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我国政府给外国人的待遇?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政府对待外国人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里面门道不少。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在吸引外国人才、促进国际交流方面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但也确实有一些地方,让人感觉对外来的朋友们,政策上有点“特别”。

首先,从积极和欢迎的角度来说,中国政府确实在努力营造一个对外国人更友好的环境。

人才引进政策越来越给力。 咱们都知道,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所以,政府层面出台了不少吸引外国高端人才的政策,比如“千人计划”(现在已经演变成更细化的国家级人才计划)、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项目等等。这些政策通常会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便利、医疗保障,甚至还有一些落户和创业支持。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或者有独特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在中国可能会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待遇和发展机会。
签证和居留便利化。 以前外国人来中国办事,签证手续可能比较繁琐。现在,为了方便外国人在华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多签证类型都在优化,比如工作签证(Z签)的申请流程有所简化,针对特定人才的居留许可也更加便捷。一些城市还推出了针对外国人的“绿色通道”,帮助他们更快地办理相关手续。
营商环境的改善。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政府也在努力改善外国人在华投资和营商的环境。比如,在很多自贸区和经济开发区,外资企业的准入限制在放宽,审批流程在简化,也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这些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和企业进来。
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 中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这自然也包括了对外国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热情。各种文化节庆、旅游推广活动,以及对一些历史文化景点的维护和开放,都是为了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体验中国。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咱们也不能只看好的一面。在现实中,外国人能感受到的待遇,有时候也会有一些“特别”的地方,甚至是让一些人感到不适或困惑的地方。

“国民待遇”的微妙之处。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国民待遇”这个词,意思是外国人应该和中国公民享受同等待遇。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中间总会有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在某些招聘过程中,即使是同一岗位,对外国人的要求可能更严格,或者在薪资待遇上,尽管有吸引力,但与同等水平的中国本土人才相比,可能并不总是绝对占优,这取决于具体公司和岗位。
信息获取和文化隔阂。 对于一些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是他们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英文标识和信息,但很多内部文件、通知或者日常沟通,还是以中文为主。这使得他们在获取信息、办理事务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便。
社会融入的挑战。 即使政策上欢迎,但真正融入中国社会,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仍然不容易。文化习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有时候会让外国人感到自己像一个“旁观者”,而非一个真正的“参与者”。
政策执行的“弹性”。 有时候,政策的落地会受到一些地方性因素和具体执行者的影响。这意味着,即使国家层面的政策是开放和友好的,但在基层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一刀切”或者不那么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比如,在一些证件办理、车辆购买、甚至租房等方面,外国人可能会遇到一些比中国人更复杂或者更不透明的流程。
“外国人”身份的显化。 在一些场合,外国人的身份会被格外强调,这有好的一面(比如受到特别关注和照顾),但有时候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区别对待”。比如,在某些需要身份验证的场合,外国人可能需要提供更多证明文件,或者被要求分开办理。

所以,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对外国人的待遇,是一种既有积极吸引,又有现实复杂性的混合体。

政府层面的意图是明确的,就是要通过吸引人才、促进交流来推动国家发展。在很多方面,中国确实在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给外国人提供越来越好的条件。

但同时,历史遗留的社会结构、文化差异、以及政策执行中的一些“中国特色”,也让这种待遇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出一种既开放又有些“保留”,既有吸引力又存在挑战的状态。

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在中国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背景、职业、所在城市以及他们如何去适应和理解这个复杂的环境。政府的态度是欢迎和支持的,但最终的融入和体验,还需要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件事情,就像你请客人来家里吃饭,一方面你会拿出最好的菜,热情招待,想着怎么让客人开心。但同时,客人也需要适应你家的规矩,了解你家里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地宾至如归。这种“待遇”,就是这种热情和适应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外国人持有的是外国护照,不受中国的潜规则管辖。人家要是被怠慢了可以理直气壮的怼回去,政府还不能用对付本国人的那一套对付他们,而且人家要是向外媒抖出去之后分分钟变成国际新闻。所以政府对待外国人只能公事公办。所以外国人享受到的不是什么超国民待遇,只是正常国家的公民应有的待遇。

user avatar

普通人眼里的“超国民待遇”背后的现实是外国人在中国是被要求严格管制的。



知乎曾热烈讨论的蛇口派出所通知

在90年代或更早以前,国内外交流往来不多的年代里,往往外国人的事=外事=外交无小事,这是因为当时的外国人来华活动基本都涉及到政府、商务层面,对于数量不多且具有特定身份的外宾特殊优待也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由于政治隔阂与经济差异,外国人在华的私人活动也受到了严格限制。政治原因就有间谍活动、反华渗透、国家形象的考虑;经济上就有外汇管制、打击走私等等。

