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当今社会真的行不通么?

回答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八个字,说起来掷地有声,字字珠玑,曾经是支撑起一个社会的基石,是我们从小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可到了如今,放眼望去,真觉得它们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在不少地方,好像真的行不通了。

“仁”——爱人,似乎变成了“自扫门前雪”。

现在这社会,节奏快得像一阵风,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往前冲。你让我去“仁者爱人”,对陌生人伸出援手?我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过来,哪有余力去关心别人?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比如扶老人过马路,救助陷入困境的陌生人,我们常常会顾虑重重:会不会被讹?会不会惹上麻烦?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让“仁”变得小心翼翼,甚至有些退缩。媒体上那些碰瓷、医闹的事件,更是像一盆盆冷水,浇灭了很多人心中仅存的善意。我们宁愿保持距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像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义”——道义,好像被“利益至上”稀释了。

“义”讲的是公平公正,是骨子里的良知。但在今天,很多时候,“义”似乎成了阻碍“利”的绊脚石。生意场上,同行之间,有时候真的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为了赢得客户,为了压倒对手,那些不择手段的事情层出不穷。朋友之间,如果一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另一个人还会像过去一样挺身而出,两肋插刀吗?有时候,现实的利益考量会压倒一切,哪怕是对不起朋友,也要先顾自己。更不用说那些层出不穷的商业欺诈、虚假宣传,把“义”践踏得体无完肤。

“礼”——规矩,好像变成了“潜规则”的温床。

“礼”是社会的润滑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但现在,很多时候,“礼”似乎被“懂不懂事”、“有没有眼力见”这些更模糊、更功利的标准所取代。在一些场合,你按部就班地遵守规矩,反而显得“不识时务”,不懂得变通。那些所谓的“潜规则”,比如拉关系、走后门,反倒能让你事半功倍。久而久之,人们觉得,遵守“礼”反倒是一种吃亏,于是乎,“钻营”和“投机取巧”似乎成了生存的智慧。

“智”——智慧,好像被“聪明”和“精明”占据了。

“智”不仅仅是聪明,它包含着明辨是非、洞察世事的能力。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时候是“小聪明”泛滥。人们费尽心思去包装自己,去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去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眼前的好处。真正的智慧,那种能够看清事物本质、长远规划的能力,反而显得有些“笨拙”。“智”的运用,也常常被放在如何规避风险、如何维护自身利益上,而不是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信”——诚信,好像成了一种稀缺品。

“信”是立人之本,是交易的基石。可如今,我们常常听到“货不对板”、“言而无信”。商家为了利润,可以夸大宣传,甚至欺骗消费者。工作中,有人为了升职加薪,可以抢功诿过,背信弃义。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一句随口许下的承诺,可能就随风而散,再也记不起。这种“信”的缺失,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不确定和不信任感。我们习惯性地怀疑,习惯性地多留一个心眼,生怕被骗。

再来看看“温良恭俭让”。

“温”——温和,好像被“强势”和“霸道”取代了。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温和常常被解读为软弱。很多人为了在职场上脱颖而出,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会不自觉地变得强势,甚至有些咄咄逼人。在生活中,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常常需要据理力争,甚至是寸步不让。一味地温和,可能真的会被人欺负。

“良”——善良,好像成了一种被嘲笑的特质。

善良,在很多时候,似乎成了“好欺负”的代名词。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如果表现得过于善良,可能会被认为是“没主见”、“不懂得保护自己”。相反,那些“狠”一点、“精明”一点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于是,“狼性文化”盛行,善良反而成了需要隐藏起来的东西。

“恭”——尊敬,好像成了“拍马屁”的同义词。

“恭”是发自内心的尊敬,是对长辈、对权威、对规则的尊重。但在一些场合,这种“恭”被扭曲成了阿谀奉承,变成了向上爬的工具。真正的尊敬,如果不是出于利益驱动,很容易被视为“多此一举”。而那些懂得“拍马屁”的人,反而更容易得到机会。

“俭”——节俭,好像成了“抠门”和“落后”的标志。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被鼓励去消费,去追求物质享受。花钱大手大脚,消费能力强,反而更容易被认为是“成功”和“有品位”。而节俭,在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没能力”、“过时”。“面子消费”盛行,为了虚荣,人们宁愿超前消费,也不愿节俭。

