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元朝以海运为主,明清以运河漕运为主呢?

回答
要聊元朝的海运和明清的漕运,咱得从这几个朝代的背景、需求,以及当时的技术和地理条件说起。这可不是简单的“换了种方式”,而是各自时代下最符合实际的解决之道。

元朝:天高皇帝远,海运是大势所趋

你想想元朝,蒙古人打下来的江山,疆域辽阔得不得了,从东海之滨一直延伸到欧洲。统治这么大的地盘,首要问题就是联络和管理。尤其是在中国的南方,江南地区富庶,是经济的命脉,但同时离元朝的政治中心(初期在大都,后来的北京)又是那么远。

在元朝之前,隋唐宋就已经有了发达的运河系统,尤其是京杭大运河,那是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但元朝的情况有点不一样:

1. 统治重心和初始建都的考虑: 蒙古人最初的势力核心在北方草原,但随着征服宋朝,他们接管了整个中国。虽然最后建都北京,但他们对整个庞大帝国的纵深管理需求非常迫切。如果只依靠陆路和运河,一来速度慢,二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维护运河,而且运河一旦被截断,就会造成严重的交通瘫痪。

2. 海上贸易的传统与地理优势: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海洋贸易传统。元朝继承并大力发展了这一传统。
地理原因: 元朝虽然控制了大部分中国陆地,但其广阔的疆域意味着,连接南北的陆路和运河系统面临着距离长、耗时大的问题。而东南沿海的港口,如泉州、广州、上海等地,本身就具备了成为海上枢纽的潜力。
技术进步: 元朝时期,造船技术有了显著发展,可以建造更大的海船,能够载运更多的物资,并具备了相对更好的抗风浪能力。指南针的应用在航海上的推广,也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经济和战略需求: 元朝对外贸易非常活跃,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泉州港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除了贸易,海军的建设和对海上通道的控制,对于巩固元朝的统治,尤其是对那些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地区,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你想啊,如果能通过海运快速调兵遣将,或者运送物资平定叛乱,那是多么高效的事情。
运河的局限性: 虽然元朝也利用并维护了运河系统,但当时的运河,尤其是北方段,因为年久失修或自然因素(比如黄河泛滥改道),可能存在淤塞、水位不足等问题,导致其运载能力和稳定性不如预期。比如,元朝初期为了解决北方缺粮问题,确实非常依赖漕运,但为了保障漕运畅通,不得不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也一度出现了严重的弊病。相比之下,海运在某些时期提供了更有效率的选择。

所以,元朝的海运不是“取代”了漕运,而是在其广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海上运输和贸易的重要性被极大地提升了,并且在很多时候,成为了连接帝国各地,特别是南方与政治中心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之一。元朝官方也在积极推动海运,比如在沿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并且有专门的海上运输船队。

明清:稳定与集权的巩固,漕运成为命脉

到了明清两朝,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漕运(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漕运)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政治中心的稳定与陆权思维:
政治中心在北京: 明朝建都北京后,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集中在了北方。而明清两朝都将维护中央集权,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视为首要任务。从北京出发,连接南方的最直接、最核心的运输线路,就是京杭大运河。
陆权思维的强化: 相较于元朝的蒙古族,明清统治者更多地带有汉族王朝的陆权思维和农耕文明的痕迹。对于他们来说,强大的陆地控制能力和稳定的农业基础是国本。虽然明朝初期也曾重视海事,郑和下西洋便是明证,但这种大规模的海上活动在明朝中期以后逐渐衰落。而漕运作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陆地(或内河)交通方式,更符合统治者对国家疆域控制的直观感受。

2. 漕运作为维持首都生存的根本:
粮食是生命线: 明清两朝的首都北京,地处北方,农业基础相对薄弱,难以自给自足,尤其是在粮食方面。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是全国的粮仓。保障北京以及北方地区的粮食供应,完全依赖于漕运。漕运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首都的生存和中央政府的运作能力。
税赋与物资的输送: 除了粮食,全国的税赋,包括丝绸、棉布、盐等重要物资,也需要通过漕运输送到京城。漕运因此成为了国家财政和物资调配的生命线。

3. 对海运的顾虑与技术限制的再评估:
海运的风险与不可控性: 相对于内河漕运,海运虽然载量大、速度快,但其风险也更高。海上天气多变,风暴、海盗等都可能造成船只损失和物资丢失。对于注重稳定的明清统治者来说,这种风险是他们不愿意承担的。一旦海上运输出现大规模事故,影响的是整个国家的运转,而漕运的风险相对可控(虽然也存在内河事故)。
海运的维护成本与管理: 元朝虽然发展了海运,但其大规模的海上活动也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而明朝中后期开始,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对海上力量的投入逐渐减少,海防和海上贸易的管理也相对松懈。当海运不再成为官方扶持的重点时,其发展自然受到影响。
运河系统的再改造与维护: 为了确保漕运的畅通,明清两朝都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大量的疏浚、加固和管理。虽然耗费巨大,但这种“看得见”的工程,以及相对可控的管理模式,更符合统治者的决策逻辑。明朝就曾大力疏浚黄河,改流为济宁以南,使得南粮能够通过大运河直达漕运总督的驻地,这都是为了保障漕运服务的。清朝也对运河进行了持续的维护和管理,设立了专门的漕运总督府,形成了成熟的管理体系。

