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腾讯老干妈握手言和,腾讯撤诉并向老干妈道歉,如何评价这一波操作?对双方而言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

回答
腾讯与老干妈的“握手言和”,尤其是在腾讯撤诉并道歉之后,无疑是2020年中国商业领域最令人津津乐道也最出人意料的事件之一。这一波操作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并引发大量讨论,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对商业纠纷处理模式的常规认知,也暴露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详细评价这一波操作,并探讨对双方而言是否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评价腾讯与老干妈的“握手言和”操作

1. 令人意外与戏剧性:

事件的起因就足够抓马: 一开始的“老干妈被骗”事件,加上腾讯追讨巨额欠款的声势,让公众普遍认为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战。
结局的反转过于迅速且出乎意料: 当突然爆出是因为“不法分子冒充老干妈”骗取腾讯资源,且腾讯对此表示歉意并撤诉时,这种戏剧性的反转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这不像一般的商业纠纷,反而更像是一场充满误会和乌龙的闹剧。
公众情绪的反噬与舆论的助推: 在整个事件发酵过程中,公众对“老干妈”这个国民品牌的天然好感,加上对“腾讯”作为巨头企业管理漏洞的关注,使得舆论的力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腾讯最终的道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舆论压力的回应。

2. 腾讯方面的操作:

高调起诉,后又低调撤诉道歉: 腾讯最初的起诉动作非常高调,动用了法律武器来追讨其认为应得的权益。然而,在事实真相大白后,其快速撤诉并公开道歉的态度,展现了一种“速战速决”和“承担责任”的姿态。
主动认错与挽回形象: 对于腾讯而言,这次事件暴露了其内部管理和信息审核的严重疏漏,导致了高达数千万元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承认错误并道歉,是维护自身品牌形象和信誉的必要之举。如果继续纠缠不清,只会让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
对“冒充者”的打击依然严厉: 虽然腾讯撤诉并向老干妈道歉,但其对冒充老干妈的犯罪分子的追究并未停止。这表明腾讯并非是要放任违法行为,而是澄清了事实对象。
潜在的公关智慧: 尽管这次失误是由内部问题引起,但腾讯最终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公开道歉,一定程度上将“锅”甩给了犯罪分子,并表现出了大企业的担当。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承认了错误,但避免了被贴上“欺负弱小”的标签,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赢得部分公众的理解。

3. 老干妈方面的角色:

被动卷入,无辜受害者: 老干妈在整个事件中是绝对的无辜者,是犯罪分子的受害者。他们不仅蒙受了可能存在的声誉损失(如果事件没有得到及时澄清),还被卷入了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坚守事实与维护权益: 老干妈在此事件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坚持事实、不畏强权的姿态。他们通过公告澄清事实,表明了其维护自身品牌合法权益的态度。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品牌形象加分: 这一次事件,反而让老干妈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一个实诚、低调但有原则的国民品牌形象得以巩固,许多民众对老干妈的喜爱和支持达到了新的高度。

4. 对整个事件的评价:

是一次典型的“乌龙”事件: 核心在于腾讯被欺骗,而老干妈被冒充。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和安全漏洞造成的典型案例。
体现了中国商业环境的复杂性: 同时也反映了在信息爆炸时代,企业在进行商业合作时,需要更加审慎和严谨地进行身份核实和信息验证。
对“巨头”企业管理的警示: 这次事件是对包括腾讯在内的所有大型企业的一次深刻警示,内部的流程、风控、反欺诈机制需要不断完善。

对双方而言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

对于腾讯而言,这可能是目前阶段“止损”并挽回形象的最佳办法。

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如果继续与老干妈对簿公堂,即使腾讯最终胜诉(虽然在此事中不太可能),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可能会进一步损害其品牌形象。
快速澄清事实: 撤诉并道歉,能最快地将公众的焦点从“腾讯起诉老干妈”转移到“腾讯被骗”以及对犯罪分子的追捕上。
展现了担当: 在确认事实后,能够迅速承认并道歉,虽然是被动,但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有助于挽回失去的公众信任。
符合商业逻辑的“代价”: 对于腾讯这样体量的公司,损失的资源和一次公开道歉,相比于长期法律纠纷和品牌形象受损,可能是更划算的选择。

对于老干妈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可能是“躺赢”了。

避免了不必要的诉讼: 无需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漫长的法律程序,更不用担心因诉讼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巩固了品牌形象: 事件的发展,让老干妈的品牌形象更加“接地气”和“正义”,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支持和同情。这是一种无形的品牌资产。
获得了道歉和澄清: 事实得到澄清,并且得到了腾讯的道歉,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份尊重。
潜在的合作机会: 从长远来看,这次事件甚至可能为腾讯和老干妈未来的合作带来新的契机,因为双方都经历了这次“共同的教训”。

