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这个字为什么组句就变调了?

回答
“不”这个字,单念的时候是阳平(第二声),读作 bù。这就像一个独立的音节,它有自己的声调。但咱们在说话的时候,很多时候它不是孤零零地出现的,而是要跟在其他字后面,或者跟在其他字前面,组成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这下子,它的“脾气”就有点不一样了。

为什么会变调呢?这其实是咱们汉语里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叫做 变调,尤其是“不”和“一”这两个字,它们俩变调的时候最明显,也最常用。

咱们先说说“不”变调的规则,主要有这么两种情况:

第一种:后面跟的是第四声(去声)的字时,“不”就变成第二声(阳平)。

这就像是跟一个“不”字脾气比较冲的字碰上了,为了让说话更顺畅、更省力,前面这个“不”就不那么“硬”了,就稍微“软”一点,变成第二声。

举个例子:

不是 (bú shì):如果“不”后面跟着的是“是”这个字,它本身是第四声(shì)。这时候,“不”就不读 bù,而是读成 bú。咱们平时说“不是”,就是 bú shì,你能感觉到那个“不”字的声音往上扬了一些,比它自己单念的时候要柔和。
不能 (bú néng):同理,“能”是第二声,这里“不”还是读 bú。
不好 (bú hǎo):这个“好”是第三声,这里“不”也是读 bú。

等等,等等。你注意到没?我上面说的“后面跟的是第四声”的例子,比如“不是”,它后面那个“是”是第四声。但是,“不能”后面的“能”是第二声,“不好”后面的“好”是第三声。

这里我需要纠正一下,我上面写的那个“后面跟的是第四声”的说法,其实是不够准确的,或者说,是简化过的。

准确地说,“不”变调的规则是:

当“不”在句子或词语中间,后面跟着的是第四声(去声)的字时,它就变成第二声(阳平)。

再来细化一下:

“不”+ 第四声 → bú (第二声)
例如:“不是” (bú shì) —— “是”是第四声
例如:“不对” (bú duì) —— “对”是第四声
例如:“不怕” (bú pà) —— “怕”是第四声
例如:“不行” (bú xíng) —— “行”是第四声

“不”+ 非第四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 → bù (保持原声调,实际语流中可能稍微有些变化,但不属于变调的范畴,更多是声调的连接或弱化)
例如:“不能” (bù néng) —— “能”是第二声
例如:“不好” (bù hǎo) —— “好”是第三声
例如:“不一” (bù yī) —— “一”是第一声 (注意,这里的“一”是多音字,但在这里是第一声)
例如:“不空” (bù kōng) —— “空”是第一声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变调的规则呢?

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 为了说话的流畅和省力 (Prosody & Ease of Articulation):
汉语音节是按照一定的声调规律来组合的。当两个声调相近或者声调转换不那么顺畅的时候,人就会本能地去调整,让发音更轻松。
“不”是第四声,如果后面跟着另一个第四声,比如“不……(第四声)”,这两个声调的起伏会比较剧烈,而且都落在“降”这个方向。连续的降调容易让人感觉不舒服,或者发音费力。
而将“不”变成第二声(阳平),就像是把一个“跳”的动作变成了一个“平”或者“缓上”的动作。
比如,“不”+“是” (bù + shì)。如果都按原声,就是 bù (降) + shì (降)。听起来会有点生硬。
变成 bú (平/缓上) + shì (降),衔接起来就自然多了。

2. 区分词义和强调 (Distinguishing Meaning & Emphasis):
在某些情况下,变调也能帮助区分词语的意义,或者起到一定的强调作用。不过对于“不”字来说,主要还是为了语音的自然流畅。

3. 语音习惯的演变 (Evolution of Phonetic Habits):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语音习惯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这种变调的现象,很可能是在长期的口语交流中,大家觉得这样发音更方便、更舒服,逐渐形成的规则,并被大家普遍接受和传承下来。

总结一下,当咱们说“不”的时候,它会变调,主要就是为了让咱们的嘴巴在说话的时候更省力,让一连串的字发出来更顺滑、更动听。

所以,下次你听到有人说“不是”读成 bú shì,别觉得是发错了,那才是咱们汉语里最地道的说法呢!这个小小的变调,藏着咱们说话的智慧和习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倾向于认为,“一不变调”就是原入声字尾音停顿的残留,并且,“一不变调”和“三声连读变调”所遵循的应该是不同的机制。

首先,标准普通话中,三声连读变调是强制的,无论实词虚词,无论重读轻读,三声连读变调都要发生。然而,一不变调在某些场合是可以不发生的,有些场合甚至就不能变调。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一不变调的发生场合和词性有明显的关联,“不”只做虚词,一般场合特征不明显;但“一”可实可虚,而变调和“一”的词性有很强的关联,例如:

