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诩在真实历史上表现如何 是否如演义那样眼光深远?

回答
贾诩,字文和,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谋士。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被描绘成一个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军师,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为曹操父子出谋划策,屡次化险为夷。那么,在真实的史书中,贾诩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他是否真的如演义中所描绘的那般眼光深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史书对贾诩的记载,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出身与早年经历:“计莫如贾诩”的由来

贾诩出身于凉州武威,一个相对偏远的地区。他的早年经历并不像许多名士那样有显赫的家世或早早崭露头角。然而,他的才能在乱世中逐渐显现。关于他早年的记载不多,但有几件小事足以说明他的谋略。

《三国志·贾诩传》记载,贾诩年轻时曾被一个人占卜,说他“命当绝远,而子孙当显贵”。这预示了他一生坎坷,但最终会获得成功。在他早年的一次经历中,他与数人一同被羌人俘虏,其他人或死或逃,唯独贾诩靠着自己的机智,通过装死骗过了羌人,得以脱险。这虽然是小事,却展现了他临危不乱、善于应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董卓专权时期,贾诩就以其“计莫如贾诩”的名声为不少人所知。这说明在他还没有正式出仕前,他的智慧和策略就已经得到了相当的认可。这种认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而是经过了实际的检验。

仕途起伏与“神算”的体现

贾诩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他曾先后依附于董卓、李傕、郭汜等势力。而正是这些辗转反侧的经历,反而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乱世的残酷和权谋的复杂。

依附董卓,献“离间计”:在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等人拥兵自重,董卓旧部想要投降曹操。当时贾诩向李傕等人献策,认为他们若投降,必将被清算。他建议李傕等人不如直接攻打长安,以此来震慑各方,并迫使他们接受自己的存在。这个计策,正是史书上记载的李傕、郭汜能够依靠贾诩的谋划而击败马腾、韩遂,最终占据关中,并且长达数年控制着汉献帝的关键。这一事件,是贾诩早期“神算”的代表作,充分展现了他对局势的判断和对人心的把握。他没有选择安稳的投降,而是以更加激进的方式,为自己争取了生存空间,并且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

劝说张绣投降曹操,并献“挑拨计”:贾诩后来依附于张绣,并在张绣与曹操的宛城之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演义中将“曹操纳张绣婶婶”作为主要矛盾点,但史书的记载更为简洁。在张绣犹豫是否投降曹操时,贾诩是坚定的主张投降的一方。他认为曹操势力强大,张绣无法与之抗衡。然而,当张绣投降后,贾诩又为张绣献上了一个“挑拨计”,也就是让张绣去慰问曹操新宠的妾,制造曹操的猜忌和部下的混乱,从而促使曹操在宛城吃了大亏,并在进攻时被张绣打败。这次的计策,可以说是贾诩在短期内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他准确地抓住了曹操的性格弱点(好色和自负),以及当时刚刚投降的张绣所处的微妙地位,设计出让曹操中计且无法挽回的局面。

辅佐曹丕,深远眼光的体现

在曹操统一北方后,贾诩最终归附曹操,并在曹操阵营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也是最能体现其“眼光深远”之处的,莫过于在曹操立嗣问题上的表现。

曹操晚年,太子之位一直悬而未决。曹丕和曹植都颇有才能,但曹操似乎更倾向于曹植。在这种微妙的政治环境下,贾诩成为了曹丕重要的谋士。

《三国志》记载,曹操曾经问贾诩,他在群臣中选择谁作为继承人,他认为谁最合适?贾诩听后,只是笑着说:“我只知道劝人罢了,至于这种国家大事,不是我应该问的。” 曹操接着追问,贾诩则回答:“您是问我,那我就说说吧。您在犹豫选择太子,但世子(曹丕)已经很有名了。如果想要让他名副其实,不如让他多展现一下他治国理政的能力。至于皇子(曹植)的名声,即使他再有才华,也未必能治理好天下。”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内涵却非常丰富:

1. “世子已经很有名了”:这句话暗含了曹丕在朝中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支持,而且他的声望已经很高。这是一种对现实情况的客观陈述。
2. “不如让他多展现一下他治国理政的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建议。他不是直接说曹丕比曹植好,而是引导曹操通过实际考察来做出决定。通过让曹丕参与政务,来证明他的能力,也就间接证明了他的价值。这避免了直接与曹操的偏好相悖,也让曹操觉得这是他自己主动发现的真相。
3. “至于皇子(曹植)的名声,即使他再有才华,也未必能治理好天下”:这句话点出了曹植的弱点。虽然曹植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贾诩深知,治国不仅仅是文学才能,更需要政治手腕和实际的治理能力。他暗指曹植可能过于沉溺于文学,而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和能力。同时,“名声”二字也可能暗含了曹植在政治上的不够成熟和冲动。

