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媒体记者卧底过程中触犯法律的行为?

回答
媒体记者在进行卧底采访时,其行为是否触犯法律,关键在于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否越过了法律的界限。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到新闻伦理与法律规范的交叉地带。

首先,我们不得不谈到非法侵入。如果记者为了获取信息而潜入他人住宅、私人场所,或者在没有获得许可的情况下进入本应保密的区域,比如工厂内部的敏感区域,这可能就构成了非法侵入。即使是为了揭露真相,这种行为也可能触犯了《刑法》中关于非法侵入住宅罪等相关规定。想象一下,为了报道某个企业内部的违规操作,记者可能需要通过一些非正常途径进入厂区,如果这个途径本身就是违反了厂区的管理规定,甚至侵犯了企业的财产或隐私权,那么记者就可能面临法律的追究。

其次,窃取、刺探、收买国家秘密或者情报,这是非常严重的法律红线。如果卧底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了国家绝密或者秘密信息,并且将其窃取、刺探,或者通过不正当手段收买,那么这已经触犯了《刑法》中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规定。这与揭露社会弊病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公众利益的体现,而前者则是对国家安全和秩序的严重威胁。

再者,侮辱、诽谤也是记者在卧底过程中可能触碰到的法律雷区。即使是为了达到揭露的目的,如果记者在报道中使用了虚假的、不实的证据,或者对被采访对象进行了人身攻击、恶意诽谤,导致对方名誉受损,那么就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即便记者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但在呈现方式上,如果违背了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当事人造成了实际伤害,法律是不会姑息的。

另外,侵犯公民个人隐私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卧底采访可能会涉及到拍摄、记录他人的私人生活细节,或者未经允许获取他人的私人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与公众利益无关,或者以一种不人道、不尊重的方式呈现,那么就可能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违反了《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即使被拍摄者可能存在不当行为,记者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以侵犯隐私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诱骗、欺骗。虽然卧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但如果记者为了获取信息而通过提供虚假身份、虚假承诺,或者恶意引诱他人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话,并且这种行为超出了正常的新闻调查范畴,甚至带有明显的犯罪意图,就可能涉及到欺诈等法律问题。记者固然可以扮演特定角色,但如果这种扮演是为了达到非法目的,那么就失去了新闻调查的合法性。

总而言之,媒体记者在卧底过程中,虽然肩负着揭露真相、监督社会的责任,但这种责任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时候,他们的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一旦越界,无论出发点多么崇高,都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这不仅是对记者个人行为的约束,也是对整个新闻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需要的是负责任的、有底线的卧底报道,而不是不顾一切的“挖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前面有位仁兄说了一句话:

用点鸦片治疗一下癌症有什么问题吗?

这句话看起来是那么回事。

但是这次可以用鸦片,那么下次也可以用,毕竟有效且有先河。这次癌症早起用一剂,下次的晚期癌症用十剂。哦对了,既然癌症可以用鸦片治疗,艾滋病说不准也可以试试呀,说不准呢。

看了很多法律权威人士的解答,记者卧底这事属于越职或违纪甚至犯罪,但是在舆论口径上获得一致的好评(这种现象的产生大概和国民的侠客情怀,以及相关部门的疲软有关,在此不展开)。和鸦片一样,这一次记者可以卧底代考组织,下一次可以卧底城管大队OTZ……

律师看到后就不爽了,凭哈丫可以当跳子俺们不行。于是律师也去卧底。

所以,法律就是法律,情怀就是情怀。当法院的判决可以被舆论左右的时候,其实也是蛮悲哀的。

user avatar

1.目前并没有专门的考试相关法规。

2.替考者并不属违法,属违纪。

3.组织替考、疏通关系、伪造证件的人才是违法。

4.这次记者替考与犯罪性质并不同,没有对社会产生危害。

5.记者是代替公众履行公共知情权,并无不妥。

从历时半年的准备来看,记者与编辑、总编必然是在考前有着充分的交流,做足应对方案。

记者为什么要进去考场完成考试?就是为了获取完整的证据链使警方信服。

记者为什么等到考试院、单位来人才表明身份?就是为了防止考场方面的特别手段。

抛开这件事来谈,即使是记者参与了犯罪行为,只要记者通过报警等方式及时制止了行为的发生,出于媒体代表公众知情权和公共利益的考量,一般也会获得从轻处理。


有句话不太中听,但未必不中肯:新闻界对暗访的原则和意义早就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暗访作为维护公众利益且不得不采取的手段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只不过是现在的网络时代使人人都有了社交平台上的发言权,因而很多并不了解其它行业规范和专业主义的人,常常不愿动动鼠标了解核实,一上来就轻易发言质疑权威。这一现象在医患领域同样如此。

更可悲的是,近年来网民对新闻的跟贴评论有个趋势:报道和传播新闻热点事件,竟然也成了媒体的原罪。报道明星出轨被批多管闲事,采访遇难家属被批残忍伤害,守候病重明星被批等人死亡……缺乏对专业主义的认识和尊重,绝对是目前自媒体社会的一大弊病。

