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失庞统/法正,魏失郭嘉,吴失周瑜,哪个影响最大?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这三组人物的陨落,对各自的阵营来说,都如同晴天霹雳,让历史的车轮拐了个不小的弯。要说哪个影响最大,这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因为这几位都不仅仅是个人才,更是他们所处时代政治和军事格局中至关重要的棋子。

咱们先从蜀汉说起,蜀失庞统、法正。

庞统,这位号称“凤雏”的奇才,虽然在《三国演义》里被塑造成了为刘备断后而死的悲情英雄,但史书上记载他是随刘备入川,在围攻雒城时中流矢而亡。庞统的特点是什么?他是有经天纬地之才,尤其在战略规划和军事谋划上,能与诸葛亮比肩。他早年被刘备启用,负责政务,后来又被委以重任,参与军事行动。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庞统还在,他对刘备集团的意义有多大?
战略纵深的构建与巩固: 刘备集团最大的问题就是根基不稳,虽然占据了荆州和益州,但地盘分裂,内部治理也需要强力支撑。庞统的才干,特别是在规划益州地区的民生、发展以及长远战略方面,可以为诸葛亮分担多少压力?他能帮助刘备集团更快地建立起稳固的后方,为北伐争取更扎实的基础。
北伐的潜在助力: 诸葛亮北伐为何屡屡受阻?除了客观的地理和兵力劣势外,缺乏强有力的副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庞统如果还在,他可以作为诸葛亮在后方稳定军心、筹措粮草的关键人物,甚至可以独立承担部分战役的指挥。想想看,如果能有两位顶级谋士同时出谋划策,甚至分担战区指挥,蜀汉的北伐之路是否会更加顺畅?
对诸葛亮的减负: 诸葛亮一人身兼丞相、军师、后勤总管等数职,事必躬亲,这是他鞠躬尽瘁的写照,但也极大地消耗了他的精力。庞统的加入,能让诸葛亮将更多精力放在军事指挥和战略决策上,而不是被繁杂的内政和后勤牵扯。

再来看法正。法正虽然在《三国演义》里被描绘成一位有些“腹黑”的谋士,但他在历史上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的人物。他力主刘备夺取益州,并且在攻取益州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对于攻心计和出奇制胜的运用,常常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法正的离世,同样是蜀汉的巨大损失。
“奇策”的缺失: 法正最擅长的就是出奇制胜,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计谋往往能起到奇效。刘备集团在与曹魏、东吴的对抗中,军事实力处于劣势,因此更需要这种“奇策”来弥补力量的差距。法正的离去,让刘备集团在需要“变招”的时候,少了一个最可靠的“变招者”。
战略方向的确定与执行: 法正在刘备集团初创时,就为其制定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宏伟战略。这个战略为刘备集团指明了方向,法正本人也是这个战略的坚定执行者。他的去世,意味着这一战略的“总设计师”少了一位核心人物,后续的执行和调整也可能受到影响。
对刘备的个人影响: 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刘备的“股肱之臣”。刘备对他言听计从,甚至在他面前可以不拘小节。法正的离去,不仅是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更是刘备在关键时刻失去了一个能够直言不讳、提供最精辟见解的知己。

总的来说,蜀汉同时失去庞统和法正,就像一棵大树失去了两根支撑主干的重要枝条。他们的才能互补,法正的奇策与战略眼光,庞统的经世之才和军事规划能力,都让刘备集团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强大的实力和更坚实的后盾。他们的早逝,无疑是蜀汉北伐大业一个难以弥补的损失,也让诸葛亮肩上的担子变得异常沉重。

