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为什么基本没有巷战?为什么不能组织巷战节节抵抗?

回答
古时候,确实不像现代电影里那样,一上来就演“巷战”的精彩戏码。究其原因,要从古代战争的性质、城市特点以及军事组织等方面来细细道来。

首先,古代战争的核心逻辑和战术思想与现代有根本不同。

古代战争,尤其是大型战役,更侧重于野战。军队的核心力量是骑兵、步兵方阵,甚至是战车。这些兵种的作战效能主要体现在开阔的战场上,可以展开阵型,发挥冲锋、包围、歼灭的威力。古人追求的是“毕其功于一役”,在一次决定性的野战中击溃敌军主力,从而赢得整个战役甚至战争的胜利。巷战虽然也能消耗敌人,但它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充分发挥大规模军队的优势,特别是机动性和冲击力。 骑兵在狭窄的巷道里几乎是废铁,步兵方阵也难以展开。这使得一旦进入巷战,军队的优势荡然无存,反而会将强大的军事力量压缩成零散的近身肉搏。

其次,古代城市的结构特点也不太适合大规模、有组织的巷战。

城市规模相对较小: 和现代庞大的城市群相比,古代城市普遍规模较小,人口密度也远不如现代。很多古代城市的城墙虽然高大坚固,但城内的建筑密集程度和街道的狭窄程度,使得即使有心组织巷战,也很难形成绵延不绝的战线。敌人一旦突破城门,很容易就能占据城市的大部分区域。
建筑材料和结构: 古代建筑多以夯土、木材、砖石为主,虽然有些高大宫殿或寺庙比较坚固,但民居大多相对容易被攻破或摧毁。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坚固工事和多层建筑,才是巷战的温床。在古代,城市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但相对脆弱的迷宫。
缺乏预设的防御工事: 现代巷战往往需要预设的街垒、火力点、地下掩体等。古代虽然也有一些临时的防御措施,比如在城内筑墙、挖壕沟,但这些更多是阻滞作用,很难形成持续的、有纵深的抵抗体系。一旦主要的防御工事(城墙、城门)失守,城市内部的抵抗就变得非常困难。
战略目标不同: 对于攻城方而言,占领城市并非一定要歼灭城市内的所有守军。更重要的目标是夺取城市的控制权,获取战略物资,或者作为进一步进攻的基地。如果一座城市激起了过度的巷战,导致守军伤亡惨重且城市设施被大量破坏,反而会削弱这座城市作为战略基地的价值。

第三,军事组织和战术执行的限制。

信息传递困难: 在古代,通讯手段落后,要组织大规模、分散的巷战,需要非常高效的信息传递。一旦军队被打散,各路人马如何协调配合,如何及时获取敌情和命令,都是巨大的难题。在混乱的巷战中,很容易出现信息中断,导致部队各自为战,效率低下。
指挥体系的脆弱性: 巷战的特点是战场分散,指挥官很难掌握全局。在古代,指挥官通常需要能够看到部队的行动才能有效指挥。一旦进入复杂的巷道缠斗,指挥官可能根本无法看到他的部队在哪里,更别说进行战术调动和支援了。
士兵的训练和心理素质: 传统的古代军队更多是围绕着集体作战和军阵配合进行训练。虽然也有近战技巧,但要组织士兵在充满未知的巷道里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抵抗,需要极高的个体战斗能力和战术素养,以及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并非普遍具备。
后勤保障的难题: 巷战需要持续的弹药、食物和医疗支援。在古代,一旦城市被封锁,或者街道被封锁,后勤补给线很容易被切断。士兵在巷战中消耗巨大,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很快就会崩溃。

为什么不能组织巷战节节抵抗?

从上述原因可以看出,组织有效的巷战节节抵抗,在古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 无法发挥大规模优势: 守军的主力一旦被困在巷道里,就失去了野战时的机动性和协同作战能力。面对数量占优且能灵活调动的攻城部队,这种“以点换面”的抵抗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2. 容易造成无谓的牺牲: 巷战的残酷性在于其零散、血腥的特点。即使能造成一些杀伤,但如果无法阻挡攻城部队的整体推进,守军士兵很可能在无谓的消耗中被歼灭。
3. 城市本身成为敌人目标: 如果守军在巷战中激烈抵抗,往往会导致城市建筑被大量破坏,甚至引发火灾。这不仅让守军失去了潜在的掩体和资源,也让城市本身失去了作为战略据点的价值。攻城方往往乐于看到守军把城市变成废墟,只要他们能最终控制住这片废墟即可。
4. 士气和心理压力: 在狭窄的巷道中,看不到敌人的全貌,只能进行短兵相接,这种环境对士兵的心理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士气一旦崩溃,巷战就会迅速瓦解。而野战中的集体冲锋、军阵配合,反而更能提振士气。
5. 诱敌深入的陷阱风险: 少数情况下,守军会利用城市地形进行“诱敌深入”的战术,但这种战术风险极高。如果敌人不被完全吸引,而是采用远程打击(如火攻、投石),或者直接绕过巷道占领关键区域,守军就可能陷入被动。

