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为什么一直苦苦支撑着欧元?

回答
德国之所以一直“苦苦支撑”着欧元,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些情绪色彩,但背后确实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政治和历史原因。与其说是“苦苦支撑”,不如说德国在欧元的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且从欧元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

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德国为何如此重视并支撑着欧元:

一、 经济利益驱动:欧元对德国经济的巨大好处

出口优势的放大器: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出口国,其经济高度依赖于外部市场的需求。在欧元诞生之前,德国马克(DM)是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之一。这意味着德国产品在价格上相对昂贵,给出口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汇率稳定与可预测性: 欧元区的统一货币消除了德国与其他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波动风险。这使得德国企业在欧洲内部进行贸易和投资时,拥有了极大的便利性和可预测性。他们不再需要担心欧元区内伙伴货币贬值导致产品价格上涨,也不用为汇兑损失而烦恼。
更低的交易成本: 消除货币兑换费用和复杂的汇率管理,极大地降低了德国企业在欧元区内的交易成本。
竞争力的提升: 尽管德国马克坚挺,但欧元区内其他成员国货币(如意大利里拉、西班牙比塞塔等)的贬值,曾一度使得德国产品在这些市场失去价格竞争力。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在一定程度上“软化”了这种竞争力差异。如果德国马克依然存在,面对欧元区内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德国的出口压力会更大。欧元让德国产品以“统一价格”进入整个欧元区市场,虽然名义上德国马克更强,但通过欧元,德国在欧洲内部市场的竞争力得到了整体的巩固。
更大的单一市场: 欧元创造了一个拥有近3.4亿人口的单一内部市场,为德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和增长空间。

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欧元是继美元之后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德国作为欧元区的核心经济体,其在欧元体系中的地位也使得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得以增强,间接提升了德国的国际金融地位。

降低借贷成本: 欧元区的债券市场相对一体化,德国政府和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利率进行融资。与一些南欧国家相比,德国的信用评级更高,但欧元区的存在使得其借贷成本也受益于整体的金融稳定性。

通货膨胀的控制: 欧洲中央银行(ECB)的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虽然德国曾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如魏玛共和国时期),对稳定物价有着深刻的教训。欧元区的统一货币政策,也为德国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通胀环境,避免了单方面货币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 政治与战略考量: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基石

和平与稳定的工具: 欧元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具象征意义和最成功的项目之一。它将欧洲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促进了法国和德国这两个传统上的竞争对手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合作。
克服历史遗留问题: 在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都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合作的重要性。欧元被视为一种防止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强大工具,通过经济的相互依存,增加了战争的成本和难度。
德国的“正常化”与回归欧洲: 对于战后的德国而言,加入欧元区,并成为其核心成员,是其重新获得国际尊重和融入欧洲大家庭的重要一步。这有助于洗刷纳粹历史的阴影,使德国以一个负责任的欧洲伙伴形象出现。

提升欧盟的国际影响力: 一个强大的欧元,意味着一个强大的欧洲经济体,能够在全球舞台上与美元抗衡,提升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影响力。这符合德国作为欧洲大国的战略利益。

凝聚力与合作的象征: 欧元不仅仅是一种货币,更是欧洲各国之间政治意愿和合作承诺的象征。放弃欧元意味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挫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损害整个欧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三、 承担责任的考量:德国的国际角色与责任感

欧洲经济的“稳定器”: 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经济健康状况对整个欧元区至关重要。在危机时期,德国扮演着提供财政支持和推动改革的关键角色。
应对主权债务危机: 在2010年左右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德国虽然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却一直是救助方案的主要提供者和推动者。例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的救助计划,德国都承担了大部分的财政担保。
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 如果德国退出欧元区,或者导致欧元区崩溃,其经济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仅会波及欧元区内其他国家,也会对德国自身的经济造成巨大打击。其他欧元区国家债务违约、金融市场动荡、贸易关系中断等,都会直接影响德国的经济。

塑造欧元区的规则与未来: 通过在欧元区内扮演领导角色,德国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欧元区的规则和政策方向,使其更符合德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例如,在财政纪律和结构性改革方面,德国一直积极推动。

