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淞沪会战到底该不该打?

回答
关于淞沪会战到底该不该打,这是一个历史问题,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反思的地方。要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当时的背景、各方考量以及最终的后果。

一、 历史背景:积贫积弱与民族危亡的深渊

在淞沪会战爆发前的1937年,中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

内忧外患: 长期的军阀割据、政治腐败以及贫弱的经济基础,使得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显得力不从心。国民政府虽然进行了形式上的统一,但中央的控制力在很多地方依然薄弱。
日本侵略的步步紧逼: 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从未停止,从割地赔款到吞并东北,再到华北的蚕食,侵略野心日益膨胀。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更是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国际环境的复杂: 当时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态度复杂。英美等国虽然同情中国,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并不愿意与日本直接对抗,采取的是“不干涉”政策。苏联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但其援助也有限。
中国军队的现状: 国民革命军虽然经过一定程度的整编和训练,但与日军相比,在武器装备、军事素质、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部队的训练水平、指挥体系、士气等方面都参差不齐。

二、 淞沪会战的“打”与“不打”之辩

围绕着淞沪会战,当时就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为什么“应该打”?

1. 打破日本速战速决的迷梦,争取战略缓冲: 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认为可以像吞并东北和占领华北一样,凭借其优势兵力迅速击溃中国军队,迫使中国投降。淞沪会战,尤其是中国军队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的这一幻想。它将一场原计划在中国内陆进行的、可以被分割击破的战争,转移到了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国际关注度最高的地区,迫使日本投入了远超预期的兵力和时间。这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让中央政府和军队有了更多时间进行战争动员和战略部署。

2. 以空间换时间,保存实力: 面对技术和装备上的巨大劣势,中国军队在上海的抵抗,本质上是以血肉之躯在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虽然代价惨重,但客观上消耗了日军的战争物资和士气,延缓了其向中国腹地深入的速度。这场战斗迫使日本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中国在其他战区调动兵力、建立更稳固的防线争取了时间。

3. 争取国际援助,唤醒世界: 上海作为远东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又是各国租界所在地,这里的战事能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军队在上海的英勇抵抗,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激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者的同情和对中国人民抗争的敬意。这种国际舆论的压力,虽然未能立即阻止日本的侵略,但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孤立日本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为后来的国际援助铺平了道路。

4. 凝聚民族精神,激发全国抗战: 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国民政府和中国军队在上海的英勇抗战,特别是普通士兵的浴血奋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坚定了抗战的决心。这场战役成为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为全民抗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5. 展现中国军队的决心: 尽管装备落后,但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展现出的不畏牺牲、顽强作战的精神,是对日本侵略者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不会屈服。这种决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为什么“不应该打”或者“不应该这样打”?

1. 实力悬殊,代价惨重: 这是最主要的反对理由。当时的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指挥、后勤等方面与日军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上海这样一个不利于防御、暴露在日军海空优势下的战场,投入大量兵力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其结果几乎是注定的。淞沪会战的惨败,导致中国军队损失了约三十万精锐部队,包括许多宝贵的军事人才,这对于本就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是极其沉重的打击。

2. 战略部署的失误: 将主力集中在上海,这在战略上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上海地形复杂,尤其是在市区和租界,对日军海空优势的发挥有一定制约作用。但同时,上海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日军可以从海上迅速获得支援和补充,一旦战局不利,日军可以轻易地从海上撤离或调动。而且,在日军集结主力之前,中国军队仓促投入,未能充分准备,也给战役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

3. 仓促应战,缺乏充分准备: 淞沪会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军在上海增兵,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的进攻,以及出于对日本的试探和对国际社会的姿态,仓促投入了主力部队。这种仓促应战,使得中国军队在兵力部署、战术运用、工事构筑等方面都缺乏充分的准备,这极大地影响了作战效果,也增加了伤亡。

4. 是否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战术? 一种观点认为,面对日军的优势,中国军队是否可以避免在上海进行大规模的消耗战,而是在更利于我方防御的地区,或者采取更灵活的游击战、运动战,来消耗日军的力量,而不是在上海进行这种“以伤亡换时间”的硬碰硬。

