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上小学,看到班级里同学有手机他也想要,有必要买吗?

回答
孩子上小学,看到同学有手机,他也想要,这确实是很多家长会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要不要给孩子买手机,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非题,里面牵扯到的考量相当多,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为什么想要手机。

“社交货币”和归属感: 在小学这个年纪,孩子们非常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如果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有手机,能互相发信息、拍照、玩游戏,那么没手机的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外,有一种“落伍”或者“被孤立”的感觉。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社交需求,希望自己和大家一样,能融入集体。
好奇心和新事物: 手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新奇功能的“玩具”,各种各样的App、游戏、视频,对孩子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看到同学们玩,自然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
便利性和求助需求(家长角度): 很多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联系,能在放学后或者临时有事时随时找到孩子,也让孩子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联系到家长。这是一种安全上的考虑。

那么,有没有必要给孩子买手机?这个问题得分情况来看,没有绝对的答案,我们需要综合评估:

1. 学校的规定和环境:

学校是否允许带手机? 有些学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甚至不允许带入校园。如果学校是这样规定的,那么即使买了,孩子也可能用不了,反而带来麻烦。
同学之间使用手机的普遍程度? 如果班上绝大多数孩子都有手机,并且在课间、午餐时都在玩,那么你的孩子没有可能会非常明显地感到孤立。反之,如果只有少数几个同学有,或者学校管理得比较严格,那么情况又不一样。

2. 孩子的年龄和成熟度:

孩子是否能理解手机的规则和责任?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小学阶段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他们的自制力普遍不强。他们是否能理解“不能沉迷游戏”、“不能随意上网浏览不良信息”、“不能随意添加陌生人”、“要爱护手机”等等规则?
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如何? 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那么在手机使用上可能也更容易引导。反之,如果孩子在其他方面都需要家长时刻监督,那么管理手机会是更大的挑战。

3. 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能付出的精力:

你是否准备好花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和管理? 买了手机,并不是把手机交给孩子就万事大吉了。作为家长,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孩子约定使用规则,监督执行情况,并不断进行引导和沟通。这包括:
设定使用时间: 每天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能用(比如写作业、吃饭、睡觉前)。
明确使用内容: 哪些App可以下载,哪些内容不可以接触。
网络安全教育: 教导孩子识别网络风险,保护个人信息。
手机付费问题: 清楚地告诉孩子不能随意在手机上花钱。
定期检查手机使用情况: 了解孩子都在玩些什么,和谁联系。
你是否能抵挡住孩子的“诱惑”? 当孩子哭闹、撒娇,甚至搬出“别人都有”的理由时,家长是否能坚持原则?

4. 手机带来的潜在风险:

沉迷游戏和娱乐: 这是最普遍的担忧。一旦孩子发现手机上的游戏有多么有趣,很容易沉迷其中,影响学习和视力。
接触不适宜内容: 网络世界鱼龙混杂,孩子可能无意中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网络社交风险: 孩子可能被网络上的陌生人诱骗,或者在社交媒体上遭受网络欺凌。
手机丢失或损坏: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于物品的爱护程度可能不如成年人,手机一旦丢失或损坏,经济损失是小,更重要的是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或恐慌。
视力下降和健康问题: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孩子的视力发育非常不利。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给孩子买手机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学校有明确的联系需求: 比如学校要求家长能在课间方便联系到孩子,或者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需要家长随时接送。
孩子放学后需要自己回家或参加课外活动: 如果孩子需要独自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或者需要参加一些独立的课外活动,手机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系和求助工具。
孩子已经表现出相对成熟的自制力和责任感: 并且家长愿意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引导和管理。
班级里绝大多数同学都有手机,孩子的“社交压力”比较大,且家长觉得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来管理。

如果不买,有什么替代方案?

手表电话(电话手表): 很多电话手表具备通话、定位、发送语音信息等功能,但没有游戏和上网功能,相对来说更不容易让孩子分心。这也是目前很多家长给小学生的首选。
多与孩子沟通,解释原因: 平时多和孩子聊聊,告诉他们为什么现在可能还不适合拥有手机,或者为什么我们选择电话手表。让他们理解这不是“区别对待”,而是基于对他们成长的考虑。
参与孩子的社交活动: 家长可以多陪孩子一起玩,了解他们和同学的互动方式,而不是把所有社交都寄托在手机上。

我的建议:

