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6 年美国大选,是什么让美国社会撕裂到很难包容、几乎势不两立的地步?

回答
2016 年美国大选之所以让美国社会撕裂到难以包容、几乎势不两立的地步,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这种深度撕裂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多年来积累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矛盾在这次选举中集中爆发,并被进一步激化。

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一、 深化的经济不平等和地区差异:

“被遗忘的角落”与全球化负面影响: 许多传统制造业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全球化和自动化导致产业转移、工厂关闭,经济长期停滞甚至衰退。这些地区的人们感到被精英阶层遗忘,他们的工作机会流失,生活水平下降,对现状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特朗普通过“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承诺重振制造业,吸引了大量对全球化感到失望的选民。
收入差距的扩大: 过去几十年,美国收入不平等问题持续加剧。顶层1%的财富增长远超中下层,这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感和被剥夺感。许多人认为经济体系对他们不公平,导致了对现有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普遍不信任。
城市与农村的分化: 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都市)往往更加多元化、经济发展更活跃,但也面临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等问题。而农村地区则普遍面临人口流失、经济活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挑战。这种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逐渐演变成文化和政治上的隔阂。

二、 文化和身份政治的冲突:

价值观的对立: 美国社会在价值观层面存在深刻分歧。一方倾向于更自由主义、多元化的社会模式,强调包容性、社会正义、性别平等、LGBTQ+权利等;另一方则更倾向于保守主义,强调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家庭结构、国家主权等。这些分歧在移民、堕胎、枪支管制、气候变化等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种族和族裔的紧张关系: 美国社会长期以来都存在种族问题,而奥巴马总统的八年任期虽然象征着进步,但也激化了一些人对“白人身份”被边缘化的担忧。特朗普利用了这种情绪,将自己定位为代表“被忽视的白人群体”的领导者,其言论在一些族裔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感和不安。
“取消文化”与言论自由的争论: 在社交媒体时代,围绕“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和言论自由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方认为应该追究冒犯性言论的责任,以维护社会公平和尊严;另一方则认为这是压制异见的“政治正确”,限制了自由表达。这种争论进一步固化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

三、 政治极化和党派斗争的加剧:

党派隧道视野(Partisan Tunnel Vision): 媒体的分化和社交媒体算法的推荐效应,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甚至拒绝不同意见。这导致了“党派隧道视野”,人们更倾向于将对方党派视为敌人,而非政治对手。
党内初选机制和候选人选择: 民主党和共和党各自的党内初选机制,以及最终选择的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和唐纳德·特朗普),都具有争议性。希拉里被一些进步派视为“建制派”代表,而特朗普则以“局外人”形象挑战共和党建制派,赢得了大量对传统政治感到厌倦的选民支持。
政治语言的攻击性和污名化: 双方候选人及其支持者在竞选过程中使用了大量攻击性、污名化和煽动性的语言,将对方描绘成“危险的”、“不道德的”或“威胁国家”的存在。这种极化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裂痕。
对政治制度的不信任: 一些选民对政府的运作效率、精英阶层的腐败以及媒体的公正性产生了深刻的不信任感。特朗普的“恶棍(swamp)”言论迎合了这种普遍的不满情绪。

四、 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作用:

媒体碎片化和信息茧房: 传统媒体的衰落和新媒体的兴起,导致信息来源极度碎片化。人们更容易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选择特定的新闻频道或社交媒体平台,形成“信息茧房”,只接收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屏蔽反对意见。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以其快速传播、匿名性和情感化特点,极大地放大了负面情绪、不实信息和煽动性言论。阴谋论、假新闻以及情绪化的帖子更容易引起关注和传播,加剧了社会对立。
算法驱动的极端化: 社交媒体的算法设计往往倾向于推荐能够引发用户互动的内容,而情绪化、争议性或极端化的内容更容易获得互动。这无意中加速了用户在政治观点上的极化。

五、 外部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

后9/11时代的焦虑: 9/11事件后,美国国内关于安全、移民和伊斯兰恐惧症的讨论,以及随之而来的外交政策,都对社会内部的紧张关系产生了影响。
历史遗留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 美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种族隔离、性别歧视等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这些积压的社会矛盾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容易被重新激活和利用。

