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诩当初劝西凉军回来是站在什么角度上的?

回答
贾诩当初劝说西凉军回撤,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保存西凉军的实力和自身利益,避免被彻底消灭。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西凉军的处境,以及贾诩的个人定位。

当时的局面是这样的:

西凉军的优势与劣势并存: 以马腾、韩遂为首的西凉军,以彪悍善战著称,骑兵力量强大,这是他们最倚仗的资本。但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有限,在中原诸侯眼中,他们更多是“外围力量”,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根基。此外,西凉军内部并不像表面上那样铁板一块,马腾和韩遂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猜忌与矛盾,这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整体战斗力。
曹操的战略意图: 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他的目标是将势力范围进一步向南拓展,完成统一大业。对于西凉军,曹操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他需要稳定后方,防止西凉军成为后患;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西凉军的战斗力,如果能够加以利用,或许也能为己所用,尤其是在对付南方的势力时。
贾诩的身份和处境: 贾诩当时身处西凉军之中,但他并非根基深厚的西凉本地势力。他是一个士人,一个谋士,他的价值在于他的智慧和计谋。在马腾和韩遂这样讲究实力和个人威望的军阀眼中,贾诩虽然有才,但终究是一个外来者。他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自己的站队和行动,以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贾诩劝说西凉军回撤,他是从以下几个角度综合考量的:

1. 避免“进则皆死,退则皆活”的绝境:
进军中原的巨大风险: 贾诩非常清楚,当时的西凉军虽然勇猛,但整体的后勤补给、装备精良程度、以及战略战术的灵活性,都无法与曹操这样的老牌实力派相提并论。一旦深入中原腹地,与曹操主力正面交锋,西凉军很可能会因为不适应中原的作战环境和被曹操强大的整体实力所压制,而遭受灭顶之灾。
“唇亡齿寒”的道理: 如果西凉军一战溃败,不仅是马腾、韩遂的势力会遭受重创,依附于他们的贾诩也难逃被牵连的命运。与其孤注一掷,不如保存实力,日后再图发展。回撤到西凉,虽然也面临着被其他势力觊觎的风险,但至少能够保证这支赖以生存的力量不至于被彻底消灭。

2. 利用曹操的心理,为自己争取缓冲和发展机会:
曹操希望的是“驯服”而非“赶尽杀绝”: 贾诩深谙曹操的性格。曹操虽然强大,但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北方后方。如果将西凉军逼到绝境,让其拼死反抗,反而会给曹操的后续战略带来不确定性。如果西凉军能主动回撤,表现出一定的服从姿态,曹操更有可能选择安抚和招揽,而不是一味地剿灭。这样,西凉军才有喘息之机,贾诩也能借此机会观察局势,寻找新的出路。
为自己争取筹码: 如果西凉军被曹操轻易击败,贾诩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但如果他能够说服西凉军“明智地”回撤,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反而能在马腾和韩遂面前立功,在曹操面前也留下“善于谋划”的名声。甚至在更长远的角度,如果西凉军最终被招降,贾诩也更容易融入曹操的体系,继续发挥他的才能。

3. 洞察西凉军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马腾与韩遂的猜忌无法弥合: 贾诩很清楚,马腾和韩遂虽然是西凉军的实际领导者,但他们之间并非铁板一块。长期的猜忌和利益冲突,使得他们的合作充满了裂痕。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北上与曹操决战,一旦内部出现不和,很容易被曹操抓住机会瓦解。回撤到西凉,至少能暂时维持表面的平静,等待时机。
缺乏统一的战略目标: 西凉军更多的是一股地方武装,其战略目标更多是维护地方势力和争夺利益,而非像曹操那样有着统一天下的宏大愿景。贾诩劝他们回撤,也是因为他认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实现中原统一这样的目标,强行北上只会白白消耗实力。