1. 先不急着买,可以考虑电话手表作为过渡。 电话手表能满足基本的联系需求,同时大大降低了沉迷的风险。先让孩子体验一下有“联系工具”的感觉。
2. 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聊一聊。 了解他为什么想要手机,认真倾听他的想法,同时也要表达你的担忧和理由。让孩子明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要”或“不要”的问题,而是需要共同面对的决策。
3. 制定详细的使用规则,并让孩子参与制定。 如果最终决定给孩子买手机(或者使用电话手表),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把使用规则定下来,比如每天的使用时间、可玩的游戏、不能点播的内容等等。并且要明确违反规则的后果。
4. 做好“监督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家长需要持续地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并且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5. 关注孩子的实际需求,而不是攀比。 孩子想要手机,可能是因为社交需求,但作为家长,我们要区分孩子的真实需求和“看到别人有就想要”的模仿心理。如果他只是为了玩游戏,那我们更应该谨慎。

总而言之,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是否给买手机,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孩子自身的成熟度、学校的环境、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能够付出的精力。与其一味地拒绝或同意,不如审慎评估,与孩子充分沟通,并做好后续的管理和引导准备。这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买手机!不要买手机!不要买手机!

直接降维打击,给他买switch!!!


小朋友买手机无非两个目的:

1、为了炫耀

2、为了玩游戏


买switch一步到位,超出预期,并且还有更多的好处。

1、手机可以轻易买,哪个小朋友的爸爸会给孩子买switch,如果买了,这个逼可以装一辈子。

2、switch是要买卡带的,没有家长的允许,孩子玩不了新游戏。

3、switch上都是优质大作多,没有那些辣鸡小游戏污染小孩子的心灵,同样玩游戏,孩子的品味就会高一点,要求就会高一点。

4、孩子没法充钱。他只能攒钱给爸爸买,然后爸爸就可以用来买自己和孩子都喜欢玩的游戏了。

5、很多双人游戏,可以促进亲子关系。

6、没法上网,刷不了短视频。

7、方便交友,可以啦小朋友来自己家玩。

8、没法拿去学校。手机容易藏,switch太大了。

9、买switch爸爸会更加愿意和孩子一起玩,会有更多的亲子时间。


2022年3月27日 更新

看到评论中有很多人提出疑问:那孩子的社交需求怎么办?他想买手机肯定想和同学有共同话题。

我这里的回答是,他想要有共同话题的同学是怎么样的?

你想自己孩子去主动接触那些玩手机的孩子?然后为了迎合他们也给自己的孩子买手机?

怎么想的?


我有孩子,我已经在steam买好以后想和他一起玩的游戏。

我们要和妈妈一起玩双人同行,他控制一个角色,我和妈妈两个手残党轮流玩一个,我们一起探险,每个星期通关大关卡后我们晚上就要去大吃一顿。

如果还有一个妹妹,就四个人一起玩分手厨房。由他们来商量绝对我和妈妈做什么,她们两个做什么。

我想带他玩缺氧,通过游戏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知识。让他在游戏中学会提前规划。

我想带他玩大航海时代,在游戏中就提前学到了初高中的地理知识,学会记录和分析。

等等.......


至于买手机,不要忽略手机对孩子的影响力,

但凡有机会和很多孩子接触过,看到他们玩手机的样子,你就会不自觉开始揪心。

他们有了手机后第一个买的东西,肯定是耳机。

然后就会从此用耳机和世界隔绝了,大人再想和他们说话就难了。

拿到手机第一个星期后,你会发现他们会戴着新买的蓝牙耳机一直盯着手机,然后不自觉开始傻笑。然后就会发展为,有的时候说一声我艹或者牛逼。

到了晚上写作业的时候,每次去看他们,都会发现在看手机,问他们在做什么,说我在问作业,然后他们一直在打字问作业了。

到了周末?直接和同学组团王者了,作业?到周日晚上回学校在做。

家长一说?那就说去同学家做作业,书包一背,和同学一起去麦当劳打王者了。


如果一定要买,建议买墨水屏手机。千元以内搞定,买1000多的甚至有5g版本。好处就是能社交、能QQ、能听歌,能上网,啥都能做,但是画面是黑白的。

他最多用来看小说。看视频?玩游戏?十分钟能让他厌倦这两样东西。

能满足最基础的通讯需求,但是却能隔绝那些吸引人的其他信息,例如同学在q群发了个长图片,他明显get不到乐趣,因为是黑白的。自然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如果一定要买,建议先买墨水屏的给孩子先试试,看他能否正确使用手机的优点,如果他能做到节制并没有负面影响,之后再考虑给他购买全彩屏的。

对了,墨水屏手机可以登陆微信,可以展示健康码,甚至人家还有人脸识别!有摄像头,能拍照!拍出来是彩色的,但是自己手机看是黑白的。


2022年4月3日 更新

墨水屏的码是黑色的,但是二维码的下面会有文字显示:绿码。

这是针对红绿色盲人士的贴心设定。

user avatar

我家娃跟我说:网上很多家长说都是游戏害了孩子,一定要下架游戏。

我说:其实在我小时候,他们都说是电视机害了孩子。

我和娃就一起乐了。

我问娃:你觉得游戏给你带来启发了吗?