当然,古代并非完全没有巷战的案例,但更多的是零星、局部的冲突,或者在城市守卫战的最后阶段。 例如,当城墙被攻破,少数残余守军退守到城内某些坚固的建筑或街区进行最后的抵抗。又或者是在攻城过程中,攻城方在某个街区遭遇了顽强的阻击。但这些往往是战役的尾声,而不是大规模战争的开端,也无法形成体系化的“巷战节节抵抗”。

总而言之,古代战争的逻辑、城市的物理形态以及军事组织的能力,都使得像现代那种大规模、有组织、有战术的巷战难以实现。古人更倾向于在野战中解决战斗,或者通过围困、炮轰、攻城梯等方式直接攻克城池,而不是在迷宫般的城市街道里与守军进行拉锯式的消耗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火力形态不支持。

柯尔特的广告是真理,记不住建议抄写一万遍:

别管他的块头有多大,请出我,我会为你争得平等。

user avatar

路过,随便说两句。

巷战的大前提是什么?是巷么?

巷战的关键点,是用零散的兵力通过袭扰的方式,以弱胜强去逐渐击溃进攻者的方式。

这里是隐含了一个大前提的,就是你兵力分散后战斗力不减,或者降低很有限。


这个大前提想要达成,

要么有非常高的组织度,即使建制被打散,依然能自发抱团甚至是单兵奋战,或者按照预案形成层级抵抗;

要么依靠现代兵器的过剩火力,即使有一个人,也有可能杀死一整队的入侵者。

要么兼而有之。

而这两者在古代基本上来说,都是奢望。


现代单兵武器射程远,威力大,城镇不管是完好状态还是废墟状态都有大量的隐蔽点,这对于攻守双方来说是不对等的。严重不对等。

对于进攻方指挥官来说如何降低伤亡——产生伤亡几乎是一定的——是一个非常大的科目。自身规模大,人员相对集中,隐蔽困难,重火力因为多种原因无法展开,地形不熟且阻碍重重(想要字面意思上的夷为平地其实并不容易而且非常不经济,除非上核弹)等等,非专业的指挥官进去基本白给。

而对于防守方来说,只要自己能完成一换一以上的战损比,就可以对敌方的士气产生有效打击。而这几乎不需要什么指挥,只需要士气调动起来,具有基本的单兵作战能力就可以了。可谓我上我也行(其实不行,但是至少我敢想想)。

防守方对城镇建筑和地形的熟悉程度是完爆进攻方的,可以快速的设置进攻方案、安排撤离路线,甚至还可以随机应变。而现代步枪几百米的射程也给了游击充足的安全距离,这个距离下很多时候你依靠人眼甚至都难以察觉到这些人的存在。而现代的枪械和爆炸物威力十分强大,哪怕是个十岁的孩子也可以用筒子或者堆料的强化IED掀翻一辆步兵车——而且你甚至找不到是谁做的。

这是现代游击战和巷战的关键。


而事实上古代守城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可能你以为的守城就是一堆人站在墙头上互射弓箭,实际上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市的防御系统往往都有多道防线构成,而且城墙往往也是具有多重结构的。

嘉峪关
日本山城防御体系
君士坦丁堡城墙结构

所以古代也常有围而不攻等你粮绝之后被迫开城投降或者搏命的打法。攻城反倒是非常费劲的活。

而如果靠这种层层防御都没能防下来,那基本上来说都是双方实力差距巨大,城里的人也是没什么战斗力的,没法组织任何像样的抵抗。

以古代的组织度,能做到多道防线已经很极限了。而战斗力方面,冷兵器时代的单兵战力是受到人类自身的体能极限限制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叶问。就算有那么一两个能打的,也改变不了大局,自然也就没有巷战节节抵抗的情况出现了。


