日本就前途未卜了。


还有,看一下以前的宝洁。现在宝洁已经没落了,为啥呢?因为消费者认为宝洁老土。再看看丰田那几款新能源车,对比一下蔚来,上汽R,理想,哪吒等造车新势力,各个都设计得看起来有逼格,这是日本的死穴。日本的YKK在外形设计上完美地输给了国内厂家。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外形不重要,那是以前。以后消费汽车的年轻人,会看啥?肯定不会只看性能,也会看外观。在新能源车领域上,大家面对的技术难题都一样,而国内是处于领先状态,日系车有什么把握可以让自己在新能源车也一直保持燃油车的优势?当大家水平差不多的时候,还有什么作为参考指标?外观。这方面日系是真的拉。新能源车的好戏还没开始呢,大众还懂得居安思危一下,日系车在干啥?都等不及成为下一个三菱了吧?


user avatar   yun-dan-tian-gao-36-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user avatar   shao-shuai-44-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官难断家务事,只能说王力宏唯一的问题是钱给少了。


user avatar   fengzhihaoj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官难断家务事,只能说王力宏唯一的问题是钱给少了。




  

相关话题

  续航长、价格低,特斯拉 ModelY 能成为年轻人最想买的特斯拉吗? 
  爸爸走路看手机,4 岁儿子被卷车底,司机负全责,如何解读这一事件?意外发生时家长看护责任如何界定? 
  如何看待大众中国 CEO 炮轰「增程电动车」:胡说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 
  如何评价吉利计划投资法拉第未来 3000 万到 4000 万美元?FF 在国内潜力如何? 
  开 5 万元以下的车很丢人吗? 
  如何评价The Grand Tour第一季第一集The Holy Trinity? 
  马自达车身采用的1800Mpa热成型钢和1310Mpa冷成型钢在行业是什么水平? 
  高速和城区综合的油耗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现实里的赛车离合都是能随便踩不熄火的吗? 
  为什么我觉得大部分人(80%)开车都太慢了? 

前一个讨论
如何正确地补充多巴胺,抵抗抑郁情绪?
下一个讨论
新冠灭活疫苗接种第三针一个月后抗体水平大概提升 5 倍,这一说法有哪些科学根据?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