贾诩的这番话,巧妙地规避了直接的政治风险,同时又以极其含蓄和有说服力的方式,引导曹操将目光聚焦于曹丕的实际能力上。最终,曹操采纳了贾诩的建议,让曹丕参与了更多政务,也让他更加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曹丕也的确在后续的政治斗争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巩固了储君的地位,最终成功即位。

与演义的对比:相似与不同

《三国演义》对贾诩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他狡猾、机敏、料事如神,仿佛一切都在他的算计之中。在很多关键时刻,他的计谋都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相似之处:演义中贾诩的许多计谋都来源于史书的记载,比如“离间计”、“挑拨计”等,都得到了艺术性的加工和渲染。他对局势的判断、对人心的洞察,以及那种“毒士”的特质,在演义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不同之处:
主动性与被动性:演义中的贾诩,常常是主动出谋划策,引领剧情发展。而史书中,贾诩更多的是在特定的场合,针对特定的问题,献上精准的建议。他可能不是那种时刻都在运筹帷幄的“全知者”,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够给出致命一击的“机会主义者”。
“毒士”的解读:演义将贾诩描绘成一个不择手段的“毒士”,他的计谋往往是充满算计和阴险的。但史书中的贾诩,更多的是展现了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以及对政治现实的深刻理解。他的计谋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非纯粹的损人利己。例如,他劝张绣投降,是符合当时战略形势的判断。他辅佐曹丕,是看到了曹丕的潜力和前途。
“眼光深远”的体现方式:演义中,贾诩的眼光深远体现在他对历史大势的预测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上。而史书中的贾诩,他的眼光深远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具体政治事件的精准判断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把握上。尤其是在曹操立嗣问题上的表现,正是他将长远政治目标(魏国江山稳固)与短期政治手段(辅佐曹丕)完美结合的体现。他看到了曹操内心的摇摆,也看到了曹丕的优势和劣势,并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也为曹丕争取了最大的利益。

总结

贾诩在真实历史上的表现,虽然没有演义中那样戏剧化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但他的 谋略、智慧、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以及“眼光深远”,却是毋庸置疑的。

他不像诸葛亮那样,是一个事必躬亲、运筹帷幄的“千古名相”,也不像司马懿那样,是一个雄心勃勃、步步为营的政治家。贾诩更像是一个 深谙世事、善于审时度势的“智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在乱世中求生存,在权力中心谋发展。

他最闪光的“眼光深远”,并非体现在预知未来,而是 对当下局势的深刻洞察、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政治走向的理性分析。他能够看穿事物的本质,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策略,从而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和所依附主公的选择。在曹操立嗣问题上的那番话,正是他“眼光深远”的最好证明,他以一种不动声色却又直击要害的方式,影响了曹魏政权的未来走向。

因此,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贾诩,虽然没有演义中那么“神”,但他的 “计莫如贾诩”,以及他对政治形势和人心的深刻理解,使得他成为三国时期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谋士,其“眼光深远”之处,同样令人叹服。他不是靠表演来赢得“深远”的名声,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谋略和效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贾文和有兴趣的,要看这个贾诩做了太尉,孙权为何「笑之」?,尤其是大酋长沃金的回答里,对于贾文和在长安期间的事迹,写得很明白了。

6.12大更,下面(只是写了写三国,没有什么不良的,求审核尽快通过)————

有一种人看穿了太多,尤其是人性后,会表现的心灰意冷,文和差不多就是如此。

文和一生几大决策,都跟识人有关。兴汉的抱负虽有,但也没那么坚持,也许正是过于聪明,冷却的速度太快,接下来的大半辈子,都是为了活着。

你可以说他没有倾尽才华,但他又该为谁倾力?
除了汉室,从没有人真正得到文和的忠诚,只是利用的工具罢了。

李郭?蛮武之人。
张绣?不堪重用。
曹操?手下败将而已,还有绝无可能丝毫不在意的杀子之仇,真的可以走得太近么?