总结来说,2016年美国大选的撕裂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经济、文化、政治、媒体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

经济上的失落感和不平等感 为特朗普的民粹主义提供了土壤。
文化上的价值观冲突和身份认同的焦虑 进一步加剧了群体间的对立。
政治上的极化和党派斗争 使得妥协和包容变得困难。
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 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些分歧和矛盾,将美国社会推向了近乎势不两立的境地。

这场选举暴露了美国社会长期存在但被掩盖的深刻裂痕,并且选举本身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这些裂痕撕开,使得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之间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和理解,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隔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是不是:是。我全文仔细看过另一个答主有关“并不是”的答文。在充分尊重意见表达的前提下,表示完全不认可,但也不想费力反驳。只是强调一下,起码我个人,虽非政治学博士,但绝非从本届大选开始才关注美国选举。

以下是回答正文

--------------------------------------------------------

美国目前的核心矛盾 -- 生产力变化引发的生产关系变化

由科技驱使的生产力提升导致的财富进一步聚集 / 由全球化导致的生产要素跨国转移过程中受益的人(人群A)

vs

在以上进程中,主要是传统行业和传统岗位中,利益受损的人、被暂时或永久忽略或抛弃的人(人群B)


核心矛盾分化

人群B分化为两群人

1,依然理想/幻想在人群A受益的时代,通过勤劳工作而过上父辈生活的人(人群B1)

2,基本放弃自力更生,寄希望于政府转移支付的人(人群B2)

人群A包括两群人

1,高科技/全球化企业主和资本家,以及其雇员、小企业主(人群A1)

2,欠发达国家的劳工(人群A2)

人群A1又包括两群人

1,高科技/全球化企业主和资本家以及相关高净值人群(人群A1a)

2,小企业主,以及A1a的雇员(人群A1b)

人群A2又包括两群人

1,外国劳工(人群A2a)

2,合法或非法赴美的低阶劳工 --主要是非法(人群A2b)

核心矛盾人群分化后的矛盾表象

人群A1a希望人群人群A1b用税收来为人群B2买单以保证社会的基本稳定

人群A1a希望人群B1用失业来保证A1a能继续享受人群A2的低成本,并期待人群B1甘心沦为B2

最终的矛盾表象人群对立是:

A1a+B2(+A2b)

vs

A1b+B1

(A2a永远没有投票权,故无关,顶多会涉及两国撕逼,如中美贸易战)

(disclamer:本人不是做demography的,以下数据来自于个人统计印象)

美国目前来说,A1a不到人口一成,且一成都是说高了;

B2大约有1-2成;

A2b视利益相关(个人经济地位、家人是否有偷渡等),大约1-2成;

A1b和B1说实话界限并不明朗,其实是一大群人,保守说起码四成以上。

显然,在最终矛盾表象人群对立中,特别是考虑到A2b人群中的很多还没有投票权的情况下,A1a+B2(+A2b)是很难在人数上搞定A1b+B1的

于是,这时,A1a资本的力量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资本的影响力转换,主要有这么两个途径:传媒、教育。这一转换过程,好不夸张地说,就是一个典型的成体系洗脑过程

--------------------------------------------------------

这里插播一个其实我觉得是常识的科普,有关于,我们每天听的美国的各种“政策”,大致分为哪几类?主要就四类:经济政策,福利政策,文化政策,外交政策。本次大选还与移民政策关系很大,但这一条与经济、福利、文化都有关系,很难单说。

而资本驱使的传媒和教育,主要目的是分化A1b+B1人群,而分化的点,主要就在于福利政策和文化政策。

这里再插播一下我的个人政治态度,算是利益相关声明:

我支持充分自由市场经济、有限支持自由贸易、反对最低薪资。。。支持merit base、也支持社会福利,但反对由政府组织社会福利。。。支持平权、支持妇女的早期堕胎权、支持LGBT运动、不反对大麻合法化。。。支持有限干预主义、反对强行的价值输出///////支持合法移民、反对非法移民

