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淞沪会战究竟有多惨烈?

回答
淞沪会战,这场发生在1937年的中日第二次淞沪会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烈、最血腥的战役之一。它的惨烈程度体现在多个层面:

1. 参战兵力之巨,伤亡之惨重:

双方投入兵力惊人: 战役初期,国民革命军就投入了约70万人的兵力,后续随着战况升级,总投入兵力可能接近80万人。而日军最初约投入20万兵力,随后不断增兵,高峰时达到约30万人的规模。双方总计动员了超过百万的军队在长江三角洲这个有限的区域进行殊死搏斗。
创纪录的伤亡数字: 这是淞沪会战最令人心惊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整个战役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根据不同的统计,国民革命军伤亡人数从约25万到30万不等,甚至有说法认为伤亡总数接近40万。这还不包括失踪和被俘人员。
日军伤亡也十分巨大: 日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伤亡人数据日方统计约4万余人,但中国方面的估算更高,认为日军伤亡可能达到10万人甚至更多。无论如何,这次战役给日军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伤亡,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2. 战况之胶着,战斗之惨烈:

“八百壮士”的悲壮传奇: 电影《八百壮士》让我们铭记了谢晋元团长率领的800名官兵在四行仓库坚守四昼夜的壮举。他们面对十万日军的围攻,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防线,以微弱的兵力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们的坚守,不仅是战场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地狱般的战场环境: 淞沪地区地形复杂,既有城镇街区,也有河网水乡和开阔地。双方在密集的街区、工事、甚至房屋内部进行残酷的巷战。日军利用其装备优势,特别是空军和炮兵,对中国军队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将上海变成了人间地狱。
近距离肉搏战的惨烈: 由于战场空间狭窄,战线犬牙交错,许多战斗演变成了近距离的白刃战和肉搏战。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甚至是手榴弹和炸药包,与日军坦克和步兵进行殊死搏斗。许多阵地反复易手,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阵亡将士的尸骨堆积如山: 战役结束后,上海的土地上随处可见累累白骨,许多士兵甚至来不及掩埋,就倒在了前进的路上。整个战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乱葬岗。

3. 战略意义与牺牲的价值:

拖住了日军精锐: 淞沪会战虽然最终以中国的战略性撤退告终,但它成功地拖住了日军的精锐部队,阻止了日军迅速占领中国首都南京的企图。这场战役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实力,也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来组织全国的抗战力量。
向世界展示中国抵抗的决心: 淞沪会战是中国正面战场上一次规模空前的会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在正面战场上大规模阻击日军。中国军队顽强的抵抗,震惊了世界,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并非任人宰割的弱者,为争取国际援助奠定了基础。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民族精神得到了升华: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淞沪会战的惨烈战斗,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这场战役证明了中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抵抗侵略。

具体细节可以体现其惨烈程度:

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 中国军队在火力、装甲、空军等装备上与日军存在巨大差距。许多士兵甚至只能依靠步枪、手榴弹和简易工事来对抗日军的飞机、大炮和坦克。
后勤补给的困难: 在长达三个月的战役中,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后勤补给问题。弹药、食物、药品都严重短缺,许多士兵在作战的同时还要忍受饥渴和伤痛。
伤亡比例的极高: 许多中国军队的建制单位在战役中几乎被全歼,伤亡比例达到了70%80%以上,有的部队甚至达到了90%以上。例如,在某些关键的阵地上,一个团打到最后只剩下几十人。
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 宝山、罗店、浏河、大场等都是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地区。这些地方在战役中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每一次的争夺都伴随着巨大的生命代价。日军曾为了占领罗店而付出了数万人伤亡的代价,罗店也因此被称为“血染的罗店”。
撤退中的损失: 战役后期,中国军队奉命撤退,但撤退过程也相当艰难,日军的追击和炮击造成了中国军队进一步的损失。

总而言之,淞沪会战的惨烈程度,体现在其参战兵力的庞大、伤亡数字的惊人、战斗过程的残酷、装备上的悬殊以及付出的巨大战略代价。它是一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悲壮史诗,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端,也是民族精神觉醒的重要里程碑。这场战役的惨烈,是对侵略者最有力的回击,也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淞沪会战能打赢就是活见鬼了。


你以为的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加上十年黄金期发展,俨然天朝上国景象。


实际上抗战前期的民国,军阀割据,派别林立。狭义上的国民政府只控制了江浙一代。北方一个日本,一个苏联虎视眈眈。


你以为的国民党士兵,高大威猛,装备德械宛如天神下凡。


实际上的国民党士兵瘦弱不堪,装备残破。


你以为的把部队运输到前线井然有序,运输设施车水马龙。


实际上的把部队运输到前线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你以为的抗战是是举国沸腾,人人愿出死力,振臂一呼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便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实际上的抗战还需要靠捉壮丁来征兵,地方收到指标之后兵老弱病残顶替了一部分,半路上又饿死一部分、病死一部分、累死一部分、被打死一部分、逃走一部分,结果真正征到的没多少。


