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战争中有「不惜一切代价」的命令吗?

回答
在西方战争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过类似“不惜一切代价”的命令,或者说,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指挥官们会做出非常规的、甚至是违背常规作战原则的决策,以求达成战略或战术上的关键目标。当然,直接用“不惜一切代价”这几个字作为正式的、公开的命令,在现代军事术语中并不常见,因为这很容易被解读为不顾士兵生命、不顾战争伦理,甚至可能是一种战术上的失败主义信号。

但是,我们要理解军事指挥的本质,它往往是在极端压力、信息不全、时间紧迫的环境下进行的。有时候,一项任务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国家存亡、扭转战局的关键点,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官的考量会发生微妙的转变。

历史上的例证与深层含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一步也不能后退!”
虽然这是苏联的例子,但它深刻影响了二战的整个战略格局。斯大林亲自下达的第227号命令,核心精神就是“一步也不能后退!”。虽然不是直白的“不惜一切代价”,但其含义不言而喻——必须坚守阵地,即使付出惨重的代价。这道命令的执行非常严酷,后方的阻击部队会向逃兵射击,意在用恐惧来强化士兵的战斗意志。在这里,“代价”不仅仅指人员伤亡,还包括了对士兵生命本身的价值的再定义,一切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这种命令,反映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家机器可以动用一切手段来维持前线不崩溃。

突出重围与孤注一掷的战术选择:
在某些战术层面,指挥官可能会下达类似“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敌军防线”的指令。比如,一支被围困的部队,唯一的生路是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官可能会指示部队以最大火力、最猛烈的进攻去冲击敌人的薄弱点,即便这意味着要承受比平时更高的伤亡率。这背后不是说士兵的生命不重要,而是说相对被歼灭而言,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创造一线生机,是更“值得”付出的代价。例如,在诺曼底登陆后,美军在某些区域的推进,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为了尽快巩固登陆场,打通补给线,指挥官也只能采取近乎“不惜一切代价”的猛烈攻势。

夺取关键战略要地的决心:
在战略层面上,有些地点或目标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比如,某个重要的战略港口、一座能够俯瞰整个战区的山头、或者一项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技术或情报。当最高统帅部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某个目标时,他们可能会向前线部队传递这样的信号。指挥官会根据最高统帅部的意图,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包括预备队、炮火支援,甚至是冒着暴露自身弱点的风险,来完成任务。这里,“不惜一切代价”更像是一种对任务优先级的最高级别排序,它意味着其他的顾虑(如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存实力等)在此时必须暂时让位于此项任务的完成。

“不惜一切代价”的潜在风险和现代军事的考量:

尽管如此,在现代战争中,直接使用“不惜一切代价”这种表述会带来很多问题:

1. 法律和伦理的困境: 国际人道法对战争的参与者有明确的规定,禁止故意伤害平民、虐待战俘等。任何“不惜一切代价”的命令,如果被解读为可以无视这些法律和伦理底线,那么执行者和下达者都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2. 士气和人性的挑战: 虽然士兵理解战争的残酷性,但如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只是被当做消耗品的炮灰,那么士气会受到严重打击。优秀的指挥官会尽量在达成目标和保护士兵之间找到平衡。
3. 战术上的不明智: “不惜一切代价”有时也可能是缺乏周密计划和创新战术的掩饰。过于依赖蛮力推进,往往会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无谓的伤亡,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4. 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偏差: 战争中的信息传递层层叠叠,一句模糊的“不惜一切代价”到了前线指挥官那里,可能会被解读成各种极端的方式,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现代军事指挥的趋势:

现代军事指挥更强调:

精确打击和低伤亡率: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国军队都在追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无人机、精确制导弹药等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减少人员伤亡。
信息优势和情报主导: 准确的情报能够帮助指挥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冒险。
灵活的战术运用: 依靠巧妙的战术设计,绕开敌人的坚固防御,而不是硬碰硬。
战后评估和战略的长远性: 即使在战时,指挥官也会考虑长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避免因一时的胜利而造成长期的负面后果。

