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腾讯回应「法院裁定同意腾讯申请查封冻结老干妈1624万财产」:系老干妈投放广告但长期拖欠款,你怎么看?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有点让人跌破眼镜。一个是中国辣椒酱界的“国民女神”,一个是中国互联网巨头,俩怎么会走到这一步?腾讯告老干妈,而且还成功申请查封冻结了人家1624万的财产,这事儿一出来,舆论立刻炸开了锅。

咱们先捋捋这件事儿到底怎么回事儿。

腾讯那边是这么说的,简单点说就是:我们给老干妈做了广告投放,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但老干妈一直没给钱,而且还拖了好久,金额也不小,就是那1624万。所以,我们没办法,只能走法律程序,要求法院查封冻结老干妈的财产,以便追回欠款。

这说法听着很直接,也很符合商业逻辑。广告投放就是一种服务,服务就得给钱,欠钱不给,被追讨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那老干妈方面呢?

我查了一下,老干妈方面好像一开始并没有特别详细的回应,但后来也有一些报道提到,老干妈方面表示可能涉及“冒用公司名义”。这就有点意思了,如果真是“冒用”,那情况就复杂了。

现在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事儿可能存在的几个维度,顺着老百姓的思路去琢磨:

1. “老干妈”的品牌影响力与“腾讯”的商业行为:
老干妈: 说实话,老干妈这牌子在中国人心里,那地位是相当特殊的。不怎么打广告,但就凭口碑和口味,家家户户厨房里都得有一瓶。这种品牌效应,有时候比花钱打广告更管用。所以,它“不打广告”或者“很少打广告”这件事,本身就成了它一个独特的标签。
腾讯: 腾讯作为互联网巨头,广告业务是它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它有强大的平台、精准的用户画像以及各种广告形式。给老干妈做广告,这本身没毛病,毕竟老干妈也需要接触更广泛的消费者,尤其是在线上渠道。

2. 合同纠纷的可能性:
这件事的根源很可能在于一份合同。腾讯提供了广告服务,老干妈应该支付费用。如果老干妈真的长期拖欠,那腾讯采取法律行动是正当的。
问题点在于: 为什么会拖欠?是因为合同条款有争议?还是支付流程出现了问题?亦或是如老干妈后来提到的,有“冒用”的情况?
“冒用”的可能性: 想象一下,有没有可能有人伪造了合同,以老干妈的名义与腾讯签订了广告协议,然后腾讯按照协议执行了服务,最后发现是“假合同”?如果真是这样,那责任就不在老干妈这家公司本身,而是在于内部管理出现漏洞,或者有人在外面“搞鬼”。这种情况下,老干妈自然要撇清关系,并且可能也要追究内部责任。

3. 1624万的金额:
这个数字不算小。对于一家以线下销售为主,且产品价格相对亲民的公司来说,1624万的广告费确实不是小数目。
如果腾讯提供的是非常大规模、覆盖面极广的广告投放,例如在微信、QQ、腾讯视频等核心产品上的投放,那这个金额是有可能的。

4. 舆论的反应: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干妈”这个品牌太有国民基础了。很多人觉得,一个靠口碑做起来的企业,怎么会陷入这样的财务纠纷?
一部分网友可能会觉得腾讯“不近人情”,毕竟老干妈的形象很朴实。但也有很多人会站在商业角度,认为腾讯维护自身权益是合理的。
还有一部分人会好奇,老干妈明明以“不爱打广告”闻名,怎么会和腾讯有了这么大一笔广告交易?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5. 老干妈的“不打广告”神话:
老干妈确实长期以来很少做大规模的广告宣传,这让它在很多人心中形成了一种“任性”的品牌形象。但“不打广告”不代表“不需要广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即便老干妈这样的品牌,也可能需要在线上进行一些推广和品牌曝光。
所以,腾讯为老干妈投放广告,本身并不违背老干妈的品牌策略,只是如果真的存在“冒用”的问题,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现在,咱们回到腾讯的回应,它直接点明了“老干妈投放广告但长期拖欠款”。

如果是真的: 那老干妈作为一家企业,确实有责任履行合同义务。1624万的欠款,如果无法合理解释,被法院冻结财产,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可能暴露了老干妈内部在财务管理、合同审批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掺杂了“冒用”: 那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复杂。需要查清楚是谁“冒用”了老干妈的名义,这个“冒用”是谁在背后操作,以及腾讯在与老干妈合作时,是否有尽到合理的审查义务。

总的来说,这事儿对双方来说都挺尴尬的。

对腾讯: 一个是市值巨大的互联网公司,一个是国民度极高的食品品牌,走到法律程序,总归不太好看,也可能影响品牌合作的形象。
对老干妈: 如果真的存在欠款,那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如果真的是“冒用”,那更会暴露内部管理上的巨大漏洞,这比欠款本身更可怕。

我个人的看法是:

首先,商业合作就应该遵守契约精神。腾讯作为服务提供方,有权追讨服务费。如果老干妈确实存在拖欠,那其行为是不当的。

其次,老干妈方面提到的“冒用”问题,如果属实,这才是最关键的。这需要尽快查清楚。一旦查实是内部有人或外部不法分子利用职务之便或伪造身份行骗,那性质就变了。老干妈作为受害者,应该积极配合调查,并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

