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元朝剧没人拍,辫子戏却那么多还都成为热门?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问到了不少人心里去。为什么那些讲元朝的戏几乎没人碰,反倒是“辫子戏”(清朝剧)一抓一大把,还常常火得一塌糊涂?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先说说元朝剧为啥少:

首先,咱们得承认,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挺特殊的时期。它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在中国存在了近百年,但它在很多“中国”的文化认同上,跟咱们印象里汉族王朝不太一样。这带来的问题就很多了:

文化认同的隔阂: 元朝时期,社会阶层划分非常明显,蒙古族是第一等,色目人(来自中亚等地的人)第二等,汉人(北方的汉族)第三等,南人(南方的汉族)第四等。这种种族等级制度,跟我们后来看重“天下大同”的观念,总有点别扭。而且,蒙古人的生活习惯、政治制度、文化习俗跟汉族差别也比较大。拍戏的时候,怎么去呈现这种文化冲突,怎么让观众接受一个“非我族类”的王朝,是个难题。你不能像拍唐宋那样,很容易找到文化上的共鸣点。

史料的限制与“禁忌”: 尽管元朝也有不少史书,但相对来说,很多细节,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上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像唐宋明清那么丰富。而且,有些关于元朝统治的描述,可能会触及到一些敏感的历史问题,比如民族压迫、反抗等等。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这玩意儿很容易被放大,变成政治上的“敏感词”,审查起来会特别谨慎,能过的剧本凤毛麟角。

视觉表现的挑战: 蒙古人的服饰、建筑、生活方式,跟我们熟悉的汉族古代形象差距不小。要拍出有史实感又不失艺术性的元朝剧,需要大量的考据和投入。如何在大银幕上呈现一个既有蒙古特色又有中国风骨的王朝,是个巨大的挑战。你不能随便套用汉朝或者明朝的服装道具,那样观众一眼就能看穿你的敷衍。

观众的“心理门槛”: 很多观众在看历史剧的时候,内心是希望看到一个“属于我们”的故事,能找到历史的延续性和文化认同感。元朝毕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而且早期统治方式带有比较强的军事色彩,很多观众心理上就存在一道隔阂,不那么容易代入。他们可能更喜欢看汉族政权之间的斗争、发展,或者王朝盛衰,这些故事更容易引起共鸣。

再来看看“辫子戏”为啥这么多,还这么火:

跟元朝剧的冷门形成鲜明对比,“辫子戏”(清朝剧)却是荧屏上的常客,而且出了一茬又一茬的爆款。这又是为什么呢?

强大的文化输出与群众基础: 清朝离我们最近,尤其是在电视剧早期,很多演员、编剧、导演本身就是清朝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服饰、生活方式都有更直观的了解和情感连接。而且,清朝留下的很多文化符号,比如旗袍、马褂、京剧、紫禁城等等,已经是我们日常文化的一部分了,观众接受度很高。想想那些经典的老照片、老电影,很多都记录着清朝的影像,这种熟悉感是元朝剧无法比拟的。

丰富的情感叙事与戏剧冲突: 清朝的历史跨度很大,从入关定鼎到康乾盛世,再到晚清的衰败,充满了戏剧性。宫廷斗争、后宫恩怨、君臣博弈、民族融合、对外战争、社会变革……这些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故事题材。尤其是一些热门的“辫子戏”,往往能抓住这些冲突点,放大矛盾,制造看点。比如雍正王朝的权谋,甄嬛传的宫斗,康熙王朝的雄才大略,都让观众津津乐道。

视觉风格的成熟与统一: 相较于元朝,清朝的服饰、建筑风格在大部分观众眼中更加“中国”,也更容易被影视化。虽然也有很多“戏说”,但大体框架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影视制作公司也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清朝戏的拍摄模式,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场景搭建,都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成本也相对可控,更容易出成品。