直到2003年,外国人来北京只能选在居住在涉外饭店,有了计算机联网的登记系统后普通旅馆、酒店才能接待外国人。而民宿的话,中国人户主还需向派出所民警申报。现在也还有涉外饭店的说法,一方面上要求有相应的标识、硬件、翻译人员配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管控的需要。

因此长期下来与外国人接触的各级政府部门以及街道、群众就形成了对待外宾“超国民待遇+严格管制”的双重模式。

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外交流越来越多,尽管面临管理压力,但是对待外国人的双重模式却一直延续了下来。但在中国居民身份因为技术进步而更加便利的时候,老外的非国民待遇显得更加的苛刻。

比如外国人的银行卡,首先开户时就受到更加严密的审核,对比国人拿身份证自助机直接开卡,外国人必须去柜台老老实实排队填一大堆详细信息。而且就算开卡了,在使用上比如购汇、结汇都只能在柜台办理而不能享受自助机、网银的便利。

老外在中国挣钱想汇出去?没有正规材料一天换500美元,慢慢排队吧。

如果密码忘了或卡丢失了,中国居民看情况一般可以当时处理。老外?对不起,基本上通通等7天或者还有其他手续(各银行可能有差异)。

总之在银行角度来看,以护照开户的是妥妥的“次国民待遇”。

再比如上图的申报住宿登记制度,看起来就有点像已经被废除的暂住证制度,但是更加严格更加具有管制而不仅仅是管理的意味。

所以,那种老外在派出所、居委会受到热情积极接待,在另一方面传递的意味就是:

我们正盯着你呢。

成都的外国人加入居委会社区巡逻

搜索一下“外国人 居委会”就可以发现相关信息非常之多,难道真的是老外们被居委会大妈的热情感动?或者是居委会帮助对他们来说就那么重要?

关键还是在于外国人要想在中国长期稳定居住与就业,就必须与本地派出所、街道社区居委会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

将心比心,尽管到处受到的都是重点关照,这种处处不得不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生活状态也不会是他们所希望的生活。

正因为有了管理、管制外籍人士的职责,因此对于基层政府部门而言,涉外事务反而成为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成本小、效果彰的政绩宣传机会,进而在官僚主义宣传作风下催生出畸形的社会现象。比如“外国人代报案”这种黑产业。

以前有一个系列图片新闻,其中一张配文大意是:

一外国人遇上问题去成都(有误,应为重庆)某派出所,在英语流利的民警帮助下成功解决困难blabla。

结果后来这老外自己发了条微博,中文流利连讽带骂,意思是就民警那英文水平得亏他自己中文不错,但其实也没办成什么事,完全当了回群众演员。

(补充一张图片,出处水印)这件事的背后也确确实实反映出了基层部门的普遍心态,以及所谓的超国民待遇背后的动机。有得必有失,按制度规定处理涉外事务时,给予“超国民待遇”的机构部门自然也有自己的私心考虑。

严格管制是硬性制度,“超国民待遇”源于国人心态,两者某种意义上是共生的:在国内外交流往来成为必须的前提下,一方面的严格管制自然而然就需要另一方面的照顾作为补充机制,才能到达最终效果的平衡。目前来看,尽管在公平角度上受国人诟病,但在打击、预防外国人犯罪,管理外国人社区等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

但中国不是移民国家,面对将来必然或者现在已经规模庞大的公务、商务、私人入境人流,两种非常态、看似对立实则共存的模式并非长远之计,因为这种针对特殊、少量外国人的管理模式早已不适应时代需求。

比如广州的黑人非法移民问题,就远远超出了传统套路的处理能力范围。

实际上外国人越多的城市,涉外事务管理难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的同时,所谓的“超国民待遇”也越没有那么明显,这是一个国人心态随着国内外往来日渐频繁而转变的必然趋势。