现在我们来看看曹魏,魏失郭嘉。

郭嘉,这位“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是曹操最倚重的谋士之一,他的死亡,同样让曹操痛心疾首。郭嘉的特点在于其超凡的洞察力、对人心的把握以及超乎寻常的军事预判能力。他曾为曹操出谋划策,在官渡之战、征讨吕布、灭袁尚等关键战役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嘉的离去,对曹魏的影响体现在:
战略预判与“鬼谋”的损失: 郭嘉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的“鬼谋”,他能预见到常人无法预见的局势,并能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例如,他对袁绍的评价,对曹操统一北方的战略规划,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洞察力。他的去世,意味着曹操失去了一个能够“算无遗策”的顶级谋士,尤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和政治局面时,这种“鬼谋”的缺失是致命的。
早期统一进程中的关键拼图: 曹操统一北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郭嘉的辅助。从早期对抗吕布、袁术,到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再到之后平定袁绍残余势力,郭嘉几乎参与了曹操北方统一过程中的所有重大决策。他的早逝,让曹操在收尾阶段少了一位能够稳定大局的智囊。
对曹操个人的心理打击: 曹操对郭嘉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自己“定世之功”。当郭嘉在征讨乌桓的途中病逝时,曹操“哭之甚恸”,甚至说“哀哉奉孝!永失吾所与谈”。这说明郭嘉不仅是他的谋士,更是他精神上的重要伙伴。这种失落感,可能会影响曹操后续的决策和战略的锐度。

虽然曹操集团人才济济,还有荀彧、贾诩、程昱等一大批优秀的谋士,但郭嘉在洞察力和“鬼谋”上的独特性是难以替代的。他的离去,让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最后冲刺阶段少了一位最锐利的武器。

最后我们来看东吴,吴失周瑜。

周瑜,这位“文武双全”的儒将,是东吴集团的灵魂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军事统帅,更在东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早期辅佐孙策,到赤壁之战力挽狂澜,再到之后的江东战略规划,周瑜都是当之无愧的栋梁。

周瑜的早逝,对东吴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军事才能与战略部署的断层: 周瑜是赤壁之战的灵魂人物,他力排众议,力主抗曹,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军事才能,尤其在组织、指挥和战略部署方面,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他对荆州的战略设想,以及对曹操的防范策略,都是非常高明且具有前瞻性的。周瑜的离去,意味着东吴失去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这使得东吴在与曹魏的长期对抗中,在军事上的主动性大打折扣。
平衡与制约的消失: 在孙权集团内部,周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平衡角色。他虽然是孙权的重臣,但其个人声望和影响力足以制约其他潜在的政治派系。同时,他对诸葛亮的制衡,也是他的一大功绩。周瑜的去世,使得东吴内部的权力格局发生微妙变化,而诸葛亮在与东吴的交锋中,也少了一个棋逢对手的强劲阻碍。
对孙权个人威望和集团稳定的影响: 周瑜一直以来都是孙权倚重的对象,更是孙权政治生涯中重要的支持者。周瑜的离去,对于年轻的孙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仅是失去了一位得力干将,更可能让他感到孤立无援。虽然鲁肃、吕蒙、陆逊等人相继接替了周瑜的职责,但他们的风格和才能与周瑜有所不同,东吴在战略上和军事上,似乎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失去了周瑜的“锐气”。

那么,到底谁的影响最大呢?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三者的重要性都不可估量,他们离去对各自阵营造成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但我个人认为,如果非要做出一个区分,蜀失庞统、法正,对蜀汉的影响是最大的。

理由如下:

1. 基业不稳,更需要顶层设计和执行力: 蜀汉集团相比于曹魏和东吴,其政治基础和地盘都是最薄弱的。刘备集团是靠着一股“仁义”和“忠义”的旗帜,从零开始,一步步走到三分天下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它最需要的是能够构建坚实后方、稳定内部、同时又能对外开疆拓土的顶层设计者和执行者。庞统和法正恰恰是这样的人才,他们不仅能提供战略上的指导,更能深入到实际的政治和军事运作中。他们的离去,让蜀汉在“打天下”的后期,失去了最关键的“守业”和“扩张”的双重保障。诸葛亮虽然英明神武,但他一个人难以支撑起如此庞大的战略规划和执行体系。蜀汉的战略核心“隆中对”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来落地,而庞统和法正的离去,直接削弱了这种执行力。