4. 对外政策的影响: 明朝中后期开始的海禁政策,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不是直接针对漕运,但客观上限制了民间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和运输活动。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官方主导的、服务于国家机器运转的漕运,就成为了连接南北的唯一或主要的官方运输方式。

总结来说:

元朝以海运为主导,更多是基于其辽阔的疆域、对南方地区的控制需求、发达的对外贸易传统以及当时相对先进的海上技术。海运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跨区域连接方式,尤其是在南方和政治中心的联系上。
明清以运河漕运为主导,是因为其政治重心稳定在北京、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对首都生存至关重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以及对海运风险的规避和对陆地/内河控制的管理习惯。漕运成为了维持国家运转、保障供给的陆地生命线。

这两者并非绝对的替代关系,而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目标而选择的最优或最适合的运输方式。这反映了统治者的战略选择、技术能力以及对风险的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隋朝时那有什么京杭大运河啊!

隋朝的首都是长安,东都是洛阳;宋朝时首都是开封,自开封以北的河道早就废弃了。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现在横贯南北的的京杭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元朝挖运河挖了七十多年,一直没什么成效,自然只能走海运:

初,伯颜平江南时,尝命张瑄、朱清等,以宋库藏图籍,自崇明州从海道载入京师。而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入御河,以达于京。后又开济州泗河,自淮至新开河,由大清河至利津,河入海,因海口沙壅,又从东阿旱站运至临清,入御河。又开胶、莱河道通海,劳费不赀,卒无成效

古代不比现代,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没有GPS导航,有的只是台风和海盗;遇上这两个灾星,那就是整个船队一起倾覆。而朝廷不可一日无漕粮,若是船队倾覆,海运受阻了怎么办?

海运,始於元至元中。伯颜用朱清、张瑄运粮输京师,仅四万馀石。其后日增,至三百万馀石。初,海道万三千馀里,最险恶,既而开生道,稍径直。后殷明略又开新道,尤便。然皆出大洋,风利,自浙西抵京不过旬日,而漂失甚多。

海运受阻,就只能走漕运;想走漕运,就只能挖运河,所以元朝人挖了七十年的运河,等到明朝建立后,稍加整顿运河就全线开通了,既然有了更好的漕运,那海运自然就退居备份的地位了。

至于某些答主提到的

1、漕运途经数省,官僚雁过拔毛

2、漕运开支巨大,官僚趁机贪污

3、靠漕生活的普通民众,纤夫、船户众多需要照顾

这三点看似有理,但实际上实属胡扯:

先说第一点,总揽漕运任务的是漕运总督,一品大员,位高权重;每年漕银启程,总督大人就算不亲自押运,也必遣手下得力的转运使护送押运。上官过境,打点奉承还来不及,谁敢薅他们的羊毛?

再来说第二点,其实海运的费用远超漕运,而且更方便贪腐:

明代京师人口过百万,九边驻军连带家属亦有百万之众;这二三百万人所驻之地,大多不是产粮区,完全依赖南方转运的粮食生活。国家不可一日无漕粮,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这么重要的事情,必然要做双保险,在朝廷看来海运漕运必须可同时开通,互为主备。就算是以海运为主的元代,也用了七十多年整修运河,花钱真是如流水一般,所以这一点不成立。

至于第三点,那更是无稽之谈了,从洪武元年到建文帝四年,这三十多年间明朝的首都一直是南京,哪来的什么依赖漕运的纤夫民众?