你以为的抗战是“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牺牲一切之决心。”


实际上抗战期间各方势力各怀鬼胎,抗战前期韩复榘和刘湘密谋反蒋、老军阀唐生智开始冒头。中期汪精卫直接叛国,龙云俨然以在野党领袖自居,不断挑战中央权威。直到后期蒋介石才比较彻底的掌控了局势。


更别提政治斗争之下,军人一批又一批的被赶去送死。拿川军来说,川军地处大后方,靠近西南通道,位置得天独厚。那按道理不应该是整编换装之后才出川抗战吗?但是结果呢?川军越打越少。


倒是在华北地区远离了国民党中枢,又地处日军核心区的的傅作义越打越多,越打越强大。


所以说,淞沪会战打赢了才奇怪。

user avatar

01矢住政之步兵少佐 第3师团步兵第68联队第2大队长

1937年8月23日,日军第3师团(欠步兵第29旅团)在吴淞铁道栈桥登陆,遭到上海保安总团第1团、第11师62团、教导总队第2团等部顽强抵抗。担任登陆掩护任务的第68联队第2大队长矢住政之在纪家桥北方中弹毙命(从作战方向分析,很有可能是保安总团战果)。

02:和田泰雄步兵少佐 第11师团步兵第43联队第1大队长

1937年8月29,鉴于浏河方面第11师团浅间支队(步兵第43联队为基干)当面国军兵力众多战斗顽强,攻击进展不利,强袭困难,师团令该支队留下一个大队牵制当面国军,主力撤出浏河。30日,为协助第3师团攻打吴淞,上海派遣军命令该支队沿长江岸边向东南部进发,从北面对吴淞发动攻击。途中,该支队一路遭到第18军猛烈阻击,两个大队长一死一伤。其中和田泰雄9月3日在宝山县杨家宅被第18军第98师击毙(子弹贯穿头部毙命)。

03:浅间长之助步兵少佐 第11师团步兵第44联队第2大队长

原任步兵第44联队副官,因第2大队长恒冈少佐负伤转任第2大队长,1937年9月6日在第18军围攻罗店的战斗中于吴宅附近观察敌情时被第18军第14师狙击毙命,其下属第8中队长吉井大尉亦同时战死。

04:饭田七郎步兵少佐 第3师团步兵第18联队第3大队长

1937年9月6日,饭田支队(步兵第18联队第3大队附速射炮、联队炮、通信队各一部,野炮一个中队、工兵、战车各一个小队)在虬江码头登陆,向公大机场以北军工路等地进攻,以确保公大机场安全。9月8日夜,第9集团军61师、57师组织敢死队反攻虬江码头,饭田七郎及大队副官森田岩夫少尉、第9中队长中村清吉大尉、第11中队长梅田定男中尉、第12中队长山本芳雄中尉等战死,大队部全灭。在军工路附近战斗中,该支队过半数战死。

05:中山末喜步兵少佐 台湾步兵第2联队第2大队长

1937年9月21日在罗店北方战斗中被第74军击毙(14日,重藤支队在贵腰湾登陆,19日接替第11师团右翼罗店西北方防务,归第11师团指挥)。

06:尾佐古景行步兵少佐 第11师团步兵第12联队第2大队长

1937年9年25日在罗店南方战斗中大队部被迫击炮击中,联队炮中队长当场死亡,尾佐和大队副官受伤,于9月27日伤重不治毙命(当面国军为第4、第18军)。

07:池田源信步兵少佐 第11师团步兵第44联队第2大队长

浅间少佐战死后继任第2大队长,1937年10年3日在罗店西南方与第18军第67师战斗中于杨家村三轩家被炮弹炸死。

08:涉谷三郎步兵少佐 第9师团步兵第19联队第2大队长

1937年10月4日在广福以北罗店以南北梅宅附近与第44师战斗中毙命。

09:卯野穰二郎步兵少佐 第101师团步兵第101联队第2大队长

1937年10月6日,第101师团强渡蕰藻浜。卯野少佐率领该大队约1/3兵力在曹宅附近渡河成功,而后举起手绢联络后续部队时,被狙击击中腹部身亡(当面国军为第36、87师)。