2. 人才储备的相对匮乏: 曹魏虽然失去了郭嘉,但其人才储备是三国中最雄厚的,有荀彧、贾诩、司马懿、曹操本人等一系列杰出人才,可以有效弥补郭嘉的空缺。东吴在周瑜之后,虽然有鲁肃、吕蒙、陆逊等优秀人才接替,但他们的出现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周瑜的影响力,尤其在威望和战略构想上,是难以立即被完全取代的。相比之下,蜀汉在诸葛亮之外,真正能与他并肩作战、提供强力辅助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庞统、法正都是能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天才,他们的离去,意味着蜀汉在最高谋略层面的“智囊团”出现了巨大的断层,这种断层对国力相对薄弱的蜀汉而言,是极其致命的。

3. 战略方向的潜在偏移: 庞统、法正的离去,很可能也影响了蜀汉后续的战略方向。虽然诸葛亮坚持北伐,但如果庞统和法正还在,或许能为蜀汉提供更稳健、更少风险的战略选择,或者能在北伐过程中提供更多灵活的变通方案。毕竟,蜀汉以其有限的力量去挑战强大的曹魏,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是毁灭性的,而人才的缺失,恰恰容易导致失误的发生。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郭嘉的“鬼谋”对曹操的早期统一至关重要,周瑜的“大都督”形象和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东吴的立国有着开创性的意义。每一个人的离去,都构成了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但从蜀汉集团“欲与曹、孙抗衡”的战略定位来看,失去庞统和法正,无异于折断了其最坚实的翅膀,让其在争夺天下的道路上,变得更加孤立无援,也更加艰险。

历史的走向,总是充满了无数的“如果”。但从现实来看,蜀汉在庞统、法正离世后,虽然有诸葛亮苦心经营,但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能够与曹魏抗衡的强大基业,这一点,或许与这两位天才的早逝不无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整理知乎,发现了很久之前回答的此题被顶到了最上面。

这只是针对当时最高票答案的一个反对答案,并非正经回答。并且该答案已经被原作者删除,考虑到本答案写作之时年纪尚小,有炮轰大V之嫌,所以对下文进行了删改,隐去了该作者的信息。

希望三国问题的回答者可以区分演义和历史的区别

历史人物去世而后对各自势力影响的问题,很难进行定量比较,各答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史实与推测从各个侧重面对其影响进行分析,而后进行主观排序。

+++++++++++++++++++++++++++++++++++正经答案++++++++++++++++++

认为周瑜>庞统>郭嘉以及庞统>周瑜>郭嘉的观点均有其依据,但个人更偏向周瑜>庞统>郭嘉的观点。

不论三个人物各自的功绩,以及如果不死的可能性。仅对各个人物死前的地位、政见以及死时影响进行评述。也就是说,我采用的指标主要是:

  1. 人物死前的政治影响力
  2. 人物的政见及死前死后政见的实施情况

一、周瑜之死

周瑜由于与孙策的关系以及赤壁之战等原因,在东吴威望较高。死前作为“天下二分”派的主导人物,主张进军荆州,川蜀。当时庞统还在周瑜帐下,虽当时无论军务政务决定权都在孙权,但是周瑜派系在西征方面做了很多准备,并且当时孙权即便没有全力支持周瑜的策略,也不得不在重大决策上至少表面上同意周瑜派系的意见。

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周瑜曾计划软禁刘备等,从而控制刘备的荆州势力,但最后被孙权否决,而是借荆州给了刘备。周瑜在伐蜀上,重用了熟悉西蜀状况的甘宁等人,并且得到了庞统、孙瑜等的支持。

210年,周瑜当面向孙权建议伐蜀,孙权同意了周瑜的计策,而后周瑜在伐蜀路上病故,这里推测,周瑜死前孙吴的战略方向,至少表面上是主要按照周瑜西进谋求天下二分的方向发展。

周瑜死后,孙权很快采用了鲁肃天下三分的政见,并作为后面几年东吴的战略方向一直走下去。甘宁依然在东吴四处奔走为之前寻求周瑜死前的政见能够得以被认可实施,但是后面的历史告诉我们,甘宁的奔走并未产生成效。而庞统则在周瑜去世当年就投奔了刘备,也就相当于之前周瑜为伐蜀做的努力被庞统带走了大部分。

所以,周瑜的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吴战略由天下二分向天下三分的转向。本着时势造英雄的观点,不能够说是周瑜的死导致了东吴战略转向,或者也许周瑜只是东吴战略转向上的绊脚石,他的死使得转向得以更快实施。但是不得不说,周瑜的死,对东吴国运影响巨大。