文和不是做不到,甚至不是不想做,只是以他的角度看,没目的的狂热不如冷静的生存重要。

实际上,他曾经狂热过,猜对了开始,却没有料到结局,乱武的恶名由是而生。

不能用荀郭们的价值观去衡量文和,从根上他们就是不同的,贾诩有如此识人之能,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曹老板留自己一命,是给天下人做个样子,而不是真的需要自己的能力。

也许文和自己的心中,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那些他做了的,活下去,还有,你不问我不说。

——————————————————————————————
从接触三国起,便确认了三个自己喜欢的人,三个价值观不同、活法不同的家伙。
二货曹操,纯忠田畴,纯智贾诩。

贾诩的一生,是智碾众生的一生。
我同意,贾诩并非第一谋士。
但他并非没有谋过天下大势
说服张绣投靠当时天下人、甚至身边人都不看好的曹操。
劝曹操修生养息,不要下江东。
劝曹丕等待时机,不要急着灭蜀灭吴。
并且,屡次提到大势
这足以证明贾诩对大势的判断。
但是,大部分时候——不是不能,不是不想,而是没有机会。

贾诩不是郭嘉,逢谏主纳;也不是刘晔,一生被主否来否去。
这二位都以智闻名,但总忍不住让人想:主若是不听,会如何?主若是听了,是否真的会怎样?
可贾诩不同。
听他的,飞黄腾达,不听,损兵折将。
正例反例一抓一把,几乎从未出错。
算无遗策,可有出其右者?

A.是否无节操
知乎都爱拿张公子那篇来定性文和,说实话,文和粉似乎并不太在意,所以也没什么反驳。
其实真的很多问题。
1.“自己辅佐过的主子纷纷完蛋,但独善其身……”
贾文和可有坑主之举?
认真想想,一会细说。

2.二荀品格高过贾诩?以绝对值论,没有异议,同意
但贾诩可曾得到一个机会,去表现自己的品格?
一生辅佐之主,唯有曹操是大器之人,可偏偏自己手上粘着曹操长子的血——这沟壑,真心大丈夫?
还是那句话,贾诩从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投靠之人,改换门庭,却从未亏心。

B.真相是:不仅有节操,还堪称业界良心
有人说,贾诩你活该去死啊啊啊……
这大招太牛,无法辩驳,唯有认输。
可如果刨除“主死你就无条件该死不要讲客观原因(张辽等人泪流满面)”这蛮横的想法,仔细想想,贾诩品格,其实在水准线以上。

1.李郭早期
贾诩的起点很低,比直接抱粗腿的谋士低得多。
也许曹老板当时级别也不高,可他是老板。
贾诩呢?跟的是李郭(平级合作),李、郭、文和都是牛辅的手下,牛辅是董卓的手下。
189年,李郭破孙坚,贾诩在军中。
192年,董卓死,牛辅死,李郭吓尿,是贾诩给了自己的小伙伴指了条明路: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这条建议导致了怎样的结果暂且不论,当年,三人恐怕没有别的退路。
事成之后。
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为了自己的小伙伴,提了一条救命的计谋,还说何功之有……
结果现在,反倒成了黑点。
那么,何黑之有?


2.作乱时期
前三国有三句话震撼到我。
曹老板: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孙坚: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

还有文和的一句: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


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
就算我文和贪慕虚荣,可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于是做了尚书,干了些正经事,蛮武之人对他也很忌惮。
一个文人谋士在西凉军人中有此地位,不易。
樊稠死,李郭相杀,贾诩这段时间做了些什么呢?
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
为了自己无意间犯下的乱祸,贾诩尽力挽回了。
这一阶段,告一段落。
需要说明几点:
第一,李郭并不是贾诩的老板,三人是合作关系,而前两者对贾诩不仅尊重,感恩,甚至忌惮。
第二,贾诩从未坑过自己的小伙伴,相反,说是有救命之恩也未尝不可。
第三,贾诩利用了这一点,在作乱长安期间,保护了一些人,挽救了一些事。
可有坑主?可有奸行?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贾诩在这一阶段,展现了自己的战术素养(他在,李郭横行无败,他走,李郭完蛋),展现了自己的政务能力,但是——尚未展现识人之能。
他的计策,一是为了保命,二是自己有了机会报效天子,但并没有考虑到人的品格问题。
接下来,显然他注意到了这一点。

3.张绣时期
投奔段煨,贾诩识人的天赋彻底觉醒。
话说,贾诩这前半生的颠沛流离,真是跟曹老板与刘大耳有一拼。
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原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简单翻译下:段煨表面上对贾诩很爱,实际上是忌惮。贾诩说:段煨忌惮我,我走了他会高兴。张绣没有谋主,正需要我。前者会善待我的家人,后者会善待我。
没错,这一次,贾诩把段煨和张绣打包算到了骨头缝里——可是,他的算计与他的决定,对三方来说都是好事。
可有坑主?可有奸行?