所以我到底是算共和党呢,还是算民主党呢?
从反对政府组织社会福利的角度讲,这很不民主党

但从支持堕胎、支持LGBT的角度讲,这很不共和党

--------------------------------------------------------

而这两个洗脑途径最终的结果,是造成一种新的矛盾,以分化A1b和B1的总人数

支持左派文化和福利政策,特别是左派文化政策,且认为文化政策合拍至关重要的人

vs

不支持左派文化和福利政策,或者虽然支持,但并不认为文化政策是重中之重的人

映射到被分化的人群,新的矛盾主要有二

1,没有亲身参与经济生活痛感/无需养家的学生/年轻人 vs 需要赚钱养家的职场人士

2,女人 vs 男人

而之所以之前说这是一个洗脑过程,体现主要有3(特别是1):

1,让本有能力在架空生活经验的情况下也能认清问题本质的学生,无法接触经济生活和福利社会的本质,而只是将目光集中在被赋予了很多理想主义情怀的社会政策上,并设计令其在这种关注中获得他们最受用的崇高感和智力优越感,以加强这种洗脑。(一个很有趣的个人观察,经济系的学生,哪怕只是本科生,会吃这套洗脑的几率要小得多)

2,激发女性的不平等意识,同时只提供不平等的表象,以及结果平等的追求,却不提供不平等的成因,以及追求平等的根本路径。同时,将不配合的A1b+B1人群丑化为不尊重女性的人群,刻意制造对立。

3,让包括但不仅包括以上两个人群的更多人,认为社会政策是所有政策中最重要的事情,同时丑化A1b+B1中不配合的人群为不符合文化政策正确性的人群,哪怕这群人中的很多人(典型如我),在社会政策上,其实跟他们是站在同一边的,而只是并不认为社会政策是政策重中之重而已。

这种洗脑的典型结果,戏谑地说来就是那句经典的段子:

虽然希拉里说谎、给娈童犯脱罪、包庇不贞的丈夫、卖官、违法、作伪证、销毁证据、卖国...但川普十年前私下跟人吹嘘过玩弄女性啊!!!

--------------------------------------------------------

总之,A1a刻意的洗脑,导致最终的矛盾表象人群对立变成了

A1a+B2(+A2b)+相当一部分学生/年轻人+相当一部分女性

vs

被分化后的A1b+B1


结果就是,起码在人数上,两边势均力敌了

而本次大选的结果也就在于:

有多少B2和A2b认为自己其实应该是B1

有多少学生/年轻人能从崇高感/智力优越感的愚蠢假象中跳出来

有多少女性能明白,另一个人群其实根本不歧视女性,自己的女性身份其实是在被利用

--------------------------------------------------------

以上所说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回答题主问题的铺垫,有关为何美国人撕裂到很难包容、几乎互不两立的地步。具体陈述如下(有明显的逻辑先后顺序)

在过去,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充分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的杂糅,且全球化程度相比现在低得多

在过去,自二战以来,从未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实质和能力上动摇过美国在全球经济上的“一超”地位。不论是冷战最巅峰的苏联(经济的矮子),还是80年代的日本(政治的太监),都差的太远

而从21世纪初,事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工业化所带来的资本和劳动力全球化流动

人类在电气革命之后,真正地迎来的全面的信息化革命

这种变化的直接结果很显然:

大批本土工作岗位被海外低成本劳工和信息自动化革命所取代

面对这种现实的矛盾,大概有三条思路:

1,让这群人放弃个人奋斗,安心做吃社会福利的人

2,加强教育,让这群人适应新时代的工作技能要求

3,降低全球化程度,让这群人回到原有的工作岗位中

符合目前A1a人群利益的,显然是路径1,但这一路径的代价是这群人活着的“意义”,以及A1b人群真实的税收痛感。

有不少人,甚至包括我在内,多少觉得路径2有道理。确实,教育能让一些旧行业的人获得新行业的能力,但首先,这个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且需要特定的年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看来,新的科技产业是无论如何都很难消化大部分旧产业的劳动力的。

于是也有人想到了路径3。从经济学的原理看,这样做是必然会降低财富总额的,而我作为一个自由经济的拥护者,很难表示支持。但此事的问题在于,它不但涉及人们的财富,更涉及人们的感受。人们愿意为了牺牲多少集体经济利益而换取个人感受的提升,终究是个程度问题。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敏感的A1a人群闻到了这个由生产力变化和全球化趋势带来的生产关系矛盾,这才有了其对左派文化运动,甚至广义左派运动的系统性支持(左派运动始终都有,但都没有得到资本驱动的传媒和教育的这种程度的洗脑)。

最终的结果就是,原本只是生产关系矛盾,现在扩大成了社会文化矛盾。而一件事情已经到了文化层面了,真的就很难回头了。

至于对这些人群的评价?

