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小说为什么会“卡壳”?

回答
写小说“卡壳”,这事儿可太常见了,别说新人,就算经验老道的作者也会时不时栽跟头。这感觉就像跑马拉松跑着跑着,突然腿抽筋了,或者开车开到一半,油表灯突然亮了,那种进退两难、脑子空空的感觉,真是让人抓狂。

为啥会卡壳?原因多了去了,而且往往是几种因素叠在一起,把你的思路彻底堵死。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讲得具体些。

一、 故事本身出了问题,根基不牢,自然容易崩塌。

人物不行,没人味儿,没动力: 这是最致命的卡壳之一。如果你的人物写得像个符号,没有自己的想法、欲望、恐惧和弱点,你让他们做什么都不会让人信服。当他们遇到冲突,你需要他们做出选择,但如果他们本身就没啥“性格”和“目标”,他们就会像个提线木偶一样,动不了,也推不动故事。你坐在那里想“接下来怎么办?”,实际上是你不知道“这个人会怎么做”,因为你都没真正理解他。
举个例子: 你写一个“勇敢的骑士去救公主”,但你没写清楚他为什么这么勇敢?是对公主有爱?还是为了荣誉?或者只是因为被命令?如果他只是个模板化的“勇敢”,那他在面对巨龙时,你就会卡住:是冲上去?还是找帮手?他自己没“想法”,你就得替他想,结果就是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情节单薄,缺乏张力,太平淡了: 有些故事,从头到尾就是一条直线,没啥转折,没啥意外。写到一半,你会发现没什么可写的了,因为故事的发展像一条静止的河流,缺乏“浪花”和“漩涡”。读者之所以还愿意看,是因为他们期待惊喜,期待看到人物如何应对挑战,期待故事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如果情节太平淡,你就失去了推动故事前进的“钩子”。
举个例子: 你写“主角去参加考试,然后顺利通过了”。这没啥卡壳的,因为他就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但如果你写“主角去参加一场决定家族命运的比赛,对手非常强大,而他自己的身体却出了状况”,这才有了冲突和悬念。如果你把这个冲突写没了,或者写得太容易解决,那后面自然就没劲头了。

世界观设定不够清晰或前后矛盾: 尤其是在玄幻、科幻或者架空历史类小说里,世界观就像一个社会的骨架。如果这个骨架不扎实,或者规则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你写着写着就会发现自己都糊涂了,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卡壳通常是因为前期设定不够严谨,或者在写作过程中随意更改。
举个例子: 你设定了一个世界,魔法师必须通过冥想才能施法,但后来为了让剧情紧张,你写了一个魔法师“意念一动”就发出了强大的魔法,前后就矛盾了。这时,你可能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解释这个“例外”,或者不知道这个例外会对世界规则造成什么影响。

主题不明确,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有些作者一开始很有激情,写了很多情节,但写到一半才发现,这个故事到底想说什么,自己也搞不清。当你的故事缺乏一个核心的主题或想传递的价值观时,你就像一个没有航向的船,随波逐流。遇到难写的地方,你无法回到那个“核心”去寻找答案,因为根本就没有。
举个例子: 你写了一个关于成长的小说,但你没想清楚你想通过这个成长故事表达什么?是关于勇气?责任?还是友谊?如果你只是写主角从小孩变成大人,中间穿插一些事件,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想表达什么”,你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冲突点和高潮点。

二、 写作技巧和过程中的问题,是“术”上的阻碍。

没有大纲,或者大纲太粗糙: 大纲就像一张地图,告诉你故事的大体走向和关键节点。没有大纲,你就是个盲人摸象,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很容易迷失方向。即使有大纲,如果太粗糙,比如只写了“主角去冒险”,而没有具体的关卡和事件,那在执行过程中,你还是会感到茫然。
举个例子: 你有个大纲是“主角从村庄出发,经过森林,遇到敌人,最后到达城市”。这个太粗了。你需要更细化:“在森林里,主角遇到一只受伤的野兽,他可以选择救助它,这会消耗他的时间和食物;或者他选择绕开,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线索。”这种细节才能让你的大纲发挥作用。