跟了张绣,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多说。
需要说明几点:
1.是曹操瞅着张绣别扭,来打张绣,赔了儿子,能怪贾诩阴毒算计?
2.曹老板来势汹汹,若无袁绍背后举刀,怕是非要荡平张绣不可。保主命,克强敌,杀伤对手有生力量,难道不是真·业界良心?
3.全面的智计——看看他说服张绣投奔曹操的三条理由: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
其一,断大势,师出有名,其二,断局势,战略强弱,其三,断人,霸王之志。
贾诩再一次表现了自己智力的全面性:各个层面,有大有小,算无遗策。
此后还有很多次,贾诩之计都出自对大势的判断。
别再说贾诩不谋天下。

4.曹魏时期
投奔了曹操后,贾诩并非成了缩头乌龟。
以他的识人之超能,顺着主的想法提建议,并非难事。
可实际上,文和投靠曹魏之后的几次建议,有被主采纳的,也主不从的——
B·U·T,没有错的。

立储那次不提,因为并无成败之分。我也并不相信曹操会因为贾诩这个外人的一句话定了心思,说实话,我是觉得曹老板准备借这一问,砍了贾诩。

在此之前,贾诩给过曹操三次建议。
建安五年,官渡,阿瞒粮尽,询计于文和。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依然是以识人的超能力破题,顺带拍了一记脆脆的马屁。
翻译下:您可牛了,就是想得有点多。别想太多,干之必可吊打。

建安十三年。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阿瞒不从,军遂无利。
翻译下:别去江东。阿瞒不听,于是有了赤壁。

建安十六年。
阿瞒后与韩遂、马超战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阿瞒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翻译下:“听我的。”阿瞒:“好的。”于是赢了。

从文和之计,成;反之,败。
所谓算无遗策。
可有坑主?可有奸行?

注意几点:
此三计,只有一计与识人无关。
也只有这一计,非曹操所问,而是贾诩主动提出。
那就是阻拦曹操下江东,但曹操不听,并且输了。
文和怕不也是出了一身冷汗:自己从不是曹操嫡系,他不仅错不起,甚至对都对不起。
慎重吧,文和。

于是,今后漫长的岁月里,你不问,我便不说。
闭门自守,不私交,不结豪门之亲。
直到黄初四年,77岁离世,谥肃侯。

最后,用贾诩的人生最后一次建议为结尾:
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
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文帝不纳。
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也翻译下吧:打谁?”“都别打。不听,败,死了很多人。