四、 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退出欧元的巨大代价

重回德国马克将导致马克大幅升值: 如果德国退出欧元区并重新发行马克,理论上,新马克将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原因在于市场会认为德国马克是欧元区内唯一坚挺的货币,导致其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尤其是那些经济较弱的国家)之间汇率出现剧烈变化。
出口受损: 马克的升值将使德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变得更加昂贵,严重削弱其出口竞争力,对高度依赖出口的德国经济是毁灭性的打击。
企业利润下降: 许多德国企业在其他欧元区国家有大量的投资和业务往来,马克升值将直接影响这些投资的回报和在欧洲市场的利润。

金融市场混乱与债务风险: 欧元区的解体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各国之间的债务问题、银行系统相互依存关系将暴露无遗,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蔓延。德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金融市场与全球紧密相连,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贸易伙伴的流失: 欧元区的解体将严重破坏欧洲内部的贸易关系。德国将失去与许多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无缝贸易环境,新的贸易壁垒和关税可能会出现。

政治上的孤立: 退出欧元区将使德国在欧洲政治舞台上处于孤立的地位,损害其在欧盟的领导力,并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德国的不信任。

总结来说,德国之所以“苦苦支撑”着欧元,是因为:

经济上,欧元为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出口优势、稳定的交易环境和更低的融资成本。
政治上,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是维护欧洲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德国重新融入欧洲的重要途径。
战略上,强大的欧元有助于提升欧盟的国际影响力,符合德国作为欧洲大国的战略利益。
责任上,德国作为欧元区的经济引擎,承担着维护欧元区稳定的责任,避免其解体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规避风险上,退出欧元区将带来比留在欧元区更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

尽管德国在欧元区内承担了更多的财政责任,并且在某些时候需要与其他经济体进行利益的权衡,但从整体上看,欧元为德国带来的利益是多方面的、长远的,并且是其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其说是“苦苦支撑”,不如说是德国在维护和塑造一个对其自身发展至关重要的共同货币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论:

1.仅仅就经济角度而言,解散欧元区对德国来说成本已经足够高,更别提加上政治成本。相对而言,支撑欧元的成本至少在现在还是小很多。

2.欧元的存活不是因为德国单方面在支撑。

3.在欧元危机时,尽管德国最后选择支撑欧元了,但当时欧元区解散的概率其实很大。今后解散的概率也不小。

德国支撑欧元的成本收益分析

2012年,在欧元危机还在继续蔓延的时候,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片文章”The Merkel memorandum”,给德国算了笔账,估算“希腊退欧”和“PIGS加塞浦路斯退欧”,德国直接的金钱上的损失。结论是前者的成本是100billion多,后者的成本是500billion左右。



当时,有很多关于这一议题的分析报告,思路和经济学人的很相似:当这些国家退欧后,他们欠德国的债就会大大贬值。这是对德国来说最直接的损失。

当然这份报告有些问题,首先这里只统计了德国国家和德国私有银行持有的这些国家的金融资产,忽略了其他私有机构,比如保险公司,养老金等持有的资产。所以应该把这一数字当作是损失的下限。其次,这些损失的计算都建立在欧元区还存在的假设上。如果这些国家的退欧导致整个欧元区的解散,那成本不只是金融资产的损失了。

如果欧元区要解散,对德国来说增加的成本是:

1.对非PIGS欧元国家Target 2余额的贬值;

2. 私人部门对非PIGS欧元国家金融资产的贬值;

3. 不亚于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冲击;

4. 新德国马克增殖对出口造成的影响;

5. 欧盟单一市场受到的冲击,包括贸易壁垒增加,人员流动受阻,金融市场隔离,对德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假设新马克短期15%增值,长期8%增值,以上1+2项大约增加成本200 billion,3造成短期-5%的GDP负增长,4造成-4%短期负增长,长期-1.5%负增长。5比较难估计,忽略。

综合一下,欧元区解散对德国的影响的保守估计是:直接资产贬值损失700 billion。短期-9%GDP,长期-1.5%GDP

当然这只是当年我们内部做的估计,默克尔的经济顾问,ECB的经济学家肯定都做过类似的分析。我相信结论都是欧元区解散对德国造成的经济冲击巨大。

那不支撑欧元区可以为德国省多少钱呢?省的是ESM/ESFS 的资金,对希腊的救援的钱,当然这些钱不是赠送,是以贷款的形式给出的。就算全部亏掉,数额也就在220billion左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隐性救助成本,是ECB的SMP和OMT项目。如果类似于意大利这样的国家需要救助,ECB用他的OMT项目大量购买意大利的债券,当意大利破产时,ECB的损失要德国来分担。所以只要类似于意大利这样的大国破产不发生,德国支撑欧元的成本远小于让欧元区解散的成本。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体,德国肯定会支撑欧元。