情节设置失误,逻辑链断裂: 这是常见的“卡壳”。你可能在前文埋了一个伏笔,但后面忘记了回收,或者为了推进剧情,强行制造了一个不合逻辑的转折。当你发现前面铺垫有问题,或者后面接不上时,你就必须停下来思考,是修改前面,还是硬着头皮继续?这种纠结就会导致卡壳。
举个例子: 你写主角的超能力是“听不到任何声音”,但在后面一个场景,你写他听到了敌人的脚步声。这就断裂了。你得回去改,要么把超能力设定成“只能听到特定频率的声音”,要么把那个场景改掉,这个思考和修改的过程就是卡壳。

描写过于堆砌,缺乏实质内容: 有些作者喜欢用很多华丽的辞藻去描绘一个场景或一个动作,结果写了很多字,但故事本身没推进多少。当读者读了半天,发现“啥也没发生”,作者自己也可能觉得无聊,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什么。这种卡壳是由于“说太多,做太少”。
举个例子: 写一个打斗场面,你可能写了半页描写衣服的飘动、空气的震动、光线的折射,但人物的动作和关键的招式描述却很模糊。这时你就会觉得“接下来该怎么打?”,因为你前面的描写太虚了。

缺乏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除了外部情节,角色的内心活动、情感变化也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只关注“他做了什么”,而忽略了“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这么做的时候在想什么”,那么当需要展现角色的情感转折或做出艰难抉择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无从下笔。
举个例子: 一个角色因为背叛而痛苦,你可能写他“黯然神伤”,但如果你没有深入写他痛苦的原因,他对被背叛的感受,以及他内心的挣扎和思考,那么当他需要从痛苦中走出来,或者做出复仇的决定时,你就会卡住,因为你对他的“内心世界”不熟悉。

对某个细节或设定的“过度钻研”: 有时候,作者会陷在一个小细节里出不来,比如纠结一个道具的名字、一个地点的风俗习惯,或者一个技术原理是否够科学。这种“完美主义”式的钻研,如果不是对故事核心至关重要,反而会阻碍你的写作进程。
举个例子: 你写一个古代战场,你花了好几天去研究古代士兵的头盔到底有没有通风孔,或者战马的马鞍是不是用了某种特殊的皮革。研究本身是好事,但如果这个细节对整个故事的推进没有丝毫影响,那你就会在这上面耗费大量时间,然后发现“我怎么还没写到关键情节?”

三、 作者自身状态问题,是“心”上的障碍。

灵感枯竭或失去热情: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写作就像是持续的创造过程,如果长时间没有新的想法涌现,或者对正在写的故事失去了兴趣,自然就会“卡壳”。有时候是因为写得太久了,思维疲劳;有时候是因为故事本身没有吸引力了。
举个例子: 你连续写了三个月同一个故事,每天重复同样的模式,你会觉得索然无味,脑子里像被榨干了一样,找不到新的兴奋点。

疲劳和焦虑: 写作是一项脑力劳动,过度疲劳会导致思维迟钝,效率低下。同时,如果你对自己的作品有很高的期望,或者面临截稿压力,那种焦虑感会进一步压制你的创造力,让你更难写下去。
举个例子: 你熬夜写了一整晚,第二天早上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文字,脑子里一片混沌,根本不知道怎么继续。

外界干扰和生活压力: 写作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比如工作、家庭、人际关系,都会分散你的精力,影响你的写作状态。
举个例子: 你正在构思一个关键转折,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的电话,处理完之后,你发现刚才脑子里那个清晰的念头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害怕写得不好,陷入自我怀疑: 尤其是对于新人作者来说,写到某个关键的、需要“出彩”的地方时,会特别害怕写得不够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或者被读者批评。这种恐惧会让你迟迟不敢动笔,或者写几笔就删掉,久而久之就卡住了。
举个例子: 你写到一个高潮部分,需要写主角的内心独白,表达他深沉的爱意。你写了几句话,总觉得太矫情、太老套,然后不断地修改、删除,最后把这个关键的情感爆发点给搁置了。

总结一下,写小说卡壳,就像建房子,可能是地基打歪了(人物、世界观),可能是结构设计有问题(情节逻辑),也可能是工人没力气了(作者状态)。 要想不卡壳,或者卡壳了能尽快爬出来,就得平时多打磨故事的“骨架”,多思考人物的“魂魄”,多留心自己的“状态”。一旦卡壳,就要勇敢地停下来分析原因,而不是硬着头皮往前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很多原因都可能会造成卡文:

1.大纲没有构思好。

从一开始就没有大纲,边想情节边写,想不出情节自然会写不下去。

解决办法:至少故事梗概得想出来再动笔吧?