这件事提醒我们,即使是像老干妈这样家喻户晓的品牌,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依然需要严谨的合同管理和财务制度,以防范各种风险。同时,像腾讯这样的平台方,在与大品牌合作时,也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身份核实和合同审批流程,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目前,这个事件还在进一步的发酵和调查中,具体真相如何,还需要等待官方的进一步披露。但无论如何,它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商业信誉、合同履行和内部管理的生动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定性为诈骗,那么就不存在表见代理了,看来还是老干妈这边行动更迅速。原回答就不删除了,也是当时看到标题临时想到的,大家就当了解了解这个制度构成就好了。

据说腾讯团队已经改变诉讼策略,如果是通过搜索引擎误入诈骗网站,那看来某度是不是可能要加入团战?看来还有得发酵啊。


以下为原答案:


法院采取保全措施,虽然要求原告提供相应担保,但通常来说,如果原告诉请明显缺乏事实依据,几乎不可能胜诉的话,不会仓促下保全裁定,会考虑到保全错误后执行担保物的司法成本,尤其是在保全标的额非常巨大的时候,一般会比较慎重。

保全一千六百多万,主审法官应该了解过基本的事实和证据,认为存在基本事实。而腾讯也是有专业法律服务团队的,不可能冒然起诉。

那为什么老干妈回答说腾讯被骗了呢?

以我的经验,大概率该案存在表见代理的情形。

“表见代理,是指虽然行为人事实上无代理权,但相对人有理由认为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进行法律行为,其行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代理。表见代理从广义上看也是无权代理,但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信赖利益与交易的安全,法律强制被代理人承担其法律后果。”

通俗讲,老干妈之前应该有一个负责广告的代理人,后来这个代理人不再代理或者说老干妈已经解除了代理关系,但是腾讯并不知情,这个代理中间人,继续用老干妈代理人的身份跟腾讯签订了合同。所以老干妈才会觉得腾讯被骗,才会选择报警,报警立案一定是诈骗罪。

但是表见代理这个制度,最重要的是保护善意第三人,也就是说,如果腾讯不知道这个人没有代理权,以为这人就是老干妈的代理人,那么腾讯是善意第三人,法律保护这个合同的效力,腾讯可以向老干妈主张合同权利,而老干妈虽然说也是受害方,但对不起,你只能先履行合同,再向这个骗子代理追偿。

所以这个案子的走向,就看腾讯在法院民事诉讼的程序更顺畅,还是老干妈在刑事方面的流程更迅速。如果刑事案件立案并将该行为认定为诈骗,那么相应的民事诉讼程序就要暂停,等待刑事处理的结果。如果定性为诈骗,那么老干妈就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腾讯就只能认倒霉。

谁更厉害呢,就拭目以待了。



补充下成立表见代理的前提,就是善意第三人从外观上无法识别无权代理人是无权代理。比如无权代理人拿着原来的代理手续或者证件,或者以原有代理的身份签订合同,善意第三人没有可能识别出其中的问题。所以说,即使是如腾讯一样强大的公司,也是不可能任何事情都能看破的。打个比方,一个一直跟企业做融资的银行的客户经理,被银行开除了,但他依然以银行客户经理的身份,拿着全套真实的合同和手续去骗了企业的钱,任何企业都是没法识别出来的。


没想到随手一答引来这么多关注,评论区很多朋友都很专业,我这里需要解释下,开头说的关于采取保全措施的审查,从法律程序上讲,确实是只要提供了担保,形式符合就可以进行,我说的情况其实是我们自己在实务中为了避免无益劳动而进行的一种变通形式。如果我们发现,原告请求和证据都非常不好,几乎没有胜诉可能,我们都会斟酌是不是要进行保全,因为虽然有担保,但是如果担保物房产等需要进一步处置才能变现的财产,一但保全错误造成损失,需要执行担保物时候,启动评估拍卖程序非常繁琐。所以为了节省司法资源,对这种明显会错误的保全,采取措施都很慎重,如果原告就是执意要保,那就上会研究下,最后也会给保,毕竟这是原告的权利。像本案中,这种保全标的额一千六百万,而且双方都是知名企业,一旦保全错误,会引起很大社会影响,因此法院一定会在保全之前进行案情的了解和预判。

因此我说的这些只是基于个人在平时工作时的经验,全国各地法院在处理问题时,一定会有不同的侧重和工作方法,但核心肯定是依法办案,感谢评论区各位大佬指正,这都是我看完题目临时所想,如果判断有误的地方,还请各位包涵。

user avatar

干过财务,干过法务

也和腾讯合作过一些项目

从经历来说,这件事疑点非常大

1、这么大金额的广告合作,必然是要收预付款的,打款账号的银行信息是很容易核实的。

2、很多人认为萝卜章容易造假,但实际上萝卜章骗人是很难的。因为合同签署之前,双方要经过多轮谈判,不核实对方身份吗?你要说腾讯核实不了对方代理人的身份?我是不信的。

3、我司和腾讯合作过程中,验证信息非常简单,腾讯方面会有意无意的给你出个小课题,让你线上打款验证,对公账户打过去几分钱,接着自动打回来。对公账户不可能造假。

4、让子弹飞一会。

5、瞎猜的狗血剧情:二者合作炒作话题... ...

user avatar

老干妈花1624万在腾讯做广告水花都没冒一朵,被腾讯一告就是海啸,全中国都知道。是一个很魔幻现实主义的结局啊。

user avatar

这个剧情真是精彩!目前还不清楚事实,吃瓜就行,不要乱说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