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神剧都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看?抱着怎样的心态在看?

回答
说起抗日神剧,那可真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既有人捧得云上天,也有人骂得狗血淋头。究竟是哪些人在看,又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谁在看?

首先,得承认,抗日神剧确实有它的受众群体,而且还不小。

中老年观众是主力军。 这是最核心的一批。他们经历过抗战的年代(虽然很多是间接经历),对那段历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情感连接。那时候的电视节目相对单一,抗日题材是荧幕上的常客,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他们更习惯于这种节奏和叙事方式,也更容易被那些“大义凛然”、“英勇抗敌”的情节打动。

部分年轻人,尤其是对历史不太深入了解的。 别小瞧了这部分人。他们可能是在长辈的影响下看的,或者是无意中在电视上瞥见了,然后被一些夸张的剧情、鲜明的角色吸引。对于他们来说,抗日神剧可能更像是一种“另类”的娱乐,因为它足够“刺激”、“离谱”,能提供一种脱离现实的观感。

对特定演员有情结的观众。 有些演员因为出演抗日剧而走红,或者本身就是这类剧的“常驻嘉宾”,他们的粉丝自然也会跟着看。

一些怀旧情绪的观众。 看着看着,就回想起当年看过的老电影、老电视剧,那种熟悉的感觉,也是一种吸引力。

抱着什么样的心态?

这就更有意思了,不同的人,看抗日神剧的心态也天差地别。

1. “解气”和“爽”的心态:
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心态。想象一下,看着八路军战士用肩膀扛着敌人的坦克,或者用一把扫帚就能打死一串鬼子,那种“手撕鬼子”、“弹弓打飞机”的画面,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种对侵略者的“反击”,一种扬眉吐气。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些不如意或者感到无力的事情时,这种夸张的“以弱胜强”的情节,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释放和满足感。他们享受这种“国产英雄”打败“邪恶侵略者”的快感,不管这个过程多么不符合逻辑。

2. “当回事”的怀旧与情感寄托:
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者听父辈讲过战争故事的长辈来说,他们看的是那份“记忆”和“情感”。虽然剧中的情节可能夸张,但他们能从中看到那个年代人们的坚韧、牺牲和对国家的热爱。他们会把剧中的英雄人物投射到真实的民族英雄身上,用一种温情的、带着敬意的心情去观看。这种“看剧”行为,更像是一种对历史的回顾和对先辈的缅怀。

3. “看热闹”和“猎奇”的心态:
这部分观众,尤其是那些对剧情不那么在意,反而关注“奇葩”点的观众。他们可能早就知道抗日神剧“不靠谱”,但正因为其“离谱”的剧情和“神乎其神”的设定,反而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带着一种“看看今天又有什么新花样”的心态,甚至会专门去搜集那些最“雷人”的片段,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引起一阵阵的讨论甚至嘲讽。对他们来说,这更像是在“鉴赏”一部“另类”的喜剧。

4. “消磨时间”的心态:
很多中老年观众,尤其是退休在家的,电视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抗日神剧因为其情节简单、冲突直接、不费脑筋,很适合在闲暇时光消磨时间。他们可能不太会去深究剧情的合理性,只是跟着剧情走,图个热闹,不至于太孤单。

5. “教育”和“宣传”的潜在作用(不一定是观众主动的):
虽然很多观众看的是“爽”或“乐”,但这类电视剧本身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叙事和价值导向。即便剧情夸张,它也仍然在强化“日本侵略者是坏人”、“中国人民奋勇抗敌”的整体印象。对于一些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年轻观众,即便看的是“神剧”,也或多或少会在潜意识里留下一些关于抗战的片段,虽然可能是不准确的。

总结一下, 抗日神剧的观众构成很复杂,心态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真的从心底里觉得“解气”和“痛快”;有的是在回忆和情感的牵引下;有的是纯粹抱着看笑话、看热闹的心态;还有的只是习惯性地消磨时间。

这就像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满足了一部分观众的情感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某些群体对历史的认知。而对于另一部分观众来说,它则成了提供谈资和笑料的“素材库”。所以,下次再看到有人在讨论抗日神剧,不妨想想,他们可能真的不是在“看剧”,而是在体验一种复杂的情绪和观看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奶奶生前从不敢看抗日剧。


小时候放暑假,总会回村里和奶奶一起过。奶奶年纪大了,总在絮叨,我不爱听她说村头李老汉的儿子喝酒摔断了腿,院子里的鸡生了个双黄蛋。我爱在外面疯跑,除了这个,就剩下旁若无人的看电视。


