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阅读经济学或金融学文献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o-shan-19-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学术研究,文献的功底很重要。比如很多人认为找到一个好的研究idea(主意)是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步。文献对找idea非常重要,因为: 1)不熟文献就难以有idea。因为正如前哈佛大学创新学教授,著名学者Lee Fleming说的,任何创新都是不同材料的重新组合或拼凑(recombination)。不熟文献就没有拼凑的材料,从而很难想出idea;2)即使有了idea,不熟文献也搞不懂idea对文献的贡献,难以识别idea的价值。文献功底也对研究的其他重要步骤(比如理论讨论,研究设计等)也有重要的价值。另外,这里透露一个独家消息,我在法国图卢兹大学读博的时候,听有法国老师说我校教授,偶像级学者Tirole的文献功底很强,能记住很多论文。要知道他不但是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可能是目前全世界经济学顶级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名第一的人。


作为一位大学教师我经常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研究效率,既然文献这么重要,那么我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这里谈一点我的体会。在图卢兹大学读经济学博士的时候,很多老师和同学说我对文献的掌握比较好,文献记得熟。其中一个原因是在每周几次的seminar(研讨会)上我常常指出演讲者的论文在文献上的问题。久而久之,学院的很多人就知道有个中国学生怪人(哈哈)是个文献通。因此,别人常叫我“moving library(移动图书馆)” 或 “Google”。一个好玩的事情就是,当我博士毕业离开图卢兹的时候,我的导师,一个幽默的人,就开玩笑的说,“你离开后,我们担心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要坍塌”:-)。毕业快十年了,上个月(2017年10月)我受邀请在图卢兹大学演讲我的论文,在与他们老师吃饭时他们依然对我当时的这一点印象深刻。


我思考了一段时间,感觉我文献记得熟可能得益于我的阅读方法。我的阅读方法就是三个字:记笔记。很久以来,我读论文的时候必须在一张A4的纸上记笔记。以记下文章的motivation, idea, result, selling points,有时还包括文章的features, tricks和好的写作技巧。一般也就半页或1/3页。随后大概一个月时间,这张纸会在我的随身的书包的文件夹里,偶尔我会复习(review)这个笔记,来思考下这个文章。之后我才把这张纸归类整理到其他文件夹里。我一直使用这个方法,因为效果特别好,我现在已经有上千页这样的笔记,都整理在文件夹里,分类放置(比如我分成资本结构、投资、机构投资者、董事会等等),以备查找。一些特别有用的笔记我还把它们扫描成pdf文档,以防遗失。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利于学习。我看了一本不错的英文的教师培训书籍(Teaching Today A Practical Guide 作者Geoff Petty ),里面讲据学习心理学(psychology of learning ), 在学习知识时,学习者必须要构建他们自己对知识的意义(learners must construct their own meaning),而不是被动的吸收。记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的意义。有的时候真是觉得:一旦把某个知识点记下来,这个知识就是你的了;不记下来,知识还是别人的。

2) 笔记里我会把论文的要点分解开,一般分解成motivation, idea, result, selling points,有时还包括文章的features, tricks。分解开来,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混在一起,不容易理解、记忆和以后的使用。

3)利于记忆。复习和重复是最简单的记忆方法。多看几遍就容易记住,

4) 温故知新。在拿着笔记复习的时候,可以构建自己对知识的意义。学习不是听,也不是读,是主动的思考。

5)方便以后使用。当需要某个原来读过的论文的时候,我一般不是看原文,而是把自己对这个论文的笔记找出来,读笔记。因为自己的笔记比原文通常更容易理解,自己的笔记都是精华,是自己根据原文构造的知识。而原文太长,内容太多,太浪费时间,经常价值不大。


记笔记还有其他好处。这是因为,我偶然看到一本关于阅读的畅销书,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该书在当当书店的“效率与能力”这个分类排名第一。评论者说这本书的内容只需要三个字就能概括:记笔记。实际上该书的副标题就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该书也指出了记笔记的一些好处。比如,一本书每个章节的核心内容其实不多,也就是几句话或几段话。阅读时应该对这些核心的内容花更多的时间,反复思考。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还是一扫而过。记笔记就强迫你慢下来,在这些核心内容上花更多的时间,使你更好的理解和记住核心内容。


如何记笔记呢?个人有自己的习惯。下面的照片就是我的笔记的一个例子。在这半页的A4纸上面我记录了一篇论文的笔记。这篇论文作者是He, Huang, Zhao三人(包括我自己)。论文全文可在这里下载 papers.ssrn.com/sol3/pa

笔记最重要的内容是3个R。RQ外面一个圈是我的符号,表示Research Question(论文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R外面一个圈表示Results(论文主要结果)。RD外面一个圈表示Research Design(论文的研究设计)。后面我还记录了论文的contribution(贡献)。M表示motivation (论文动机)。Why good 意思是这篇文章为什么不错,能够发表好期刊。

阅读真的是很重要,大家一定要重视。这里还有一个关于Tirole的传言。经济学家几乎都知道,Tirole可能是全世界最通才的经济学家,因为在众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研究领域至少包括产业组织、公司金融、国际金融、企业理论、规制与激励、博弈论、宏观经济学、心理经济学。一次一位法国老师,Tirole的好友说: 人们通常说他是天才,从一个领域到另外一个非常轻松,却不知道他背后下的功夫。在他开始经济学心理学研究的时候,他打印出来阅读的相关论文已经快走一人高了。这可见他的阅读量和阅读效率是如何的恐怖。

同时,记得华人著名经济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正教授方汉明在《美国经济学教育体系和对中国的启示》中就谈到,从博士第二年开始,博士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critical reading(批判性阅读)。因此阅读效率对学习和研究效率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最后,以我自己作为反面教材(哈哈),提供一点警告。 太跟随文献也不好。太跟随文献,太迷恋文献,通常难以重大创新,局限了自己的思维:因为文献都是人家已经做了的。因此又要超越相关文献,在对本领域文献很熟悉后要阅读其他领域(如历史、法律)或观察现实世界(金融学界有牛人说华尔街日报是最好的“学术期刊”The best journal is Wall Street Journal.)。博弈论大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Rubinstein说过“If you want a good idea, look at the world around you or take courses in other disciplines.”文献只是基础,要成为大牛还是要创造力(imagination)和想象力(creativity)。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要掌握自己领域的文献,才能超越。


这只是我的体会,希望大家也讲一讲各自的体会,使大家都能提高。

我的个人博客和微博里有些学术研究方法和技巧的讨论,欢迎大家访问。

博客网址:blog.sina.cn/dpool/blog

微博网址: Sina Visitor System




  

相关话题

  国家实行住房统一免费供给的政策是否可行?有哪些可预见性的结果?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怎样的一幅全貌? 
  如何评价盐业取消专营后百姓感到不满的情绪? 
  对华为的禁令会对美国本土造成哪些影响? 
  城市道路是不是对没有车的人不公平? 
  机器学习在理论经济学研究中有哪些可能的应用前景? 
  什么是反事实分析呀? 
  印度政府采取的哪些举措,使得印度 2016 年 GDP 相当于中国 2006 年的水平? 
  将国外一些牛逼期刊的学术论文翻译成中文版本可行吗? 
  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的区别?还有金融学?选专业更倾向那种?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新研究称「女学生最好找男导师」惹争议?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食堂漫天要价,研究生补助还不够食堂乱收费的?





© 2024-06-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