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昭王赐死白起是因为白起功高盖主了吗?

回答
关于秦昭襄王赐死白起,这确实是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事件,也常常被解读为“功高盖主”。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战国时期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秦国君臣关系的特点。

首先,我们得明白,白起绝非寻常的将领。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他坑杀了四十余万赵国降卒,这一战的惨烈程度和对赵国的重创,直接改变了战国格局,也让秦国的统一之路更加顺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起是秦国最锐利的军事利剑,他的存在让其他诸侯闻风丧胆。

那么,“功高盖主”真的能解释一切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功勋的累积与潜在的威胁:

白起在位期间,秦国通过他的指挥,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中的五个,虽然他没有亲自统一天下,但他的战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累积的功勋,加上他自身在军中的威望,自然会引起君王的警惕。

想想看,一个拥有绝对军事权威,并且战无不胜的将领,在君王眼中,他是否会成为一个潜在的“定时炸弹”?尤其是在古代,君权至上是基本原则,任何可能挑战君主权威的力量,都会被视为威胁。白起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即便是君王,也会有所忌惮。

2. 昭襄王的多疑与猜忌: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很长,他是一个非常有野心,也颇有手段的君主。他能够稳固秦国的统治,并将国力推向巅峰,本身就说明他不是一个容易被蒙蔽的人。在对待功臣方面,历代君王都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既要重用他们,又要防止他们尾大不掉。

有史料记载,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趁势追击,一举灭赵。但昭襄王当时因为战事疲惫,以及国内其他势力的反对,并没有立刻采纳。后来,当昭襄王想要再次出兵时,白起却以生病为由拒绝,理由是“赵已亡,不如且伐韩”,这触怒了昭襄王。

我们可以解读为,白起在这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完全理解君王的意图,或者说,他的“抗命”在君王看来是一种挑战。在君王看来,他才是最高决策者,即使白起有自己的军事考量,也应该以君王的命令为先,或者至少要以一种更委婉、更符合君主颜面的方式表达。

3. 政治斗争的可能:

古代宫廷政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除了白起本身,当时秦国朝堂上还有其他政治势力,比如范雎,他是力推白起的。但随着事态的发展,白起和范雎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当白起因病拒绝出征,而昭襄王又因为他推迟灭赵一事心生不满时,那些原本就与白起有过节,或者希望借机削弱白起影响力的人,自然会有机会在昭襄王面前添油加醋。君王往往需要平衡各方势力,而此时,削弱白起,似乎成了一个更容易的选择。

4. “赐死”的政治姿态:

从“赐死”这个词语本身,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君王赐死功臣,并非完全出于“惩罚”,更重要的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向全国臣民宣示君权不可侵犯的信号。即使白起确实有过失,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军中哗变,或者让其他功臣感到寒心。

而“赐死”,虽然是剥夺了生命,但却给了白起一个体面的结局(相对而言),也避免了公开审判带来的政治动荡。昭襄王选择让白起在郊外自刎,也是一种“眼不见为净”的处理方式,既保全了君王的颜面,也避免了对白起功绩的完全否定(虽然实际上是压制了)。

总结来说,秦昭王赐死白起,我认为“功高盖主”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

白起确实功勋卓著,威望极高,这是他被猜忌的根本原因。
昭襄王的猜忌和多疑,是促成这一悲剧的关键。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的“抗命”行为,是直接导火索,触碰了君王的底线。
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可能存在的权力斗争,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终,白起这位被后世誉为“人屠”的战神,却在自己国家里,以一种悲壮而又充满政治意味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古代君臣关系中,权力制衡与个人野心之间永恒的较量。白起的命运,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警示故事,提醒着那些功勋卓著的臣子,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与君主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白起不是昭襄王的人,而是魏冉的人,属于被昭襄王排斥的异己,如果不是战事危机他绝不会启用白起,可以类比拿破仑侵俄初期沙皇对库图佐夫的态度;

2.王陵战败后还有商量的余地,王龁战败后已经彻底上升为路线斗争,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双方都无退路;

3.“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种内部矛盾公开化的言论是严重动摇军心的,例子删掉。

