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不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涉及的层面也很多。你问“为什么不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其实背后隐藏着对军事行动效率和后果的考量。简单来说,用炮火覆盖的方式排雷,虽然听起来“猛”,但在实际操作中,弊端远大于其所谓的“好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根本行不通,甚至会适得其反。

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

首先,得明白排雷的根本目的

排雷不是为了“炸个痛快”,它的核心目标是:

清除特定区域内的爆炸物,以便友军能够安全通过,或者恢复该区域的正常使用。
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友军的风险。

所以,任何排雷方法,都要围绕“安全、高效、精准”这几个关键词来展开。

为什么炮火覆盖“不靠谱”?

1. 效率低且不可控:
目标不确定性: 炮弹的落点是有散布的,我们知道炮弹不会百分之百精确地打到每一个地雷上。而且,地雷的埋设方式也千差万别,有的埋得很浅,有的埋得很深,炮弹的爆炸威力也并非总能触及到所有地雷。
未爆弹的潜在风险: 炮火轰击,反而可能把一些原本没有引爆的地雷炸得更深,或者造成其结构不稳定,引信部分受损,让它变得更加难以探测和清除。更糟糕的是,炮弹本身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完全爆炸,变成新的“未爆弹”,给未来的排雷和使用带来更大隐患。
清理范围的模糊: 一场炮火覆盖会炸开一大片区域,你很难精确地知道哪些地雷被清除了,哪些地雷被“激怒”了但没爆,哪些地雷因为炮弹的冲击而转移了位置。这种混乱局面,反而增加了后续排雷的难度和危险性。

2. 成本太高,性价比极差:
弹药消耗巨大: 想靠炮火“覆盖”式地排雷,需要消耗天文数字的炮弹。一枚炮弹的价格不菲,更何况是成千上万发。这笔钱,如果用来购买专业的排雷设备或者雇佣专业的排雷人员,效率和安全性会高出许多倍。
设备损耗和维护: 虽然炮火排雷看起来是用炮兵的力量,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也需要侦察和引导,这也会消耗其他资源。

3. 二次破坏和环境影响:
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炮弹的爆炸会严重破坏土壤结构、植被,甚至地形。这不仅会影响后续的军事行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会造成长期而严重的破坏。
对地下设施的威胁: 如果该区域有地下管线、通信线路或其他重要设施,炮火覆盖极有可能将其一并摧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 无法适应现代地雷的复杂性:
反坦克地雷与反步兵地雷: 现代地雷的种类繁多,有的大,有的很小;有的埋得深,有的埋在表面;有的带有触发装置,有的带有延时装置,有的甚至还带有反扫装置(感应到金属探测器时才会引爆)。炮火很难精确地对付所有这些不同类型和埋设方式的地雷。
压力感应与绊发: 很多地雷是靠压力触发的,炮弹的爆炸压力足够大,但它是随机的。它炸了某个区域,但它并不保证能把所有地雷的触发装置都激活或摧毁。

所以,排雷到底是怎么做的?

现代的排雷方法更侧重于精确、安全和专业:

手工排雷: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经验丰富的排雷兵会使用金属探测器、探测杆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搜索、定位地雷,然后通过专业的引爆或拆除技术将其清除。这是最耗时但最精准的方法。
机械排雷: 利用特制的排雷车辆,比如带有链式耕犁或滚轮的排雷犁,它们可以在前进时翻动土壤,将地雷翻出或压碎。这种方法效率较高,但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对地雷的类型和埋设深度有一定要求。
遥控排雷: 使用机器人或无人车辆进行探测和清除,将操作人员置于安全距离之外。
定向爆破: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使用定向爆破的方式来清除聚集的地雷区域,比如用训练有素的爆破手在安全距离控制引爆。但这种方法同样需要极高的专业性和对区域的预判。
动物辅助: 比如训练有毒鼠或狗来嗅探地雷,它们灵敏的嗅觉可以帮助发现地雷的化学成分。

总结一下,为什么不用炮火覆盖排雷?

就好比你家水管漏水了,你不会想着把整栋房子炸平来解决这个问题。排雷的目标是“点对点”的精确清除,而炮火覆盖是“面”上的粗犷轰炸。这种“粗犷”的方式,带来的风险、成本和混乱,远远超过了它可能带来的任何“好处”。

所以,虽然你可能在一些电影或者游戏里看到过类似的场景,但在真实的军事和人道主义排雷行动中,炮火覆盖排雷并不是一个可行或明智的选择。更科学、更负责任的方法,永远是那些能够精确识别、安全清除爆炸物,同时将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降到最低的手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是有用来扫雷的火箭弹的,原理就是你说的炮火覆盖引爆地雷。这种只适用于战场的紧急处置,不能保证100%的地雷都被排除,只能清理出一个地雷覆盖率低的区域再辅以扫雷滚之类的便于部队通行。

