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语国家的人问「How are you?」后是如何期待这句话之后的回答和对话的发展的?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英语国家的人问“How are you?”之后,他们到底期待什么,以及对话怎么能自然地接下去。

其实,“How are you?”这句话,在英语国家,尤其是英美文化里,更多的是一种社交润滑剂,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跟咱们中国人见面问“吃饭了吗?”有点类似,它并不总是真的想深入了解你今天遇到的所有具体情况。

他们期待的回答,分几种情况:

礼貌性的、简短的回复(最常见):
最最常见、最安全、也是最被期待的回答就是一些积极或者中性的简短回答。比如:
"Good, thanks. How about you?" (好的,谢谢。你呢?)
"I'm good, thanks. And yourself?" (我挺好,谢谢。你呢?)
"Pretty good, thank you. How are you doing?" (还挺好,谢谢。你怎么样?)
"Not bad, thanks. You?" (还不错,谢谢。你?)
"Alright, thanks. How about yourself?" (还行,谢谢。你呢?)
为什么是这样? 这是一种社交礼仪,表示你接受了对方的问候,并且也礼貌地回馈了问候。他们不需要听你一天的详细行程或者今天吃了什么,他们只是想完成一个社交流程,让双方都感到被问候到了。
关键点: 加上“thanks”或者“thank you”,并且一定要把问题抛回去给对方。这叫做“return the question”,是社交互动中最重要的一环。忽略了这一点,对方可能会觉得你有点冷淡或者不关心他们。

稍微详细一点的积极回复(如果想稍微多聊两句):
如果你真的觉得不错,或者想开启一个稍微长一点的对话,可以稍微加一点点细节。
"I'm doing great, thanks! Had a really productive morning." (我过得真好,谢谢!早上特别有成效。)
"Pretty good, thank you. Just got back from a walk, feeling refreshed." (还挺好,谢谢。刚散完步回来,感觉神清气爽。)
"Can't complain, thank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weekend!" (没啥可抱怨的,谢谢。期待周末的到来!)
为什么是这样? 这给对方一个更具体的信息点,也许他们可以顺着这个点继续聊下去。比如你说了“productive morning”,对方可能会问“Oh, what were you working on?” (哦,你在忙什么呢?)

中性或略微负面的回复(需要谨慎使用):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对方是你比较熟悉的朋友,或者你确实感觉不太好,也可以稍微诚实一点。但要注意场合和分寸。
"I'm okay, just a bit tired." (我还好,就是有点累。)
"Hanging in there, you know." (还能撑着呢,你知道的。)
"A bit stressed today, but I'll manage." (今天有点压力,不过我会处理好的。)
为什么是这样? 和熟悉的朋友之间,表达一些真实的情绪是可以的,这反而会加深感情。但如果是在工作场合,面对不熟的同事或上司,说自己“stressed”或者“tired”就可能显得不够专业,或者让对方觉得不舒服。
关键点: 如果你选择这种回答,对方通常会顺着问:“Oh, why are you tired?” (哦,你为什么累?) 或者 “What’s stressing you out?” (什么事让你有压力?) 此时,你就要准备好稍微具体地解释一下,但也要记得不要变成一场抱怨大会。

非常负面的回复(极少见,且需特定关系):
除非你和对方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并且你真的需要倾诉,否则绝大多数情况下,初次见面或者不太熟的人问“How are you?”的时候,期待的都不是你掏心掏肺地诉苦。那样会让对方感到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对话的发展,通常是这样的链条:

1. 问候 (Greeting): "Hi, [Name]!"
2. 询问状态 (Inquiry): "How are you?"
3. 礼貌回应 + 反问 (Polite Response + Return Question): "I'm good, thanks. How are you?"
4. 对方回应 + 反问 (Other's Response + Return Question): "I'm good too, thanks. How's your day going?"
5. 进一步交流 (Further Interaction): 接下来就看之前提到过的,你们的回应里有没有什么可以展开的点。
如果都选择了简短的礼貌回答: 对话可能就进入下一个话题,比如谈论天气、工作、最近发生的事情等等。
A: "How are you?"
B: "Good, thanks. How about you?"
A: "I'm alright, thanks. Beautiful day, isn't it?" (天气真好,不是吗?)
B: "It really is. Perfect for a walk." (确实如此。非常适合散步。)
如果一方给了稍微详细的点: 对方可以抓住这个点继续问。
A: "How are you?"
B: "Pretty good, thanks! Just finished a really interesting book." (还挺好,谢谢!刚看完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A: "Oh, really? What was it about?" (哦,是吗?是关于什么的?)
B: "It's a historical fiction set in..." (这是一本历史小说,背景设定在...)