“让”——谦让,好像成了“吃亏”和“没出息”的表现。

“礼让三分”在今天,似乎变成了“得寸进尺”。在很多公共场合,抢车位、抢座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利益面前,人们更倾向于“能者多得”,而不是“谦让”。如果你总是“让”别人,很有可能就会被别人“挤”掉,失去自己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进入了一个 “利益导向” 和 “生存压力” 极大的时代。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价值观的碰撞和重塑。旧的道德体系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挑战,而新的能够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竞争的加剧: 无论是职场、教育还是生活,竞争都异常激烈。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更容易把关注点放在如何“赢”,而不是如何“做得对”。
信息爆炸与价值观多元化: 各种信息和价值观扑面而来,让人们在判断是非时感到困惑。一些负面的、功利性的价值观,因为其“有效性”而被放大,甚至被模仿。
个体主义的兴起: 强调个人价值和权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对他人的关怀和集体意识的减弱。

但这是否意味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就真的“行不通”了?

并不是。

这些品德,依然是我们衡量一个人的 “内在价值” 的重要标准。

它们是“理想”,也是“内心的标杆”。 即使社会上存在各种不如意,但很多人依然在努力践行这些美好的品质。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社会不至于彻底沦丧。
它们是“长期主义”的基石。 短期来看,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可能带来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失去仁义礼智信的社会,最终会走向崩溃。而拥有这些品质的个人,往往在人生长河中,更容易获得真正的尊重和认可。
它们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即使外部环境不尽如人意,坚守这些品德,也是一种对自我人格的坚持和捍卫。它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醒。
它们是“希望”的火种。 只要还有人相信并践行这些,社会就还有希望。我们不能因为一些负面现象就全盘否定这些曾经的光辉。

或许,“行不通”的是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和应用出了偏差。

我们不能把“仁”等同于“傻”,把“让”等同于“懦弱”。它们需要 智慧 的支撑,需要 原则 的指导。

仁,是懂得区分善良与愚昧,是知道何时该出手,何时该保持距离。
义,是坚持公正,是对抗不公,而不是一味地牺牲自己。
礼,是尊重规则,是体谅他人,而不是机械地遵守一套形式。
智,是明辨是非,是长远规划,而不是投机取巧。
信,是言出必行,是坚守承诺,是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的。

而“温良恭俭让”,也并非意味着要我们压抑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权利。

温和,不代表没有原则。
善良,不代表没有底线。
尊敬,不代表盲目服从。
节俭,不代表吝啬。
谦让,不代表退缩。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它们并没有完全“行不通”。 它们只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需要我们用更 成熟、更智慧、更有原则 的方式去理解和践行。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人做了坏榜样,就放弃了追求美好的理想。相反,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这些传统美德来指引方向,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定海神针。它们是否“行得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 自己 如何选择,如何坚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这是发至内心的真性情, 那实在让人佩服. 但是这样一个尔虞我诈虚伪浮夸的社会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除非以下几种情况