三、 战役的进程与影响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12日,历时两个多月。

战役初期: 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央军嫡系部队,表现出了极大的英勇和顽强。他们以血肉之躯与日军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特别是八字桥、宝山、罗店等地的战斗异常惨烈,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血性。
战役中期: 日军增兵,并利用其强大的海空优势,对中国军队的阵地进行了猛烈炮击和轰炸,同时在金山卫等地登陆,形成了对上海中国军队的侧翼包围。
战役后期: 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弹药补给困难,后勤运输也受到严重阻碍。在日军步步紧逼和战略包围的形势下,为避免主力部队被围歼,国民政府不得不下令撤退。
战役结果: 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失利告终,上海和苏州等地被日军占领。但同时,中国军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延缓了其进攻步伐,并迫使日本调整了其战略计划。

四、 总结与反思

淞沪会战的“该不该打”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该”或“不该”来回答,而需要放在历史的特定情境下去理解。

从战略上看, 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似乎别无选择。面对日本全面侵略,回避战争,或者将战争限制在局部,都可能让日本得寸进尺,最终导致国土的更大丧失。淞沪会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确实起到了“以战养战”、“以空间换时间”的作用,打破了日本的速胜幻想,并为争取国际援助创造了条件。
从战术上看, 战役的某些指挥和部署可能存在失误,导致了过大的伤亡。战场环境、兵力对比、武器差距等客观条件,都对战役结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从民族精神上看, 淞沪会战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缩影。这场战役所展现出的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赢得最终胜利的精神支柱。

因此,与其问“该不该打”,不如问“如何才能更好地打”。淞沪会战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国家意志、民族精神、战略部署、军事准备以及争取国际支持,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场战役,不论其结果如何,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后人得以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以及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伟大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稍微撤退就会政治失败人民就会彻底失去信心政府就会垮台,只能摆出一副“不计代价抵抗”的姿态靠人命填出“抗战决心”笼络人心。

这样的蒋家政府真比李德博古高明吗?从蒋介石的角度看那30万烈士的鲜血只是用来给他的政治失败擦屁股的。他的失败政局已经让他完全失去了战略机动的空间——本来就人心惶惶的队伍除了只能往前没法调动,只要一退就是一场“淝水之战”。