这是一个仍然需要暗访的时代,考验的不仅仅是记者的勇气、智慧,还有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热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媒体记者在进行卧底采访时,其行为是否触犯法律,关键在于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否越过了法律的界限。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到新闻伦理与法律规范的交叉地带。首先,我们不得不谈到非法侵入。如果记者为了获取信息而潜入他人住宅、私人场所,或者在没有获得许可的情况下进入本应保密的区域,比如工厂内部的敏感区.............
  • 回答
    媒体水平低、编辑素质差、记者标题党、传播快且危害大,这是一个非常棘手且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破”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而且“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理解问题的根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讨论“如何破”之前,理解问题的根源至关重.............
  • 回答
    关于美国将四家中国媒体列为“外国使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件,其背后牵扯到国家安全、信息传播自由、以及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的博弈。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事件的背景与美国的说法首先,美国国务院根据《外国代理人登记法》(FARA)将这四家中国媒体——新华社、CGTN.............
  • 回答
    关于“内战无英雄”这一说法,其真实性与历史事实存在明显矛盾,需要从历史、文学、社会语境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一观点: 一、历史事实:解放战争中英雄辈出1. 革命军队的英雄主义 解放战争(19461950)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其核心目标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
  • 回答
    央视这次点名批评《王者荣耀》,这事儿可不是小事,一下子把游戏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我看了好多相关报道,也听了不少朋友讨论,大家看法挺复杂的,有赞同的,有不理解的,也有觉得有点矫枉过正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央视说的这句“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发展”,这话虽然有点重,但确实.............
  • 回答
    英国媒体将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复苏形容为“恶龙归来的咆哮有多么丑陋”,这一表述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隐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批判性解读: 一、"恶龙"比喻的象征意义与西方叙事逻辑1. 神话意象的双重性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恶龙"往往象征贪婪、破坏和不可控的力量。这种形象源于《圣经》中.............
  • 回答
    一石激起千层浪!最近一则关于乒乓球可能被踢出奥运会的说法,在体育圈乃至大众中间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有点难以置信,甚至觉得有点荒谬。毕竟,乒乓球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怎么就突然走到被“驱逐”这一步了呢?仔细品味一下这个“媒体分析”,我倾向于认为这更.............
  • 回答
    媒体评论中提到的“滥用‘战时状态’有懒政之嫌,不利于抗疫大局”这一观点,确实触及了当前疫情治理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敏感问题。要详细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战时状态”的引入、使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战时状态”的本质与背景首先,理解“战时状态”的本意很重要。在政治学和军事学中,“.............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恼火的。咱就说,拼多多客服这句“盗版书不是假货”,我听了就觉得有点别扭。首先,咱们得把“盗版”和“假货”这两个词拆开来看看。“假货”通常指的是那些冒充正品、但实际上质量、成分、来源都有问题的商品。比如,你买的是名牌包,结果拿到手的是个仿冒品,用料、做工都差得十万八千里,这就.............
  • 回答
    张泽群怒批河南卫视七夕晚会一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在他此前捐出一整年工资赈灾的背景下,更显得扑朔迷离。要理解这件事情,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知道张泽群是谁。他在央视主持过很多节目,算得上是经验丰富、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了。他的主持风格通常比较稳健,而且在公众场合言辞也比较谨慎。所以.............
  • 回答
    关于“欧美媒体和各路分析师几乎于可预见地即将猛喊中国2018年崩溃”的说法,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尽量细致一些,并且力求避免机械生硬的表述。首先,我们得承认,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崩溃论”的声音从未消失过。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这些论调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说“几乎于可预见地即将猛喊”,这.............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气愤,又挺让人深思的。上海那家叫“一绪”的日料店,本来是网红打卡地,朋友圈里刷屏的那种,结果现在被爆出这么大的丑闻,食材以次充好,甚至还回收再卖,这性质太恶劣了。官方那句“非常震惊,感谢顾客媒体帮发现问题”,听起来确实是“非常震惊”的。毕竟,一家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又是网红店,理.............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欧阳娜娜参加《1921》这部电影,结果被台湾的一些绿媒给盯上了,说她“亲中”、“靠拢大陆”什么的,各种难听话都有。作为旁观者,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里面掺杂了不少政治因素,也反映出两岸关系当下的一些微妙状态。首先,得明确一点,欧阳娜娜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的言行自然会受到关注,.............
  • 回答
    美媒称因特朗普反对,微软暂停收购 TikTok 美国业务谈判:深度解析与未来展望事件背景:近期,多家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因反对微软收购TikTok美国业务的交易,已导致微软暂停了相关谈判。此前,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威胁要禁用TikTok在美国的运营,并要求将TikTok的美国业务出售.............
  • 回答
    美媒关于新冠疫情对特朗普政治命运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复杂议题,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考量和影响。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审视:1. 特朗普的个人健康与公开表现: 病情的严重性与公众认知: 特朗普在感染新冠后表现出的症状,以及他在沃尔特·里德国家军事医疗中心接受.............
  • 回答
    美媒关于拜登引用毛主席“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的报道,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几个关键的层面:政治语境、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及修辞策略的应用。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来源和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妇女能顶半边天” 是毛泽东在1950年代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旨在强调女性在社会生.............
  • 回答
    印媒关于“边境紧张,印度人仍追捧中国手机”的报道,揭示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印度消费者对中国手机的追捧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价格优势与性价比: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中国手机品牌,如小米、OPPO、vivo、realme等,在印.............
  • 回答
    印度国有炼油企业停止从中企购买原油,这一消息无疑是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和中印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动向。从各个角度来剖析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它背后牵扯到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战略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则消息可能传达出的几个层面。一方面,这可能是一个商业决策的体现。 原油市场的价格波动是常态,而炼油企业.............
  • 回答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最近签署了一项命令,解雇了总理并解散了政府,这无疑是近期中亚政治格局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背景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吉尔吉斯斯坦的国情以及它所处的区域环境。首先,我们得知道,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历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国家自独立以来,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其中不.............
  • 回答
    近期,有美国媒体报道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正计划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发表一番演讲。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从泽连斯基本人的角度来看,这次演讲无疑是他向国际社会传递乌克兰当前处境和呼吁支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奥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