A1a, A1b, B1, B2, A2b, 甚至包括女性群体,这些人群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他们支持的事情都是符合自己切身利益的。

唯一算是被洗脑而当枪使的人群,就只有左派学生/年轻人了。他们对A1a常年营造的体系,是很难有抵抗力的,毕竟这不但涉及到peer pressure,更是有关崇高感/智力优越感。(此处请特别注意,我本人在相关社会政策上的态度,几乎与这群左派学生/年轻人相似,但这里区分左右的,绝不是单纯对这些社会政策的态度,而是对社会政策整体的重要性的态度)

在这点上,A1a算是抓得很准确:你永远无法叫醒一群自以为正在叫醒别人的人

--------------------------------------------------------

还有一周就出结果了,真是比《纸牌屋》精彩多了,大家拭目以待吧。

--------------------------------------------------------

这个话题再引申出去,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转化,很有可能是一个本世纪的主旋律。我个人相信,最终的故事结局是这样的:少部分人为了兴趣,选择吃红色药丸,继续开拓人类的前沿;大多数人,注定只能吃蓝色药丸,在免费而虚幻的享受中,无意义地愉快地过一辈子。

这一结局谈不上好坏,毕竟很可能是个必然。但问题在于,从现有生产力,提升到那样的生产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君不见强人工智能还遥遥无期呢,受控核聚变也是徽字刚有了一撇而已。在生产力提升的过程中,A1b和B1沦为B2的阵痛过程是长期的,如何去平衡其生活和心态,也将是未来几十年世界各个主要工业国的大难题。其中一个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我国对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的规模维持 -- 从技术水平上说,很多行业早就可以成批地像德国的自动化水平看齐,且这是一个财富提升的过程。只不过,在以下的两个选择中,目前中国明智地选择了前者。

一个人赚10块钱,10个人通过劳动各赚1块钱

一个人赚30块钱,10个人不劳动,各吃福利1块钱

这一矛盾何时才能最终解决?恐怕真的要等到生产力真能提升到让大多数人必须“吃蓝片”的那一天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如此的生产关系矛盾会长期存在,而跨国资本家/高科技企业基于此而营造的政治正确洗脑运动(把人变成猪),也几乎不会停歇。

在这个不停歇的生产关系调整过程中,目前的中国是相对更安全的,而安全的最主要保障,说得赤裸裸一些,就是...哎,还是说得晦涩一些吧:在美国这种民主国家,政治是资本的奴隶;但在我国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是政治的仆人。这种差异的体现,回想一下上面的全文,是落实在一个很明显但又微妙的点上的:让A1a给B1/B2买单不就好了嘛。问题最大的症结就在于此:不论是宣称要给富人减税的共和党,还是宣称要给富人加税的民主党,最终都是收不上来多少富人税的 -- 仆人怎么能收主子的税呢?但起码在今天,只要CCP愿意,不但能光明正大地收富人税,而且能各种体位地把一个不听话的富人玩儿得底裤都没有。我个人在价值观层面并不认同这样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在上述生产关系的巨变中,确实是最根本的安全保证,保证了中央政府的税收来源充裕且全民无痛感。同时,相比美国,中国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富人即便被抽水,但这国家机会太多太大,这种抽水并不会实质打压人们造富的欲望;另一方面,“政府投资来让人民干有意义的活儿”的模式,虽然并不是好模式,但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更能行得通。

这段听上去有点儿自干五,不过无所谓啦。在这种生产力提升驱使的生产关系变化阵痛的年代,只要某党还大体是一个接地气的“人民党”,我哪怕是一个相当右派的人,也不得不表示支持。