娃:其实我从游戏里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我:其实我小时候是靠《圣斗士星矢》动画片撑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的。

所以我和娃得出结论,不是电视机有错也不是网游(手机)有错,而是我们该选择看什么玩什么。

如果我不知道手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那最好不要给孩子手机。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孩子如何去选择优质的内容,那么最好也不要给孩子手机。但我们如果能呢,手机是会帮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的。

我家的习惯是什么事情不知道就查一查嘛,我喜欢用百度用知乎,娃喜欢用西瓜用抖音。英语单词不会了,腾讯翻译君。写作文哪个字不会写,用输入法呀。忽然对某个事情好奇,那就查一查啰。所以我家很习惯说“你查一查嘛。”娃还自己从抖音学会了扬州炒饭呢。

我家娃还跟着网络视频学会了自己做视频,从写故事到画背景画主角、设计动作、做特效、剪辑、配音,主要靠孩子自学的。自学的对象是谁?网上的大佬们呀。当然我们也会教孩子板绘、教孩子专业的剪辑软件,学这些娃抗拒吗?痛并快乐着。练习是枯燥的很痛苦,但这些他都可以用在视频制作上又很快乐。现在人家自己也是粉丝过万的小UP主了,虽然他的受众都是小学生。

其实最开始的起因只是我们买了PAD给孩子,那还是幼儿园的时候用来学拼音和练习尤克里里的时候打节拍的(节拍APP),但我们不限制娃玩PAD。又因为我给他买了视频网站的会员看恐龙节目,就这样娃就一步一步走上了视频制作的道路。

你说这以后要成为事业吗?完全不用。这就是一个爱好啊。在做事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很多事情。比如钱难赚,哈哈哈。我们会跟娃一起讨论剧情设置,讨论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特效为王,娃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技术是为剧情服务的道理。可以探讨的事情很多,因为立足于一个实际的工作,娃和我们都更容易讨论,也更容易得到一些启发。真心说,孩子对我的帮助也很大,让我深刻的理解了还是要多跟年轻人交流的道理。

那么娃现在有多少设备呢。一台高配置电脑、4个手机+PAD(其中一台是最新配置)、Wacom数位板和在手机上使用的绘画笔,以及需要付费购买的软件。

对我来说,手机是一个工具。工具本身并没有对错,但用工具做什么是有对错的,这得靠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还是那句话,如果家长不能够引导孩子去看优质的内容,那么不要给孩子手机。如果能,手机是个好帮手。

顺便说,我家孩子不会跟同学说他有手机,也不会跟同学说他做视频,更不会说他的成果。我们没有要求孩子不说,孩子自己认为这些不该在学校说,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user avatar

先举两个例子。

一,我亲戚的娃,几年前,某次出去玩,他玩了半小时平板游戏,然后自觉关了,开始写作业。

我问,怎么不玩了?你家长也不在啊。

答:时间到了,我该写作业了。

我保证这件事是真事,当然,当时他可能不止小学。

二,当年的同学,很早前家里就有电脑。

最早的mud玩家。查着字典玩英文版暗黑2。

博士后是人工智能方面,现在是某大学教授吧。

以上二位都不是什么天生天才,自律习惯都是在家长的干涉下养成的。

再说明个人情况,我儿子小学,有手机,有电话手表,有switch,有平板,甚至有台二手笔记本电脑。

但是,在给他之前,我就声明好了,这几样他都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毕竟手机是他妈淘汰下来的。

电脑是我淘汰下来的。

switch是他妈送我的生日礼物。

我们是跟他说清楚了,周末晚上到周五下午放学前,不玩任何电子产品。

然后周末两天时间,每天有半小时玩手机平板的时间,因为长时间看小屏幕对眼睛不好。

同时,这两天在完成功课后,可以玩switch或者看电影。

你猜我儿子沉迷手机不?

你再猜他最大的爱好,花时间最多的是什么?