4. 保护自身利益最大化:
生存是第一位的: 作为一名谋士,贾诩最根本的目标是生存,然后是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他不会去做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愚蠢之事。劝说回撤,是基于他对现实情况的判断,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其所依附的势力,避免被卷入灭顶之灾。
留下未来发展的空间: 贾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总是能够看透局势,并为自己留下后路。劝说西凉军回撤,也是在为自己争取在乱世中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果西凉军真的被曹操一网打尽,那么贾诩的才华将无处施展,甚至可能被一同坑杀。

总结来说,贾诩劝说西凉军回撤,并非出于对西凉军的忠诚,而是基于一种非常冷静、理性的战略判断。他看到了西凉军前进的必败之路,预见了贸然出兵的巨大风险,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曹操的心理和西凉军内部的弱点。他的核心目的是:

避免全军覆没,保存实力。
为自己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通过“识时务”为自己争取在未来乱局中的有利位置。

这充分体现了贾诩“毒士”的特点,他所提供的建议,往往是基于最现实的利益考量,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却常常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劝说西凉军回撤,正是他这种审时度势、算无遗策的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贾诩的智慧和眼力看不出李傕郭汜回到长安是什么状况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贾诩当初劝说西凉军回撤,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保存西凉军的实力和自身利益,避免被彻底消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西凉军的处境,以及贾诩的个人定位。当时的局面是这样的: 西凉军的优势与劣势并存: 以马腾、韩遂为首的西凉军,以彪悍善战著称,骑兵力量强大,这是他们最倚仗.............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能看到这种趋势。要说为什么现在好多人把贾诩捧成三国第一谋士,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点。首先,得承认历史上的贾诩,他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谋士,这点毋庸置疑。他能在乱世之中,从一个给董卓卖命的狠角色,到最后辅助曹操统一北方,还能全身而退,儿孙也.............
  • 回答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从官渡之战说起。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了差不多半年,双方都耗费了不少兵力物力,也消耗了不少士气。袁绍兵力多,而且一开始气势也很足,曹操这边就比较被动,处于守势。贾诩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深谙“攻心为上”和“出奇制胜”的道理。他这个人不爱出风头,但关键时刻总能.............
  • 回答
    贾诩,字文和,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谋士。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被描绘成一个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军师,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为曹操父子出谋划策,屡次化险为夷。那么,在真实的史书中,贾诩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他是否真的如演义中所描绘的那般眼光深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史书对.............
  • 回答
    贾诩,字文和,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在那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能被冠以“第一毒士”之名,绝非浪得虚名,而是他以其深不可测的智谋和常人难以企及的政治手腕,一次次地在绝境中扭转乾坤,又在关键时刻做出常人无法理解却又异常有效的决策。要说贾诩的“毒”,并非指他心狠手辣,而是他所用的计.............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曹丕对贾诩,那是一种复杂而又带着几分别扭的感情,绝非简单的君臣之礼所能概括。要详细说道,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曹丕对贾诩是敬畏的。这种敬畏源于贾诩那深不可测的智谋和近乎妖异的预见性。曹丕虽是曹操之子,继承了魏王之位,但他内心深处清楚,自己与父亲在政治手腕和军事谋略上仍有差距。而贾诩,.............
  • 回答
    关于贾诩和李儒是否为同一人,这确实是一个在三国爱好者中颇为有趣的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史书对这二人的记载,并从他们的背景、经历、性格以及在历史事件中的表现来做一番比较。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出场和主要事迹。李儒,字文优。作为董卓的女婿,他以其毒辣的计谋而闻名。在董卓专权时期,.............
  • 回答