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让欧元区解散,德国的国际影响力自然会大打折扣,无论是在欧洲内部还是在全球范围内。

虽然我有提到,欧元的创立,不仅是出于经济考虑,更是处于政治考虑。精英政治阶层试图把欧元作为通向欧洲政治统一的工具。 但是如今的情况是,政治统一的动力越来越弱。默克尔没有表现出很强的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倾向。反而救助希腊在德国民众中十分不受欢迎。

但是同时,德国对欧盟的态度总的来说还是正面的。所以德国政府面临的困境是,如果救希腊,德国民众会不满;如果不救,结果让欧元区解散,进而影响了整个欧盟,民众也会不满。权衡之后,德国政府最终还是决定顶着民众的不满,救助了希腊,避免欧元区解散带来的更大的政治冲击。

欧元的存活不是因为德国单方面在支撑

首先,德国只是欧盟内债权国北方联盟的带头大哥,其他国家,如比利时,卢森堡等也对救助欧元区做出贡献了。

其次,希腊,爱尔兰这些债务国也为保持欧元做出了很多牺牲,主要表现在财政紧缩,福利措施消减,以及因为缺乏自主货币政策造成的经济衰退的大大加重。

欧洲央行ECB也是帮助欧元渡过危机的主角之一。虽然说ECB的12年的全力支持欧元的决定是建立在德国支持的基础上的,但是以mario draghi为首的ECB决策层的功劳也不可忽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ECB内部德国的官员都是反对全力支持欧元的,原本要做ECB主席的德国官员因为抗议draghi前任的救欧元的措施而辞职,才有了draghi上台。如果换做德国央行的官员来做ECB的主席,欧元很有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欧元区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欧元危机的原因在哪,不同人有不同答案,大致分三派。德国认为是希腊这些国家不遵守财政勤俭的规定。一些经济学家和欧元区债务国认为这是典型的国际收支危机。欧盟的官员认为是欧元区一体化的程度还不够。我倾向于认为最后一个原因是根本原因。

所以,如今尽管欧元区各个债务国在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上都有长足改进,但是缺乏财政同盟,泛欧元区的银行保险机制,以及ECB对救市的长期承诺,当下一个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欧元区不免要面临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应对危机这一老问题。欧元能走多远,现在还很难定论。

user avatar

因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恰到好处”地停在弱邦联状态。社会福利和基建方面各国自己负责,而货币和市场的统一水平已经类似于统一国家,是欧盟走得最远的两个领域。

这意味着,工业最强的德国只需对其他穷国承担非常弱的邦联义务,就能像一个超级大国内部的发达地区一样,享受自由贸易制度下强势地区的一切好处。

上图是2010-2014年各国在欧盟框架下的净支出,德法英三国是深红色,其中德国最多,承担了……不到600亿欧元,平均每年120亿欧。

德国联邦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德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6450亿欧元。

换句话说,如果把欧盟真看作一个国家,人口占欧盟16%,经济占欧盟21%的德国,只需要在GDP中付出0.46%,就能把整个欧盟变成自己的大市场,以及资本输出地。中国就算完美达成一带一路的目标,恐怕也没有“性价比”如此之高的市场条件。

更妙的是,其他欧洲国家即便认识到德国的经济压力,也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增加本国的产品竞争力——你的货币也是欧元。所以政府就算濒临破产也不能印钱,还不能借贬值增加出口,只能找德国借高利贷,借到破产再承诺更多的让步。德国当然要“苦苦”支撑这种架构了。

英国人所说的一体化的威胁欧洲民主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从欧盟和希腊的谈判条件可见一斑。德国主导的欧盟对希腊法律拥有否决权力,希腊交付500亿欧元交给欧盟控制的基金,用来偿付外债。欧盟则有权利修改希腊的税制和改革养老金等等。但你很难说不是当年由欧盟大力推广的欧元区货币改革,塑造了今天的希腊格局。