所以很多时候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而已,其中原因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时候,确实不像现代电影里那样,一上来就演“巷战”的精彩戏码。究其原因,要从古代战争的性质、城市特点以及军事组织等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古代战争的核心逻辑和战术思想与现代有根本不同。古代战争,尤其是大型战役,更侧重于野战。军队的核心力量是骑兵、步兵方阵,甚至是战车。这些兵种的作战效能主要体现在开阔的.............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 回答
    “为什么喜欢古典的人基本也是爵士迷?” 这个问题触及的,与其说是音乐类型的归属,不如说是艺术品鉴中的一种内在关联。它并非绝对的“基本”,也并非所有古典乐爱好者都会醉心爵士,但不得不承认,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吸引力,能够让许多同一个人同时沉溺其中。如果非要给这背后的原因找寻一些线索,我愿意从.............
  • 回答
    我无法找到关于“古朗基文明”的任何可靠的历史或考古学证据。“古朗基文明”这个说法似乎并非来自学术界公认的历史研究,而是更可能出现在一些虚构作品、网络传说或非主流的“伪史论”讨论中。如果有人在讨论中提及“伪史论者否定日本的古朗基文明”,那么这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动机,我们可以从“伪史论”的普遍特征来推.............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社会对于妓院的管理,其实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存在着一种复杂的、既有容忍又有一定规范的模式。说它“没有限制”,可能不够准确,更像是“有限的限制”或者说是“制度化的存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经济与社会需求:首先,妓院的存在满足了社会中某些群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尤其是在古.............
  • 回答
    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女婴的出生往往被视为家庭的负担,而非财富。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结婚后更是要“嫁出去”的,还要陪嫁,这都被视为“赔钱货”。相比之下,男性则被视为家庭的希望,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关键。他们能够继承家业,在外谋生养家,为家族带来荣耀和财富.............
  • 回答
    好,咱们聊聊古代为啥讲究“立嫡长不立贤”,这可不是个简单就能说清楚的道理,里面门道儿可多了,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开来。为啥要立嫡长?根子在哪?这事儿啊,得从咱们中国古代那个特殊的社会结构说起。那时候,天下大事讲究的是一个“稳”字。家族里稳了,国家才能稳。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保证这种稳定的一个最直接、最.............
  • 回答
    在那些被黄沙、尘土和无数汗水浸透的年代,农人,这片土地最直接的哺育者,却往往是最先倒下的。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古代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自然挑战的多重困境。让我们一层层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为何丰收的希望总是在农民最先枯萎。1. 脆弱的生存基石:土地的恩赐与诅咒首先,古代农民的生计完全系于土地,而这.............
  • 回答
    古代军队出现“炸营”的情况,并非什么罕见之事,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剑,能瞬间瓦解一支看似强大的军队,其原因盘根错节,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释。如果要细究起来,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一、信息不对称下的恐慌蔓延:这恐怕是炸营最直接的导火索。古代通信方式原始落后,军情传递往往缓慢且容易失真。.............
  • 回答
    在古代,尤其是在中国,禁止杀牛马的规定由来已久,其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这背后牵扯到农耕文明的根基、社会经济的需要、政治统治的考量,甚至还有宗教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一、农耕文明的命脉:牛马是生产资料的灵魂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社会。牛和马在其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古代司法运作的核心,也让我们得以窥探当时人们的认知和技术局限。要说古代为什么“唯有口供无法作假”,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太严谨,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为何口供在古代司法的地位如此特殊,以至于即使严刑拷打,也必须由当事人“亲口说出”。一、 时代的局限:技术和证据的薄弱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一种非常特殊的丧葬习俗,即“水银灌体陪葬”。这种做法的根源复杂,涉及古人的生死观、对来世的想象、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极致追求。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人为何会有“灌体陪葬”的想法?首先,我们要明白“灌体”并非只局限于水银。在古代,尤其是贵族和皇室的墓葬.............
  • 回答
    要说古代为什么不“提出”男女平等这个现代概念,这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而孔子、老子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的巨擘,他们的思想自然也是这个大环境下的产物,不能简单地用“认为”或“不认为”来套用现代的普适性价值判断。一、 古代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一个父权制的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社会,无论东方西方,其基.............
  • 回答
    古代为什么打水战?这个问题啊,得从头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几个简单的理由就能概括的,而是跟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军事思想,乃至技术水平,全都绑在一起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古代中国,水就是命脉。河流、湖泊、大海,这些水域可不单单是风景,它们是交通的大动脉,是经.............
  • 回答
    古代设立太监,这事儿说起来可就绕着历史长河里头几千年的“宫廷规矩”和“政治生态”转了。为啥非得是太监,不能用正常的男人呢?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比咱想的要复杂得多。一、 防止后宫混乱,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这绝对是太监制度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想一想,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除了后宫嫔妃,那还能有谁?.............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重农轻商的原因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个层面相互交织、长期演变的结果。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承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统治的根本需求:稳定与税收这是重农轻商最核心的驱动力。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帝国,国家的稳定和统治的根基在.............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西方古代没整出咱们这口馒头和油酥,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他们那边的食材、技术、饮食习惯,甚至是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先说馒头吧。馒头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发面蒸的。这“发”字就很有讲究了。咱们老祖宗怎么发现发面的呢?估计是哪个不小心,把面团放那儿一搁,结果发起来了,.............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饮食,大家脑海里可能首先浮现的是米饭、面条、包子、饺子之类的食物。提到饼干和面包,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是西方传进来的。那么,中国古代为什么就没有“发明”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饼干和面包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饮食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