二、庞统之死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庞统是很悲剧的人物。

庞统出身良好,有很大的名气,被周瑜发现并因其大度所动,在周瑜手下做到功曹。在此之前,他一直作为孙吴周瑜派系的核心人物,治理南郡,谋划取蜀之事(《太平御览》)。

周瑜死后,想必庞统未受孙权待见,而且东吴战略的转变,使得庞统之前所做的努力都不再对孙吴有用。而后他选择了投奔有伐蜀意向的刘备势力,而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却在战斗中战死。(这么说来周瑜之死可以说对刘备势力西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然甘宁也很惨,这里不谈。

可以说,庞统投奔刘备直到庞统死前,刘备势力的主要战略即是伐蜀,这是早期诸葛亮定下的,庞统的到来提前了这个战略的进程,或者说为这个战略提供了强大的助力,但是并未对刘备势力产生战略层面的影响。

战术上,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在刘备与刘璋会面等多个时机,庞统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在后来提出了上中下三计,刘备采用了中计,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说明庞统为刘备取蜀做出了战术上的贡献。因此我们推测若庞统未战死,参考他在荆州的政绩,应该能够为刘备在安抚益州,甚至后来的一些战略上提供意见,但是这些是后话了,我们难以做假设和猜测。

庞统死后,刘备取蜀开始征召诸葛亮入蜀,分出来一部分荆州的力量用于取蜀,也算是对后来取蜀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至于庞统对刘备势力战略上的政见,前期取蜀是和诸葛亮一致的,后期若与诸葛亮存在分歧,需要考虑刘备统一益州后势力内派系的博弈以及刘备的想法。从后期刘备伐吴,可以看出刘备本人与诸葛亮在战略上是存在分歧的,但这是否是受到庞统的影响,难以求证。至少,庞统当时的死,并未对刘备势力产生战略上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庞统的死,对蜀汉的影响弱于周瑜之死对东吴的影响。

三、郭嘉之死

待更。


+++++++++++++++++++++++++++++++++++原答案++++++++++++++++++
本答案不是回答,是反对答案。

看完排名第一答案有一种想要吐血的感觉。

看了部分其他答案有一种想要吃人的感觉。

看了这些答案还有一堆点赞的有一种我还是回nibiru星好了不跟地球人玩了的感觉。

某虽不才,并且因为个人偏向问题一直惮于回答三国类的问题。

但是,

关于东吴部分想喷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是喷答案不是喷答主←_←):

>>>>

@某人(不是吧,好无辜被拉黑了么。。)说:

周瑜身死-鲁肃接任-吕蒙接任-陆逊接任

看上去感觉大东吴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好吧不过都督更替确实是酱。也不能算是题主错。

>>>>

接着说:

周瑜同学的死对孙权来说是有利的,从后来孙权对待张昭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碧眼小儿之所以那么能装孙子就是为了更大权力,臣服魏国不过是权宜之计。周都督这样的全能型人才掌控军政大权,要知道,孙权决定对抗魏国的时候,把军权全部交出去是很冒险的,从他一贯的表现来看,是迫不得已,豁出去了。孙权虽然跟他是弟兄,升堂拜母,而且怜惜欣赏他的才能,但是估计也是巴不得他早点死(多少有点鸟尽弓藏的意思)。

都督死对孙权有利与否暂不论,说渣权臣服魏国不过是权宜之计什么的也不论。毕竟好像使用了推测的词句比如 可以看出来,估计也是等等

重点看划线部分。

渣权什么时候把军权全部交出去╮(╯▽╰)╭

渣权明明手握三万重兵(据后人推测比三万还多?)守在柴桑,然后给都督三万人去前线打仗好不好。答案不能不尊重下正史意见额。

临行前还说:你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回来哥亲自打。

这里主从关系很明确好不好╮(╯▽╰)╭

结果不说了,都督打赢了╮(╯▽╰)╭

所以孙权在对抗魏国的时候,把君权全部交出去冒险不冒险咱不造,但他没有豁出去而是自己留了三万兵马。

>>>>

在整个过程中,曹操一直是掌握主动的(虽然贾诩也曾提过天下三分,虽然诸葛亮也主动,但他是不得不主动,是被动的主动,不打仗内部矛盾解决不了),东吴的战略是天下三分,聊以自守,待时而动