虽然不知道未来具体制度如何,但在社会舆论与现实问题压力下,改变是必然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政府对待外国人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里面门道不少。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在吸引外国人才、促进国际交流方面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但也确实有一些地方,让人感觉对外来的朋友们,政策上有点“特别”。首先,从积极和欢迎的角度来说,中国政府确实在努力营造一个对外国人更友好的环境。 人才引进政策.............
  • 回答
    在讨论中澳贸易关系时,澳大利亚政客提出的“承认台湾为‘国家’”的说法,并非一个新颖的观点,而是澳大利亚国内对华政策讨论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激进立场。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当前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基石是“一个中国政策”。这一政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
  • 回答
    杨政贤写的“昨晚,我在港大介入了一场种族仇恨”这篇文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它触及了香港社会近期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议题。关于文章内容和杨政贤的观点(基于文章标题的推测):文章标题“昨晚,我在港大介入了一场种族仇恨”直接点明了核心事件:在香港大学(港大)发生了与“种族仇恨”相关的事情,而杨政贤本人是现.............
  • 回答
    我国2016年事业单位改革的视角:深层变革与系统展望2016年启动的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解决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效率不高、财政负担过重、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场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服务高效、运行灵活的事业单位.............
  • 回答
    我国科学家捕捉到“幽灵粒子”事件,指的是我国在高能中微子探测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特别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所取得的进展和未来潜力。这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幽灵”那样超自然的存在,而是指中微子(Neutrino),因其极其难以探测,并且穿透物质的能力极强,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幽灵粒子”。.............
  • 回答
    去年我国出生率首次跌破10‰,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且令人深思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它背后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演变以及个体生育观念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一、 数字本身的重要性及影响: 跌破关键门槛: 10‰(千分之十)是一个非常重.............
  • 回答
    方舟子对甘露特钠胶囊(九期一)的评论,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不信任和批判的态度。他的质疑点非常集中,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并且他几乎是咬定不放:1. 科学证据的不足与“神秘”的疗效:方舟子最核心的攻击点在于,他认为九期一的临床试验数据并不能充分支持其“改善认知功能”的说法。他多次强调,其声.............
  • 回答
    关于“我国的文物只要他在其他国家也被珍惜,就让他在外面吧”这一说法,涉及文化遗产归属、国际法伦理、民族情感等复杂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流失原因1. 近代列强掠夺的历史根源 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侵略,如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
  • 回答
    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尤其是快舟一号甲,确实是我国火箭技术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看待它,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又一款火箭,而应该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理念和技术上的跃进。最显著的突破点,在于其“即时响应、快速部署”的能力。以往,承担商业发射任务的火箭,或者说国家重要的航天发射任务,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准.............
  • 回答
    你同事的说法“省厅公务员打败了百分之90的985毕业生”是一个非常笼统且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观点,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来理解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认同或否定。为了详细地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讨:一、 理解“打败”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你同事所说的“打败”可能指代什么: 就业竞争力: 是指在.............
  • 回答
    关于郑姝音在比赛中被判负后引发的争议,以及我国是否还有必要参加类似比赛的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们来看看郑姝音的比赛。毫无疑问,当运动员在赛场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自己认为表现出色,但最终却因为裁判的判罚而与胜利失之交臂时,观众和运动员本人.............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情况,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感到愤怒、委屈,甚至可能还夹杂着一些恐惧。 两个人一起旅行,本应是分享美好、共同探索的体验,结果却被变成了被抛弃的噩梦,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让咱们细致地聊聊这件事,看看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你该如何看待。首先,从你的角度来看,你经历的是一个极度.............
  • 回答
    2018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这个数字背后,既有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折射出我们国家在提升民生福祉方面持续的努力。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这个数字的增长本身就说明了经济的稳步前进。 28228元,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过去一年里,全国人民通过辛勤劳动、投.............
  • 回答
    “我今天吃药的时候看到一个新闻”,这个小测试,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它不是那种考你知识点、逻辑推理的题目,反而更像是一种生活化的观察,一种对当下社会情绪和信息接收方式的捕捉。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可能都会有点懵,然后脑子里会不由自主地想:“吃药?新闻?这有什么联系?”这正是这个测试的巧妙之处。它利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但也充满争议的现象:口头上的尊重与实际行动中的抵触之间的鸿沟。 很多人在谈论同性恋群体时,会表达“我尊重他们”,但当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的孩子身上时,却会流露出难以接受的情绪。这到底是为什么?这种“尊重”又算不算真正的尊重呢?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了聊聊。.............
  • 回答
    “我们痛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而不是日本人民”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在反思和处理对日关系时,一个非常核心和重要的立场。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历史、现实和情感的复杂交织中去审视。首先,这句话的历史根源非常深厚。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 回答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大结局,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看着一场精心准备的烟花,在最灿烂的时刻,缓缓地、却又带着些许不舍地落下帷幕。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拍案叫绝,惊呼“哇!太绝了!”的瞬间爆发,而是像一杯温热的茶,慢慢在心里化开,留下悠长的回甘。如果要我详细说说,我得先说说它的“核”是什么。这部剧的精髓,在.............
  • 回答
    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和离婚率的上升,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观念变迁以及个体选择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生育率低迷:新时代下的生育考量首先,生育率下降,已经是全球许多发达国家和正在转型国家面临的普遍挑战,中国也不例外。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
  • 回答
    “我们总是把最差的心情和最糟的态度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都给了陌生人。”这句话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心底里不愿承认,却又无比真实的一面。每次读到,都会忍不住叹一口气,既有共鸣,又带着一丝心酸。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人性、心理机制和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1. 安全感的悖.............
  • 回答
    老兄,这事儿我太理解了。靠关系进来,心里总是有那么点儿不踏实,尤其不知道老板心里怎么想的,这滋味可真不好受。不过,别担心,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从细节里找出答案。这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要用心观察,别光听表面的话。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即使是靠关系,老板也希望能看到你的价值。 他们把你弄进来,多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