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汉字「渋」是怎么来的?

回答
日本汉字「渋」的来源,其实也和很多汉字一样,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中国传来,并且在日语语境下发展演变而来的。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从它的源头说起。

首先,得明确「渋」这个字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它的本义,最直接、最原始的意思,是指未熟的果实,特别是柿子那种涩涩的、不好吃的味道。你可以想象一下,还没完全成熟的柿子,咬一口,舌头立刻就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收敛感,这就是“涩”。

所以,在中国,这个字最早的写法,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都紧密地围绕着“涩味”展开。我们可以推测,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造字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根据这种触觉和味觉的体验来创造这个字形。

那么,具体到日本的「渋」,它是怎么来的呢?很简单,就是从中国传入的。这在日本汉字的来源中是普遍现象,绝大多数汉字都是经由遣隋使、遣唐使等途径从中国传播到日本的。

传入日本之后,「渋」这个字也保留了它在中国时的核心含义,也就是那种涩味。比如,在描述食物时,说“渋い柿”(涩柿),就是指那种未熟的、味道涩的柿子。

但是,汉字的好处就在于它的引申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也像中国人一样,将「渋」的含义进行了延伸和扩展。

从“涩味”这个直接的感官体验,引申到了不顺畅、不通达、阻滞的感觉。你可以想一想,那种涩涩的口感,是不是会让你觉得嘴巴不舒服,有一种不顺畅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很容易被类比到其他事物上。

比如,在交通方面,如果一条道路非常拥堵,车辆无法顺利通行,就会用「渋滞」(じゅうたい,jūtai)这个词来形容。这里的“渋”就有了阻碍、不流畅的意思。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车辆挤在一起,动弹不得的样子,是不是也有一种“涩涩的”感觉?

再比如,在人际关系或事情进展上,如果遇到困难,事情进展不顺利,或者某个人很“难缠”,难以应付,也可以用「渋」来形容。例如,“渋い対応”(かたい たいおう,katai taiō)可以指那种不轻易松口、态度强硬的应对方式。

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引申义,就是形容事物在视觉或听觉上不鲜艳、不华丽,但却能给人一种沉稳、耐人寻味的感觉。这有点像是那种不张扬的美,但越看越有味道。这种“渋い”常常用于形容艺术品、设计、甚至是一些老物件,它们的颜色可能不那么鲜艳夺目,但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质感。比如,“渋い色合い”(しぶい いろあい,shibui iroai)就是指那种沉稳、有品味的色调。这种感觉,可能就来源于早期涩味的体验,那种未熟但有潜力的味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不那么刺激,但有深度”的特质。

还有一种用法,也是非常生活化的,就是指对某样事物表现出不积极、不热情,或者有点犹豫不决的态度。比如,“渋る”(しぶる,shiburu)这个动词,可以指一个人因为不想付钱或者不想做某事而表现出的那种“磨磨蹭蹭”、“不痛快”的样子。想想看,如果东西好吃但又舍不得付钱,那种纠结的心情,是不是也带点“涩”?

总结一下,「渋」这个汉字在日本的演变,大致可以看作是从一个具体的感官体验(涩味)出发,逐渐引申到更抽象的概念,包括:

1. 物理上的阻滞、不顺畅 (如交通拥堵)。
2. 精神上的不痛快、不情愿 (如犹豫不决,不愿意付出)。
3. 审美上的沉稳、内敛 (如“渋い”的色调、风格)。

所以,当我们看到日本的「渋」时,它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涩柿的那个味道,更有那种因为涩而带来的不顺畅、不痛快,以及由不那么鲜艳但有韵味所体现出的独特美感。这个字在日语中的发展,可以说充分体现了汉字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语境,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含义。它就像一条河流,源头在中国,流到日本后,汇入了新的文化土壤,开出了别样的花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澀」有另一種寫法「澁」