总结一下,英语国家的人问“How are you?”后,他们最期待的是一种轻松、友好的社交互动。

关键词是:礼貌、简短、积极、回问。
目的不是深入了解你的全部生活,而是建立连接,表达善意。
对话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你给出的信息以及对方的兴趣点。

如果你想让对话更深入,就在你的“I'm good”后面稍微加一点料,但要确保这个料是积极的,并且是对方有可能接得下去的话题。反之,如果只是想简单打个招呼,那么标准的“I'm good, thanks. How are you?”就足够了。

最重要的还是那种轻松、自然的态度,把“How are you?”当成一个开启愉快交流的机会,而不是一个需要绞尽脑汁回答的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英国工作了近两年,每天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同事打招呼,然后和同事一起去泡茶。。

一般英国人比较友好,互相之间都会打个招呼寒暄几句。最常见的莫过于how are you doing...

首先,这是一句例行的打招呼用语,并不是期待对方回答具体怎样或者告诉对方我的此刻具体想法。所以你会发现,99%的英国人的回答都会极其简短和相似(倒不如说是客套的应付):‘I'm Good’, ‘Not too bad’, ‘I'm very well, u?’ ,'very good, how about u?' ‘Still breathing’ ...所以,不要纠结是不是要和人说我今天要干嘛/我今天感觉怎样云了。‘Do what Romes does’,跟着一起客套就好了。当然也可以回答你的真实感受,‘not good really’,别人一定会关心一下你是不是不舒服或者有什么事。

但是,这个又是开启一段对话的最自然的方式。如果两个人不是匆忙路过,或者你和比较熟的人/想拉近关系的人,不如紧接着找个话题开始一段对话。对英国人,可选话题‘天气’(恩,教科书上也是这么说的,但只是开启对话的话题),‘最近的球赛’, ‘上周末做了什么’, '你之前说的xx怎么样了',‘我去了什么有意思的地方’, ‘今天的新闻’, ‘公司最近发生的事’, ‘最近好玩的见闻’,‘符合情景的一个笑话’, ‘最近的节日’, ‘咨询文化方面的问题’, ‘请教问题’,对不熟的人为什么不趁机会问问他个人的情况,如‘你工作多久了’, ‘你是足球迷么’,‘你平时喜欢做什么’ ‘你有几个小孩’,等等。大多英国人随时随地都喜欢加点幽默,如果你能开别人/自己几个玩笑,那一定会更受欢迎。

