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元朝皇帝的圣旨是白话?

回答
元朝皇帝的圣旨之所以是白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原因,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蒙古人如何与中原汉文化碰撞并交融。

1. 蒙古人的文字与语言习惯

首先,我们得明白元朝统治者是谁。他们是蒙古人,起源于草原民族。在早期,蒙古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成熟文字。直到成吉思汗时期,为了记录史实、颁布政令,他们才借鉴了畏兀儿(维吾尔族祖先)的文字,创制了蒙古文。这种文字系统,虽然逐渐发展成熟,但其书写方式和表达习惯,与汉字有着本质的区别。

蒙古文的语法结构、词汇习惯,更加直接、朴实,更接近口语。这种语言风格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他们官方文本的形成。即便后来他们学习并采用了汉字,但骨子里对那种直接、明快的表达方式的偏好,依然存在。

2. 统治初期的政治考量与统治策略

元朝建立初期,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拥有悠久文明传统的汉族地区。如何有效地管理这片土地,赢得民心,是蒙古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

推广和接收的便利性: 蒙古贵族虽然统治着中国,但他们本身并没有完全融入汉族文化。许多官员也并非汉族出身。如果圣旨依然使用文言文,对于那些不熟悉汉族古典文化的蒙古官员来说,理解和执行都会大打折扣。反之,使用相对接近口语的白话,能够大大提高政令的传播效率和执行力,确保统治的稳定。
笼络汉族士人的策略: 尽管元朝对汉族士人有所压制,但他们也需要借助汉族士人的才能来治理国家。使用白话圣旨,虽然不代表完全放弃了文言文,但这种更加贴近生活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治沟通的门槛,让更多普通民众和基层官员能够理解朝廷的意图。这与唐宋时期“尚书省”的公文风格有所不同,元朝的白话圣旨更具亲民意味。
与以往王朝的区分: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希望在文化上也与以往的汉族王朝有所区别,展示自身的统治特色。使用白话圣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去汉化”的尝试,试图在文化上确立蒙古统治的独特性。

3. 文学和语言的发展趋势

白话文并非是元朝才出现的产物,它在中唐以来就已经有萌芽,并在宋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通俗文学的繁荣而逐渐发展壮大。元杂剧的辉煌就是最好的证明。元杂剧以当时白话的口语来创作,贴近生活,受众广泛,非常受欢迎。

这种语言发展的趋势,为元朝圣旨使用白话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土壤。朝廷在制定政策时,也可能考虑到这种社会语言的接受度,选择更易于理解和传播的语言形式。

4. 圣旨的实际作用和传达途径

圣旨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它更是政令的最终载体,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传达到全国各地,被各级官吏和百姓所理解。

口头传宣的需要: 很多时候,圣旨会通过口头传宣的方式向官员和民众宣布。白话文更便于传达者进行生动、准确的复述,避免了文言文的晦涩难懂造成的理解偏差。
基层管理的需要: 元朝的基层管理,尤其是在一些非汉族聚居的地区,直接依赖于地方官员的理解和执行。白话圣旨能更好地服务于这种直接、高效的管理需求。

具体表现:

元朝的圣旨,在用词上,你会看到大量的当时日常口语的词汇,例如“旨”、“令”、“教”、“诏”等这些相对平实的词语,而较少出现文言文中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比较程式化、典雅的表达。句式也更趋向于简洁、明快,符合口语的逻辑。

举个例子,试想一下,如果一份文言文的圣旨要传达一个简单的命令,它可能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复杂的文言文描述具体事项]”。而在白话圣旨中,可能会是“皇帝说话了:[用更接近当时人们说话的方式来陈述]”。这种变化,在古代中国是相当显著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元朝就完全抛弃了文言文。在一些重要的礼仪性场合,或者面对以文言文为主要交流方式的士大夫群体时,文言文的圣旨也依然存在。但对于大部分政令和日常管理而言,白话圣旨的出现,是元朝统治特色和时代语境的真实反映。

总而言之,元朝皇帝圣旨使用白话,是蒙古族统治者在统治中国这片土地时,基于自身语言习惯、政治考量、文化融合以及社会语言发展趋势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这使得他们的政令更易于传播和执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语言和文化变迁的独特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元朝的圣旨是白话文,而是一种特殊的格式,叫硬译公文。

元代硬译公文的来源很有意思,因为元朝是蒙古族的皇帝,所以皇帝下达命令的时候一般会直接下达蒙古文圣旨,而再由相关人员翻译成汉文意思,再由相关人员翻译成文言词汇。而直接下达给藏区或者是外国的,则直接就是蒙古语圣旨。这样一来,翻译的时候有的会少一道程序,就是把汉语意思写成文言文,所以造成了硬译公文的出现。其实这不过是对蒙古语圣旨的直接翻译罢了,不是真的白话文圣旨。

user avatar

谢邀。

元朝的圣旨中其实各种登基、册立、改元等比较隆重正式的场合都是用的很正宗的文言文。

比如《元典章》中忽必烈的建国号为大元的诏敕。


泰定帝的那篇白话文登基圣旨,在整个元朝,这种隆重正式的场合也只有这么一次。因为也孙帖木儿当时受封晋王,驻扎漠北,刚刚弑杀了元英宗的铁失等人,派人前来迎接其登基,而他身边的幕僚多半是回回人,也就粗通汉语,由于事情突然,天上掉下了一个皇位,必须得尽快继位控制局面,于是仓促搞出了这样一篇白话文圣旨。

按照元朝一般的惯例,登基诏书之类的重大文件,都是用汉语书写,再翻译成蒙古语。而泰定帝的这篇诏书出炉很可能是身边的幕僚根据他的口述,写的蒙古文诏书(蒙古语原文肯定是很优雅的书面语言),然后临时找来粗通汉语的幕僚翻译成汉语,蒙古语词汇直接逐字逐句翻译成汉语,语序语言习惯很生硬,蒙古语的一些助词直接用汉字“呵”、“者”、“来”等硬译。

元朝皇帝除了元武宗和泰定帝以外,汉学水平都不差,自己用汉语文言文写一篇也没问题。但是元朝官员,行省御史台六部等主官多半都是蒙古色目根脚官人(功臣后裔)出身,汉学水平参差不齐。而皇帝和他们日常交流、下达命令、颁布圣旨根本没必要用汉语,直接用蒙古语,蒙古语原文也都是书面语言,可是翻译的工作,很多可能还是回回人做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大致翻译出来一个意思,让手下的汉人吏员、衙役、当地的识字人大概能够看明白就是了,于是就留下了很多硬译体的圣旨、公文。但是其实翻翻元朝的各种典章,相当部分还是用文绉绉的汉语文言文写的,还会出现一半硬译体,一半文言文的情况,可能是几个翻译合作的成果。

任何东西,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总会带着一些怪怪的腔调,即使是文言文翻译成我们现在的汉语,译者都是母语使用者,精通文言文,学富五车,都会带有翻译腔。那个年代,衙门里某个懂蒙古语的汉人小官或者回回小官,文言文水平一般般,翻成酱紫也情有可原。

另外,皇帝日常发布命令、批阅奏折、和大臣的通信往来,基本上都是大白话的,即使是清朝也都是如此:“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