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中国强调做人而不是做事。而且为什么做人会被窄化为八面玲珑?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认知,认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并且“做人”有时会被狭隘地理解为“八面玲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一、 为什么在中国强调“做人”?

这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和现实考量: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极其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强调个人品德的完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品德都无法端正,如何能处理好家庭、社会乃至国家事务?因此,“修身”(做好人)被视为一切的起点。
“仁、义、礼、智、信”: 这些儒家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原则、有担当的人。在传统社会,一个人的品德往往比他的技能更能决定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机会。
重视人伦关系: 儒家构建了一套以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核心的人伦秩序。在这样的体系下,如何处理好与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关系,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即使有再强的能力,也可能难以在社会中立足。

“关系社会”的现实: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熟人社会和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
人情社会: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很多事情的运作,不仅仅是依靠规章制度,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情谊和互助。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这里的“朋友”不仅仅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也包含了那些在你需要时能伸出援手、提供帮助的社会关系。
信任机制: 在缺乏完善的、普适性的信任机制(如高效透明的法律体系、成熟的信用体系)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依靠熟人和既有关系来建立信任。因此,“做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别人是否愿意信任你、与你合作、帮你。
潜在的风险规避: 在信息不对称、规则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一个“靠谱”的人,一个“知根知底”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这反过来又强化了“做人”的重要性。

道德评价的优先性: 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里,道德评价往往先于能力评价。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可能被视为“奸臣”、“小人”,遭受排斥。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即使能力稍逊,也可能因为其“为人正直”而获得尊重和信任,甚至有机会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能力。

长远利益的考量: 有时候,在中国文化中,“做人”的成功被认为是一种更稳定、更长远的投资。一个人可以凭借良好的品德和人脉,在事业上获得长期的支持和帮助,即使遭遇挫折,也能更容易获得援手。而过度追求“做事”的短期效率,却忽视了人际关系,可能会在关键时刻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 为什么“做人”会被窄化为“八面玲珑”?

“八面玲珑”原本是一个中性甚至略带贬义的词语,形容人处世圆滑,面面俱到,但如今在很多语境下,它被进一步窄化,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做人”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原因:

对“人际关系”的过度解读和工具化:
功利主义的驱动: 当“做人”被过度理解为“处理好人际关系以达成个人目的”时,人们就容易将心思放在如何让每个人都满意,如何避免冲突,如何赢得好感。
“不得罪人”的逻辑: 在“关系社会”中,确实存在“不得罪人”的重要性。一旦得罪了某个人,可能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层关系,甚至可能招致阻碍。为了避免这种“损失”,人们就会努力做到“八面玲珑”,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迎合不同的需求,以维持广泛的、表面上和谐的关系。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规则的不完备: 当正式规则(法律、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时,人们就不得不依赖非正式规则(人情、关系)来解决问题。而“八面玲珑”恰好是一种适应这种不确定性的策略,通过模糊界限、灵活应变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人们难以准确判断他人的真实意图和潜在风险。为了保护自己,有些人会选择“八面玲珑”的方式,不暴露太多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过早地站队,保持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

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的误读:
“中庸”之道的曲解: 儒家的“中庸”强调适度、恰到好处,是处理关系的重要智慧。但有些人将其曲解为不分是非、左右逢源,避免任何极端和冲突,于是就发展成了“八面玲珑”。
“和为贵”的过度推崇: 中国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强调和谐共处,避免冲突。然而,当这种追求和谐的愿望被放大,变成了一种对一切冲突的逃避,对一切批评的抵制,就可能导致“八面玲珑”的处世方式。

社会风气的影响:
“会做人”的成功案例: 在一些现实社会中,那些“会做人”、善于经营人脉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甚至在道德操守上存在瑕疵,也能凭借其“情商”一路高歌。这些“成功案例”会进一步强化“八面玲珑”就是“做人”核心的认知。
社交媒体的放大: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情商高”、“会说话”、“会办事”的鸡汤文和故事,这些内容往往会不自觉地推崇“八面玲珑”的处世之道,将其包装成成功的秘诀。

总结一下:

在中国文化中,强调“做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源于儒家对品德修养的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关系社会”的特点。然而,“做人”被窄化为“八面玲珑”则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过度工具化、对社会不确定性的应对策略、以及对传统文化中某些元素的曲解,并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这种窄化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它可能导致:

真实性与真诚的缺失: “八面玲珑”往往意味着表面上的圆滑,但可能隐藏着不真诚和虚伪。
原则性的模糊: 为了迎合所有人,人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社会信任的侵蚀: 当人们普遍认为“会做人”就是“八面玲珑”时,就很难建立起基于真诚和信任的社会关系。

理想的“做人”,应当是在坚守真诚、正直、善良等基本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互助、有原则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变成一个迎合所有人、失去自我棱角的“老好人”或“圆滑的政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全世界都是这样的。