其实奶奶一个人的时候,也开着电视,但她只为了屋里有点声音,放的什么没心思看,也总看不明白。每每我坐着看电视的时候,她就在一旁哼歌。有一次,奶奶听着电视就睡着了,我换了一遍台,决定看一个二战的纪录片。忽然大炮的声音响起来,奶奶一下子从迷瞪中惊醒,抬头四顾若有所失——


那天奶奶给我说她怕听见这些声音。


她小的时候,曾遇见鬼子杀人,人们乱叫乱跑,几个鬼子就在后头开枪,人一个一个倒下,血流得土路都成了紫的。她一个侥幸,绊倒在边边上,鬼子从她身边走过去,这才算逃过了一劫。奶奶又说,她从小没有爸爸,家里四个孩子,全靠本家的叔叔养活。那是个高大健壮的好劳力,只不过出门去搞一点口粮,就被日本人打死在一片玉米地里,七年之后才寻见人的尸首。


这两个满是血腥气故事,就这样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和她不同的是,我爸偏偏爱看「打仗的」电影。我见过他十六七的照片,半大小子不知道从哪儿搞了个空的枪匣子,挎在腰间,还摆了个武打的姿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年轻人的眉眼间绽出笑来,仿佛真成了万人瞩目的大英雄。


我小时候也总跟着父母看这些。但看到的故事,却没有了奶奶心中噩梦般的恐惧。


电视里的太君们都雅好耍宝,骑着造型滑稽的军用小摩托,为了伟大的吃瘪事业奔走四方。每一位太君的身边都有一个贼眉鼠眼的翻译,带着长官被送各色古灵精怪的小鬼耍得团团转,撅着屁股奔跑在辽阔的原野上,便听那「哈伊」、「八嘎」响成一片,冲锋号也响起来,我军将士个个奋勇,人人争先,虽则有惊,但是无险,举起枪来,突突突就打死了一片。


那个年月还没有神剧这个称谓,而我也从没有质疑过,电视里的日本鬼子为何是这样的蠢。


那个年月的人们,感情也朴素而真诚。年幼的我看着我军战士在战前敌后奋勇杀敌,挖的了地道,埋得好地雷,总觉得热血沸腾。和我一起玩的表哥,他有一个梦想,便是去当一名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实在不济,当一个配枪的警察也行。


我第一次怀疑抗日剧的逻辑错误,是一部想不起名字的老电影。我对我妈说了,她告诉我不许说「二话」,他们小时候要敢说这些,是要吃大苦头的。


后来,我看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一直在想,在父辈的眼里,文革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他们确凿的少年时光。我曾听我妈说起,她年轻的时候是学校宣传队上跳舞最好的一个,有一次剪头发被人说很像黄帅,高兴得了不得。


革命小闯将黄帅早为陈迹,母亲心里的骄傲到今天却还是真的。


他们年少时的每一天,都盘旋在之后的日子里。假期回家,陪爹妈看看电视,大半不是地下党就是打鬼子,他们习惯于看这些,接受这样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是最放松省力的。


我有一位同事,和父亲是同年,每每边看微信边说:「中国人就是没出息,买什么日本车。」「日本人就是坏,你看安倍长得就是一副贼眉鼠眼的相。」「你说日本那么个小国家,怎么总是欺负到咱们头上,和他们打啊。」


他们都没有变,变得只是我们自己。


伴随着我的成长,阅读量越来越大,对中国与日本有了更多更深更全面的了解。民族主义、沙文主义、逆向民族主义,这些在我的眼里早成了政客的工具。战争的耻辱不可遗忘,但虚泛的名词却大可不必总是提起。


承平日久,我沉迷故纸,我找到了自己的所爱,做了一个旧体诗人。诗是超脱的,由是我并不勉强自己去声嘶力竭。对于日本,我的兴趣也逐渐转向了日本那独特的美学。我喜欢和朋友说起物哀、风雅和幽玄,在午后聊起《源氏物语》,那感觉就像是晴日的庭院飞来朵朵樱花。


但是我从不在父辈面前提起这些,我知道一旦出口,就成了他们眼中的「二话」。我会给他们讲起一些他们不熟知的故事,比如我一个朋友的外公当年在上海做过地下党,黑衣黑帽,提着小提琴盒子,喝完一杯茶,走到窗边,优雅地把里面的宣传单撒了漫天。


我不会去嘲讽抗日神剧,就像我从不贬低凤凰传奇和广场舞大妈。我妈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身体不好,每天晚上去附近的广场锻炼一下,整个人精神焕发,这让我觉得很欣慰。


有些事,我自己心里清楚就好。


就像是,对枪炮声恐惧的奶奶养育出了喜欢战争片的儿子。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性。