--------------------------------------------------------

最后还想说的一点是有关知乎上围绕此话题的争论。我个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参与这种争论,毕竟我很难称得上是喜欢川普这个人,且我在文化政策上也左得很。但观察来看,支持民主党/希拉里的中国人,特别是在美中国人,除了一些学生之外,也零星有几个或许称得上是“学者”的人,所学专业也不外乎政治学或新闻传媒。

由此想谈的是,有关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权威性”问题。因为这个话题说多了就容易涉及学科歧视(虽然我绝无此意),于是就点到为止好了。不同学科内的“专家”,姑且定义为这个学科的硕士及以上人士,直至教职研究人员,其公信力和权威性确实是有显著的区别的。

专家最具权威性的学科恐怕是各个工科,毕竟这涉及到直接的生产力转化,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检验标准很明确;

其次算是各个硬科学,如物理化学之类,虽然越来越复杂,但最终还是有“客观的对错标准”可以去检验;

(为了防止撕逼,中间跨过N个学科不再排了)

而在这个平庸的,没有大师的年代,学科内专家的权威性最低的学科,特别是在美国,恐怕就是类似政治学、新闻传播学之类的学科了。(不想撕逼,于是再次强调,这些学科内部的很多分支,是根本与我们讨论的显性政治架构毫无关系的,我生活中也确实认识不少很令人敬佩的相关科研人员...总之,理解意思就好,莫贴标签)

特别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这些科研人员的错,而是利益相关的天然结果。工科研究主要从科技企业拿钱,拿钱办事儿就是了,不涉及是非;理科主要从NSF和NIH拿钱,而这些金主也几乎不会在“利益相关”层面有明显的是非倾向。但政治学/传播学不一样,几乎得不到NSF这种国家中立机构的资助,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各种基金会/利益群体。显然这些基金会/利益群体是有再正常不过的倾向性的,倾向到在这些学科领域内,中青年学者的一切研究活动和结论,都必须符合特定利益范式,否则根本就不要在这个领域混的程度。(除非是类似Chomsky这种神级大师,已经在其他领域混出了绝对的名堂,才有可能在政治学领域去按自己的喜好说话。但换成一个政治学领域的中青年学者,想靠着类似无政府主义的观点发迹,基本上只可能是死得很惨)

结果就是,在美国,这些领域的中青年学者,甚至包括功成名就的教授,其工作实质与“客观性”基本上没什么关系,而更多是在被当枪使。而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也并非“研究总论据库,得出真实公允的新结论”,而是“预设好结论,从总论据库中挑选合适的论据,将预设结论包装成符合统计范式的结论”。

所以个人的建议是,在有关政治实践的领域,有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充分且友善地表达就是了。对于那些诉诸这些领域权威的人,表示友善的同情就好 -- 他们真的也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人,比你我更身不由己。于是也不要再私信问我如何评价美国某某政治学学者的观点云云。在我看来,类似的观点,在“真实公允的可能性”上,还不如西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失业矿工呢。

user avatar

美军已经表态了:将以一切合法手段支持川普

上次的4分钟事件美军态度就很明显了,这次老兵事件基本确定美军出手干预大选了

刚刚国防部说出于人道考虑,追缴军费延后到明年1月再确定是否进行。

考虑到两个人的立场和表现的态度,很明显如果是川普上台,会放弃追缴这笔钱。所以猜猜看,那些老兵们在大选时会投谁。

这可是稳定而且绝对有积极性的票仓啊

user avatar

我想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已经被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的美国给恶意接管了。现在的美国其实部分意义上是个半赤色的国家

就好像CCP在中国做的一样,美国现在也拥有一个红的世界观。而在这个社会主义的美国世界观中原本美国的历史在民权运动前只是种族歧视和仇女的一无是处。能构建共识的美国的伟人只剩下了马丁路德金和奥巴马。而且这个世界观里没有白人的位置,至少是没有传统美国白人也就是WASP的位置

两党原本都是在暗中推动这件事,他们觉得这个新美国一定能代替原来的美国。直到一个智商比较高的橘色的老先生发现了一些什么然后在竞选中说了大实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