10:饭冢德次步兵少佐 第9师团步兵第35联队第1大队长

根据空军侦察,当面国军动摇有撤退动向,第9师团第6旅团命令第35联队于1937年10月3日接替第7联队左第一线大队战线,于4日向蕰藻浜南岸须宅、郭宅攻击,一举向丁家桥宅-南桃园浜进出。4日,第35联队展开第1、第2大队,在山炮兵一个中队支援下分别向须宅、郭宅第8师阵地发起猛攻,结果第1中队长神田中尉、第3中队长大野大尉战死;第2中队长永见大尉负伤,中队与各小队失去联络陷入混战;第1中队只剩下90余人由一名军曹指挥。5日,日军改变猪突战术,在冲击出发地进行阵前近迫土工作业,师团并增援独立机关枪2个中队、山炮一个中队、工兵一个小队给第35联队。6日,在步兵、炮兵、工兵、飞机协同下,第35联队再次发起第二次进攻,中方税警总团第5团一部也加入战斗,将日军击退。第35联队第1大队长饭冢少佐战死,3日间该大队战力降至三分之一。7日,第35联队将三个大队全部投入战斗,其中第1、第3两个大队全力进攻须宅,第8师及税警总团第5团伤亡惨重,且右翼蒋家坟阵地被日军第3师团突破,全线情势危急,日军经过激战终于将须宅、郭宅占领。4日-7日战斗,第35联队战死约240人(其中第2大队郭宅战死65名、战伤126名)。

PS:日军对中国守军的评价:当面之敌系蒋介石直系部队第8师及税警总团第5团,抗日意识旺盛,训练精到,狙击能力特别优秀。防御战法方面,团、营呈三线纵深配置,利用夜间和拂晓逐次轮换维持战力均衡。武器方面,装备大量轻迫击炮,捷克式重机枪精度良好,近距离内手榴弹投掷十分有效,能在阵前100米内形成浓密火网。工事方面,在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将军的指导下,阵地前设置有铁丝网,利用土壁、家屋、竹林,构筑有掩盖式枪巢和交通壕,能有效降低炮火破坏效力。法肯豪森将军曾对参观工事的列国武官宣称:该坚固工事可以抵抗敌军三年。

11:吉川洋步兵少佐 第101师团步兵第103联队第3大队长

1937年10月6日,第101师团左翼队第101联队渡过蕰藻浜后遭到第87师猛烈反击,伤亡重大,国军一部600余人向联队部所在地小宅包围攻击,联队长加纳治雄大佐惊慌失措极度悲观,屡次向师团求援,并请求将军旗后送。8日,第101师团预备队第103联队渡河后归第101联队指挥加入战斗。9日夜吉川率敢死队夜袭曹宅时战死。

PS1:第101联队渡河后一直遭第87师围攻陷入苦战,甚至有部分部队擅自渡河后退,联队长加纳治雄大佐于11日被国军炮火击中联队部毙命。直至26日国军自蕰藻浜撤退后该联队才得以占领曹宅。自10月6日-26日,该联队在蕰藻浜战斗中战死达440余人(不含配属的第103联队第3大队等配属部队)。