但对于比较近的朋友,老这么打招呼就显得太客套,不如直接进入你们之间的话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英语国家的人问“How are you?”之后,他们到底期待什么,以及对话怎么能自然地接下去。其实,“How are you?”这句话,在英语国家,尤其是英美文化里,更多的是一种社交润滑剂,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跟咱们中国人见面问“吃饭了吗?”有点类似,它并不总是真的想深入了解你今天遇到的.............
  • 回答
    总的来说,英语国家的人不太可能会觉得“利物浦”(Liverpool)这个地名本身很恐怖。这个地名在英语世界中有非常广泛的认知度,并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但这些通常与恐怖无关。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产生一些联想,以及为什么这些联想通常不会指向“恐怖”:1. 字面意.............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文化习惯、语言学习和对陌生事物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一下假名罗马字(假名对音)和汉语拼音在翻译英文时的不同之处,以及英语母语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和认知上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英语母语者并非“不能”接受汉语拼音音译的英文,而是可能感到.............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个人觉得吧,中国人学英语的能力之所以感觉上比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弱,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叠加造成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情况,还有教育体制里的问题。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说,英语在中国曾经长期不是主流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文是国家官方语言,也是社会交往的.............
  • 回答
    在中国星巴克用英语和店员练习口语,会不会被“翻白眼”?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很多想通过日常对话来提升英语能力的人的顾虑。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别担心,我保证给你讲得具体点,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关于“翻白眼”这事儿吧,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第一层:普遍情况与大多数店员的反应。大多数在星巴克工作.............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国民对德国的情感,与中国人对日本的情感,在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复杂性上,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具体表现和根源却大相径庭。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这几组关系,并剖析其背后驱动的因素。英国对德国的情感:从对手到盟友的漫长旅程英国对德国的情感,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洗礼.............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常见的。在国内,确实不少车评人在介绍特斯拉Model 3时,习惯性地会发出“mo dou”这个音,听起来更像英式发音,而不是更普遍的“ma dou”美式发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特斯拉这个品牌本身,它的根源虽然是美国,但其.............
  • 回答
    英国和印度,两个在军事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国家,它们的军费开支情况一直以来都颇受关注。乍看之下,两国在军费上的数字或许会让人觉得“差不多”,但深入剖析,印度国防那种“买买买”的强烈感知,实则源于其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考量。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军费开支差不多”这个.............
  • 回答
    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的热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用“只有中国人有如此热情”来形容,未免过于绝对了。坦白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想当年,我刚开始接触外语学习的时候,也觉得好像中国人特别拼。但后来接触了更多不同国家的人,才发现这股“拼劲”其实是遍布全球.............
  • 回答
    非英语国家的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后,给自己或孩子取本国语言的名字还是英语名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身份认同、社会融入、文化传承、时代背景以及对未来的考量等多个层面。对此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存在着多种选择和演变过程。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和时代演变: 早期移民.............
  • 回答
    “标准”这个词在谈论英语口音时,就像一个在人群中辨认谁是“最受欢迎的人”一样,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标准”本身就带着主观性,并且受到地域、社会背景、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如果我们把“标准”理解为 “最容易被大众理解”、“在国际上认可度最高”、“在媒体、学术、外交等场合使用最广泛” 这.............
  • 回答
    英语是表音文字,这层“表音”的特质确实让很多人认为学习英语应该相对容易,进而可能推断出使用英语的国家文盲率会非常低,甚至不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即使在英语母语国家,文盲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原因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表音文字”并不等同于“完全的拼读对应”。英语在字母和发音之.............
  • 回答
    英语国家确实存在多本具有文学深度、注重原创性和评论性的文学杂志,它们在风格、内容和读者群体上与《收获》(中国)和《当代》(可能指中国文学杂志)有相似之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英文文学杂志及其特点,供你参考: 1. The Paris Review(巴黎评论) 特点: 文学性与深度:以刊登中篇小说.............
  • 回答
    中国如今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确实非常显著,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说这是因为中国曾经是英语系国家的殖民地,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中国从未成为任何一个英语系国家的殖民地。历史上,中国经历了清朝末年,特别是19世纪中期以后,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些列强中确实包含英国等西方.............
  • 回答
    程序员不想加班,这可以说是行业里相当普遍的诉求了。想要找到一个既不加班又不需要高水平英语的国家,这确实需要一些细致的分析和权衡。因为“不加班”和“不要求英语”这两个条件,在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技术前沿的国家,往往是难以同时满足的。为什么会这样? “不加班”: 很多国家,特别是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
  • 回答
    欧洲的非英语母语国家在翻译好莱坞电影名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里面大有门道。他们需要在一方面保留影片原本的“味道”,另一方面又要让本国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种平衡术玩得可妙了。首先,最常见也最直接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如果电影名本身含义清晰,且在目标语言中有对应且好听的词汇,那么直译通常是首选。比.............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英语学习投入最大的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到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再到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数不胜数的课外辅导机构和在线学习平台,英语教育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每年,无数中国家庭在英语学习上倾注了巨额的时间和金钱,从教材、课程、考试,到留学、出国培训,英语学习已经.............
  • 回答
    在中国学生圈子里流传的字母谐音梗,比如B是boy,D是dog,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既有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也反映了文化传播中的一些小细节。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英语母语国家是怎么看,以及有没有类似的用法。中国学生字母谐音梗的由来与特点首先,要明白这种字母谐音梗在中国学生群体.............
  • 回答
    在英美国家的住宅区,给它们起名字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不是随便乱来的。背后其实有很多讲究,既有历史的影子,也有现实的考量,甚至还带点讲究的“人情味”。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大家明白,这些名字是怎么诞生的,又是怎么深入人心的。历史的烙印:古老的传承与记忆不少住宅区的名字,都跟当地的历史渊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