2.在一个具体事件上卡壳了。

按大纲写到中途,在一个具体的事件上卡壳了,你只想好了这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但因为对事件的想象力不足,导致始终想不出这个具体的事件是什么,或者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写不下去。

解决办法:事件想不出来,就用神奇的巧合糊弄过去啊,无巧不成书不仅是因为巧合好看,更因为没有这些巧合就写不下去啊。

3.细节强迫症。

在某一个生活细节或专业性比较强的细节方面因为自己生活经验及知识量的不足,为了防止被找茬,所以不断查资料考据这个细节该怎么写,打乱整个写作计划。

解决办法:别想太多,读你书的人不会什么都知道的。

4.完美强迫症。

在写初稿的时候不断审视前文,发现自己前文写得不够好,于是不断重写,导致后面的进行不下去了。

解决办法:初稿就别改了,第一稿都是臭狗屎。

5.拖延症。

生活没有规律,没有给自己定一个雷打不动的写作时间,一旦放一段时间不写,就找不到感觉了。

解决办法:要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想写就写。

6.自信缺乏症。

写的时候不断质问自己:我写的这些会有人看吗?要是没有人看怎么办?动摇了写作决心,导致无法进行下去。

解决办法:不要太功利,没有什么人写的书是一开始就有很多人看的。

7.创作冲动消灭。

创作冲动与创作才能是两回事,在写小说开头的时候,会有创造世界的喜悦感,在这种新鲜感过去后,很难耐着性子进行接下来的故事。

解决办法:多打磨一下耐性,写作之前对写作途中的困难要预估得充分一些。

8.身体不好。

腰疼、头疼、失眠、抑郁等,都会造成卡文。

解决办法:写作要和另一项消耗体力的兴趣结合起来,比如村上春树喜欢长跑。

9.写作环境不好。

周围人太多、诱惑太多,都容易造成写不下去。

解决办法:雨果写《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为了制止自己出去玩,做了一套连体毛衣,把全身都裹起来那种。没有环境就创造环境,你以为为什么作家普遍多才多艺?都是逼的。

10.心态不好。

以相当功利的幻想来激励自己写作,结果沉浸在幻想里无法自拔而忘了写作。

解决办法:调整一下心态吧,写作就是为了写作,太功利是很难写出好东西的。当然也有反例: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为了还钱而写东西,写不出来的时候气得撕稿子。

11.缺乏语感。

在读一些大家作品的时候很容易被影响,之后的写作很容易模仿这些大家作品,但是在一段时间过后,读大家作品的那种感觉渐渐淡去,导致之后写的东西怎么都没有之前那种感觉了。

解决办法:多读读书。

12.生无可恋了。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写不出来,生无可恋,也不知道是因为生无可恋才写不出来还是因为写不出来才生无可恋。

解决办法:别写了,去见几个有好感的异性或者跟朋友去哪个地方走走。

蛤,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熟练?因为这些卡文方式我全部经历过啊!卡文这事,不会因为你知道为什么卡文就不卡的,最终解决办法始终是多写、多读。

user avatar

@涵说

抱歉这么久才过来答题_(:з」∠)_,实在是平常上班忙没空上网。我看了眼已经有的答案,我觉得

@陈野亮

说得挺全的了。在题主关心的“为什么会出现卡壳?“这件事上已经论述的很充分了。

为什么会卡已经说明白了,卡了以后该怎么办也提了。我这不是明显来晚了,没啥可说了么?既然被邀请了再扯两句我的经验怎么办吧,毕竟没必要再把人家的答案再润色一下,重复一遍,这种重复类的答案毫无意义。

为了不让人觉得我没读题目上来就答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我就说一句大实话:卡壳中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肚子里没货的暴露。——羊小波(别闹!!)