    晚年的贾诩,这位以深谋远虑著称的智者,面对司马懿这样一位深藏不露、步步为营的人物,是否能洞悉其野心与潜在危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贾诩晚年时的处境,以及他对曹魏政局的理解。贾诩在曹操晚年和曹丕即位后,虽然被封为太尉,位高权重,但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如前,且经历过曹.............
  • 回答
    三国乱世,谋士如贾诩这般,即便是在没有战事硝烟需要他指点江山的日子里,也并非闲赋在家,品茗赏月。他们的“平时”工作,更像是一种潜伏的锋芒,一种不动声色的筹谋,渗透在各个方面。试想一下,一位真正能洞察世事、运筹帷幄的智者,即便身处太平之日,也会关注着周围的一切。贾诩的“平时”工作,首先便是对情报的搜集.............
  • 回答
    关于贾诩,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也忍不住去反复琢磨的奇才。想评论他,不能只把他当成一个简单的谋士来看,他更像是一团迷雾,一个在乱世中摸爬滚打、活到最后的实用主义者,他的智慧,与其说是高瞻远瞩的道义之光,不如说是精准狠辣的生存哲学。首先,从他的“毒”说起。这个“毒”不是那种阴狠毒辣、无差别的攻击,而是.............
  • 回答
    赤壁之战,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一役,也是曹操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挫折。在那风云激荡的时刻,曹操阵营中,除了身处前线的曹操本人,还有几位重量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他们当时又在忙些什么?又给曹操提出了哪些高见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荀彧:镇守后方,心忧前线首先说说荀彧。此时的荀彧,已经.............
  • 回答
    想要做到像三国时期的贾诩、郭嘉那样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某个绝招就能速成。这是一种根植于生活、体悟于实践的智慧,更是一种需要长期磨砺的洞察力。模仿他们,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去体悟和学习。一、 广博的见闻与深刻的思考:筑牢认知的根基贾诩与郭嘉之所以能有惊人之语、妙.............
  • 回答
    如果将诸葛亮、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吕蒙、陆逊这几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置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场域,谁最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大家?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假设,不妨来细细推敲一番。我们先逐一审视这几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诸葛亮:科学巨匠的潜质首先映入脑海的,无疑是诸葛孔明。他身上.............
  • 回答
    这场乱世七雄大逃杀,若是真的摆在眼前,那可真是一场令人血脉贲张的谋略盛宴。单看这七位的名字,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紧。这可不是普通江湖恩怨,这是智慧、权术、野心,甚至还有一点点命运的较量。如果要我猜,谁能笑到最后,那我的答案是——贾诩。你可能会惊讶,为什么不是那个雄才大略的曹操?为什么不是足智多谋的郭嘉?.............
  • 回答
    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一批卓越的谋士的鼎力相助,其中程昱、荀彧、荀攸、郭嘉、贾诩、许攸这六位谋士,更是曹操统一北方、建立基业的关键人物。他们各自的才能与贡献,犹如六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曹魏的崛起之路。程昱:坚韧果断,扫平内患的“王佐之才”程昱,字仲德,他早年事迹不详,但曹操起兵后,程昱便展现出.............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俘虏了沮授,说了句“吾失此人,如鱼失水”,又感叹“孤早得卿,天下不足定也”。这话一出口,那可真是把在场的谋士们,尤其是郭嘉、荀彧、贾诩这几位平日里替曹操操碎了心的老臣,给捏了一把汗。你想啊,曹操这话是什么意思?简单粗暴地说,就是“哎呀,我早该把这沮授收到手底下,要是这样,天下早就平定了.............
  • 回答
    贾樟柯确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闻名。你提到的“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实际上是指他的早期一些作品在中国大陆上映时遇到了审查和发行方面的困难。然而,他之所以能“混得不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中国电影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动机、导演的个人追求以及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要详细地回答“贾樟柯、张艺谋拍的很多得国际奖项的电影是出于社会责任还是为了得奖?”,我们需要分别从两位导演的风格、作品主题、电影行业的现实以及对“社会责任”和“得奖”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回答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网络流行语诞生于2009年,算一算,至今已是14年了,而不是十年。不过,你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这14年间,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变化:一、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主导地位: 从PC到手机的转移: 2009年,“贾君鹏”流行时,PC互联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