历史的“可塑性”与观众的“怀旧情结”: 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屈辱,但同时也孕育了变革的种子。很多观众在看晚清剧时,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过去辉煌的追忆,或者对近代变革的思考。这种复杂的情感,让晚清剧有了更深的挖掘空间。而对于早期清朝,比如康乾盛世,则是一种“想象中的盛世”,满足了人们对国家强大、社会安定的一种向往。

市场与政策的导向: 影视行业毕竟是商业运作。当某个题材被证明能够吸引观众、获得高收视率和口碑时,资本自然会一窝蜂地涌上去。清朝剧在过去几十年的成功案例太多了,市场需求被培养起来,制片方也就更愿意投资拍摄,形成了一种良性(或者说“惯性”)循环。同时,一些政策上的考量也可能倾向于那些更被大众熟悉和接受的题材。

所以,总结一下,不是说元朝就不能拍,而是拍起来的门槛更高,风险更大。 要拍好一部元朝剧,需要深入的考据、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跨越文化隔阂的叙事能力,以及敢于触碰敏感话题的勇气。一旦拍好了,自然也能赢得观众。但就目前来看,风险和回报的平衡,以及观众的接受度,使得“辫子戏”成为了更安全、更受欢迎的选择。

当然,时代在发展,观众的口味也在变化。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一部制作精良、角度新颖的元朝大戏,打破目前的格局。但就现在而言,你看到“辫子戏”层出不穷,而元朝剧寥寥无几,这背后的逻辑,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儿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啊,国内80年代拍过马可波罗,前几年美国又拍了一部,据说比较重口味。