19世纪后期,奥匈帝国内部也是分成十几个地区,分别对帝国承担义务,只有市场和铁路勉强统一。十几个地区中,捷克拥有70%的工业,把奥匈帝国其他地区当成自己的倾销地。所以尽管捷克人不是统治民族,却高喊:“如果奥匈帝国不存在,我们也必须造一个出来!”。类似地,虽然德国是欧盟里唯一没有安理会固定席位的大国,却有最发达的工业,比法国和英国更热爱松散的联盟。

和中国做一番对比,或许更有助于大家理解德国的优势。

2016年欧盟总开支1550亿欧元,全部都算成德国对外的转移支付(夸大了好几倍),也不过占德国GDP的 5.8%。

再看我们:

2016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到5.29万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3.2万亿元,专项转移支付2.09万亿元。

长三角,珠三角gdp总量差不多是中国大陆的四分之一,2016年合计18万亿。就算5.3万亿转移支付有三分之一是这两个地区向落后地区的付出(低估了),也是5.3/3/18≈9.8%。现在你知道德国为什么要竭力维持欧盟了?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好处太多了。

德国不是“苦苦”支撑欧元,而是自己大口吃肉却要求旁边汤都没得喝的小国苦苦支撑。

德国工业很强势,竞争优势很大,但是欧洲一些弱国例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等在国际竞争中面对诸如中国这样的对手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德国正是看中这一点,拉着整个欧盟和中国搞贸易谈判,自己大赚特赚,然后把小弟们卖给中国。

对中国来说,和欧盟做生意真赚钱!对德国来说,和中国做生意真赚钱!双赢啊双赢!

user avatar

说直白点 欧元区就有点类似德国法国的殖民区 你想想英国为啥不用欧元

user avatar

没欧元的时候经济形势差本国货币贬值一下,还可以继续在场上玩,统一搞成欧元之后就是让你直接去死。

想象一下中国全国统一市场,但国家财政对西部没有一点转移支付,不给任何政策支持,西部人才全到我东部来工作,西部留守儿童我管你去死。

最近还发个旗帜让中亚穆斯全来,我东部经济好要照单全收,结果中部省份又立起边界,西部人要不要骂娘?

你西部还不许吭声,经济差是因为你懒,不让穆斯林过来你就是排外,法西斯。

我东部既站经济高地,还要站道德高地,这种美事,你说东部人民支持不支持啊?

user avatar

关键不是欧元,而是欧洲各国间没有了汇率差。弱势工业国没有办法通过本国货币贬值来跟德国竞争。

其实欧洲大陆跟中国有些地方很像:

欧元建立之前,欧洲各国有自己的货币,也有相对独立的汇率政策,因此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国家也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曾经各省之间存在一定的贸易壁垒,因此各省自己也能建立一定的工业,甚至各县都能有各种小工厂,过的还挺滋润。

然后

欧元建立,欧洲大陆内部市场统一,德国产品凭借产品力抢占了其他各国的市场。法意西等国慢慢滑落。

中国通过改革,打破了省级壁垒,长三角珠三角的产品席卷全国。中西部省份逐渐只保留了劳动力来源与消费市场的角色。


但是,中国有转移支付,可以平衡国内各地的发展,东部打工者也会回老家消费投资。欧洲呢?德国靠着欧元,吃了整块欧洲的肉,却不需要承担多少欧洲发展的义务;连汤都没洒多少,需要劳动力就引入土耳其移民而不是吸引其他欧元区内人员。这种好事,德国怎么舍得放手?