总结下来就是:异己分子、路线斗争、动摇军心,而不是功高震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秦昭襄王赐死白起,这确实是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事件,也常常被解读为“功高盖主”。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战国时期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秦国君臣关系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白起绝非寻常的将领。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他坑杀了四十余万赵国降卒,这.............
  • 回答
    秦昭王废黜宣太后和穰侯,是一场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的最终收尾,也标志着秦国政治权力从宣太后向秦昭王本人的彻底转移。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的铺垫和一系列关键事件的催化。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先回到宣太后与穰侯专权的大背景下。宣太后,芈氏,是秦昭王异母的母亲,她年轻时以其美貌和政治头脑获得了秦惠文王.............
  • 回答
    秦昭王对于白起和范雎的处理方式,确实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人情世故,以及君臣关系的微妙平衡。简单地说,秦昭王对白起忍无可忍,而对范雎则充满了忌惮与利用。首先,我们来看看白起。白起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军事天才,他的战功赫赫,足以震慑天下。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到攻取楚.............
  • 回答
    王翦,这位战功赫赫的秦国名将,在统一六国的宏伟征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厚的战略眼光,为秦始皇扫平六合、建立大一统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功盖天下的名将,最终却未能像其他许多战功卓著的将领一样,被封为侯爵。这究竟是为什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
  • 回答
    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这件事,确实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难以置信。毕竟,赵王和秦王都姓赵,血缘上确实是同宗同族。这背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才能把这件事讲清楚。首先,要明确一点,“秦王赵王都是赵氏,是一家”这个说法,在那个时代,虽然.............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横店秦王宫与历史上真实的秦王宫,说差距大,那绝对是肯定的。毕竟,一个是还原历史风貌的影视拍摄基地,另一个是曾经真实存在、辉煌一时的帝国权力中心。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它们之间的区别。1. 规模与宏伟程度: 历史上的秦王宫(咸阳): 我们要明白,秦朝的都城是咸阳,而秦王宫并非只有一处。秦始.............
  • 回答
    李世民,秦王 시절,权倾朝野的巅峰究竟有多大?谈到大唐王朝的缔造者,李世民的名字总是绕不开的。而在他登基为帝之前,身为秦王,并担任天策上将一职的时期,无疑是他权力和影响力达到一个惊人高度的黄金阶段。这段时期,他不仅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指挥权,更在朝堂内外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其影响力之深远,几乎达到了可以与.............
  • 回答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短文,初读之下,秦王似乎是真心实意地想用五百里地来换取安陵。毕竟,故事的主线就是秦王为了安陵的归属而派唐雎出使,而秦王的态度也表现得相当“诚恳”,甚至不惜许下重诺。但要是仔细推敲一下,秦王此举背后,恐怕藏着更深层的算计,甚至说,他未必真的“想要”用这五百里地去换安陵。首先,我们得.............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秦昭襄王,一位在秦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君主。要说他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甚至让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这并非夸张,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他的治国方略和军事成就,如同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局,一步步将秦国推向了最终的霸主地位。一、 远交近攻,瓦解六国联盟的战略大师秦昭襄王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将“远交.............
  • 回答
    要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谁在军队里支持者更多,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原起兵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唐政权早期军事实力的构成,还有两位秦王各自的笼络手段和个人魅力。先看看李建成这边:李建成作为太子,他的“正统性”是天然的优势。在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储君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朝中大臣.............
  • 回答
    关于昌平君为何背叛秦王政,历史记载并不如一些其他事件那样详尽,但结合史料和当时的局势,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些关键的动机和诱因,并尽力让叙述更加鲜活,而非生硬的条目。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昌平君的身份。他并非是寻常的臣子,而是秦王政的叔父,曾是楚国公子,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他被秦昭襄王封于“昌平”之地,因此得.............
  • 回答
    李世民在成为秦王之后,确实展现出了相当的威望和影响力,但要说他“嚣张,谁也敢惹”,这可能是一种略带夸张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他当时的处境和性格。他绝非“谁也敢惹”,更准确地说,他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智谋,成为了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容小觑的张扬和自信。.............
  • 回答
    秦昭襄王,这位在战国后期登上历史舞台的秦国君主,无疑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位。要评价他,不能仅仅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如何一步步将秦国推向那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秦昭襄王继位之初,秦国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内部积弊已久,实力远不如中原各国,尤其是魏国和韩国。当时的秦国,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深思。如果站在历史的If(如果)角度去推演,那么没有秦昭襄王(秦王稷)的“打残”六国,秦始皇(秦王政)能否最终统一天下,答案恐怕是——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到底做了什么,以及他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 回答
    说到李世民做秦王那会儿,官位之多,确实让人眼花缭乱,也难免会让人好奇,他究竟是怎么应付得过来的。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官位,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和咱们现在理解的“职位”概念不太一样。那会儿的官职,除了实际掌管事务的“实职”之外,还有很多是带着荣誉性质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也正因此,我们可以尽情发挥。假设荆轲要带一个历史人物当助手,并且目标是让秦王嬴政“一定死定了”,那么这个助手必须具备非同寻常的能力,并且能够完美契合荆轲的任务需求。要论“一定死定了”,这绝非简单的武力值就能达成。秦王嬴政挟统一六国之威,身边必然高手如云,防卫严密。荆轲的优势.............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历史上,尤其是在唐朝建立之初,确实有好几位“秦王”。但如果我们说“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个秦王”,那可能是指在唐朝最为人熟知的、最具影响力,并且是最终登基为帝的那位“秦王”。要深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回到唐朝还没建立的时候,看看李世民的“秦王”身份是怎么来的,以及.............
  • 回答
    孙可望此人,素来有经世之才,能统军略地,只是脾性略显张扬,有几分骄矜。要他在永历朝廷之下,既能“真封秦王”,又不至于与朝廷失了和气,更不能让西营的弟兄们生出嫌隙,从而一致对外,抗击那满清铁骑,这确实是个不小的考量。咱们细细道来,孙可望若要做到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入手:一、 战略层面:重塑“秦王”的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