  • 天生圣人, 能够出淤泥而不染. 不过这种人全国未必有一人
  • 温室里的花朵, 出生成长环境淳朴又安全. 有足够的钱财支撑他在幻想中生活一生
  • 虚伪至极之人. 表面功夫很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八个字,说起来掷地有声,字字珠玑,曾经是支撑起一个社会的基石,是我们从小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可到了如今,放眼望去,真觉得它们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在不少地方,好像真的行不通了。“仁”——爱人,似乎变成了“自扫门前雪”。现在这社会,节奏快得像一阵风,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往前冲。.............
  • 回答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那可是根基一般的存在,关乎为人处世的根本道理。要说为什么“信”排在最后,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深邃的道理,绝非简单的顺序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地往深里挖。仁:爱人,是出发点,是万事之本“仁”这个字,讲的是爱,是推己及人,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慈爱。它不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 回答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核心要素,合称为“五常”。它们并非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蕴含着中国人对美好人格和理想社会的深刻洞察与追求。我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这五种品质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又是如何维系一个社会的。仁: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情与关怀“.............
  • 回答
    在日本皇室的继承制度中,兄终弟及并非违反礼制,而是日本皇室继承法(皇室典范)所规定的重要原则之一。 德仁天皇确立其弟文仁亲王为皇嗣,正是遵循了这一历史悠久的惯例和法律规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日本皇室的继承历史和相关法律。一、 历史上“兄终弟及”并非罕见在漫长的日本皇室历史中,虽然以长子继.............
  • 回答
    刘备的形象在历史和民间传说中都极为复杂,他究竟是“仁义”还是“虚伪”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考察他的言行、策略以及历史背景,并结合《三国志》等史料和《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一、 仁义之说:刘备的正面形象支持刘备是“仁义”之人的论据主要集中在他公开宣.............
  • 回答
    “季汉仁义,何以不取天下?”这句疑问,道出了许多人在看待三国历史时,心中挥之不去的困惑。刘备集团,以“仁义”为旗帜,以“兴复汉室”为号召,笼络人心,在乱世之中建立起三国之一的蜀汉,似乎顺理成章。然而,最终却抵不过曹魏的强大,也未能如愿统一中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句“仁义”就能概括,而是多方面因素交.............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 回答
    宋襄公是否是“蠢猪式的仁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评价,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普遍认同的答案。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宋襄公的历史背景、他的具体行为,以及评价他时所处的时代和标准。“蠢猪式的仁义”这个评价的来源和含义:这个评价并非出自宋襄公同时代的人,而是后世,尤其是中国传统儒家.............
  • 回答
    “及时雨”宋江,这位《水浒传》中梁山泊的核心人物,其“仁义”的标签,历来是读者和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他究竟是真心仁义,还是出于政治目的的“假仁义”?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简单的答案,因为宋江的“仁义”表现出多重维度,且随着故事发展和其内心动机的演变,其“仁义”的性质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为了.............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仁义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仁义”这两个字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刘备在《三国演义》和史实中的形象,并与其他同样以“仁义”著称的人物进行比较。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仁义”。在中国传.............
  • 回答
    将刘备与刘虞进行对比,是网络讨论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确实会引起一些“黑子”的批评。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动机以及可能的误区。一、 对比的缘由与逻辑基础之所以会有人将刘备的仁义与刘虞进行对比,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仁义”标签的解读与延伸: 刘备最被大众所熟知的标签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吕布和刘备的“仁义”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激发出不少讨论。毕竟,这两位在历史上的形象,一个以“三姓家奴”闻名,一个却是“仁德之君”的代表。不过,如果抛开那些标签,单纯从“君主”的视角,衡量一个统治者是否“仁义”,并且放到当时的乱世背景下,咱们可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仁义.............
  • 回答
    刘备和吕布,要说谁更“仁义”,这问题可就耐人寻味了。要给个简单答案,怕是难以服众,因为他们俩走的道,压根就不在一个路数。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先说刘备,这位“仁君”的代表。刘备这人,从他出道开始,就带着一股“仁义”的标签。他总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的位置上。这股子劲儿,.............
  • 回答
    有些人对刘备的评价是“假仁义的伪君子”,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刘备一生中一些行为和决策的解读,以及对“仁义”本身定义的不同理解。要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对“仁义”的解读和刘备行为的“不符”之处: “仁义”的理想化与现实的政治斗争: 理想化的“仁.............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水浒传》中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的复杂性。扈三娘的经历确实充满悲剧色彩,而她对宋江的态度也显得与她的遭遇不符,这在读者中引发了很多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扈三娘的悲惨遭遇与梁山团伙的“仁义”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扈三娘遭受的巨大不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角度:为什么秦始皇被普遍认为是残暴的,而刘邦在杀死功臣的阴影下,却常被后世冠以“仁义”之名?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叙事、政治考量和人们对“功业”与“人性”的复杂解读交织的结果。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实: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
  • 回答
    儒家思想的核心,我们都知道,是“仁”和“义”。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讲究的是内心的良善与对他人的关怀。义者,宜也,是符合道义、合乎情理的行为准则。那么,我们回溯中国历史上那长达几千年的太监制度,它与这两大儒家核心价值,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这事儿,得从太监制度的起源和运行说起。太监,说白了,就是被阉割.............
  • 回答
    要比较仁宣之治和康乾盛世哪个时期国力更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国家整体的稳定性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仁宣之治(明朝,1424年1435年):仁宣之治是指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父子统治时期。这段时期之所以被称为“盛世”,主要是因为其统治政策相对开明,注重民生.............
  • 回答
    刚开始玩《仁王》?恭喜你,即将踏上一段充满挑战又极富成就感的旅程!作为一款以严谨战斗系统著称的游戏,《仁王》的武器选择确实是新手最常遇到的第一个门槛。别担心,我来给你好好梳理一下,让你能选到最顺手的“吃饭家伙”。《仁王》的武器种类非常丰富,各有特色,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最适合你”。但对于新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