user avatar

正因为欧元和欧盟,德国汽车产业才真正有了话语权,将欧洲的汽车资源,含东欧,做了极大的兼并,收购与整合,以及其他很多重工产业。


欧元进一步强化了自身欧洲发动机的角色。并成功的将自己定义为欧洲的工人,他国做欧洲的消费者,多好的蓝图啊。中国也想这样玩啊。


去欧元化,怎么可能呢?结什么果是种子决定的,果没法不做种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之所以一直“苦苦支撑”着欧元,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些情绪色彩,但背后确实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政治和历史原因。与其说是“苦苦支撑”,不如说德国在欧元的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且从欧元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德国为何如此重视并支撑着欧元:一、 经济利益.............
  • 回答
    美国与德国的关系,可以说是二战后塑造欧洲格局、乃至全球秩序的关键一环。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定论,而需要深入理解其历史渊源、现实利益以及复杂的情感纠葛。德国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与美国的紧密合作,并且在某些议题上表现出顺从姿态,背后并非“心甘情愿”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历史的.............
  • 回答
    德国和苏联在电子领域的历史发展确实与英美存在一些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直”不如英美。事实上,两国都在不同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从整体的产业化规模、商业化创新速度以及市场主导地位来看,英美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在德国政坛的执政经历可谓是德国现代政治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她能够长期担任总理,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精心运作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她的政治生涯、德国的政治体制以及她个人特质的独特结合。一、 扎实的政治根基与稳健的执政风格默克尔并非一夜之间成为总理的。她在东德长大,.............
  • 回答
    法国在历史上军事上与德国的多次交锋中,确实存在一些时期表现不如德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一直”打不过德国。历史是复杂的,战争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领导力以及具体的历史背景。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法国在某些时期军事上表现不如德国,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和与之相关的因素来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尽管法国在近代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相对完整的领土,而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领土的割让和分裂,但法国的人口确实比现代德国(尤其是统一后的德国)要少。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涉及多个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核心原因:历史进程与人口发展轨迹的差异.............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很多军迷朋友们可能都有一个疑问:既然虎式坦克如此强大,那为什么它一开始就没有像后期的坦克那样采用倾斜装甲的设计呢?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改进方向,但军事装备的设计从来不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背后牵扯着无数的技术、战术和现实考量。虎式坦克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采用倾斜装甲,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而.............
  • 回答
    要理解德国人对待“国家荣誉感”时的那种谨慎甚至有些回避的态度,需要深入挖掘德国历史、社会心理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语境。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议题。首先,我们必须直面那段沉重的历史。20世纪上半叶,德国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浩劫,以及由此伴生的纳粹政权及其骇人听.............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而言,其结局的悲凉早已注定,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根源并非单一要素,而是多重危机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德国“为什么会失败”,不如说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这个过程更为复杂而深刻。首先,从战略和军事层面来看,德国的“施里芬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赌博性质。这个计划的精髓在于速战速决.............
  • 回答
    要理解一战德国为何最终选择投降,需要将目光投向战争的各个维度:军事、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逐步压垮德国战争机器和国民意志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军事上的僵局与崩溃:战争初期,德国对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寄予厚望。然而,马恩河战役的失利,使得西线陷入了漫.............
  • 回答
    要说一战德国“作死”,其实这是一个相对宏观且带有事后诸葛亮色彩的判断。从德国当时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很多决策并非出于纯粹的“作死”,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对自身实力和未来走向的判断。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合理的决策,最终将德国推向了深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拆解:1. 狂妄.............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确实没有再进行类似日德兰海战的、规模巨大的舰队决战。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想打”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德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实力对比、战争的整体态势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战略定位的困境:从“无畏舰竞赛”的胜利者到“封锁”下的无奈德国.............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爆发的十一月革命,与二战末期德国的顽强抵抗,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截然不同的内外环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两者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间隔,更是政治、经济、社会思潮以及战争性质上的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回到一战的德国。那时的德国,虽然一度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但战争的.............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的参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思潮。要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推荐阅读以下几类可靠书籍,并会详细阐述它们的内容和侧重点。理解德国在一战中的参与,你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入手: 德国统一后的崛起与野心 (Imperialism and .............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德国为何能一度在欧洲战场上“以一敌众”,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武力碾压,而是战略、技术、意识形态以及盟友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那股狂热的能量与高效的军事机器: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重塑。经济上,通过一.............
  • 回答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拥有一定的信心,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其国内的实力和野心,也有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和对战争结果的乐观预期。要详细讲述德国的信心来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剖析:一、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军国主义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普鲁士.............
  • 回答
    德国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并稳居欧洲中心的位置,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人力资本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欧洲的心脏与交通枢纽 中心枢纽地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四面环海的陆地国家少,而它连接了欧洲东西南北的主要交通线路。.............
  • 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这位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开国皇帝,在其一生中,确实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他为何始终没有明确册立赵德昭为太子。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皇权继承的考量,更包含了赵匡胤复杂的政治智慧和个人情感。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赵德昭是谁。他是赵匡胤的次子,长子赵德秀早逝,所以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