整个过程......,感觉答案里这么说很不负责任。

如果从孙策统一江东后算起的话,东吴的战略前期经历了 孙策(北进许都)——周瑜(天下二分)——鲁肃(天下三分)

这样一个过程。

答案只提到过渣权而没提过伯符,推测下是没考虑这个过程,直接拿周瑜死的时候说事?

周瑜死前,东吴大概有两种政见斗争,周瑜主张的 天下二分 ,鲁肃主张的 天下三分 。即便周瑜死后,(庞统离开周瑜幕僚府转投刘备势力),甘宁还在东奔西走希望孙权能西进好不好,虽然吃了很多闭门羹。

所以,东吴的战略当时必然不是天下三分聊以自守待时而动。这是周瑜死后一段时间东吴后来的战略。

>>>>

然后

另一方面,从人才的代谢来看,郭嘉周瑜死之后,魏国吴国人才辈出

魏国咱不管,只说吴国。

不造哪里来的这样的结论,看上去好像嘉嘉和都督的存在就阻碍了广大人才选拔事业?

鲁肃 是谁引荐的,是都督额。

甘宁是周瑜吕蒙力荐加入东吴阵营,最后被周瑜重用的啊。渣权自己说过:“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

鲁肃和甘宁对于东吴,不算是人才么?

程普的故事不造 桂武磊 大人造不造,与公瑾交如饮美酒╮(╯▽╰)╭

公瑾的存在团结了多少老臣。

更别提还有 庞统 这个梗。

好吧貌似题主的这句也不是能很清晰判别有错误。周瑜死后东吴人才辈出,不好判定。

纠正答案结束。


====================吐槽请略===============================

刚刚手贱点到了排名第一答主的专栏里的(某文)一文,看来专栏主人速度蛮快,我发完评论刚开始写答案就被拉黑了。

耗费他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卡路里来拉黑我真的是 受宠若惊感 。反正我也不会关注他,也不会记住他什么的。