PS2:日军参谋本部作战课参谋井本熊男在《日支事变作战日志》中记载:“步兵第103联队某大队在夜袭的时候,大队长和两三名士兵突击了,但是后面却没有人跟上来。突击的时候并没有敌人,大队长因为部下没跟上而在吸烟的时候遭到了袭击,在被部下劝回原来阵地的途中大队长在敌我双方的中间地带战死了。部下直到第二天还不知道这件事,其至看到了战死者的脸也不认识”。此大队长应该就是吉川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淞沪会战,这场发生在1937年的中日第二次淞沪会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烈、最血腥的战役之一。它的惨烈程度体现在多个层面:1. 参战兵力之巨,伤亡之惨重: 双方投入兵力惊人: 战役初期,国民革命军就投入了约70万人的兵力,后续随着战况升级,总投入兵力可能接近80万人。而日军最初约投入20万兵.............
  • 回答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伤亡惨重的会战。虽然中国军队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们顽强抵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由于日军在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以及中国军队在战略部署和后勤保障方面的不足,最终导致了中国军队的惨败。以下是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失利的主要原因:一、 装备和技术差距悬殊: .............
  • 回答
    淞沪会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伤亡惨重的战役。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斗中,无数英勇的中国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在战役的某些阶段,却出现了如孙元良这样似乎与战场惨烈气氛格格不入的事件。要理解孙元良在淞沪会战后期为何还有心情去跳舞,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背景与孙元良.............
  • 回答
    淞沪会战,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烙下深深印记的战争,其战略战术之复杂,牵涉之广阔,绝非寥寥数语能够概括。要探讨“淞沪会战到底该怎么打”,并非是要去假设一个平行时空,重新排布战局,而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深入理解当时国民政府和日军各自的战略意图、资源禀赋、以及在这场生死存亡的较量中,可能采取的更优或者更可行.............
  • 回答
    淞沪会战中的战略博弈:为何将日军攻势由北向南诱导为由东向西?淞沪会战,这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战役之一,不仅是中国军队殊死抵抗日本侵略的壮烈史诗,更是一场充满智慧与博弈的战略较量。在这场战役的初期,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战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便是将日军预期的“北线突破,南面.............
  • 回答
    淞沪会战时期,中国海军的“沉船战术”并非高深莫测的军事秘密,其暴露和被日方知晓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当时中国海军整体实力与日方存在巨大差距,以及信息传递和战场控制上的不足所致。要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战术本身的暴露性与日方的情报收集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白“沉船战术”并非一个多么复杂、需.............
  • 回答
    淞沪会战,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战役,其结果无疑是令人心痛的。然而,将这场战役简单归结为“输”或“赢”,未免过于片面。事实上,淞沪会战的复杂性远超我们最初的认知,它既是一场军事上的消耗战,也是一场政治和国际舆论的较量。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输”了?从最直观的军事角度来看,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付出了.............
  • 回答
    淞沪会战初期,日军海军航空兵是进攻的主力,他们的飞机主要从几处海军基地起飞,对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轮番轰炸和支援陆地部队作战。最主要的起飞基地是停泊在长江口及附近海域的航空母舰。 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前就已发展出相当规模的航母舰队,淞沪会战时,他们会调集这些航母前来部署。这些航母不仅可以提供强大的空.............
  • 回答
    淞沪会战,国民党投入了八十万部队,结果却是惨败,这无疑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极其沉重的话题。很多人都会问,倾全国之力,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国民党在淞沪会战初期“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是其主动选择,而非纯粹的被动抵抗。当.............
  • 回答
    淞沪会战,可以说绝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 最惨烈、最血腥、最惊心动魄 的战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 决定性的第一枪,其惨烈程度之高,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让人扼腕痛惜。要说它是“最”惨烈,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细品:一、规模之庞大,堪称空前绝后淞沪会战,那是 一场几乎倾尽全国之力的正面大决战。日军集结了其.............
  • 回答
    关于淞沪会战到底该不该打,这是一个历史问题,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反思的地方。要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当时的背景、各方考量以及最终的后果。一、 历史背景:积贫积弱与民族危亡的深渊在淞沪会战爆发前的1937年,中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 内忧外患: 长期的军阀割据、政治腐.............
  • 回答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却又饱含复杂情感的历史拷问。我们将从淞沪会战的视角出发,尝试解答“后无来者”的论断,探讨蒋公的“最强者”之说,并与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进行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沉重。淞沪会战:一曲悲壮的现代战争交响将淞沪会战称为“中国及人类军史上后无来者的最高峰”,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并非全无道理的.............
  • 回答
    淞沪会战,国军为何在“大陆优势”与“充分准备”下,仍难挡日军登陆?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概括。国军确实拥有广袤的国土作为战略纵深,也为这场战争进行了数年的准备,但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仅凭这些就能决定的。首先,我们得厘清“大陆优势”和“充分准备”的实际内涵。“大陆优势”并.............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已知与虚构的假设相结合,能够激发我们对战争、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意志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我们不妨抛开“AI撰写”的痕迹,以一种更加个人化、充满历史想象力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问题。一、如果淞沪会战的敌人是德国,战役能打多久?想象一下,1937年的淞沪战场,炮火纷.............
  • 回答
    1937年的淞沪会战无疑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战役之一,它对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后来失去大陆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说,淞沪会战并不是蒋介石后来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但它绝对是导致其失去大陆的关键性转折点之一,并且加速了这一进程。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淞沪会战与蒋介石失去大陆.............
  • 回答
    淞沪会战: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悲壮战役淞沪会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血腥的战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场发生在上海的局部冲突,更是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开端,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反抗的象征。要评价淞沪会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战略背景:绝地逢生,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爆发并非.............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梳理一下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国军的准备情况以及具体的战术运用。简单地说,八一三淞沪会战并非是国军战术水平的退步,而是国军在面对更严峻的敌人和更复杂的战场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坚持、牺牲和初步的战术改进,尽管最终的结局仍旧是惨烈的。一二八淞沪抗战(19.............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充满争议的时期。假设按照“果粉”的观点,为国民党军队配备一套“不缩水”的、全套的德国军事装备,包括军服,并让他们去参加淞沪会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性情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果粉”的观点: “果粉”通常指的.............
  • 回答
    淞沪会战:国军伤亡不全是炮伤的残酷真相提到淞沪会战,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密集的炮火、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无数将士的英勇牺牲。然而,国军在淞沪会战中的伤亡,并非全然是炮火造成的。虽然炮战在整个战役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但步兵的近战肉搏、机枪扫射、刺刀冲锋,甚至于战场上难以避免的疾病和意外,都成为了士兵.............
  • 回答
    要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张程的硕士论文《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需要具备扎实的史料运用、严谨的逻辑分析、清晰的论证结构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结合论文题目所指向的史实范围——淞沪会战后的中国战局转折点到南京保卫战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