贾诩不谋大势?
贾诩坑主?
贾诩毒计?
贾诩无节操?
至少,我相信,会有人重新思考下这些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贾诩,字文和,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谋士。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被描绘成一个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军师,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为曹操父子出谋划策,屡次化险为夷。那么,在真实的史书中,贾诩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他是否真的如演义中所描绘的那般眼光深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史书对.............
  • 回答
    赤壁之战,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一役,也是曹操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挫折。在那风云激荡的时刻,曹操阵营中,除了身处前线的曹操本人,还有几位重量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他们当时又在忙些什么?又给曹操提出了哪些高见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荀彧:镇守后方,心忧前线首先说说荀彧。此时的荀彧,已经.............
  • 回答
    贾诩当初劝说西凉军回撤,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保存西凉军的实力和自身利益,避免被彻底消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西凉军的处境,以及贾诩的个人定位。当时的局面是这样的: 西凉军的优势与劣势并存: 以马腾、韩遂为首的西凉军,以彪悍善战著称,骑兵力量强大,这是他们最倚仗.............
  • 回答
    三国乱世,谋士如贾诩这般,即便是在没有战事硝烟需要他指点江山的日子里,也并非闲赋在家,品茗赏月。他们的“平时”工作,更像是一种潜伏的锋芒,一种不动声色的筹谋,渗透在各个方面。试想一下,一位真正能洞察世事、运筹帷幄的智者,即便身处太平之日,也会关注着周围的一切。贾诩的“平时”工作,首先便是对情报的搜集.............
  • 回答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从官渡之战说起。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了差不多半年,双方都耗费了不少兵力物力,也消耗了不少士气。袁绍兵力多,而且一开始气势也很足,曹操这边就比较被动,处于守势。贾诩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深谙“攻心为上”和“出奇制胜”的道理。他这个人不爱出风头,但关键时刻总能.............
  • 回答
    贾诩,字文和,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在那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能被冠以“第一毒士”之名,绝非浪得虚名,而是他以其深不可测的智谋和常人难以企及的政治手腕,一次次地在绝境中扭转乾坤,又在关键时刻做出常人无法理解却又异常有效的决策。要说贾诩的“毒”,并非指他心狠手辣,而是他所用的计.............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曹丕对贾诩,那是一种复杂而又带着几分别扭的感情,绝非简单的君臣之礼所能概括。要详细说道,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曹丕对贾诩是敬畏的。这种敬畏源于贾诩那深不可测的智谋和近乎妖异的预见性。曹丕虽是曹操之子,继承了魏王之位,但他内心深处清楚,自己与父亲在政治手腕和军事谋略上仍有差距。而贾诩,.............
  • 回答
    关于贾诩和李儒是否为同一人,这确实是一个在三国爱好者中颇为有趣的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史书对这二人的记载,并从他们的背景、经历、性格以及在历史事件中的表现来做一番比较。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出场和主要事迹。李儒,字文优。作为董卓的女婿,他以其毒辣的计谋而闻名。在董卓专权时期,.............
  • 回答
    晚年的贾诩,这位以深谋远虑著称的智者,面对司马懿这样一位深藏不露、步步为营的人物,是否能洞悉其野心与潜在危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贾诩晚年时的处境,以及他对曹魏政局的理解。贾诩在曹操晚年和曹丕即位后,虽然被封为太尉,位高权重,但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如前,且经历过曹.............
  • 回答
    关于贾诩,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也忍不住去反复琢磨的奇才。想评论他,不能只把他当成一个简单的谋士来看,他更像是一团迷雾,一个在乱世中摸爬滚打、活到最后的实用主义者,他的智慧,与其说是高瞻远瞩的道义之光,不如说是精准狠辣的生存哲学。首先,从他的“毒”说起。这个“毒”不是那种阴狠毒辣、无差别的攻击,而是.............
  • 回答
    想要做到像三国时期的贾诩、郭嘉那样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某个绝招就能速成。这是一种根植于生活、体悟于实践的智慧,更是一种需要长期磨砺的洞察力。模仿他们,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去体悟和学习。一、 广博的见闻与深刻的思考:筑牢认知的根基贾诩与郭嘉之所以能有惊人之语、妙.............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能看到这种趋势。要说为什么现在好多人把贾诩捧成三国第一谋士,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点。首先,得承认历史上的贾诩,他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谋士,这点毋庸置疑。他能在乱世之中,从一个给董卓卖命的狠角色,到最后辅助曹操统一北方,还能全身而退,儿孙也.............
  • 回答
    如果将诸葛亮、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吕蒙、陆逊这几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置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场域,谁最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大家?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假设,不妨来细细推敲一番。我们先逐一审视这几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诸葛亮:科学巨匠的潜质首先映入脑海的,无疑是诸葛孔明。他身上.............
  • 回答
    这场乱世七雄大逃杀,若是真的摆在眼前,那可真是一场令人血脉贲张的谋略盛宴。单看这七位的名字,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紧。这可不是普通江湖恩怨,这是智慧、权术、野心,甚至还有一点点命运的较量。如果要我猜,谁能笑到最后,那我的答案是——贾诩。你可能会惊讶,为什么不是那个雄才大略的曹操?为什么不是足智多谋的郭嘉?.............
  • 回答
    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一批卓越的谋士的鼎力相助,其中程昱、荀彧、荀攸、郭嘉、贾诩、许攸这六位谋士,更是曹操统一北方、建立基业的关键人物。他们各自的才能与贡献,犹如六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曹魏的崛起之路。程昱:坚韧果断,扫平内患的“王佐之才”程昱,字仲德,他早年事迹不详,但曹操起兵后,程昱便展现出.............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俘虏了沮授,说了句“吾失此人,如鱼失水”,又感叹“孤早得卿,天下不足定也”。这话一出口,那可真是把在场的谋士们,尤其是郭嘉、荀彧、贾诩这几位平日里替曹操操碎了心的老臣,给捏了一把汗。你想啊,曹操这话是什么意思?简单粗暴地说,就是“哎呀,我早该把这沮授收到手底下,要是这样,天下早就平定了.............
  • 回答
    贾樟柯确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闻名。你提到的“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实际上是指他的早期一些作品在中国大陆上映时遇到了审查和发行方面的困难。然而,他之所以能“混得不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中国电影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动机、导演的个人追求以及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要详细地回答“贾樟柯、张艺谋拍的很多得国际奖项的电影是出于社会责任还是为了得奖?”,我们需要分别从两位导演的风格、作品主题、电影行业的现实以及对“社会责任”和“得奖”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回答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网络流行语诞生于2009年,算一算,至今已是14年了,而不是十年。不过,你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这14年间,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变化:一、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主导地位: 从PC到手机的转移: 2009年,“贾君鹏”流行时,PC互联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