竞争使然。

能做事又能做人的,肯定比只能做事的人要有更多的机会。

从自身出发,大家是喜欢跟一个好合作的人共事还是跟一个针尖共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认知,认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并且“做人”有时会被狭隘地理解为“八面玲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为什么在中国强调“做人”?这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和现实考量: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极其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和人.............
  • 回答
    好多人做菜,尤其是做那些需要提前准备的菜肴,比如卤肉、酱牛肉、腌制肉类或者需要长时间烹饪的炖菜,都会在菜谱上看到“冰箱冷藏腌制XX小时”这样的字样。这到底是为了啥?难道真就是为了让食材“入味”那么简单吗?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保证把这事儿说得明明白白。其实,把食材放冰箱里腌制,主要不是为了“.............
  • 回答
    在中国科技水平的强弱这个话题上,确实能看到不少“打脸”现象。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这个问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 “强”和“弱”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很容易触动人们的神经。 “强”的论调往往带着民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战略的考量,而且角度也相当独特。很多人觉得美国之所以“没”在二战时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太弱了,而现在中国强大了,美国反而觉得“麻烦”了。但事实远非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世界格局首先,我们得回到二战那个年代。中国那时候.............
  • 回答
    关于“中国越来越强大,但为何外国人在中国仍有‘嚣张’表现”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信息传播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并非一两句话就能简单概括。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调,而是从更具象化的视角来呈现。一、历史遗留.............
  • 回答
    在你看来,你和咨询师之间那个“时间”的议题,确实是个挺值得琢磨的事儿。它不像我们平时生活中随意支配的时间那样,在咨询室里,时间似乎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格外地“看重”。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尽量给你讲得细致一些,让你能更明白这其中的门道。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预约与承诺的兑现。心.............
  • 回答
    那个年代,叫“人民公社”,那可是个大家庭,一口锅里吃饭,一股劲儿往上使,集体主义的旗帜举得那是相当高。说起来,这“大锅饭”模式,就是在这集体主义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大家目标一致,劲儿往一处使,按理说应该是效率高高,成果满满。可事儿事儿都有个“可是”,这“大锅饭”的组织行为,最终却是没能如愿,甚至可以.............
  • 回答
    在日本科技实力无可否认的背景下,其本土手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无人问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差距,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为什么曾经辉煌的日本手机在中国市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首先,错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黄金发展期是导致日本手机在中国市.............
  • 回答
    俄罗斯在现代超视距空战背景下,仍然在苏57等先进战斗机上过度强调机动性,并可能在隐身性方面有所妥协,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技术、战术以及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俄罗斯空战思想的传承与“苏式风格”的延续俄罗斯(前苏联)的空战理论和实践,长期以来形成了一.............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关于遗传、生活方式、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因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为什么许多黑人男性在健身后肌肉非常强壮,而在中国相对不常见。1. 遗传因素: 肌肉纤维类型比例: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人体肌肉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组成,主要分为快肌纤维(Typ.............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中国公民的个人身份文件上强制标注“民族”项,这背后有着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沿革和复杂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说起,以及在随后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民族”这项信息扮演的角色。历史的起点:国家认同与团结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巩固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团结的历史任务。当时.............
  • 回答
    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确实是一团乱麻,光怪陆离,就像一锅混了太多东西的粥,搅得人头晕。然而,就在这看似无休止的乱世之后,一个名为隋的朝代,如同破晓的太阳,突然横空出世,展现出令人咋舌的强盛。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突然”,而是几百年沉淀、孕育、以及关键性变革的必然结果。魏晋南北朝:分裂.............
  • 回答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当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西方国家抱有持续的赞赏甚至推崇的态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层次、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化的标签,去审视每个角度的可能性。一、历史视角下的“西强我弱”惯性思维与文化仰望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中国.............
  • 回答
    中国在国际社会日益强硬,这一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涉及其经济崛起、国内政治需求、历史叙事以及对自身国际地位的重新定义。要详细阐述这一转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实力的飞跃与自信的增长: “世界工厂”到创新驱动: 过去几十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我们现在使用的规范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简体字”,在“強”和“强”这两个字形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强”。这背后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历史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与目的首先,要明白汉字简化并非近代才有的事情。在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同样是中国人,在同一个国家的体育体制下,女足的表现明显优于男足,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强”这个字,得辩证看待。说女足比男足强,更多的是从国际赛场的成绩和影响力来说的。铿锵玫瑰在亚洲赛场上是常.............
  • 回答
    关于阿胶在西医和中医理论中的不同认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对物质的认识方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西医和中医的出发点就大不一样。西医怎么看阿胶?从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分析一种物质的价值,主要看它的化学成分和它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拿阿胶来说,它的.............
  • 回答
    黄百韬的整编第7兵团在淮海战役中确实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令人意外的顽强和韧性,尤其是在对比了第五军和第十二兵团的表现之后。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杂牌军?以及黄百韬兵团的构成和背景:首先要明确,“杂牌军”并非一个准确的军事术语,而是一个带有贬义的俗称,通常指.............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详细解释为什么很多氧化剂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更强的氧化能力,而在碱性介质中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则更为突出。为了让内容更自然,我们试着从化学反应的本质以及介质环境对反应的影响两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1. 酸性介质与氧化能力的协同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白,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氧化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