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那有什么京杭大运河啊!
隋朝的首都是长安,东都是洛阳;宋朝时首都是开封,自开封以北的河道早就废弃了。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现在横贯南北的的京杭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元朝挖运河挖了七十多年,一直没什么成效,自然只能走海运:
初,伯颜平江南时,尝命张瑄、朱清等,以宋库藏图籍,自崇明州从海道载入京师。而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入御河,以达于京。后又开济州泗河,自淮至新开河,由大清河至利津,河入海,因海口沙壅,又从东阿旱站运至临清,入御河。又开胶、莱河道通海,劳费不赀,卒无成效。
古代不比现代,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没有GPS导航,有的只是台风和海盗;遇上这两个灾星,那就是整个船队一起倾覆。而朝廷不可一日无漕粮,若是船队倾覆,海运受阻了怎么办?
海运,始於元至元中。伯颜用朱清、张瑄运粮输京师,仅四万馀石。其后日增,至三百万馀石。初,海道万三千馀里,最险恶,既而开生道,稍径直。后殷明略又开新道,尤便。然皆出大洋,风利,自浙西抵京不过旬日,而漂失甚多。
海运受阻,就只能走漕运;想走漕运,就只能挖运河,所以元朝人挖了七十年的运河,等到明朝建立后,稍加整顿运河就全线开通了,既然有了更好的漕运,那海运自然就退居备份的地位了。
至于某些答主提到的
1、漕运途经数省,官僚雁过拔毛
2、漕运开支巨大,官僚趁机贪污
3、靠漕生活的普通民众,纤夫、船户众多需要照顾
这三点看似有理,但实际上实属胡扯:
先说第一点,总揽漕运任务的是漕运总督,一品大员,位高权重;每年漕银启程,总督大人就算不亲自押运,也必遣手下得力的转运使护送押运。上官过境,打点奉承还来不及,谁敢薅他们的羊毛?
再来说第二点,其实海运的费用远超漕运,而且更方便贪腐:
明代京师人口过百万,九边驻军连带家属亦有百万之众;这二三百万人所驻之地,大多不是产粮区,完全依赖南方转运的粮食生活。国家不可一日无漕粮,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这么重要的事情,必然要做双保险,在朝廷看来海运漕运必须可同时开通,互为主备。就算是以海运为主的元代,也用了七十多年整修运河,花钱真是如流水一般,所以这一点不成立。
至于第三点,那更是无稽之谈了,从洪武元年到建文帝四年,这三十多年间明朝的首都一直是南京,哪来的什么依赖漕运的纤夫民众?
自杭州至北京的漕运路线,首创于永乐十三年,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海运艰难,运费高涨,运力不足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