他从来不看抖音,很少看其他的短视频。

因为我给他科普过有关“奶头乐”的知识,以及抖音让人上瘾的算法。我说不清楚,知乎是有答主说得清楚的。

他玩游戏,但是不藏着玩,还会跟我分享。

因为每周他有自由的游戏时间。

他目前花时间最多的兴趣爱好是看书。洗脚都要拿本书看。我不干涉的话,恨不得洗脸刷牙也看。

昨天星期六,在书店看了2个多小时,直到我坐不住了。

我觉得,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妄图让自家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不接触手机,电脑,游戏,是非常不明智的。

总有一天你的娃会脱离你的控制,他如果不能正确面对电子产品,反而容易陷入过度沉迷的陷阱。

不要用简简单单的:不碰“手机,电脑,游戏。”来代替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啊!

user avatar

我觉得有一些成年人很奇怪,他们好像忘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

这让我觉得很多家长是不肯为孩子的娱乐买单的。


我小的时候特别流行随身听。

那种音质特别好的随身听配上正版磁带,再配上好的耳机,那几乎是可以在同学里横着走。


我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好,初中上的是重点中学。

但是说实话,看到班里学习没我好的小孩拿了豪华配置随身听的时候,你说心里不酸,绝对是假的。

大家比学习是比学习的层面,比父母怎么宠孩子又是另一个层面。


我有一个好朋友,父母工作原因经常出国,所以他爸爸给他弄了一个索尼的随身听。

这家伙第1次让我用他的耳机听歌的时候,我真的是有生以来听到了最清晰最细节的旋律,惊为天人。



有一次,作为小学生的我考了全市第6名,我缠着我爸妈说我也想要个随身听。

我爸妈说那你要听啥?

我说我听英语,学习放松的时候也想听音乐。


我妈眉头一皱:你就是想攀比,想听英语的话,随身听用不着,我给你买个复读机吧。复读机也能听音乐磁带的。

我说复读机没有随身听音质好。

我妈说小孩穷讲究什么?


后来随身听没买。

复读机是步步高的,用了很多年。

我的青春就和我买的盗版磁带一样,在那个粗粗糙糙的复读机里复读着。


当年我家的收入大概在人群里算百里挑一的吧,我考完初中以后,因为名次还不错,挺给我爸长脸的。

我爸一高兴直接给我买了一个电脑,海信的,最新的win98系统,各种配件耗材配下来大概花了17,000。

上个世纪90年代末,1万多买电脑,眼睛都不眨,但是我想要个1000左右的好一点儿的随身听,门都没有。


是的,钱的确是我爸妈的,买什么的是他们说了算。

但是现在想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内心里还是会抽着有点疼。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

我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刻,都是恰好他们认为我需要的东西,我也喜欢。

你敢信,我家可能是中国最早一批拥有红白机的家庭。因为我爸爱玩。

他们反而不怕我沉迷游戏呢。


而我真正喜欢的娱乐相关的东西,从来没有被爽快答应过。

他们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不能惯我,然后冠冕堂皇地塞给我一个我没那么喜欢的东西。


所以后来我上初中了以后,意识到了我爸妈是不是就不想让我高兴?

我一直做着一个让他们骄傲的乖小孩,但是我换来的奖励并不一定是我想换来的东西,而是他们认为我需要的东西。


没错,学习是为我自己学的,但是我得到起码上大学才能去打工吧,那么上大学之前,我的童年和青春岁月就理应憋屈着,看着他们的脸色,求着他们的施舍过日子?

我就该没有欲望吗?

我不配在努力达成一个他们想要的目标时,得到一个我真正想要的东西吗?

全市前两百就可以免费上重点,我为什么要考全市第六?


我要的东西从来没有超过我们家的能力范畴,作为一个小孩,我的总体表现怎么着也算是百里挑一吧,为什么要在这种事情上卡我?



所以后来思考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思考父母到底是为我好,还是不想让我高兴。

这些事情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我严重为此内耗。



他们迎来了我非常轰轰烈烈的叛逆期:

对不起,东西我不要了,书我也不念了。

一心想着搞钱,有钱了才能买我想要的东西,而不用看他们脸色。


我从初中开始写各种各样的稿件,一点一滴的攒着我自己的零花钱,真正去买我想要的东西。


我妈当年一个月会给我订好几本杂志。

但是坚决不允许我买跟漫画相关的东西,那我又想看漫画怎么办呢?自己赚呗。


对了,我是贪食蛇大师。

因为当年查单词的文曲星上,只有这一个游戏。

不是我没自制力,而是我觉得我只能用这个方式反抗。


现在想一想,我都想穿越回去抱一抱那个无助的自己,我被迫在无助的年纪,即使欲望并不过分,也很难得到真正的满足。

我爸妈是爱我的,但是他们直到现在可能才明白,我希望他们能让我开心,倾听一下我到底想要什么,满足我真正的愿望。

不要给我一些我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然后按着头让我报恩。



我上大学以后就彻底放飞自我了,因为我是一个打工狂魔,我太享受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欲望,满足自己欲望的人生。