总而言之,在西方战争史中,虽然没有明确的“不惜一切代价”这几个字作为标准的作战口号,但在某些历史节点,指挥官为了达成极端重要的战略目标,确实会做出需要部队承受巨大甚至压倒性代价的决策。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必要之恶”的军事逻辑,一种在极端情况下对风险和回报进行重新评估的结果。然而,现代军事理论和实践,已经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技术、情报和灵活的战术来降低战争的代价,而不是仅仅依靠“不惜一切代价”的决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家是排枪时代杀过来的,这种事不用强调。

西方军队的命令天然包含不惜一切代价,无须格外强调。史迪威对国军最不解的地方,就是中国军队居然还可以对命令讨价还价。。。

我军命令里喜欢加上这一句,其实也是因为当年游击习气比较重,正规化建设还不够。。

而公知和港台对战争的理解,基本上就是古惑仔水平。

至于英美在陆战上怕死人,跟陆权国喜欢避战保船是一个性质,有退路而已,在海上英美可是真不要命的。

别忘了大英海军格言————见敌必战!

大英海权那是在多少次绝不后退一步的战斗中真刀真枪杀出来的。

拯救马耳他行动,英国搭上整个地中海舰队,只为把几条运输船开进马耳他。

中途岛海战,没有持续的自杀式饱和攻击牵制了日军防空,俯冲轰炸机根本就没有机会创造奇迹。

再说了,陆战上指挥官保守一些,可绝不等于怕死。只有不怕死的士兵,才值得让指挥官珍惜。

user avatar

日德兰那破地方,贝蒂同学为了拖住大洋舰队,咣咣填进去3艘战巡……

然后这丫的眼都没眨,“今天我们的船运气不太好”,转手配合赶来的杰里科同学按住大洋舰队摩擦摩擦……


20190418更新,插个乐子

看见钢4的DLC那男人那枪(误)里有个成就,大概是“nothing wrong with our ship”,是拥有12条战巡,群里几个货分析了半天为什么是12条……

得出结论

他大嘤一共造了15条BC, Invincible、Inflexible、Indomitable、Indefatigable、New Zealand、Lion、Princess Royal、Queen Mary、Tiger、Renown、Repulse、Courageous、Glorious、Furious、Hood(当然,Courageous、Glorious、Furious这三个玩意算进去有点不要脸)。