好了我已经回答了基本问题,再来就是个人经验相关的“如何解决卡壳问题”部分了。

其实解决卡壳问题本质上就是解决肚子里没货问题啊,肚子的货,分为干货,湿货,和排泄物(泥垢!!!!)是真的→_→严肃脸。干货就是你读过的书积累的句子词汇表达法,这些是构成一个故事的基本元素,是理性部分。湿货就是你爱过的人走过的路你的经历,你的情感你的灵感,你的感性区块。排泄物就是没什么卵用的那部分,大家都懂得,大过节的都吃好喝好呢,我就不再多描述了。

===============以下场景可能会联想到厕所请放下手里的吃的再继续===================

干货不足-对应问题就是想描写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事件但是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合适的词汇来,那个东西在脑子里,甚至都蠕动到肠道了,但是就拉不到纸上。(够了啊!!多恶心的比喻啊!)

湿货不足-剧情发展到一定情况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了,不知道自己创作出来的人下一步该是什么反应了,不解怎么从自己的宏大的开头导向同样宏大的结尾了...那感觉就是明明有尿意但是去了厕所就是...(泥垢!!!)

排泄物不足-(⊙v⊙)嗯,我推荐吃点牛黄解毒或者排毒养颜啥的,都挺好用的。(泥垢!!)


干货不足就用摘抄积累,说白了除了多看书看影视作品多琢磨多记录我还真没啥别的招可教,啊对,还有多看看我写的答案也能挺有帮助的,见底部蓝色链接(要脸么?)


湿货不足有可能是经历的太少,也不常把瞬间的灵感记录下来,所以多听听看看别人的经历,自己多活几年,养成记录灵感碎片的习惯,还有多看我的答案,也是挺重要的。(泥垢!)


