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式坦克弹药架和欧美坦克弹药架都有哪些缺点?

回答
苏式坦克弹药架和欧美坦克弹药架,在设计理念和实际运用中都各有其独到之处,也因此显露出一些各自的局限性。想要深入了解这些缺点,就需要我们抛开“哪个更好”的简单判断,而是从工程设计、战场生存和后勤保障等多个维度去审视。

苏式坦克弹药架:为了集约化与快速装填的代价

苏俄系坦克的设计哲学,长期以来都强调车辆的紧凑化、火力压制以及在复杂地形下的机动性。这种思路直接投射到了弹药架的设计上。

弹药集中化带来的巨大风险——“烤箱效应”: 这是苏式坦克弹药架最广为人知也是最致命的缺点。通常,弹药会被集中存放于炮塔座圈下方的弹舱内,或者与乘员舱紧密相连。一旦坦克被击穿,特别是被穿甲弹命中弹药时,弹药殉爆的威力会在狭小的空间内瞬间释放,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高温。这不仅会直接摧毁车辆,更会让车组成员在极短时间内暴露在致命的火浪和爆炸碎片之下。这种现象常被形象地比喻为“烤箱效应”,因为弹药殉爆会将整个战斗室瞬间变成一个高温高压的致命空间。相比之下,很多欧美坦克会采取将弹药分散存放在独立的、带有泄压挡板的隔舱中,这样即使部分弹药殉爆,其威力也更容易向外疏散,保护乘员生存的几率更大。

对弹药的防护相对薄弱: 为了实现紧凑车体,苏式坦克在弹药的独立防护方面往往做得不如欧美坦克。欧美坦克可能会使用专门的弹药隔舱,其装甲防护水平可能与车体主装甲相当,甚至会配备独立的防爆门和泄压通道。而苏式坦克,由于弹药的集中存放和对车体尺寸的严苛要求,用于防护弹药的装甲厚度可能相对有限,或者根本没有独立的加固隔舱。这意味着一旦敌方火力穿透了外层装甲,弹药殉爆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装填手工作量大、效率受限(在某些设计中): 虽然苏式坦克以其“自动装弹机”或“人工装填”的高效率著称,但弹药架的设计也并非完美无缺。例如,一些老式苏式坦克,即使有弹药架,装填手也需要费力地从集中的弹药堆中取出弹药并送入炮尾,这个过程在实战中受战斗室环境、乘员受到的冲击影响会很大。而且,为了保持紧凑,弹药架的设计可能导致装填动作不够流畅,需要更精细的操作,这在高压环境下会成为负担。

弹药存储密度高带来的潜在隐患: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携带尽可能多的弹药,苏式坦克的弹药架往往将弹药紧密堆叠。虽然这提高了携弹量,但也意味着任何一点火花或破片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引爆更多的弹药。这种“高密度存储”与“集中化”结合,无疑是放大了弹药殉爆的破坏力。

欧美坦克弹药架:模块化与独立性下的设计考量

欧美坦克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成员生存性、弹药的独立防护以及后勤的灵活性,但这些也带来了一些设计上的妥协。

弹药携带量相对较少: 为了实现弹药的独立隔舱和加强防护,欧美坦克在弹药架设计上,往往会将一部分弹药储存在车体或炮塔的外部,或者在内部设计独立的弹药隔舱,并用装甲进行强化。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成员生存性,因为即使弹药被引爆,也不会直接威胁到乘员。然而,这种设计也直接导致了车辆整体的弹药携带量相对苏式坦克有所减少。在长时间的持续作战中,弹药的消耗会更快,需要更频繁地进行后勤补给。