然后Invincible、Indefatigable、Queen Mary这三位在日德兰因为"there seems to be something wrong with our bloody ships today”凉了,所以剩下的12条就是“nothing wrong”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西方战争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过类似“不惜一切代价”的命令,或者说,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指挥官们会做出非常规的、甚至是违背常规作战原则的决策,以求达成战略或战术上的关键目标。当然,直接用“不惜一切代价”这几个字作为正式的、公开的命令,在现代军事术语中并不常见,因为这很容易被解读为不顾士兵生命、不顾战.............
  • 回答
    94年那场车臣战争,硝烟弥漫,血与火交织,除了车臣的武装分子和俄军的浴血奋战,围绕着这场冲突,始终有一个隐秘而引人遐想的侧面:西方特种兵的存在。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在很多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局中,看不见的手往往在幕后操纵,而这些前特种兵们,更是其中的常客。那么,在94年的车臣战争中,那些西方特种兵究竟是何.............
  • 回答
    中俄“西部·联合2021”演习上,歼20战机的亮相,无疑是本次演习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这不仅仅是中国空军装备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俄两国战略协作深度和军事互信水平的一次直观展现。围绕歼20的出现,有几个层面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一、歼20的实战化部署和运用能力提升首先,歼20的亮相意味着它已经.............
  • 回答
    标枪与弓弩的战争效果对比,以及为何西方历史上有大量投枪军队而中国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了地形、战术、技术发展以及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标枪作为战争武器的效果:精准、穿透与战术的灵活性标枪,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军用标枪,在战场上绝非简单的“扔棍子”。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三国演义》和《权力的游戏》描绘的西方战争,虽然都涉及兵戈交锋,但其深层次的差异,绝非简单的史实与虚构的界限,而是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和创作意图。首先,《三国演义》所呈现的战争,虽然是小说,却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历史现实。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战争更强调“兵者,诡道也”的谋略运用。诸葛.............
  • 回答
    陆抗在西陵之战中的表现,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教科书式的杰出指挥,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统帅的卓越才能。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79年,是三国末期吴国灭亡前夕的关键一战,也直接关系到晋朝统一天下的进程。虽然最终结果是吴国战败,但陆抗在战场上的表现仍然值得高度评价。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评价陆抗在西陵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2021年10月11日西部战区发言人龙绍华就中印第十三轮军长级会谈发表的谈话,并探讨如何看待这次会谈。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 持续的边境对峙: 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中印两国在实际控制线(LAC)沿线多个地点持续处于军事对峙状态,特别是班公湖、加勒万河谷.............
  • 回答
    根据您提供的图片,可以推测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有时也被称为伊犁战役)中,清军装备的火器主要有以下几种:火炮方面: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清军在战场上部署了数门火炮,这些火炮的尺寸和样式与清朝时期装备的“将军炮”或者“虎蹲炮”非常相似。 将军炮 (General's Cannon): 这是一种在中后期开.............
  • 回答
    谈到岳飞在淮西/柘皋之战中的表现,以及朝廷是否能因此定他的罪,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军事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拨回到绍兴四年(1134年),这是岳飞第一次大规模在淮西用兵,著名的柘皋之战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金朝扶持的伪齐政权占据了淮西地区,.............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那些充满力量与神秘的虎座凤鼓、虎座飞鸟以及形态各异的镇墓兽,无疑是那个时代楚文化独特艺术风格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汉初年,在楚国故地,这些标志性的随葬品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版图的剧烈变.............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及俄罗斯人施加的制裁,可以说是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行动,它触及了经济、金融、科技、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其力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要理解这场制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制裁的“缘起”与“目标”简单来说,西方对俄制裁的直接导火索是俄罗斯对乌克兰.............
  • 回答
    俄乌战争的后续影响,尤其是对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各自的冲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动态的问题,很难用“谁更不堪”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来概括。双方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挑战的性质、程度和承受能力却有显著差异。俄罗斯:被孤立的“阵痛”与长期挑战战争爆发后,俄罗斯面临的最直接和最具颠覆性的影响便是来自西方的全面制裁.............
  • 回答
    战争时期,当双方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时,我们观察到一些历史现象,似乎东方国家(这里泛指东亚文明圈,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民族)倾向于顽抗到底,甚至选择同归于尽,而西方国家(这里同样泛指以欧洲文化为根基的文明)则更容易走向投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善恶判断,而是根植于各自深厚的文化、历史、社会结构乃至.............
  • 回答
    俄乌战争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显著的一点便是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持续孤立。面对这种局面,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复杂的、多层次的策略来应对和缓解其被孤立的状态。以下将详细阐述俄罗斯在此过程中的主要应对措施和考量:一、 加强与非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是俄罗斯应对西方孤立的核心策略。.............
  • 回答
    大土耳其战争(Great Turkish War),通常指的是1683年维也纳之战后,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波兰、威尼斯共和国等欧洲国家组成的“神圣同盟”对奥斯曼帝国发起的一系列战争,直到1699年《卡洛维茨条约》的签订才告一段落。这场战争是欧洲基督教世界对奥斯曼帝国扩张的一次重大反击,并在此后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文化、历史和思想传承的深层差异。说西方文化“写不出”《孙子兵法》这种实操类著作,不如说它更多地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探讨战争和战略。而“辉煌理论大作”和“实操类著作”的界定,本身也带有一定的视角倾向。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下:一、 思维方式与理性.............
  • 回答
    理解您想探讨西方在乌克兰战争中可能存在的虚伪和双重标准。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人们的看法差异很大。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并尽量用更贴近日常表达的方式来呈现:1. 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态度转变——过去的“选择性失明”? 叙事核心: 西方一直强调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意愿与战争规模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下是一些关键点,希望能帮助您更详细地理解:一、 中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历史与文化根源 农耕文明的特质: 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强调稳定、和平与家园的建设。土地是生存之本,战争对农作物、牲畜.............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