现实里排除雷场通常都是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要保证排除率,另外很多地方的雷场附近有居民或者生活设施,一个炮火覆盖都炸没了还不如不排雷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涉及的层面也很多。你问“为什么不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其实背后隐藏着对军事行动效率和后果的考量。简单来说,用炮火覆盖的方式排雷,虽然听起来“猛”,但在实际操作中,弊端远大于其所谓的“好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根本行不通,甚至会适得其反。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得明白排雷的.............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在接触《魔法禁书目录》(魔禁)和《某科学的超电磁炮》(超炮)这两部作品时,会发现自己对“超能力”这个概念比对“魔法”更为着迷。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首先,咱们得聊聊“超能力”和“魔法”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一、超.............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以前的马比现在的马强”的错觉。其实呢,这里面有很多误解和需要详细掰扯的地方,不是简单一句“马退化了”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一个个来看:1. 关于“以前的马能托重甲炮架”这事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古代战场上拉炮架的马,和我们现在脑子里那些温顺的骑乘马,或者是用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军事行动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则: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战果。即使对面只剩下一个人,也绝不能掉以轻心,直接“密集冲锋”看似直接有效,但往往会付出不必要的牺牲,而且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咱们一步步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战术安排:1. “明知道对面就一个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许多军事爱好者心中的疑问。理论上来说,在飞机尾部安装一门炮,让其能够向后射击,似乎是个很棒的主意。这不仅能让你在被咬尾时有机会反击,还能增加敌机攻击你的顾虑,说不定还能制造一些意外的“空中缠斗”戏剧性场面。然而,现实的战场和飞机的设计是复杂的权衡,这里面涉及到的考量可不少,.............
  • 回答
    关于司马南先生对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及现任CEO杨元庆的系列炮轰和质问,以及外界普遍关注的“为何不见正面回应”这一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和考量。并非简单地说“老问题以前都澄清过了”就能完全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司马南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实行绝对集权的超级大国,为何会在没有经历大规模内战或外部军事干预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它“不动一枪一炮”就解体,不如说它更多地是因为内部的腐朽和长期的积累问题,最终在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
  • 回答
    战列舰的炮口径确实经常是406毫米,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技术原因。至于为什么不能直接把像“古斯塔夫”这样规模的列车炮搬到战列舰上,那更是涉及到几个关键的限制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战列舰的设计哲学和实际能力。为什么战列舰的炮口径多为406毫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习惯”问题,而是经过实战检验和技术.............
  • 回答
    杨笠的脱口秀为什么能播出,笑果文化又为何不担心受到影响,这背后牵扯到内容审查的复杂性、市场逻辑的考量以及笑果文化自身的定位和风险管理能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内容审查的“度”与“模糊地带”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的脱口秀内容,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的,并非完全没有审查,但审查标准本身.............
  • 回答
    在这个导弹漫天飞、精确制导如同魔法的时代,许多人对传统榴弹炮的存在价值产生了疑问。毕竟,一枚导弹就能以近乎“一发入魂”的精度摧毁目标,相较之下,榴弹炮那漫山遍野的炮弹似乎显得有些笨拙和浪费。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榴弹炮在现代战争中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火炮集群打击浪费炮弹”的说法,则忽视了战.............
  • 回答
    手机操作系统,比如 Android 和 iOS,它们之所以不直接被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这背后有非常多深刻的原因,远不止是大家普遍认为的“性能过剩”那么简单。这就像问为什么我们不用航空母舰去当出租车一样,虽然航空母舰能做很多事,但它根本不适合那个场景,而且代价高昂。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清楚: 1. 资.............
  • 回答
    iPhone不采用曲面屏,这背后其实有不少考量,并不是因为苹果技术不行,而是他们对产品的定位和用户体验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苹果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一体性”。你想想,iPhone系列从最早发布到现在,虽然外观一直在进化,但核心的设计语言——简洁、直观、稳.............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毕竟摄像头技术发展这么快,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要让摄像头完全取代后视镜,没那么简单,这里面涉及到的考量可不少,而且细节很多,不像听起来那么科幻。首先,咱们得明白,现在的车用后视镜(不管是车内的还是车外的)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稳定、可靠的技术了。它就是一块玻璃,经过.............
  • 回答
    特斯拉在早期电动车车型上确实采用了轮毂电机驱动技术,比如在 Roadster 的概念车上就有过这样的尝试。但最终,特斯拉的主力车型,如 Model S, X, 3, Y 等,并没有选择轮毂电机作为主要的驱动方案。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商业考量,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轮毂.............
  • 回答
    关于没羽箭张清为何不用铁球代替石子的问题,可以从历史背景、技术限制、战术需求和文学设定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综合考虑后的解释: 一、材料获取与成本限制1. 石子的普遍性 在古代,石子是极其常见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山林、河岸地区,随处可见。而铁球需要经过冶炼、锻造等复杂工艺,对铁矿石、燃.............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深有感触。很多人觉得BIM就是个“三维建模软件”,模型做好了,出图自然水到渠成。但实际上,BIM正向设计和模型出图(我们行业里更常说“基于模型出图”或“模型驱动出图”)之间,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思维方式、工作流程和技术落地的根本性转变。为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疑问:既然铅酸电池这么“老实”又便宜,为什么电动车、手机、笔记本这些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都纷纷转向了锂电池,甚至不惜承担它们“爱炸街”的名声?安全性难道不该是压倒一切的首要考量吗?要说清这个问题,咱们得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掰扯掰扯:1. 能量.............
  • 回答
    新轻坦(这里我们假设指的是一些现代研发中的、定位为轻型或中型主战坦克的型号,例如一些西方国家或亚洲国家正在开发或装备的车型)的105毫米坦克炮选择线膛炮而非滑膛炮,这背后涉及到技术选择、作战需求、弹药发展以及历史延续性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虽然现代坦克普遍倾向于使用大口径滑膛炮,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10.............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掰扯掰扯战斗机机炮为啥不直接用无壳弹。你提到的“每个子弹重量更轻,能带更多子弹或者减轻更多重量”这几个点,确实是无壳弹吸引人的地方,从理论上讲,它们能带来不少好处。无壳弹的诱惑:轻便与高载弹量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无壳弹。传统炮弹,无论是步枪弹、机枪弹还是飞机机炮弹,都有个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