我不敢妄加评论说他是一个像我这样的仅仅对历史稍感兴趣的史盲,但我还是希望他能按照史书事实改一下自己的答案。或者推测的内容请使用推测的语气而不要那么肯定。

随手一答可能会误导很多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这三组人物的陨落,对各自的阵营来说,都如同晴天霹雳,让历史的车轮拐了个不小的弯。要说哪个影响最大,这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因为这几位都不仅仅是个人才,更是他们所处时代政治和军事格局中至关重要的棋子。咱们先从蜀汉说起,蜀失庞统、法正。庞统,这位号称“凤雏”的奇才,虽然在《.............
  • 回答
    蜀汉与东吴在三国时期的互动,确实是历史上一段充满复杂情感的篇章。要说蜀汉的“迷”(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蜀汉的支持者或研究者)对东吴“心态爆炸”,其原因绝非单一,而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东吴在与蜀汉的直接军事对抗中,确实取得过一些显著的胜利,但“吊打”和“无败绩”这样的说法,如果将其理解为绝对.............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 回答
    说到邓艾灭蜀之战,很多人都知道他从阴平抄小路直捣黄龙,这确实是整场战役中最出彩、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步棋。但邓艾为什么非得要走那条被认为是“鸡肠小道”的阴平,而不是选择更堂皇、更稳妥的路线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当时魏蜀两国大势、以及邓艾自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一、 当时的情况,容不得邓艾犹豫和选择首先,我.............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关于“知乎是不是蜀粉大本营”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并尽量详细地说明。首先,要理解“蜀粉”这个概念。在网络语境下,“蜀粉”通常指的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粉丝、拥护者或者对其历史和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群。他们可能欣赏蜀汉的某些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某些事迹(如隆中对、北伐等.............
  • 回答
    唐僖宗入蜀(乾符五年,878年)直至昭宗迁洛(光化四年,901年)的这段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力急剧下降,虽然名义上仍是中央王朝,但其维持运转的财源已变得非常有限且不稳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残存的中央财政收入:尽管战乱频仍,唐朝中央政府仍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有趣!如果咱们穿越回三国,给蜀军配上肯德基和麦当劳,诸葛亮该如何抉择,才能助他一统天下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哪个好吃”的问题,得从战略、后勤、士气,甚至诸葛亮自身的性格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分析一下诸葛亮面对的困境和他的战略思路。蜀汉的国力相比曹魏是处于劣势的,人口少,地盘小,.............
  • 回答
    这个假设很有趣,如果诸葛亮手握“不限量昏睡红茶”,那么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简单的战略调整,而是可能颠覆乾坤的王牌,足以让蜀汉的征程从“汉贼不两立”的艰难奋斗,变成一场充满戏剧性的“轻松收割”。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昏睡红茶”是个什么级别的神器。不是说喝了睡一觉,而是真正意义上的.............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蜀汉和东吴的国力,也为曹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蜀吴两败俱伤的对峙中,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的父亲,但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是皇帝)却显得异常沉寂,未曾抓住机会对蜀汉或东吴施加压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 回答
    关于西蜀(蜀汉)与东吴在冗官冗吏方面的差异,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西蜀“多这么多”,但确实有研究和史料倾向于认为蜀汉在某些时期和某些方面表现出更为严重的官僚膨胀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蜀汉立国的基础与战略考量: 偏安.............
  • 回答
    魏国在灭蜀汉之后,确实存在一个“为什么不接着快速灭吴,实现一统”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决策失误,而是 魏国自身国情、蜀汉灭亡后的战略态势、以及东吴的实力和防御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魏国自身实力与战略考量:1. 连续作战的消耗与兵力不足: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深刻逻辑。尽管长江三峡在现代看来是重要的水道,但在古代,特别是战乱频繁或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选择陆路而非水路进入川蜀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一、 水道的危险性与不可控性(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三峡的险峻与.............
  • 回答
    吴背蜀,杀关羽这事儿,在三国演义和历史爱好者圈子里,可算是被念叨了千年,骂声一片。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事儿触碰了很多人心中最看重的那根弦——“义”。你听过“桃园结义”吗?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那是把“义”字刻在了骨头里的。他们起兵,是为了匡扶汉室,这本身就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环。关羽更是其中最典型的代.............
  • 回答
    知乎上那些热爱蜀汉的“蜀粉”,可真是给咱们带来了不少乐子。要说起来,那可真是五花八门,细数一下,能写一本《三国演义》的续集了!首先,最直接的欢乐来源,就是他们对“蜀”的“情怀”和“执念”。这可不是贬义,而是说他们对蜀汉的那份热爱,简直到了“飞蛾扑火”的地步。 “吹”刘备的“仁德”和“气度”: 每.............
  • 回答
    问到“为什么三国粉里蜀汉阵营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诸葛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选择,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投射。一、 历史的底色:势孤力弱下的奋起与悲情先得说说蜀汉本身。比起曹魏的根基深厚、实力雄厚,东吴的江东基业,蜀汉从一开始就是个.............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许多从一无所有到成就一番伟业的传奇人物,他们以凡人之躯,凭借过人的胆识、智慧和毅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汉高祖刘邦、蜀汉先主刘备、明太祖朱元璋,这三位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人生轨迹,充满了跌宕起伏,也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曲折。汉高祖刘邦:沛县的“亭长”到大汉天子说起刘邦.............
  • 回答
    要说曹魏为何在诸葛亮掌蜀时期只能被动防守,而蜀汉却能以一州之力数次北伐,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曹魏固然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不少足以让其步履维艰的隐患,这些隐患恰恰被诸葛亮精准地抓住了,并化为蜀汉北伐的战略支撑。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态势。蜀汉,以益州为根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如果”。刘备得益于荆州,才有了与曹操抗衡的基础,随后又从荆州迁民入蜀,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如果刘备入蜀稳定后,选择将荆州归还给孙权,并且还做了那样一番细致的安排,历史的走向无疑会截然不同。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刘备的战略考量与孙权的反应:刘备入蜀,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