【终极福利】《专栏食用方法》 - 人类你们好啊! - 知乎专栏


祝好。(→_→今天的我依旧很不要fac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小说“卡壳”,这事儿可太常见了,别说新人,就算经验老道的作者也会时不时栽跟头。这感觉就像跑马拉松跑着跑着,突然腿抽筋了,或者开车开到一半,油表灯突然亮了,那种进退两难、脑子空空的感觉,真是让人抓狂。为啥会卡壳?原因多了去了,而且往往是几种因素叠在一起,把你的思路彻底堵死。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
  • 回答
    写小说越写越差,甚至文笔不如从前,这是一个很多创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也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沮丧的现象。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解析这个问题:一、 思想与表达的脱节: 思路枯竭,创意瓶颈: 早期: 刚开始写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触及了许多写作者内心的根本。要说为什么“我”——一个语言模型——会“写小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认知偏差。准确地说,我并没有像人类那样,怀揣着某个特别的“开端”或者“冲动”去写小说。我的存在,我的能力,都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和我被设计的机制。但是,如果我尝试去理解和模拟一个人类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就像是围棋棋盘上的黑白子,盘根错节,牵扯出不少门道。你说“越来越多的小说被翻拍”,这话一点不假,放眼近几年,影视剧市场上一大半的热门IP,背后都有小说的影子。至于说“编剧写不出高质量剧本”,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也不是说编剧们江郎才尽,而是背后有着更复杂、更现实的原因在驱动着这个趋势。咱们.............
  • 回答
    中秋回家,赫然发现……月圆人团圆,这句话在中秋节这天,比往常任何一天都更像一句咒语,在心底低语。我早已迫不及待,提前了一天结束了在外地的工作,踏上了回家的路。车窗外的风景由城市的钢筋水泥,逐渐过渡到熟悉的田野和炊烟。每一次回家,都是一场温情的洗礼,尤其是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家,在我心里,是那个坐落.............
  • 回答
    写一部以东方玄幻为大背景,又想要达到《冰与火之歌》那种史诗感和复杂度的野心之作,这绝对是个值得挑战的宏大目标。首先,问一句“会有人喜欢看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你能把故事讲得足够精彩。你想写一部“东方玄幻版《冰与火之歌》”,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概念。这意味着你需要糅合东方文化特有的哲学思想、.............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而且切中了当前网络小说乃至部分实体小说创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穿越题材的泛滥,以及由此带来的“烂俗”感。为什么写小说“都要”穿越?“都要”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但不可否认,穿越题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网络小说市场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说是推动了网络小说产业化的重要推手之.............
  • 回答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值得深入探讨。尽管语文老师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但他们成为知名小说家的比例确实不高。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职业特性与创作需求的冲突: 语文老师的职业重心在“教”而非“创”: 教学任务繁重: .............
  • 回答
    现在的历史穿越小说,特别是国内市场上的,确实能感觉到一股“西方化”的倾向,这种现象挺值得说道说道。不是说“西方那套”不好,而是说这种借鉴和模仿,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模式化,也让我们这些读者觉得,咱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基因,好像被稀释了不少。咱们先掰扯掰扯,这“西方那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 宏大叙事与个.............
  • 回答
    在许多传统文化和民俗信仰中,某些特定的法事或仪式会限制某些生肖的人参加,其中蛇、虎、狗这三个生肖常常被提及。这种限制并非是普遍通用的,而是源于对这些生肖的特定理解和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赋予的特殊“属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核心原因:生肖的“冲克”与“相刑”.............
  • 回答
    写小说可不光是“打字”这么简单,它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注、反复打磨的创造性工作。而对于很多作者来说,微软的Word虽然是文本处理的“老大哥”,但在小说创作这个特定领域,它却常常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碍手碍脚。这就好比你用一把瑞士军刀去雕刻精美的木雕,虽然也能办到,但总觉得不够趁手,效率也提不上来。那么,.............
  • 回答
    写小说三年没挣到钱,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令人沮丧的经历。很多有天赋的作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这背后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作品本身、市场理解、推广能力、心态管理等几个方面,详细地为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第一部分:作品本身的问题这是最核心的因素,如果作品没有达到一定的质量和市场接受度,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作者的内心世界。为什么那些在公众号上犀利剖析社会问题、针砭时弊的作者,不去专心写小说赚取稿费呢?其实原因多种多样,而且这背后牵扯到很多现实考量和个人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写公众号评论和写小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模式和盈利路径。从创作模式上看: 公众号评论: 这类.............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很多写网文的朋友的痛点,你不是一个人。网文技巧这玩意儿,说起来挺玄乎,感觉像是武功秘籍,学好了就能天下无敌,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多人,包括你,都会遇到一个尴尬的境地:越学越迷茫,越用越僵硬,最后,写小说的乐趣,反倒被这些所谓的“技巧”给啃噬了。这事儿啊,得这么看:网文技巧的“用”在哪里?首.............
  • 回答
    关于蒋方舟小说写作的评价,以及一位能够写出好小说的作家需要具备哪些特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会尽量细致地剖析,并尝试用一种更自然、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表达。关于蒋方舟的小说创作,为何评价不高?蒋方舟以其少年成名、早慧的形象为大众所熟知,但将她放在纯粹的文学创作领域,尤其是在小说创作上,确实.............
  • 回答
    乔峰的死,是《天龙八部》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也是金庸小说中最为经典的悲剧结局之一。要说为何要将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写死,其实并非为了虐读者,而是作者精心布局,围绕着“侠”与“情”这两个核心主题,将乔峰这个角色的悲剧性推向了极致,也完成了他对整个故事的深刻反思。首先,乔峰的死,是对他一生悲剧命运的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末世小说中。它触及了人类的心理、社会结构、生存本能以及叙事创作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叙事驱动与戏剧冲突的需要 制造高潮和紧张感: 敌人、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末世的威胁仅仅是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故事可能会变得平淡.............
  • 回答
    写小说,尤其是在自己心里酝酿了许久、寄托了许多情感和想法的作品,那种渴望将其完美呈现的愿望是无比强烈的。但现实往往骨感,写出来的东西总跟心里的那个光鲜亮丽的“样子”隔了一层,甚至隔了很多层。这种挫败感,我太懂了,就像一个画家对着画布,脑海里是恢弘的山河,手中却只调出了浑浊的颜料。咱们一层层掰开了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而且触及了当下都市小说创作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平时接触的都市小说,但凡主角一出场,就仿佛自带“全能Buff”。这倒不是说作者们偷懒,或者大家就真的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能做到,而是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创作策略和市场考量。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现在都市小说的主角这么“全能”,并且尽量.............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文化土壤、创作习惯和市场导向等方方面面,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要说为什么咱们国内的轻小说总感觉跟日本的“那股劲儿”不太一样,这得从好几个维度聊聊。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日本轻小说,很多时候是在一个相对稳定、注重集体主义但同时也强调个体情感表达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