这样的国民党政府早该崩了,是抗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救了他的狗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淞沪会战到底该不该打,这是一个历史问题,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反思的地方。要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当时的背景、各方考量以及最终的后果。一、 历史背景:积贫积弱与民族危亡的深渊在淞沪会战爆发前的1937年,中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 内忧外患: 长期的军阀割据、政治腐.............
  • 回答
    淞沪会战,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烙下深深印记的战争,其战略战术之复杂,牵涉之广阔,绝非寥寥数语能够概括。要探讨“淞沪会战到底该怎么打”,并非是要去假设一个平行时空,重新排布战局,而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深入理解当时国民政府和日军各自的战略意图、资源禀赋、以及在这场生死存亡的较量中,可能采取的更优或者更可行.............
  • 回答
    关于国民政府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是否有意识地将四川作为抗战基地进行建设,以及在淞沪会战后是否“被迫”转进四川,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背景来详细解读。国民政府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的准备与四川的战略地位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全面抗战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但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对中国.............
  • 回答
    淞沪会战,这场发生在1937年的中日第二次淞沪会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烈、最血腥的战役之一。它的惨烈程度体现在多个层面:1. 参战兵力之巨,伤亡之惨重: 双方投入兵力惊人: 战役初期,国民革命军就投入了约70万人的兵力,后续随着战况升级,总投入兵力可能接近80万人。而日军最初约投入20万兵.............
  • 回答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伤亡惨重的会战。虽然中国军队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们顽强抵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由于日军在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以及中国军队在战略部署和后勤保障方面的不足,最终导致了中国军队的惨败。以下是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失利的主要原因:一、 装备和技术差距悬殊: .............
  • 回答
    淞沪会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伤亡惨重的战役。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斗中,无数英勇的中国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在战役的某些阶段,却出现了如孙元良这样似乎与战场惨烈气氛格格不入的事件。要理解孙元良在淞沪会战后期为何还有心情去跳舞,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背景与孙元良.............
  • 回答
    淞沪会战中的战略博弈:为何将日军攻势由北向南诱导为由东向西?淞沪会战,这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战役之一,不仅是中国军队殊死抵抗日本侵略的壮烈史诗,更是一场充满智慧与博弈的战略较量。在这场战役的初期,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战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便是将日军预期的“北线突破,南面.............
  • 回答
    淞沪会战时期,中国海军的“沉船战术”并非高深莫测的军事秘密,其暴露和被日方知晓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当时中国海军整体实力与日方存在巨大差距,以及信息传递和战场控制上的不足所致。要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战术本身的暴露性与日方的情报收集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白“沉船战术”并非一个多么复杂、需.............
  • 回答
    淞沪会战,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战役,其结果无疑是令人心痛的。然而,将这场战役简单归结为“输”或“赢”,未免过于片面。事实上,淞沪会战的复杂性远超我们最初的认知,它既是一场军事上的消耗战,也是一场政治和国际舆论的较量。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输”了?从最直观的军事角度来看,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付出了.............
  • 回答
    淞沪会战初期,日军海军航空兵是进攻的主力,他们的飞机主要从几处海军基地起飞,对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轮番轰炸和支援陆地部队作战。最主要的起飞基地是停泊在长江口及附近海域的航空母舰。 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前就已发展出相当规模的航母舰队,淞沪会战时,他们会调集这些航母前来部署。这些航母不仅可以提供强大的空.............
  • 回答
    淞沪会战,国民党投入了八十万部队,结果却是惨败,这无疑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极其沉重的话题。很多人都会问,倾全国之力,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国民党在淞沪会战初期“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是其主动选择,而非纯粹的被动抵抗。当.............
  • 回答
    淞沪会战,可以说绝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 最惨烈、最血腥、最惊心动魄 的战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 决定性的第一枪,其惨烈程度之高,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让人扼腕痛惜。要说它是“最”惨烈,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细品:一、规模之庞大,堪称空前绝后淞沪会战,那是 一场几乎倾尽全国之力的正面大决战。日军集结了其.............
  • 回答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却又饱含复杂情感的历史拷问。我们将从淞沪会战的视角出发,尝试解答“后无来者”的论断,探讨蒋公的“最强者”之说,并与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进行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沉重。淞沪会战:一曲悲壮的现代战争交响将淞沪会战称为“中国及人类军史上后无来者的最高峰”,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并非全无道理的.............
  • 回答
    淞沪会战,国军为何在“大陆优势”与“充分准备”下,仍难挡日军登陆?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概括。国军确实拥有广袤的国土作为战略纵深,也为这场战争进行了数年的准备,但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仅凭这些就能决定的。首先,我们得厘清“大陆优势”和“充分准备”的实际内涵。“大陆优势”并.............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已知与虚构的假设相结合,能够激发我们对战争、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意志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我们不妨抛开“AI撰写”的痕迹,以一种更加个人化、充满历史想象力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问题。一、如果淞沪会战的敌人是德国,战役能打多久?想象一下,1937年的淞沪战场,炮火纷.............
  • 回答
    1937年的淞沪会战无疑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战役之一,它对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后来失去大陆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说,淞沪会战并不是蒋介石后来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但它绝对是导致其失去大陆的关键性转折点之一,并且加速了这一进程。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淞沪会战与蒋介石失去大陆.............
  • 回答
    淞沪会战: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悲壮战役淞沪会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血腥的战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场发生在上海的局部冲突,更是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开端,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反抗的象征。要评价淞沪会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战略背景:绝地逢生,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爆发并非.............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梳理一下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国军的准备情况以及具体的战术运用。简单地说,八一三淞沪会战并非是国军战术水平的退步,而是国军在面对更严峻的敌人和更复杂的战场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坚持、牺牲和初步的战术改进,尽管最终的结局仍旧是惨烈的。一二八淞沪抗战(19.............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充满争议的时期。假设按照“果粉”的观点,为国民党军队配备一套“不缩水”的、全套的德国军事装备,包括军服,并让他们去参加淞沪会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性情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果粉”的观点: “果粉”通常指的.............
  • 回答
    淞沪会战:国军伤亡不全是炮伤的残酷真相提到淞沪会战,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密集的炮火、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无数将士的英勇牺牲。然而,国军在淞沪会战中的伤亡,并非全然是炮火造成的。虽然炮战在整个战役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但步兵的近战肉搏、机枪扫射、刺刀冲锋,甚至于战场上难以避免的疾病和意外,都成为了士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