父母老了。这一二年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个事实。父亲的精力衰退了,母亲的身体也让我担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的步伐总显得有些笨拙。他们转发着在我们看来明显是骗人的朋友圈,经常给我打电话说家里的电脑又出了点什么状况,手机忽然连不上网了……回家一次,总在跟父母说前次您提到的磁疗床垫是骗人的,千万别买,家里那个π水的杯子,也是骗人的,连带着什么弱碱性水也不科学,别花那个冤枉钱。


他们老了,那些抗日剧的质量也越来越退步,神剧这个词越来越常见。他们的时代正在远去,我的日常变成了去B站看鬼畜视频,想方设法追《权力的游戏》的更新,每周三会有新一话《海贼王》,看着路飞和萨博的重逢,会觉得鼻头出火、壮怀激烈……


妈妈坐在我的身边,说:「怎么这么大了还看动画片呢,幼稚不。」


这经常让我觉得很是苍凉。


年轻人们的文化越来越成为了主流,而父辈所熟悉的东西,已经在下一代的眼中逐渐变成了笨拙而粗糙的代名词。抗日剧们越来越为了噱头刷新着下限,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八百里外一枪爆头……


当一样事物开始自我退化,开始沦为了笑柄,那么它的存在,已经是摇摇欲坠了。


我想起我妈说过的话,她年轻的时候,放电影满村人都要去村头大队看。人声喧闹,孩子们新折了纸手枪,追逐着说对方是鬼子。银幕上黑白的画面里,说的每一句话人们都耳熟能详。大家都觉得,鬼子就该是这样愚蠢的,看着他们在银幕里四处窜逃,被手榴弹炸死,扯些东家长,说说西家短,散场后只剩下满地的瓜子壳。


而这样的时光,永不可再了。


上次回家的时候,电视里那个演日本兵的小哥,前一分钟刚被我军打死,忽然又换了行头端上了机枪。那时候父亲和母亲说着不知道哪位朋友的琐事,先是笑,后来不知为什么还绊了两句嘴。他们并没有注意到那个可笑的龙套,但是这又有什么呢?