日本的「渋」由「澁」而來,用「> <」替換相同部件

同样簡化方式常見的還有「摂(攝)」「塁(壘)」

中國的「涩」由「澀」去掉一份「刃+止」而來

日本新字體用到「> <」的地方一定是兩個相同部件被省略

除了上面「三個相同部件」取一個剩下兩個換成「> <」之外,成對的部件被省略也有以「> <」代替的,比如常見的「楽(樂)」

所以「步」的下半部分不可能變成「>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汉字「渋」的来源,其实也和很多汉字一样,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中国传来,并且在日语语境下发展演变而来的。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从它的源头说起。首先,得明确「渋」这个字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它的本义,最直接、最原始的意思,是指未熟的果实,特别是柿子那种涩涩的、不好吃的味道。你可以想象一下,还没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日本人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和学习如何向孩子解释汉字的存在。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事,通常是随着孩子成长,一点点渗透进他们的知识体系里的。启蒙阶段:游戏与故事刚开始接触汉字的时候,日本人通常不会上来就讲“汉字是从中国传来的”这种宏大的历史。他们更喜欢用游戏和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兴趣.............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2020年日本选出的年度汉字是“密”,它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对新冠疫情的警惕以及为防疫而采取的各种“密”集人群、接触的避免。紧随其后的“祸”、“病”也同样直观地表达了疫情带来的灾难和对健康的担忧。如果让我来猜测中国在2020年度的汉字,基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有几个候选汉字可以深入探讨,并分析其.............
  • 回答
    是的,韩国人和日本人名字中都大量使用汉字,或者说都起源于汉字。但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差异,所以不能简单地说“韩国人和日本人的名字都是汉字”。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需要分别来看看韩国和日本的情况。 韩国人的名字:汉字的影响与韩字(谚文)的独立1. 历史渊源:汉字的广泛使用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汉.............
  • 回答
    关于日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文章中使用汉字的数量,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语言的运用习惯、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对文字表达的要求。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数字”标准,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把握。高中生阶段:奠定基础,循序渐进对于日本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目标是熟练掌握和运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字。.............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韩国和日本的情况分开来看,并且深入了解一下它们各自的语言和法律体系是如何演变的。韩国:汉字曾是主流,如今已大幅减少简单来说,现在的韩国法律条文绝大多数是使用韩文书写的,不再是汉字。不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溯一下历史。在.............
  • 回答
    「可愛い(かわいい)」这个词啊,要说它是从古代中国借来的汉语词,还是日本本土的和语词,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和语词”和“汉语词”在日本的语境下是怎么区分的。简单来说,和语词就是日本本有的语言,用日语的读音和语法来表达。而汉语词呢,顾名思义,就是从中国传过来的词语,通.............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位对日本文化颇有些好奇,但对日语本身却一窍不通的西方人,第一次面对一本真正的日文书,比如一本小说或者一本漫画。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情景,大概是这样一幅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那种规整、熟悉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是仿佛一幅幅由方块组成的“图案”组成的海洋。这些“图案”有两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演变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虽然我们常常能看到日韩两国语言中,与汉语同源的汉字词拥有相似的字形,但它们在意思上却常常出现“貌合神离”的情况。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事实: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尤其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 回答
    要说清楚“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为什么是“hama”,得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说起。这背后涉及语言演变、音韵变化以及日本人如何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一系列过程。一、汉字传入日本的背景汉字最早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对日.............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它触及到语言学习中一个非常微妙的认知过程。对于一个精通日语的中国人来说,看到汉字时,他的第一反应,或者说大脑自动触发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拆解一下:1. 汉字的“表意”与“表音”的双重属性首先要明确,汉字本身就是.............
  • 回答
    关于“越南”的日语表记为何是片假名“ベトナム”而不是汉字,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一段值得说道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演变。首先,我们要知道,日语对外国地名或外来词的表记方式,通常会根据其词源和导入时期有所不同。对于那些历史悠久,且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汉字词语,日语会倾向于使用汉字来表记,比如“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学习日语汉字时会遇到的困扰。其实说“误”可能有点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解释不全面”或者“侧重点不同”,从而导致我们理解上的偏差。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语言演变、文化差异以及字典本身的定位等等。咱们不妨一样一样掰开了说。一、汉字在日本的“二次进化”:原意与新.............
  • 回答
    探讨除日本外,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域是否存在“幽灵汉字”,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现象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幽灵汉字”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韩国、越南等地的文字使用和文化流传中显现。“幽灵汉字”的概念辨析在日本,“幽灵汉字”(幽霊漢字,ゆうれいかんじ)通.............
  • 回答
    日本使用汉字这件事,说起来,其实是一段跨越千年,充满了文化交流、演变和自主创造的历史。要说“经过国人同意”,这个说法可能不太贴切,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历史进程,而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同意”流程。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很长。日本接触汉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左右,那时候中国正处于汉朝和三国时期.............
  • 回答
    日本在历史上确实很长一段时间内,官方使用的文字就是汉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回到日本还没形成自己独立文字系统的那个时代。大概在公元四五世纪左右,随着佛教和中国文化的传入,日本开始大量引进中国的典章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这些内容,自然都是用汉字写成的。当时,日本的上层社会,特别是贵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交织。越南和韩国选择了与日本不同的道路,在废除汉字的使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一、 汉字在越南和韩国的历史地位: 学习与借鉴的工具首先,必须明白的是,在古代,汉字对于越南和韩国来说,都.............
  • 回答
    关于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起废除大部分汉字教育的举措,日本人普遍抱有复杂的看法,这其中既有理解,也有担忧,更有历史和文化层面的思考。要详细解读这一点,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首先,历史的延续与断裂。汉字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文字体系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古代吸收中国文化开始.............
  • 回答
    关于“日本人越来越少用汉字是不是有意为之”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日本人并没有“有意”减少汉字的使用,而是汉字在日本的整体书写体系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汉字使用频率变化的趋势和一些影响因素,这些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减少使用”的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