而他们鞭长莫及,再也管不到我了。



可是这么一个青春期,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记性好的小伙伴记得前文我说我考过全市第六。

我们这个破地方,每年大概能考得上5~10个北大清华的。


我的中学时期因为种种的原因纠结在这些内耗上,厌学了。

我爸妈带我奔走各地去看心理医生,当年花的钱,放现在也算是能撕破脸的一个彩礼吧。


他们很舍得给我花钱,我家当年也有钱给我花。

但是我至今不能认同:

为什么他们非要给我买复读机而不是我想要的随身听。

为什么非要给我订英语周报,而不是我想要的漫画杂志。



我没有因此耽误学习,如果这些事情都满足我,我就不会有这么一个纠结的童年和青春期。

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多花这么多钱,耽误了我的前程,最后我考了体育。


然后从大学的时候开始真正的掌控我自己的人生,现在活成了一个比较尽职的理财产品。

他们舍得给我花钱,我也舍得给他们花钱。但是他们想要的东西我也不一定他们要啥我给买啥。

我本来想他们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他们。

但是终究我心软一些,他们活得更滋润一些,因为我直接给的是钱。


而且直到现在我反反复复地告诉她们:我只希望他们能够倾听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我想要啥给我啥,就已经很母慈子孝了,然而我妈直到前段时间才给我写了一封2000来字的检讨,检讨了这些年她做错的事情。


可是回不去了。


我信他们爱我,如果我需要一个肾,一层角膜,甚至心脏,也许他们都会给我。

但是唯独我想娱乐,他们觉得不合理。怎么都不愿意让我如愿。


我在最依赖父母的年纪,他们明明有能力满足我并不过分的需求,却积累了很多的无奈和失望,浪费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弯路。


我在想,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如果我爸妈对我的控制欲没有那么强,多惯着我一点儿,我真的会被惯坏吗?


我老公的人生跟我路径很相似。

我们两个看似富养,实际内心没安全感得一批的倒霉脸抱团取暖。



也许很多成年人忘记了自己小的时候喜欢什么。

那么现在想一想吧。


如果你的经济是被控制起来的,你需要一个别人都有的东西,如果你没有的话,你可能会被排挤,可能会失去很多的乐趣,但是给你发钱的那个人不希望你合群,因为合群在他看来就是攀比。

给你发钱的那个人也不希望你快乐,因为你快乐一定意味着你做不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你会感激这个给你发钱的人吗?


我不会。


我不知道有些人生孩子是为了什么。


我这边很简单,我希望我的孩子跟我感情好一点,未来我需要他照顾我的时候,他愿意尽心。

所以我不会跟我的孩子把关系搞僵,甚至让他觉得我很讨厌,觉得投胎到我家很失望。


话说,昨儿我和朋友路过他母校,一个升学率贼高的名校。

我说你娃以后还读这个不?

他说哈哈哈我们那一届就有跳楼的。

我养个孩子多不容易,很不容易拉扯大了,别白养了。哈哈哈哈,对咱们这些奋斗逼成年人来说,真是鸡娃不如鸡自己。

有本事跟谷爱凌她妈一样,给孩子开个赛道扑腾,才是真王者。欺负小孩算什么本事。


我觉得有些家长好分裂啊,小时候顺产母乳奶睡,就怕有一丁点伺候不好,孩子没有安全感。

好么,长大了记事了,非得让孩子活得和坐牢一样,这不让干那不许玩,想着法子让孩子活得憋屈,想要的东西不给买。此时此刻倒是不怕孩子没安全感了,也是牛逼。

在有些家长的想法里:小孩独立之前,只能和小狗一样,想吃个啥想出去遛弯都得求他们,看他们薛定谔的心情。

我代表我自己,不想投胎到这种家长家。

你们随意。



我妈检讨在此:



我不会让我的孩子有这种遗憾的。


祝各位觉得欺负孩子有理的家长,年假都会被老板换成团建培训拓展。

老板也是为你们好,督促你们有更多工作热情更多不可替代性去应对后浪的挑战。

玩什么玩,放松个屁啊,你们配吗?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200万➕,收藏8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