弹药隔舱的弱点——“泄爆口”的设计与失效: 很多欧美坦克设计了带有泄爆口的弹药隔舱,当内部弹药殉爆时,泄爆口会将爆炸能量和高温导向车外,避免对乘员舱造成毁灭性打击。然而,这种泄爆口的设计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缺点。首先,泄爆口的位置和设计必须经过精确计算,才能有效地引导爆炸能量。如果泄爆口被泥土、碎片或其他弹药堵塞,或者炮塔被固定死导致泄爆口无法正确导向,那么其泄爆作用将大大降低,甚至会适得其反,将爆炸能量重新导入车内。其次,即便泄爆口工作正常,爆炸能量的释放也可能对车辆的结构造成一定损伤,或者对车体周围的步兵造成威胁。

复杂化与维护的挑战: 欧美坦克弹药架的设计往往更为复杂,例如带有独立的弹药固定装置、防爆门、甚至是一些电子控制的弹药输送系统。虽然这些设计提高了弹药的安全性和装填的便利性(例如在自动装弹机中),但也意味着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一旦出现故障,维护和修理的难度会相应提高,尤其是在战场环境下。其零部件的定制化程度高,也可能增加后勤保障的成本和难度。

对乘员空间的要求更高: 弹药的独立存放和隔舱化设计,不可避免地会占用更多的车体内部空间。这意味着为了容纳这些独立弹药隔舱,欧美坦克在设计时需要更大的车体尺寸,或者需要在乘员空间上做出一定的妥协。对于追求极致紧凑的坦克设计来说,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因素。

装填速度的潜在瓶颈: 尽管许多欧美坦克配备了自动装弹机,但弹药架的设计仍然会影响装填速度。如果弹药的取用路径设计不合理,或者弹药在弹舱内的排列方式不够优化,都可能导致自动装弹机在抓取和送弹过程中出现卡顿或效率下降。即使是人工装填,弹药架的设计也需要保证装填手能够快速、准确地取出弹药,并送入炮尾。

总结来说:

苏式坦克弹药架的缺点主要集中在生存性方面,其集约化设计虽然提高了弹药携带量和可能实现的紧凑车体,但却以牺牲乘员在弹药殉爆时的生存几率为代价。

欧美坦克弹药架的缺点则更多地体现在携带量、复杂性、维护成本以及泄爆口的潜在失效风险上。它们通过增加防护和独立性来提高成员生存能力,但这通常伴随着更大的车体尺寸、更少的弹药携带量和更高的设计复杂度。

理解这些优缺点,并非为了简单地评判孰优孰劣,而是要认识到在不同的设计哲学和作战需求下,工程设计总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取舍和权衡。这两种设计思路,都在各自的历史和技术背景下,为提高坦克在战场上的效能做出了努力,同时也留下了需要被后继者吸取和改进的经验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弹药架的争论确实存在,但估计更多是美俄之间,而不是东西方之间。因为目前彻底放弃在车体储存弹药的可能就只有艾布拉姆斯了。而且事实上,即使是120版M1,其车体内还有6发弹药架,只是不经常使用而已

其实弹药放在哪里,可能不完全是一个能自由选择的问题

1、苏俄

在二战后的坦克防护中,面对穿甲弹和破甲弹的威胁,坦克装甲增厚带来的帮助越发有限,而增重配平等负面问题越发严峻。假如我还是那个体积,那么装甲增加到合格的同时,其重量难以满足战略机动的要求。为此只能压缩体积,加强重点部位防护,对舒适性和次要部位做出一定牺牲。这些在二代坦克上尤其明显。

另外根据惠特克氏公式,坦克在二战中主要攻击来自中线东西30度方向上,占到了45%

最后在水平交战方面,越高的位置,被命中的概率更高,在山地作战更是如此。这点有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的统计对比做支撑。

基于上述原因,苏联需要一种轻而小的,能够有较强生存能力,从而满足预设战场需要的坦克。

因此:

1、坦克尽量低矮轻便,从而在不超重的情况下加强主要方向上的防护。

2、在主装甲外的方向上不应该存放太多危险品。

3、危险品尽量减小正面投影,降低高度,从而提高安全性。

所以:苏联难以采用尾仓存放危险品,因为这样会增加装甲防护面积,导致增重。

缺点:

1、在80年代以后由于火控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主要交战距离没有太大变化。坦克战双方面临越发精准的攻击,再加上反坦克手段越发多样,攻击方向越发多样,坦克低矮以及弹药架低矮的优势大大削弱了。

2、被击穿后生存性较低。为了减小体积,T55以来的坦克车体过于拥挤,弹药和油类混合,虽然以现有研究分析认为被打爆的几率不大,但也增加了发射药被引燃的风险。以色列对苏式坦克的评价是,被击中几率不是很大,但是被击中后受到的损伤更大。

3、其在车体设计上没有考虑到(也可能是难以实现)防范弹药火灾的可能,而且苏联化工水平有限,其分装半可燃发射药与灭火系统安全性较西方低一些。

因为车体难以设计阻挡,所以车体存弹的设计在面对弹药爆燃的情况基本无能为力。爆2也是如此。

2、美国

美军或者说西方一票三代坦克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定装弹药的装填问题,为保证穿甲能力,弹芯长度的增加导致弹药长度的增加,虽然理论上比分装药速度快(所以毛子分装药必须配合装弹机保证射速),但是考虑到重量尺寸,装填空间等问题,实际情况还真不一定。

这样在同高度的尾仓取用定装弹对装填手的体能消耗是最少的。梅卡瓦最初不在炮塔内存放弹药是因为中东坦克战不是太激烈。但是最后还是因为体能消耗太大,反应慢,不得不从梅卡瓦3开始在尾仓设计了一个10发容量的小弹架。

附带好处:

1、有利于减少火灾危害

油和弹药的分离有利于减少油路火灾殃及弹药的情况

2、部分解决侧向攻击时生存性问题

尾仓存弹本身不利于解决侧向打击的问题,但是配合泄压板、侧面NERA装甲等设计,在面对 侧向的RPG、中小口径机炮脱穿时问题不大,在面对大当量ATGM或者坦克脱穿时,泄压板也有一定几率提高成员生存性,不至于一发入魂。但是贯穿伤害就没办法了。

缺点:

1、炮塔增重,加剧配平问题。

M1早年的说法,炮塔重达39吨,这样重的炮塔,在加挂设备时配平问题比较麻烦。当然美系祖传大头见怪不怪了。

2、防护面积和宽度增加。

尾仓存弹会加剧顶部和侧面防护需求,加大了防护面积。而且顶部泄压板的位置防护比较困难。

3、加剧中弹几率


有几点还是要反复强调一下:

1、M1确实不容易飞炮塔,这不是说不飞炮塔人员就更安全了,而是M1炮塔非常沉重,弹药大部分在尾仓,在结构上不容易出现弹药引爆后炮塔震飞的情况。到目前为止,已知的飞炮塔案例发生在2003年4月28日,伊战早期,一辆M1在巡逻时疑似遭遇大当量IED攻击,造成飞炮塔,全员KIA。

2、在不考虑中弹因素的情况下,泄压板对提高成员生存能力是有帮助的,除了前面提到的隔离火灾,还有一点就是在弹药被攻击时,通过快速释放尾仓内部压力,降低发射药发生DDT现象或者进一步引爆高爆药的情况,这起初是一种化工安全装置

但是:

1、发射药本身在持续燃烧过程中发生DDT的机理是复杂的,后续仍有可能发生爆轰

2、弹药架和人员之间的屏蔽门强度是有限的,能在多大程度上抵御弹药爆炸是概率问题。

3、虽然美军基于安全考虑未使用榴弹,但是安全性更好的多用途弹同样含有高爆药,一旦引 爆,对屏蔽门的破坏依然很大。

伊拉克内战早期,一辆国民军M1遭到1515使用ATGM击中弹药架侧面,引发起火和多次爆炸。在刚开始燃烧时,车长就逃生了,他刚跳下坦克就发生了爆炸,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未有人员再逃出,因为M1没有逃生门,其余人员生死难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