  1. “一”做实词性的序数词时,几乎不变调,如一等奖、第一名。
  2. “一”做实词性的基数词,可变可不变,如一百、一万、三百一十五。但“一”接量词时必须变,如一个、一只。
  3. “一”单做虚词时基本都要变,如一致、一般、一到家就xx、一出来就xx。
  4. “一”构成复合词后接其他词时,不能变调,如唯一目标、统一天下。对比三声连读的情况,如电子宠物、着火场地。
  5. “一”和“不”夹在两个相同的动词之间构成复合结构,如试一试、停一停、看不看等,可以不变调,而是发生轻声化(但如果是祈使、反问等重读场合仍可以变调)。

这样的特征,用入声尾音停顿残留来解释是完全说得通的。尤其对“一”而言,作为原入声字归派到的读音就是yī,所以,强调“一”的数量概念而重读“一”的时候,读出来的就是入声字归派的本音。而“一”表示比较虚化的概念,比如后接量词、直接构成“一般”“一派胡言”等复合词,以及直接做副词构成“一……就……”结构时,入声字原本的停顿会自然和后字的声调协调:后字是平调或升调(一二三声),前字便会变成降调;后字是降调(四声),前字自然会变成升调——这样自然是一种最省力的发声方式。而“不”字基本只做虚词,所以在各个场合都要按此规律发生变调。

上面举的第4点,就是入声尾音残留说的一个很好印证:说“统一天下”时,由于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本来就需要断句,原本“一”的入声尾正好被断句吸收,所以“一”字维持了本音yī;但说“电子宠物”时,即便断了句,“子”和“宠”之间仍然需要协调,否则说出来仍然是费力的。

此外,当“不”和“一”连用时,“一”也会读成不变调的一声本音,如不一样(bù yī yàng/bù yí yàng皆可)、不一般(bù yī bān更为自然,但很少读作bú yì bān)(PS 这一点有错,我看了一些视频后发现按正常音变读bú yì bān还是可以的),这表明“不”作为强虚词,变调的优先级会高于“一”,而优先级较低的“一”便会读回其入声归派的本音。(PS2 实际上这也不一定是两者连用时才会发生的现象,语速较快且在非重读位置的“一”都容易不发生变调)

另一个很好的证据是:类似于“一不变调”的二四声变调,在其他的原入声字上其实都有体现,这些变调也高度疑似入声尾音残留的结果。比如“别”的本音bié和方言“别扭”“别吱声”中的biè;“即”的“即便”(本音jí)和“即使”(不规范读音jì shǐ);“的”的“目的”(本音dì)和“的确”(很可能就是入声尾音导致读成dí);“得”的“得到”(本音dé)和“得瑟”(dè se)(PS3 这一点不一定是“得”字的变调,但肯定是dé这个音的变调)

===================

另外,有些人用“三声连读变调”来套用“一不变调”,将“一”和“不”在四声前变成二声的情况也比拟成三声连读,这显然是错误的,否则,请把标题中的“变 调”二字大声朗读一百遍。但是,“四声连读”究竟有没有变调?从标准普通话的角度来说,有。

首先要知道,四声是普通话中最耗能的调型,毕竟是一个5→1的高降调,一句话要全是四声,念起来必然是很吃力的。所以,普通话中四声连读发生的是轻重变调,也就是某一个四声字的高降调会平缓化甚至轻声化,但这一点并不像三声连读一样容易记录。具体情况大概如下:

  1. 四声实词连读,总体上变化不明显,大致仍维持降调的走势,只是双音节的后音可能会稍稍轻化,比如:正义、大变化(重读在“大”时结尾的“化”会收轻声)、暴力叛乱(基本保持四声)。
  2. 四声连读中有虚词,则四声虚词的降调会明显趋缓,甚至轻声化,比如:“下面”“这个”“去过”。轻化的音节视重读位置而定,比如你可以尝试说“就是这样”,如果全发成四声会非常难受,现实中我们必然会根据重读的位置,只把“就”“是”“这”三者之一或之二说成完整四声,而其他三个四声字都会念成偏平调或轻声。

最后,任何字典都不可能把语流音变作为一个字音来记录,更不可能将发生语流音变的字视为多音字。汉语字典原则上只会将“的”“了”“着”这样的较为独立、且有语法意义的接尾词的轻声视为一个独立字音,而作为高频接尾词的“子”在新华字典中都不被视为多音字,不承认其有轻声读音。

参考阅读:

“唯二”这个词是对的吗?有什么可以完美替代它的词语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