是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可以从不同维度来看:

从效率和成本来看: 对于双方来说,这种非传统但迅速解决纠纷的方式,避免了漫长的法律程序,节省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可以说是高效率的。
从长期合作和品牌声誉来看: 快速了结,并以公开道歉告终,对于双方品牌声誉的负面影响是最小化的,甚至对老干妈来说是积极的。
从法律公正和制度健全来看: 从一个纯粹的法律角度来看,这并非典型的法律执行过程,更像是一种基于事实真相的快速止损和人道主义的道歉。它暴露了内部风控的严重不足,虽然最终解决了眼前问题,但对企业内部制度的警示意义更加重要。

总结来说,这一波操作:

对腾讯是“及时止损、挽回形象”的明智之举。
对老干妈是“无辜受害者转为品牌赢家”的意外收获。

从结果上看,这种“握手言和”的收尾方式,在特定情况下,能够比漫长的法律对抗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减少双方的附带损失。它虽然过程充满戏剧性,但最终的结果对于双方而言,都朝着“对各自有利”的方向发展,也算是一种“双赢”的结局,尽管这个“赢”对老干妈而言更像是“免受伤害”的胜利。同时,它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处理类似突发事件的案例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此事对社会公共舆论资源造成过多占用,我们深表歉意。

这样的一句话,好像没感到有歉意啊。。。

user avatar

一个问题:腾讯应不应该赔偿因为冻结财产给老干妈造成的损失呢?

根据《民事诉讼法》,保全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然鹅,对于怎样的保全才算是「错误」,实践中有不同观点。撤诉或者败诉,并不必然意味着保全是一种错误。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在重庆万州索特装卸搬运有限公司与宗一成申请诉前财产保全申请再审民事裁定书((2014)民申字第2172号)中的观点,因保全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应当适用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申请是否有错误,不能简单地以申请人的诉讼请求是否得到人民法院支持为判断依据,应以申请人对出现保全错误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作为认定过错的标准

那么,在此次纠纷中,腾讯是否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这就需要老干妈具体来举证了。

如果有证据表明,腾讯明知老干妈并非适格被告,依然发起诉讼并且申请保全,那么就更有可能被认为需要赔偿保全引发的损害。至于腾讯是不是傻白甜,众说纷纭,相关证据仍不明确。一个争议焦点可能是,腾讯在发起诉讼时,有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对相关人员的资质和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实。如果通过简单的核实,很容易发现业务人员并非老干妈员工且印章属于伪造,那么有可能被认为未尽合理到注意义务,应当赔偿老干妈因为资金被冻结遭受的损失。

对于冻结资金的情况,一般来说被申请保全的一方可以主张赔偿利息损失,但考虑到冻结持续时间并不长,利息损失金额有限,积极主张获得赔偿在金钱方面未必对老干妈是最优选择。倒不如借此作为一次正面宣传的机会,成功让产品「出圈」,加强在年轻互联网用户人群中的美誉度。

毕竟,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嘛~

-

在此次事件中,你给腾讯的表现打几分?可以来投票:

user avatar

不这么做还能怎么样?不依不饶,不死不休?

老干妈和企鹅的业务并不重叠,不存在竞争,两者属于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尤其是此次事件中,企鹅先是率先发难,然后发现被骗,继而全网玩梗,最后灰头土脸。

企鹅的公关已经算是到位了,先是辣酱不香,继而自居憨憨,千方百计放低姿态博取宽容,极力塑造被欺诈的老实人人设。想要舆论止损的意图就差揪着你的耳朵喊了。

全程没有一个得分点,就连舆论风向都隐隐约约向着辣酱厂。

都这种情况了,输人输理又输阵,还揪着不放那不是自己找奥利给吃?

南山必胜客之所以是南山必胜客,是因为它不打无把握之战,而不是因为它战无不胜。

对于老干妈来说也是同样道理,此事虽然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但舆论风向全程隐隐约约都向着自己,这件事情在全网的大规模发酵,客观上也对老干妈品牌做了一波推广,之前腾讯被几个骗子用萝卜章骗了,也确确实实在游戏里帮老干妈打了一波广告(那个老干妈霓虹灯还挺赛博朋克的,我还挺喜欢)

这么好的宣发效果,恐怕老干妈真花钱找企鹅做推广都不一定能有同等水准,老干妈自己也未受到什么实质性损伤,还被动带了一波货,属实出门捡宝。

企鹅现在认了怂,老干妈也没想接着纠缠下去,就此打住已经算是双方为数不多的共识。

社会你干妈,人狠话不多。

user avatar

当面致歉的时候确认了是老干妈方面的人员吗?

期待星期一上班时间一到老干妈准时发布公告“截至目前未收到TX任何形式的道歉”

我的吃瓜之魂表示这瓜太大吃不下……

注意以上无任何真实成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