user avatar

因为不少八旗王公民国时跑去了国外,逃过了清算,改开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为还乡团投了很多钱拍辫子戏,另外文化特别是影视口的,有太多伪满电影厂投诚的某族人,你得明白东北是最早整片解放的区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问到了不少人心里去。为什么那些讲元朝的戏几乎没人碰,反倒是“辫子戏”(清朝剧)一抓一大把,还常常火得一塌糊涂?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先说说元朝剧为啥少:首先,咱们得承认,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挺特殊的时期。它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在中国存.............
  • 回答
    明朝未能完全覆盖元朝疆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多种因素,从政治、军事到经济、民族关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简单地说是因为“明朝不行”或者“元朝太强”,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元朝的疆域是空前辽阔的,这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蒙古骑兵的强大武力和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
  • 回答
    关于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被提及”的说法,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其影响深远,并且在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有相当程度的讨论和研究。然而,之所以会产生“很少被提及”的 错觉,或者说在某些方面元朝的 独特性和被理解的复杂性 导致了它在某些语境下显得不那么“主流”或“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民族认同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朝代”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元朝被视为中国朝代,而奥斯曼帝国不被视为东罗马帝国朝代,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历史连续性与政权继承的性质 元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他们征服了宋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治中国的政权。虽然.............
  • 回答
    元朝皇帝的圣旨之所以是白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原因,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蒙古人如何与中原汉文化碰撞并交融。1. 蒙古人的文字与语言习惯首先,我们得明白元朝统治者是谁。他们是蒙古人,起源于草原民族。在早期,蒙古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成熟文字。直到成吉思汗时期,为.............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好多人都觉得长城是中国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超级工程”,既然元朝和清朝都是北方来的,那为啥没怎么再大规模修长城呢?其实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这几个朝代的性质、战略考量和历史背景说起。首先,得明白长城到底是为谁修的,又是怎么修的。长城啊,它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更不是一个朝代一劳永逸.............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元朝和清朝的建立不被视为中国“亡国”,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涵盖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对“亡国”概念本身的理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细致辨析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亡国”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通常,“亡国”指的是一个民族政权在内外交困下被另一个政权取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涉及到对“亡国”概念的理解。简单来说,元朝和清朝覆灭时,之所以在很多史学家和普通大众的认知里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亡国”,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并非由外族征服并建立新的独立国家来取代,而是其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迭,并且其核心统治基础依然在中国本土。当然,这个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释。我们先从.............
  • 回答
    元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朝代,然而当我们谈及影视剧中的古装题材时,元朝似乎总是那个最容易被忽略的存在。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元朝古装剧很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元朝影视化创作的门槛和挑战。一、 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敏感性:首先,元朝的历史本身就与众不同,它.............
  • 回答
    元朝国土面积确实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要说高中历史教科书“基本除了行省制度都避而不谈元朝”,这或许有些夸张了。不过,如果细究起来,确实能发现相比于汉唐宋等朝代,元朝在教科书中的篇幅和重点似乎有所不同,一些重要的历史面向并未得到充分的展开。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历史解读与现实.............
  • 回答
    要聊元朝的海运和明清的漕运,咱得从这几个朝代的背景、需求,以及当时的技术和地理条件说起。这可不是简单的“换了种方式”,而是各自时代下最符合实际的解决之道。元朝:天高皇帝远,海运是大势所趋你想想元朝,蒙古人打下来的江山,疆域辽阔得不得了,从东海之滨一直延伸到欧洲。统治这么大的地盘,首要问题就是联络和管.............
  • 回答
    关于元朝继承制,特别是幼子继承制,这确实是一个颇具特色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蒙古民族本身的传统,以及元朝作为一个政权在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首先,必须明白,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人,他们的政治制度和继承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祖先游牧民族的传统。在草原文化中,“幼子.............
  • 回答
    元朝在咱们的日常讨论中确实不像汉唐宋那么“常露脸”,而且一旦谈及,也容易引起一些争议,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敏感”。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细细聊聊。首先,它在我们历史叙事中的“位置”比较特殊。很多人对“王朝”的理解,是基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由汉族为主体建立和传承下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误区:将“穿什么”和“是什么”简单划等号,或者认为历史的表象就是其全部。 《元史》确实记载了元朝皇帝穿着“龙袍”,但元朝皇帝的画像呈现出蒙古服饰,这背后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龙袍”这个概念本身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演变和理解。 .............
  • 回答
    元朝时期,色目人(包括蒙古人、西域各民族等)的地位确实普遍高于汉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元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一、 蒙古征服的遗产与“胡汉”等级制度的根源元朝的建立,源于蒙古族的铁骑征服。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通过野蛮而高效的军事力量,横扫亚欧大陆,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这.............
  • 回答
    元朝:一部波澜壮阔的兴衰史,一个备受争议的正统论要理解为什么元朝会被称为“元朝”,为何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正朔”之名,并探究其合法性的由来,我们必须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审视那个由草原雄鹰挥就的时代,以及它在中国漫长文明中的特殊位置。这其中,有草原上的烽火狼烟,有对中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更有对“正朔”.............
  • 回答
    元朝的覆灭,并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一系列深层矛盾长期积累,最终爆发的结果。细究起来,其衰亡的速度和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以及统治者的政策等多个层面来解读。一、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与权力斗争元朝的建立,是蒙古民族征服整个中国,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然而,这种统治模式也带来了固有的弊端。.............
  • 回答
    元朝,一个由成吉思汗铁骑席卷亚欧大陆,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它的崛起如同一场席卷一切的风暴。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无坚不摧的王朝,却在短短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轰然倒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根子上的问题——蒙古人与中原文化的巨大鸿沟。.............
  • 回答
    蒙古人创立的元朝被中国历史视为中国的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历史解读。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国家概念的演变 “朝代”的含义: 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朝代”通常指一个相对稳定、以某个家族或群体为核心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权时期。它标志着一个政权的更替.............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历史会将元朝纳入其中,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根本的关于“中国”概念的演变以及历史叙事的构建。简单地说,元朝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基于 其统治地域的延续性、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整合以及后世王朝的继承性 等多重因素的考量,而非仅仅是统治民族的单一标准。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