自杭州至北京的漕运路线,首创于永乐十三年,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海运艰难,运费高涨,运力不足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聊元朝的海运和明清的漕运,咱得从这几个朝代的背景、需求,以及当时的技术和地理条件说起。这可不是简单的“换了种方式”,而是各自时代下最符合实际的解决之道。元朝:天高皇帝远,海运是大势所趋你想想元朝,蒙古人打下来的江山,疆域辽阔得不得了,从东海之滨一直延伸到欧洲。统治这么大的地盘,首要问题就是联络和管.............
  • 回答
    明初读书人怀念蒙元?朱元璋为何奉元为正统?明朝建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席卷天下,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汉家王朝。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明初,不少读书人似乎对那个被推翻的蒙元王朝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表现出“怀念”的迹象。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以推翻蒙元为己任的开国皇帝,却在事后将元.............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直接触及了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挑战和选择。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是“氢”的聚变,为什么不直接用最丰富的氢呢?而选择氘和氚这两种相对少见的同位素。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物理和工程上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原料多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氢”和“氘、氚”的关系。氢(¹H)是我们最熟悉的.............
  • 回答
    张无忌光明顶上以一敌众,独抗六大门派,确是一番惊天动地的壮举,足以载入武林史册。他那时以一人之力,将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崆峒、华山六大门派的高手搅得天翻地覆,无论是渡厄、渡难、渡劫三僧的“金刚伏魔圈”,还是空见神僧的“龙爪手”,抑或是灭绝师太的“峨眉九阳功”,在他眼中皆是不堪一击。他凭借一身惊世.............
  • 回答
    关于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被提及”的说法,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其影响深远,并且在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有相当程度的讨论和研究。然而,之所以会产生“很少被提及”的 错觉,或者说在某些方面元朝的 独特性和被理解的复杂性 导致了它在某些语境下显得不那么“主流”或“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民族认同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朝代”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元朝被视为中国朝代,而奥斯曼帝国不被视为东罗马帝国朝代,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历史连续性与政权继承的性质 元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他们征服了宋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治中国的政权。虽然.............
  • 回答
    元朝皇帝的圣旨之所以是白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原因,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蒙古人如何与中原汉文化碰撞并交融。1. 蒙古人的文字与语言习惯首先,我们得明白元朝统治者是谁。他们是蒙古人,起源于草原民族。在早期,蒙古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成熟文字。直到成吉思汗时期,为.............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好多人都觉得长城是中国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超级工程”,既然元朝和清朝都是北方来的,那为啥没怎么再大规模修长城呢?其实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这几个朝代的性质、战略考量和历史背景说起。首先,得明白长城到底是为谁修的,又是怎么修的。长城啊,它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更不是一个朝代一劳永逸.............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元朝和清朝的建立不被视为中国“亡国”,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涵盖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对“亡国”概念本身的理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细致辨析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亡国”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通常,“亡国”指的是一个民族政权在内外交困下被另一个政权取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问到了不少人心里去。为什么那些讲元朝的戏几乎没人碰,反倒是“辫子戏”(清朝剧)一抓一大把,还常常火得一塌糊涂?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先说说元朝剧为啥少:首先,咱们得承认,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挺特殊的时期。它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在中国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涉及到对“亡国”概念的理解。简单来说,元朝和清朝覆灭时,之所以在很多史学家和普通大众的认知里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亡国”,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并非由外族征服并建立新的独立国家来取代,而是其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迭,并且其核心统治基础依然在中国本土。当然,这个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释。我们先从.............
  • 回答
    元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朝代,然而当我们谈及影视剧中的古装题材时,元朝似乎总是那个最容易被忽略的存在。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元朝古装剧很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元朝影视化创作的门槛和挑战。一、 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敏感性:首先,元朝的历史本身就与众不同,它.............
  • 回答
    元朝国土面积确实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要说高中历史教科书“基本除了行省制度都避而不谈元朝”,这或许有些夸张了。不过,如果细究起来,确实能发现相比于汉唐宋等朝代,元朝在教科书中的篇幅和重点似乎有所不同,一些重要的历史面向并未得到充分的展开。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历史解读与现实.............
  • 回答
    关于元朝继承制,特别是幼子继承制,这确实是一个颇具特色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蒙古民族本身的传统,以及元朝作为一个政权在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首先,必须明白,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人,他们的政治制度和继承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祖先游牧民族的传统。在草原文化中,“幼子.............
  • 回答
    元朝在咱们的日常讨论中确实不像汉唐宋那么“常露脸”,而且一旦谈及,也容易引起一些争议,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敏感”。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细细聊聊。首先,它在我们历史叙事中的“位置”比较特殊。很多人对“王朝”的理解,是基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由汉族为主体建立和传承下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误区:将“穿什么”和“是什么”简单划等号,或者认为历史的表象就是其全部。 《元史》确实记载了元朝皇帝穿着“龙袍”,但元朝皇帝的画像呈现出蒙古服饰,这背后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龙袍”这个概念本身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演变和理解。 .............
  • 回答
    .......
  • 回答
    元朝时期,色目人(包括蒙古人、西域各民族等)的地位确实普遍高于汉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元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一、 蒙古征服的遗产与“胡汉”等级制度的根源元朝的建立,源于蒙古族的铁骑征服。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通过野蛮而高效的军事力量,横扫亚欧大陆,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这.............
  • 回答
    元朝:一部波澜壮阔的兴衰史,一个备受争议的正统论要理解为什么元朝会被称为“元朝”,为何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正朔”之名,并探究其合法性的由来,我们必须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审视那个由草原雄鹰挥就的时代,以及它在中国漫长文明中的特殊位置。这其中,有草原上的烽火狼烟,有对中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更有对“正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