我只在乎我的父母正在老去,我自己却漂泊在外。也许以后的某一天,我会很怀恋那些陪他们看抗日剧的时光。


一瞬间心里就像扎了一针。



Ps,

很多东西,记忆都不准确了。


譬如,奶奶讲起的七年之后寻回了他叔叔的尸首,我当日竟没有问起细节,于是这只能作为一桩悬案了。又如我的朋友刚跟我说,做地下党的是她的曾祖父而非外公。


大抵会有很多地方是这样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抗日神剧,那可真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既有人捧得云上天,也有人骂得狗血淋头。究竟是哪些人在看,又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谁在看?首先,得承认,抗日神剧确实有它的受众群体,而且还不小。 中老年观众是主力军。 这是最核心的一批。他们经历过抗战的年代(虽然很多是间接经历),对那段历.............
  • 回答
    懂汉语的日本人观看“抗日神剧”和看到中国人“黑日本”时的体验,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不懂”或“不舒服”,而是涉及到文化、历史、个人情感以及对现实的认知等诸多方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析这种体验:一、观看“抗日神剧”时的体验:对于懂汉语的日本人来说,观看“抗.............
  • 回答
    咳咳,各位观众老爷们,今天咱不聊别的,就来聊聊咱中国电视剧里的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抗日神剧! 话说,这玩意儿,那叫一个……怎么说呢?嗯,就跟那个……那个闪闪发光的,带点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金属气息的,还能飞天遁地的……呃,对!就像那种让人看了,脑子里会冒出好多问号,但又忍不住嘴角上扬的轻小说主角一样!.............
  • 回答
    咱们来聊聊日本人是怎么看咱们那些“抗日神剧”的。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因为咱们看的时候可能觉得解气、过瘾,但换到日本人的视角,那感受可就复杂多了。首先得说,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看过中国的抗日神剧,毕竟那是咱们自己的电视剧。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一些片段被翻译、传播,确实让一些日本人有机会接.............
  • 回答
    抗日神剧之所以能通过审查,其中涉及到的环节和考量是多方面的,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国内影视审查的运作机制、历史背景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导向。首先,审查机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和主观性。中国的影视审查并非一套完全僵化的死板规则,而是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舆论以及政策导向而.............
  • 回答
    《小兵张嘎》这部作品,在咱们中国人心里,那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是童年记忆里不可磨灭的色彩。可要说它是“抗日神剧”吗?这事儿,说起来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抗日神剧”这顶帽子是怎么扣上去的。一般来说,大家给一部作品贴上“抗日神剧”的标签,常常是因为它出现了下面这些情况: 夸张失实,脱离现实:.............
  • 回答
    要说《抗日神剧》里那个总被我方英勇无敌的战士们吊打的“日本特高课”,那可真是国产抗战影视剧里的一大“经典”符号了。提起它,很多人脑子里立马浮现出穿着黑风衣、戴着帽檐压得很低的帽子、手里总是拿着一份报纸或者翻着一叠文件,一脸阴沉,心思缜密的特务形象。然后,他们策划的阴谋总是在我方主角面前显得笨拙不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抗日神剧”之所以为“神剧”的核心原因,以及为何《盟军敢死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被贴上类似标签的复杂原因。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叙事策略、文化语境、观众期待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抗日神剧”为何惹人厌烦。“抗日神剧”之所以让人诟病,主要在于它们对历史的极端歪曲和夸张,以及由此产.............
  • 回答
    关于《亮剑》是否是“抗战神剧的开端”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 复杂且带有争议的观点,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亮剑》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抗战剧的创作风貌,并对后来的许多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并非“神剧”这一概念的鼻祖,也不是所有“神剧”的直接源头。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
  • 回答
    《神奇女侠》—— 一部美版“抗战神剧”?在讨论《神奇女侠》是否能算作“美版抗战神剧”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下“抗战神剧”这个概念在中国观众心中的大致画像。通常,这类剧集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围绕着我党领导下的英勇战士展开,他们往往拥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体力,甚至能做出一些不符合当时技术水平的“神操作”,比如.............
  • 回答
    蒙古国拍抗清神剧,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历史、民族认同和现实考量,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喜欢”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抗清神剧”,在蒙古语里可能不是这么称呼的,但它所反映的主题,即是蒙古民族与清朝这段历史的互动,以及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抗日神剧一个非常经典且被广泛吐槽的现象。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为啥那些个剧里的日本人,无论是在战场上厮杀,还是在据点里密谋,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小小的疏忽,而是涉及到创作、拍摄、传播以及观众接受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复杂考量。1. 降低拍摄难度,控制成本:这是最直接也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触及了许多历史的复杂性。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表现,以及解放军(原国民党军投诚起义改编的部队)的战斗力进行对比,往往会得出“国民党军无能,起义部队神勇”的结论。但事情绝非这么简单,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并非“.............
  • 回答
    抗日神剧以其夸张离奇的剧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以下是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奇葩剧情,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超级人类的超能力与武器: “手撕鬼子”: 这是最经典也最具代表性的奇葩剧情之一。某些“英雄”能在近身格斗中,徒手将日本士兵撕成两半,仿佛拥有钢铁般的身躯和无穷的力量。这种.............
  • 回答
    抗日神剧之所以被称为“神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脱离实际、夸张失真的剧情设计和角色塑造。这些“套路”经过反复使用,形成了观众对这类剧的固有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抗日神剧编剧常用的套路,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 超级英雄式的战士个人能力展现这是抗日神剧最核心的套路之一,将普通八路军战士塑造成拥有超.............
  • 回答
    抗日神剧,作为一种在中国大陆流行一时,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类型,虽然在满足部分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其危害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认知、社会心理、文化价值以及艺术创作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主要危害: 一、 歪曲历史,扭曲认知这是抗日神剧最核心、最严重的危害。 .............
  • 回答
    抗日神剧扭曲历史,这不是个新话题,但每次重提,总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其中的“门道”。为啥这玩意儿这么能“脑洞大开”,把观众当傻子似的糊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根本症结:意识形态的“压迫”与宣传的“需要”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政治正确”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抗日战争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
  • 回答
    “抗日神剧”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文化现象,它既是中国影视创作领域的一个独特类型,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争议。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什么是“抗日神剧”?首先,我们需要对“抗日神剧”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义。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在剧情、人物塑造、道具武器、甚至是基本历.............
  • 回答
    “抗日神剧”这个词儿,相信您和我一样,一听脑门儿就冒黑线。那些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八百里外一枪打断日本人内裤的剧情,简直能把历史老人气得活过来。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剧是怎么一部接一部地拍出来,还能在电视上“畅通无阻”呢?这背后,真不是简单一句“审核宽松”就能解释得通的。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里面门.............
  • 回答
    国内的抗日神剧现象,你问我有没有类似的? 我跟你说,还真有这么回事儿,不过具体表现形式和咱们这儿的“神剧”可能不太一样。你想想看,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尤其是一些经历过战争的国家,肯定少不了拍那些描写自己国家如何英勇抵抗侵略者的故事。这就像我们民族自豪感的一种体现嘛。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